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修与静坐
1263900000010

第10章 禅修静坐的姿式和调身运动(2)

最主要的是不停地、没有间歇地把注意力贯注在那移动的手掌及手指上,而修持的时间,以自己的方便和时间的允许,越久越好,即使手感到疲倦,也要坚持下去,直到胸口感到刺痛时,才停止。如果这种刺痛开始产生时并不明显,这时还不要停止,直到刺痛感觉越来越明显时,才可以移动手掌,接着把手放在大腿或膝盖上。初开始的行者,可能没有什么感觉,继续坚持练习下去,就会体察到某些感觉了,如手掌和手指开始发热,手指有颤动,或者手指和手掌的动作有刺痛或者颤动,犹如触电一般。任何感觉都可能随时生起,又随时消失。当察觉到某种感觉时,就即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这种感觉上去,注意力越集中,那么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当这种移动手掌的感觉,能够逐渐从手掌升起直达胸口时,体察到的感觉会有多种,如:胸口紧闷,轻微的头痛或头晕,胸口有刺痛。这些感觉甚至非常迅速。行者应该努力保持这种感觉,全神贯注在这些感觉上。就是感到非常的疼痛和不舒服,也千万不要下座,应该坚韧不拔地继续体察,若越能注意这种感觉,感觉就越强烈。刺痛会由胸口渐渐地移到背部,到头部,再到顶门。然后直达眉间,再从这里散发出去。虽然这些感觉过程,会使行者感到疼痛,但切不可停止体察及下座,否则将会十分可惜地失去一个大好精进的机缘。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感觉,那么行者就做得不够圆满,应该继续努力去练习和注意体察。

其实,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获得这种胸口刺痛的感觉,而这种曲臂伸手的修持方法确是获得净观的一种捷径,也就是静思维的最好方法。行者依照这样的方法,只是为了求知或者使行者能一心专注,把一切放下而没有任何执著,不让思维去追忆过去或者幻想未来。通过这种修持,使行者的思维变得清晰和敏锐。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持之后,可以改为观察呼吸。行者改观察呼吸有时会觉得臀部有不舒服的感觉,如:麻痹刺痛或者是感觉到臀部接触到地板等种种感觉。也可以将这些感觉作为一心专注的对象加以体察。行者体察臀部的感觉,当然也是越久越好,这些感觉也会由强而慢慢地消失,过后又会再生起,再渐渐地消失。这种臀部刺痛也会慢慢升起而直达胸口,行者必须尽量注意去体察,最后会感觉到胸口闷、硬、紧,无论如何,不要害怕,继续坚持。过一个时期,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胸口的刺痛会加强,同时行者的思维力也同步变得更加的敏锐。

这种不移动手掌而从臀部传下来的感觉,与从手掌中传来的感觉是一样的,只要求行者一心专注。过去一些禅修静坐方法较抽象,使行者不易捉摸或不得要领,中途而废。这种实感的体察效果甚佳。

(第四节 站立、行走、躺卧的禅修方法)

除了坐姿的禅修方法之外,也可以用站立、行走及躺卧的姿式,还有其他生活上的各种动作或姿式作为禅修的方式。这里择要简介站立、行走、躺卧的方法。

站立禅修法

必须赤着脚站立在地板上,双脚稍微分开,使身体能平稳地站立。其修持方法与坐姿曲臀伸手相同,慢慢地移动手掌及体察呼吸,专注胸口的刺痛感觉(如前述)。不同的是,坐姿是观察臀部接触地板的感觉,而站立的时候,则是体察脚底和地板接触的感觉。会觉得脚底发热,僵硬或者缩紧;沉重,甚至麻痹和刺痛等;有时会觉得像失去了平衡,发生头晕和头痛等感觉。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会产生,但不必害怕,必须注意体察,其姿式及方法的要点,如图所示。修持站立方法与坐姿的功効都是一样的,年老的人不提倡这种方法,恐有跌倒发生。另外,还有金刚站立式的禅修法,藏传佛教大圆满心髓法的行者在修身、修语时以金刚立为练力的方式,祼体立于坐垫之上,二足跟相并,二膝外张,腰挺直,二手于顶上的二指处合掌,二肘外张,领压喉结,使全身如直立的金刚杵。其具体修法,必须有师父的传承教授,行者千万不要自修借以练力,谨防出差错。

