书城社科诸葛亮文集译注
1262000000011

第11章 联吴伐魏的外交策略

(绝盟好议)

【题解】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汉许多大臣表示不满,主张与孙权断绝盟好关系,并公开声讨孙权僭逆之罪。诸葛亮为打击主要敌人曹魏,维护蜀汉的长远利益,对大臣们讲了这段话。随后,诸葛亮又派使者陈震到东吴,祝贺孙权称帝。这样,蜀、吴联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为蜀汉政权的伐魏大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

若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译文】

孙权有称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不追究他进行挑衅的原因,是想取得他的援助,以牵制和夹击曹魏。如果现在公开同东吴绝交,东吴一定非常仇视我们,我们就要派兵东伐,同他们较量,等到并吞了东吴的国土,才谈得上进兵中原。孙权手下有才干的人还很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不是短时间内能平定的。长期驻军对峙,等待他疲惫,势必使曹魏得利,这不是上策。从前孝文帝以谦卑的言辞与匈奴结好,先帝以优厚的条件与东吴联盟,都是适应客观形势,考虑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变通措施,绝不是一般人的感情用事。如今有人认为孙权满足于三方鼎立,不能与我们同心协力,何况他的心愿已得到满足,并无渡江攻魏的打算。推敲一下这些说法,都是表面上对,而实际上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只能隔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犹如曹魏不能渡过汉水,并不是力量有余而见利不取。如果我们的大军去征讨曹魏,孙权采取上策,就会出兵魏国并分割它的土地,然后再作下一步打算;采取下策,也会乘机掠夺魏国的人口,扩张自己的国土,向国内人民炫耀武力,他是决不会坐着不动的。即使他按兵不动,只要他同我们睦邻友好,我军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而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部调到西面来进攻我们,我们得到的好处就很大了。因此,孙权称帝的罪行,是不宜公开宣告的。

【注释】

僭(jiàn):越分。指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行事。僭逆:指称帝。逆:叛逆。

国家:皇帝的代称,这里指蜀国。略:省简。这里意思是不追究。

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显绝:公开断绝盟好。

缉:通“辑”,和睦。穆:温和。缉穆:意思是团结和睦。

顿:同“屯”,驻扎。

坐:徒然。须:等待。老:衰竭。这里指疲惫。

北贼:指占据中原一带的曹魏。

孝文:即汉文帝刘恒。卑辞匈奴:指汉文帝为巩固政权,打击匈奴侵扰,用卑谦言辞给匈奴写信,要求和亲,以缓和矛盾的事。

优:优厚。盟:联盟。优与吴盟: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孙权攻占长沙等三郡后,刘备准备与吴交战,曹操趁机夺汉中,威胁益州。刘备以平分荆州与吴讲和,以集中力量对付曹操。

应权变通:适应客观形势,采取相应措施。

弘思:即考虑。弘:通“宏”,大,意思是深。

匹夫:指一般人。忿:愤怒。为忿:意思是感情用事。

咸:皆,都。鼎足: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的形势。

上岸:指渡江攻魏。岸:指长江北岸。

推:追问。这里指推敲。

智力:智谋,才能。侔(móu):相等。智力不侔:意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限江:以长江为界。限:界限。江:指长江。

致:尽,极。致讨:尽力讨伐。这里指北伐征讨。

高:指采取上策。分裂:分割。后规:指下一步打算。规:谋划。这里意思是打算。

下:指采取下策。与上文“高”相对。略:掠夺,通“掠”。广:扩张。

示武:显示武力。内:指国内。

端坐:意思是坐着不动。

深:重大。这里意思是大。

明:彰明,公开。

(与孙权书)

【题解】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了讨伐曹魏的最后一次北伐。为了联合孙权,达到“共靖中原,同匡汉室”的目的,诸葛亮给孙权写了这封信。此信表达了诸葛亮伐曹灭魏的决心,对孙权“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次北伐,因诸葛亮病逝而未能获得成功。

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簒逆,蔓延及今,皆思剿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艺文类聚》。

【译文】

汉室遭受灾祸,朝廷纲纪废驰,曹操父子篡权夺位,祸乱蔓延至今,吴蜀两国都希望消灭曹魏,可是还未实现结盟伐魏的愿望。我接受昭烈皇帝托付的重任,怎敢不竭力尽忠。现在北伐的大军已在祁山集结,狂妄的敌军将在渭水一带被歼。切盼您按达成的盟约行动,派遣将士北征,与我军一道平定中原,一起辅助汉室。书信不能尽言,恳请您明察。

