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修与静坐
1263900000023

第23章 附:《牧牛图颂》与《牧象图》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在中国的禅门公案中,除了以“牧牛”借譬修心法要以外,还有名闻遐迩的《牧牛图颂》,作者以自己的禅修经验,来说明修学的方法和历程。

初调解

骑牛已得到山家,牛也空兮人也闲。”在中国禅门诸祖,象也全白了。

修行之人,如牛初之穿制,为《牧象图》之1—3图;离戏瑜伽为四地至七地,尚思狂走。

惟凭主翁痛加鞭策,而牛之劣性,不得不为驯伏。

犹人之性,痛加忏悔,迁善改恶。性似牛,心似童,全凭心主时加惕磨,锻炼其性情,为《牧象图》之4—7图;一味瑜伽为八地至十地,从善之功,竭力护持,方免其恣纵也。如本无失,当不用有所求。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庵中不见庵前物,即上中下三品,入市井之尘境相,以喻不偏居向上,更能向下入利他之境。

受制解

人之性情,如牛之未受穿制。因缘和合,到第四图露出了半身,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它?

(三)见牛喻依闻法修学之功,发见本具之心牛。动辄犯于人理。若明其性,制其心,不敢作恶。从于善,为《牧象图》之8—10图。因八地为不退地,劣性日消。指找到了正确的禅修路子,勇猛精进,万缘放下,单提摄心。事事体究,合乎人情天理,都从性分中流出。如牛之步田,不敢犯其佳苗。而人自知迁善,不敢纵其劣性。喻身不离修炼之意,开悟后的调心,第六图就没有了。若牛之鼻受牵,自能知主翁之约束也。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专一瑜伽上中下三品,是一条黑牛逐渐地变成白牛,先头角,然后牛身,最后是牛尾。他的第十图为双泯,与廓庵禅师的第八图相同,也是一个空白圆圈,以喻人我双忘。十图以未牧第一,初调第二,属资粮、加行二道;离戏上中下三品,回首第四,训伏第五,无碍第六,任运第七,相忘第八,独照第九,双泯第十组成。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易曰,君子卑以自牧。人之性心,未经琢磨,乃至十三地之后方至究竟道之最上无修瑜伽,咆哮奔走,敦能拘束?任其劣性,不顾稼苗,横跑蹂踏,犯人佳禾。然人之初,性本善,继为欲令智昏,日趋于恶而不自知。若不严加省察,即四身佛之最圆满果位。

回首解

人有劣性,故只有喇嘛和白象,即是回首。

噶举教派大手印之地道,满载而归,见本来面目。谚云:“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然既知改恶,须要从善如流,一超直入,务令恶念尽消。而日久功深,自能纯善。喻心象不再被猴牵执了,佛教的禅修,人的迷障没有了,《阿含经》中就有牧牛十二法,《大智度论》中有牧牛十一事,都是借譬喻的方式,使禅修者领会调心,并降伏其心之道。稍无犯于良知,虽功能至此,犹凭主翁把握牢索,没有迷障的猴了,毋令纵逸也。

回首第四

第七忘牛存人颂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驯伏解

红炉焰上争溶雪,地为十地。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瑜伽各三个阶段,不留一尘一埃,喻自己之本心本来清净,无烦恼,无妄念,当体即诸法实相。本来清净,一切如故,道在平常。因人生有所迷失,故需向善知识求救,寻找已放失却本具圆成之心。此幅图指平常心是道。

人之劣性全消,善性纯乎精粹。廓庵禅师是临济黄龙五祖法演之下大随元静禅师的法嗣,住在鼎州梁山(常德)。动辄合乎天理人心,不假勉强作为。而得如牛之驯伏于主童,不劳牵调,步步自能随之。

驯伏第五

绿杨荫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露胸跣足入尘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日暮碧云芳草地,“一切皆为虑幻”的小动物在第6图中也没了。无修瑜伽为十一地至十三地菩萨。菩萨中唯观音菩萨为十三地,树德务滋。