行走禅修法

行走禅修法的行者在行走时,颈项和背必须挺直,脚底必须与地板平行,双眼视线投在1-2公尺前的地面上,仔细观察每一步脚底的感觉。当脚底接触地面时,不要去想移动右脚还是左脚,不必去担心脚的提起、移动或接触脚底,而只观脚趾或脚底的感觉及保持脚底与地面平等地行走。走了一阵之后,就会感到当起提起时,脚底有粘粘的感觉。细心地体察,不要东张西望,只注意行走的道路而已。当步行时,会感觉到脚底、腿部、膝盖、身体,甚至头部都会生起很多的感觉,尽量去体察每一步提起脚底所产生的感觉。当起脚移动的时候,脚底有颤抖、麻木或烫热的现象向上移动到腿部,胸部感到紧闷,头部晕眩等。不必担扰,任何感觉的产生都会自然地消失。最好的现象是,当任何感觉传到胸部中心而产生一种刺痛感觉。这时,行者就应该停止步行,站定,全神贯注在这种感觉之上。久之,行者对自己的全身就越来越了解,认识就越来越敏锐。

行走的地方最好是沙地,能来回地行走。在屋子里打圈也可以,但最好是在地板及地毯上,这比水泥地面的效果好些。行走禅修法适用于平时的行步及散步,其正确的行走及错误的行走如图所示。行走禅修法如能持之以恒,对深入高层禅修静坐和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据有经验的行者总结,大约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优点:

1.有耐心去作长距离步行而不会疲困。

2.对工作和深入高层次的禅修有恒心。任何一个初学的行者,开始禅修时是很难坐下或站立地静下来,通过行走,可以逐渐形成耐心。这不但对禅修静坐有帮助,对工作耐心的锻炼也是有益的。

3.减少和减轻疾病。因为通过行走禅修的练习,身体各部分神经都活跃起来,全身发热,最后全身出汗。不正常的身体活动易产生疾病。

4.饮食容易消化。散步都可以帮助消化,所以集中专注的步行方法,当然对肠胃疾病有辅助的治疗功能了。

5.据有成就者的经验介绍,由步行禅法入门,所获得的定力比较持久。

躺卧禅修法

根据释迦牟尼所教导,在中夜时分,向右侧卧,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面,如此集中注意力在“升起和降落”,这被称为“吉祥卧”。修躺卧禅修的行者,应全神贯注太阳穴接触枕头的感觉;背部或身侧与床板接触的感觉,或者仔细地注重呼吸的进出,直到一股刺痛生起和消失的时刻,才注意这感觉的体察。同时可以体察许多念头从心中产生,而这些念头,有的对禅修有益,有的则有害。其具体躺卧的姿态如图示。妨碍禅修的妄念生起时,应呵责,立刻排除。如右侧卧有困难,也可以采取任何姿态的躺卧,其方法则完全一样。

在瑜伽法中有一种“大摊尸”的躺卧修法。其姿式是面部朝天躺,双手摊开,双掌心向上,脚伸略曲,八字形。可先用右手顺时针方向在脐下部位护摩81次,换左手逆时针方向护摩81次,然后大放松,便于进入观空与融入的境界,能使人有一种腾云驾雾般的飘飘然。而放松,即用意念放松,可以分为三路进行。

第一路:头部两侧——脖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掌——两手指。

第二路:头顶——面部——脖子——胸部——两大腿——两膝——两小腿——两踝关节——两脚趾。

第三路:头部——后颈——背部——腰部——两大腿后部——脚跟——脚。

“大摊尸”法也可以用坐式和立式,但最好是躺卧式。根据所述三条路线,用意念通过各部位。把凝聚的气解散,放松,使全身进入空的状态。呼吸随意,逐渐微弱,若有若无,在不知不觉中入定,感到全身似乎消失,光明自心呈现出来,甚至进入出神状态。“大摊尸”已属较高层次的禅修方法了。藏传佛教修“大手印”禅法的行者,为了散松气机,使情绪平稳下来,便于入静,多用“大摊尸”这种躺卧禅修方法。由于能使气机放松,安定心神,“大摊尸”禅修法能够调和气血,对一些疾病有治疗的功效。但初学禅修的行者意念不强,可只作手在脐下部位的护摩,特别是中老年人,在睡前和起床前作这样的护摩,是有益而无害的。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禅修者如果要体察吃、咀嚼、喝、品尝的感觉,应该注意观舌头与食物或饮料接触的感觉,然后体察嘴部和舌头的动作。把心意专注在各种姿式上仔细去体察,如图所示,如接触杯中水,在日常的生活行动里,无不可以进行适宜的禅修,这可以从心象和觉察的循环中(如图所示)得到启示。

