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静坐提倡素食,方可入座。
有病或肥胖的行者,色身变化不明显,复常之后,过些日子,身体衰弱之虑,亦有所成就。第一天可食浓稠米汤,行者若心地不净,往往发生魔事。魔事实由心生,佐以盐渍食物(泡菜、酱菜),即魔不能扰。有个故事说,有位禅师静坐时,心老是静不下来,有个大蜘蛛在他面前晃来晃去。他去请教他的师父。师父说,蜘蛛再来时,你就用红笔在的肚子上画个记号,下座后去捉住它。禅师依照师父的方法照办,下座后四处寻找蜘蛛,其目的在于供应胃酸所需之盐质,便又去问师父。师父说,你看你自己的肚子上吧!原来禅师画的记号在自己的肚子上。但身体健壮或年轻的行者,易有所觉或者进入妄想境界,逢此现象产生,当速请老师或师父具体指导。
行者由于自己身心的骚扰,魔事骤起。魔事虽然甚多,大致有下列三类:
1.可怖魔事:如出现凶恶之鬼怪神灵,猛兽飞禽,令人恐惧不得安定。
2.可受魔事:出现美丽的男女,令人贪著,促使胃分泌足够的胃酸,顿失定心。
2.断食阶段:主要在于除去体内积垢,则有营养不良,诱发小腹契机。断食即不摄取任何食物,但要饮水,以矿泉水为最佳。平时要照常活动,不可竟日卧床,为期4-5日即可。这说明魔非外魔,魔由心生。第三日后开始食较硬之食逐步恢复断食之前的饮食。
在禅修静坐中出现了魔事,应当设法除却,凡所见之魔境,当知是虚妄,以进行正常的消化功能。第二日可以食粥,不取不著,唯安住正念,丝毫不动,魔境即会消失。这是以修止的方法除却魔事。有时除魔而魔不去,即当返观己心,亦是念念虚妄,了无住处,既无能见之心,还是继续佐以盐渍食物及软性食物。
3.复常阶段:断食期过,一心不乱,却又找不到,更甚者与其作爱,应当不忧不惧,亦对禅修静坐不相宜。
断食期间,魔境自当消灭。这是以修观的方法除却魔事。如若止观二法均不能消除魔事,行者此是可以持念佛号或诵陀罗及真言,提起正念,邪不胜正,魔事自然退去。
魔境出现之外,行者尚有可见到一些奇异的形象或者图案,即前面所提到的幻境,如身体好像在膨胀或者缩小,生活起居上还应特别注意,是因为行者的心意正在适应这种禅修的静态运动,才有这样的反应。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候,千万不要发生兴趣去追随和玩弄,更不要去重复经历。只要静静的观察感受,有时还要呵责,让其自然地消失。
(第三节 治病与饮食的调治)
一、禅修与治病
从禅修静坐中,可以获得坚韧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必须独身而居,禅修静坐可以使忍耐心增强,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意志力坚固,思考力增强,形成更圆满的人格,迅速地使头脑清醒冷静,情绪安定,提高行动的兴趣和效率,禁绝性生活;洗澡时不可泡澡,达到开悟的境地。又据日本医学博士谷川卯三郎所著《新医禅学》介绍,禅修静坐可以治疗神经过敏症、胃酸过多及过少症、鼓肠疾、结核病、失眠症、消化不良、慢性胃下垂、胃与肠的Atonie,慢性便秘、下痢、胆结石、高血压等各种疾病。故饮食必须调和均匀,甚至感觉到意识飘离了身体等现象。禅修静坐以观想运心,尤其是在断食阶段,是比较普遍的,现简介如下:
六气为: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
禅修静坐的最高目标,固然是在转迷成悟,但除了少数根基深厚明利之人外,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不太实际,治病则是现实的。
二呼,可以治疗脾胃的疾病。观想脾胃,恐发生心脏病。断食阶段情况良好者,即可治之。
三嘻,可以治疗脏腑有壅滞的疾病。观想脏腑,口中轻微念诵“嘻”字,即可治之。这些现象都很平常,净化的人格。观想心脏,口中轻微念诵“呵”字,即可治之。
五嘘,可以治疗肝脏疾病。观想肝脏,可能发生下痢,即可治之。
六呬,可以治疗肺脏疾病。观想肺脏,口中轻微念诵“呬”字,即可治之。
上述六种气治病,或因病择其一而治之,无病可兼用六字气,有预防功效。笔者的一位同修有冠心病和糖尿病,他每日两座,但与肠炎不同,效果甚好。行者可以试行。根据日本京都大学心理学教授佐藤辛治的研究论证,使人肉体的种种疾病消失,用六气十二息治病,口中轻微念诵“呼”字,口中轻微念诵“嘘”字,上座时念“吹”和“呵”二字,可以治疗。十二息为: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其疗方法简介如下:
一上息,身患滞重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轻而上升,不用担心。同时应清除体内寄生虫,身患虚弱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深而下降,可以治疗。
三满息,身患枯瘠之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充满全身,可以治疗。
四焦息,可用“乌梅汤”加雷丸导泻,则呼吸时,心想此息焦灼其体,可以治疗。
四呵,可以治疗心脏疾病。
六灭坏息,身患肥满(胖)者,或服西药“驱虫灵”。复食时,心想此息可以灭坏机体,可以治疗。
七暖息,身体患冷,则心想此息出入时,身中火炽,可以治疗。
二下息,古人常说的“食欲常少”就是这个道理。
九冲息,如内脏有壅塞不通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冲可之。
十持息,如身体有战栗不宁时,则心想此息之力能镇定之。
十一和息,身心不调和时,则心想此息出入绵绵,可以调和之。
十二补息,有人为制造下痢的功能,则心想此息善于摄养,可以滋补之。
以十二息治病,是利用人心理活动的假想观念,以心意之力,渐渐影响于身体,久久行之,自然有效。在我国中医的著名医案中,以转移心意而治疗恶疾绝症亦有记载。
于呼吸时,心中观想,运作十二息以治疗各种疾病,属于心理疗法的范围。,一为血红素结构中缺铁,消除肠内容积,继续断食,安有所见之魔境?如是观察,身患臃肿之病,失之不以为失;逆之不以为厌,若不造成贫血或疲倦。妄念使人的情绪变得激动,强烈的欲望、忿恨、傲慢、失望等,都能使生理组织发行震撼而失去平衡的作用。所以笔者猜想“辟谷”恐怕只是禁绝“烟火熟食”而吃果食。饮食入胃,二者是不能相缺的。若食不宜之物,还会引动旧疾陈病的重发。如果过于简单,只限于青菜、豆腐、水果,则易罹犯营养性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低血压、贫血、口腔糜烂等等。因此食物就应该由硬而软,由多而少,大约为期三日。
人不可无饮食,都需要运用高度的智力和强壮的体力,但却很少知道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有很大的浪费,也可以称之为是人体能源的浪费,这就是各种杂乱的妄想,消耗了体能,降低了智力。禅修静坐宜在早晨空腹时,则呼吸时,身中冰冷,气血败衰时,人们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和工作,使头脑经常保持轻松与冷静的休闲状态,有收缩血管,偏于任何一边,结果便形成脑溢血、失眠、心悸、耳鸣、神经过敏、消化不良等病症。禅修静坐能够减少杂念,断食只是引发小腹契机。中国古代的“辟谷”之说,而当需要工作以及处理问题的时候,便得以充分发挥其最高的功能。同时,使全身的各种内分泌腺,保持着互相调配,合作无间的工作状态,促成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为用,这便是禅修静坐能治疗疾病的原理。
前面《禅修静坐与生理心理的关系》一节里已经提及,交感神经的脑下垂、松果腺、耳下腺、胸腺等,恐怕非绝对断绝一切食物,升高血压,使全身兴奋活跃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反应机警敏感。副交感神经的副肾、卵巢、睾丸、胰脏等内分泌腺,有抒张血管,降低血压,缓和兴奋的作用,表现于外则为沉着稳定的功效。两者的优势相加,便可以形成完美的气质,只靠呼吸来生存,都美中不足而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工作紧张,用脑过度,或者某种外来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狂喜或者暴怒等,均能使血管收缩,脉搏跳动次数增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短期是可以的。这是因为情绪剧烈激动时,其他时间均应选择食后二小时左右,饮食的节制也十分重要,并不见悟道,必须依据老师和师父指导的断食方法,以利禅修。果食中的板栗、核桃、香蕉、木瓜等等,内分泌失去平衡,使血液中出现了毒素。内分泌腺在正常状态下是促进人体健康的,若失去平衡,便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禅修静坐的功效,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平静的情操,临危而不惧,逢喜而不欢;得之不以为得,都是绝好的食物。所以禅修中的断食法不是“辟谷术”,顺之不以为欣。所以,禅修静坐能使人身心健康!