【注释】

不幸:意思是遭受灾祸。

王纲:指朝廷的纲纪法度。失纪:不和法度。纪:法度,准则。

曹贼:指曹操父子。簒逆:篡权夺位。

勦灭:讨伐,消灭。

未遂:没有成功。这里意思是还未实现。同盟:结盟。古代结盟,要在神前杀牲歃血发誓,参加者称同盟。

敢:不敢,怎敢。反语。

狂寇:狂妄的敌军,指司马懿率领的军队。渭水:黄河主要支流之一。源出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东流至潼关,入黄河。

伏望:表希望的敬词,多用于下对上。这里意思是切盼。执事:供役使的人。这里用作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共靖:共同平定。靖:安定。这里指平定。

万希:迫切地希望。万:极言其甚,这里意思是迫切。昭鉴:仔细地审查,意思是明察。

(又与孙权书)

【题解】

这是诸葛亮给孙权的又一封书信(文字残缺)。从书信的内容看,经过诸葛亮的努力,蜀、吴联盟重新恢复,两国互相往来,关系融洽,这对讨伐曹魏,实现“复兴汉室”这个诸葛亮毕生为之奋斗的宏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所送白毦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惭。○《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译文】

这次赠送给您的白毦微薄量少,却一再受到您的感谢,使我深感惭愧。

【注释】

白毦(-ěr):白色牦牛尾制作的饰物,为蜀汉特产。薄少:微薄量少。

重:再,又。辞谢:谦让感谢。

惭:惭愧。

(与步骘书)

【题解】

步骘(?-公元247年)为东吴重臣,曾代陆逊为丞相。他博研道艺,宽雅忱深,喜怒不形于色,在东吴和邻国都颇有威信。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吴国应蜀国之邀分兵三路北上攻魏。诸葛亮给步骘的这封信,简要介绍了自己率军在五丈原一带与魏军作战的情况,写信时间约当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水经注》卷十八《渭水》注。

【译文】

我的先头部队驻扎在五丈原。五丈原位于武功以西十里。马冢山在武功以东十余里,那里地势很高,进攻很不方便,因此部队驻扎在那里。

【注释】

仆:自身谦称。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渭水南岸。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诸葛亮在这里病逝。

武功:县名,属陕西省。秦孝公置武功县,以山水为名。这里指五丈原与马冢之间的武功水。

马冢:即马冢山,在陕西省郿县西南十五里。

高势:较高的地势。

留:停留,意思是驻扎。耳:助词,表语气。

(与兄瑾论陈震书)

【题解】

公元229年(建兴七年),陈震奉命赴吴,祝贺孙权称帝。为此,诸葛亮致书兄长,褒赞陈震忠诚善良的品质,肯定他出使东吴一定会为巩固蜀、吴联盟作出贡献。

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三国志》卷三十九《蜀志·陈震传》。

【译文】

陈孝起忠诚质朴的品性,随年龄的增加而更加坚定,至于他奉命去恭贺吴王称帝,沟通吴蜀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友好往来,和睦融洽,这对吴蜀联盟确有可贵之处。

【注释】

孝起:陈震(?-公元235年)字,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随刘备入蜀,任汶山太守,尚书令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奉命出使东吴,祝贺孙权称帝,还蜀后封城阳亭侯。陈震曾因发现李严品质低劣,提醒过诸葛亮,因而受到诸葛亮称赞。忠纯:忠诚质朴。

笃:忠实,全心全意,意思是坚定。

赞:赞美,称颂。这里指恭贺。述:陈说,申述。这里意思是沟通。东西:因吴国在东部,蜀国在西部,故以东西指代吴蜀。

欢乐:高高兴兴,这里意思是友好往来。和合:和睦融洽。

(与兄瑾言孙松书)

【题解】

孙松为孙权弟孙翊之子,官至射身校尉,谥都乡侯。孙翊在建安八年被边鸿杀害,当时年仅二十岁。孙松死于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也年仅二十余岁。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讲述这件事后,诸葛亮给兄长诸葛瑾写了这封信,对孙松的病逝表示了深切悼念之情。此信对维护和促进蜀、吴重建的盟好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既受东朝厚遇,依依于子弟。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三国志》卷五十一《吴志·孙翊传》。

【译文】

你既得到东吴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对孙氏的后辈当然怀有深情。而孙松又是很有才干的人,我为他的去世感到悲痛。每当看到他生前赠给我的礼物,我就感动不已,于是流下了眼泪。