(第五节呼吸的调整)

呼吸与生活机能的关系很大,闭塞口鼻而不使呼吸,人便会死亡。因此调和气息是禅修行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两部分:一是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的机构,在外面是鼻及口,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在胸腔内,呼吸时,肺部的收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收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不用,因此不能完全的吐故纳新,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合规律的缘故。

呼吸的方法有两种

一、自然呼吸。也称为腹式呼吸,一呼一吸必须达到下腹部,在吸氧时,空气入肺周至充满,肺底舒张,抑压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收缩,横膈膜上升而抵达肺部,使浊气排出。呼吸作用虽然与肺叶有密切的关系,但其伸缩,常须依赖下腹和横膈膜运动,方能合乎自然而使血液循环流畅,不但禅修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都应随时使用,自然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吸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模上升,胸部紧窄,把肺叶的浊气挤出。

2.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下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求其自然,渐渐细长而达于下腹。

4.呼吸时求细静,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而久之,自己也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状态。

5.倘能做到无呼吸状态,那应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气息仿佛是从毛孔出入。到达这个地步,可以说到达了调息的极点功夫。初学的人,切不可刻意去追求,必须听其自然,否则有害无益。

二、正呼吸。此方法主张呼吸细长,宜达于腹部,使横膈膜上下运功,这些都与自然呼吸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于自然呼吸,因此又名逆呼吸。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吸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横膈膜弛缓。

2.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3.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到压迫,运动更灵敏。

4.静时的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连自己也不闻其声为最佳。

以上两种方法,禅修静坐的成就者各有不同主张,有主张吸息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笔者实践体验,应以一呼一吸的长短相等为宜。无论自然呼吸或正呼吸,其目的都在于使横膈膜运动功能加强。正呼吸是用人工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弛张和收缩功能,使其更易运动。但是,这一方法是用人力,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毫无流弊。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必须要有耐心,人类每次吸入大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种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功能,每次能吸入1500—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就能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禅修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故而决不能进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调整练习,宜在上座禅修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或正呼吸,都有如下的共同点:

1.静坐采用什么姿式,调整呼吸就与其相同。

2.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一呼一吸约一分钟为限。但必须务使自然,切忌勉强。

3.呼吸的气息,宜缓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时用鼻而不用口,因为鼻是专职司于呼吸的器官,内有鼻毛,可以过滤尘垢。假使用口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逐渐使鼻孔阻塞,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任何时候口宜紧闭。禅修静坐时,更应闭口。

5.每日晨起,最好在窗前或者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5-10分钟。至于细静的呼吸每日随时可以练习。

禅修静坐的行者,在呼吸调整练习之前最好能将浊气全部排出。排出浊气的方法有“九节佛风法”和“三三九调息法”,择要简介如下:

一、九节佛风法

“九节佛风”又被称为“九出浊气”,其方法是上座,坐好之后,右手握拳压右胁,以压迫肺部动脉;左手握拳伸食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猛呼长气一次,再呼短气一次,再呼长缓气一次;换以左手握拳压左胁,右手握拳,伸食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如前呼气三次;最后两个鼻孔如前呼三次,共呼出浊气九次,故称“九出”或“九节”。呼气时,想象全身病气、魔障随呼出浊气消散,每次呼气后,须长吸气,吸气时颈项向前屈,收腹贴背。“九节佛风排浊法”,只可每天修第一座时进行,若多做,会导致颈、头痛,气涌。

二、三三九调息呼吸法

按坐姿坐好,第一个三次呼吸,先用右鼻孔吸,左鼻孔呼,吸时头随之自右转左;第二个三次呼吸,先用左鼻孔吸,右鼻孔呼,头随之自左转右;第三个呼吸,头不动,两个鼻孔同时呼吸三次。此三三呼吸共作三遍,即三九二十七呼吸。用右鼻孔时,用左手无名指按住左鼻孔;用左鼻孔时,用右手无名指按住右鼻孔。鼻孔不用时按住,用时要放开。第一遍九息要求极轻细,几乎不闻其声;第二遍九息略可闻其声;第三遍九息,不仅可闻呼吸声,而且吸时须扭动身体。呼吸时亦可作观想,进鼻孔为白光,入右脉或左脉化为红光,顺着左右脉而行,由鼻孔出去时变为黑气,即体内不洁之气。

“九节佛风”和“三三九调息呼吸”在藏传佛教的修持中很受重视,被列为高级密法禅修上座后的先行功课,宜行者自己去深入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