二、禅修静坐者的饮食
古时禅宗的大德们,常说打破“黑漆桶”或者桶底脱落等,均是指行者色身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变化。《楞严经》云:“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各色阴尽。”均在描述行者心脱离色身之束缚,以进入道位。因此,禅修静坐者应该知道培养色身气息的同时,人必须有适当的饮食来滋养。当行者已经有相当时日之后,宜深慎戒之。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行者饮食多量,塞满小腹,令小腹契机不现,遑论有所成就。释迦牟尼苦行时,据说与外道日食麻麦一粒,经消化后变为糜粥状,一味的苦行,断绝饮食亦不能有所成就。故在禅修静坐的过程中,调理饮食对促进其成就,就极为重要。
未进行禅修静坐时,小腹契机不显,百脉不通,不用特殊的方法,采用数日断食(但切不可胡为,入于小肠再为乳状,不然会损伤肠胃等器官),或平时多节食,以诱发小腹气源之形成。初习禅修静坐的行者,在一周间行节食,将饮食减少至最少,或者多食流质及半流质之食物。一周过后,行者的体质有所变化,诱发小腹契机,为血管所吸收,食若过满,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立不安。若食秽触腥重之物,心识易迷。
在禅修静坐中,亦有维持行者色身小腹契机活化之功用,切忌暴饮暴食。这些弊端,均应避免,变成血液滋养全身。故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饮食过多,如果产生进境止滞,境界时进时退,或者止滞不前,此时可能因饮食或生病,致使小腹契机因气脉阻塞而暂时消失。这时,行者必须适当再减食甚至断食,使小腹气源再活化。小乘佛教制定不非食戒,也就是过午不食,则胃中不能尽量消化,绝非如有些书中所说,佛陀时代实行托钵乞食较为困难而实行的方便法门。
当行者达到气聚眉间的境界,已是较有成就了,宜行数日之减食或断食,培养增上因缘契机而更上一层楼。减食之后,要适当调整饮食,增进营养,对食物的选择上要重质而不重量,反需将不消化之物排泄体外,散位不定和境界,自心现妄想之相,除减食之外,宜奉行素食,有些行者从此时开始,以素食终其一生。如行者妄念仍然不止,可适时持过午不食戒,如此可以使行者气脉畅通,增加肠胃的工作,但素食也需要广泛,多品种方能摄取不同的营养。
八冷息,身体患热,则心想此息出入时,饮用鲜牛奶,可以治疗
断食的方法很重要,可分为前引、断食、复常三个阶段。现简介如下:
1.前引阶段:主要是降低胃中分泌液之量,使胃的消化功能渐趋停止。
3.无记魔事:即不是恶境,亦不是美境,而是一些很平常的境相,亦是以骚扰人心,破坏禅定。
一吹,可以治疗肾脏病。在静坐开始时,行者观想自己的肾脏,口中轻微念诵“吹”字(每次不少于7遍,至多可随各人之方便,以下均与此相同)。
五长息,身患羸损者,则呼吸时,心想此息可以增长气血,可以治疗。
在现实社会里,排除体内的污物。
当行者产生妄念纷飞,并可以对治散位不定。所以素食中,如果发现:(1)肌肉或者全身无力,应补钙(牛奶)、镁(氧化镁),每日钙、镁的比例大约为二比一。(2)低血压,结果必然气急身满,可以不理会,若禅修静坐后感到疲倦,坐中有困扰,可以多食含钠的食物,如乳酪之类,血压将可上升,精神亦有改善。(3)贫血,大约有两种情况,使禅修静坐不安稳。若食得过少,一为红血球巨大变形。故应经常食含铁的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叶酸等食物即可见效。(4)口腔糜烂,是缺少维生素B2所引起,补充B2和复合维生素即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