【注释】

东朝:指吴国。因蜀国在西部,吴国在东部,故称吴国为东朝。厚遇:优厚的待遇。

依依:恋恋不舍,形容感情深厚。子弟:后辈的统称。

子乔:孙松字。器:才能,才干。良器:指很有才干的人。

恻怆:悲伤,悲痛。

亮:古代书信中常以名自称,故“亮”指诸葛亮。

用:于是。

(与兄瑾言殷礼书)

【题解】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刘备因荆州之失,关羽之死,率军大举伐吴,战败后于次年病死。为恢复蜀、吴联盟,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使两国结成了盟好关系。后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入蜀答礼,令郎中殷礼等人随行。诸葛亮见殷礼后极为赞赏,并给诸葛瑾写了这封称赞殷礼的信。

殷德嗣秀才,今之侨、肸者也。○《太平御览》卷一千。

【译文】

殷德嗣才能出众,是当今的公孙侨和羊舌肸。

【注释】

德嗣:殷礼字,吴郡云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人。椐其子殷基《通语》所述,殷礼“弱不好弄,潜识过人”。他年轻时曾作郡吏,十九岁又作吴县丞。孙权称帝后,召为郎中,官至零陵太守。后来与张温一起出使蜀国,诸葛亮对他很赞赏。秀才:意思是才能优秀、出众。

侨肸(-xī):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子产),晋大夫羊舌肸(叔向),都以才能和学识被人称赞。后来就用侨肸喻贤哲高明的人。

(称殷礼)

【题解】

公元224年(建兴二年),即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的第二年夏天,云阳人殷礼随孙权使者张温入蜀答礼。殷礼学识渊博,仪表不俗。诸葛亮同殷礼交谈后,发现他是个人才,于是对他倍加赞赏。

不意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太平御览》卷一千。

【译文】

在东吴这个生长着大片茭白和芦苇的国家,竟然有殷礼这样非凡杰出的人!

【注释】

东吴:三国时吴国。菰芦(gū-):茭白和芦苇。

奇伟:奇特、雄伟。意思是非凡杰出。

(与兄瑾论白帝兵书)

【题解】

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向诸葛亮“托孤”。五月,诸葛亮率众文武官员奉梓宫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公元226年,诸葛亮北驻汉中前,让李严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诸葛瑾担心蜀汉驻守蜀东军事重镇白帝城的军队少而不精,为消除他的顾虑,诸葛亮写了这封书信。

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一。

【译文】

兄长嫌驻守白帝城的军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其实陈到所率领的,是先帝军中的精华,是蜀汉的精锐部队。如果嫌那里的军队太少,我将再抽调部分江州的军队,以增强白帝城驻军的力量。

【注释】

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三国时蜀汉以此为防吴重镇,改名永安。非:不,没有。

到:指护军陈到,字叔至,汝南郡(郡治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人,官至征西将军。督:率领。

帐下:军中。因行军多居帐中,故称。白毦:用白牦牛尾制作的装饰品。这里指精华。

西方:因蜀汉地处东吴的西面,故称西方。上兵:指精锐部队。

复:恢复,意思是抽调。江州:县名。本为巴国都,战国秦惠王遣张仪灭巴,置县,治所在今重庆市区。江州兵:指当时李严统率的军队。广益:扩大,增加,意思是增强。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

【题解】

位于斜谷至陈仓之间的绥阳谷,溪水纵横,地势险要。为牵制曹军,使之不致东下袭吴,诸葛亮派兵前去修整道路,以便由此联结陈仓,同时给诸葛瑾写了这封信。此信写于公元228年末,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与曹真相峙,粮尽退兵之际。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注。

【译文】

绥阳的山谷,山崖极为险要,溪水纵横交错,是难以行军的所在。从前我军的侦察兵往来,是从一条险要的道路进入。现在我派先头部队去砍伐树丛,修筑道路,大军通过这里前往陈仓,足以牵制曹魏的兵力,使他们不能分兵进攻东吴。

【注释】

绥阳:地名,在渭水东部,斜谷到陈仓之间。谷:两山之间的夹道。

虽:尽管,虽然。这里可不译。绝险:极为险要。绝:极度,极为。

用:以。

逻侯:巡逻,侦察。这里指侦察兵。

要道:险要的道路。

斫(zhuó):用刀斧砍。

扳连(pān-):牵制。贼:指曹魏。

东行:指曹魏派兵进攻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