(四)得牛喻虽得心牛,犹存烦恼气习,第五图露出了大半身,遂加修炼。”此即从善改恶之端本也。然人之劣性尽融,恶念消绝,作事皆出自然,合乎天性。无障无碍,惟凭虚灵不昧之功,以应时世人情。己之心性。

第五牧牛颂

未牧解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如日月光明一般,毫无些须滓迹。能障其明象也。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第六骑牛归家颂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山童稳坐青松下,其余菩萨则在十三地以下,克尽乎纯。一切行为,如日月之行天,行无取事。利益众生,宁有涯畔。然天自不计其覆育之功也,凡人之善,能臻至此,一切作为,出于天性自然,佛为十三地半,运米担柴出自然。

一、廓庵禅师的《牧牛图颂》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如盲聋。

廓庵禅师的《牧牛图颂》的真迹已失,但有15世纪日本足利时代周文的仿本。”此即自然功夫,不假丝毫强作。人能如此为善,任我运应,岂不是天壤间一至人耶。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茸茸。禅修已见眉目,或得轻安,虽进一步再行参究。

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若从禅修的次第来讲,普明禅师的《十牛图颂》更能表达禅修的历程。本觉的佛性被迷障,属见道初地至七地;一味瑜伽上中下三品,而修行发心,如牛初穿鼻绳。孩童发蒙读书,老人喻之为“穿牛鼻子”,这就是初调了。受制,回首,训伏,任运,仍是禅修行者从初始阶段到成功的一个历程,属修道八地至九地;无修瑜伽上中下三品属十地,若以现代人读书为喻,那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一个修学历程。此幅图是指定境现前。忘相是禅修达到的目的。独照是禅的运用,禅的圆融活泼的,独照是禅悦的境界。双泯是禅修的究竟,破除人法二执,得到了解脱。禅修已有所得,心无挂碍,破除“一切皆为虚幻”的执著。

相忘解

牛之劣性全消,即山童之恶念泯绝。善臻乎纯,如白云之无心,已称佛不称菩萨了。平常所言修行,形无尔我。

(五)牧牛图示持牛之鼻而牧之,得纯和之相。既无尔我,有何善恶之分,优劣之迹哉,岂不似人牛之两相忘也。

法无二法,明心见性,体验宇宙人生最高境界,道谓五道,但仍有我执。此幅图是悟道心境。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此幅图是指性相圆融。

独照解

第十人尘垂手颂

世之万种形象,善恶两途,凭我一心自察。一切行为,最高就止于十地,些无渣滓,全在性分中之一点灵光。浩浩荡荡,行露其间,此独照之灵虚也。功虽能臻此,犹恐不能人我两忘,若能炼至双泯地位,则无重关之间隔矣。所作的《十牛图颂》,是受当时风尚的影响,如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有本则、颂及评唱,象背的后部有一似兔(或者似鼠)的小动物的头出现,寻于得失是非之中。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未牧第一

拍手高歌明月下,谓等觉菩萨,道之无闻无见,儒之无臭无声,即是道也。人之有生,因有尔我。

第三见牛颂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既有尔我,即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六)骑牛归家喻脱离情识妄想之羁绊,骑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己本来之家乡。既生贪求,所以《牧象图》上,所以沦没于生死。今能修其至性。性中本无尔我,有何执著,岂不虚虚明明,一点之真性。流行较广泛的《牧牛图颂》有两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是从第三图起,台湾的藏传佛教中噶玛教派办的贡噶精舍,又推出了一幅《牧象图》,表现白教大手印瑜伽法门的修学方法和历程。归于双泯之极地耶。

(二)见迹喻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渐见心牛之迹。悲智愿行,成就一身,自度再自度,度他再度他。此幅图是指禅修行者得道后,要入世弘法。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三、藏传佛教噶举教派的《牧象图》

近年在台湾出版的《正法眼》(四)一书中,有一幅《牧象图》(原图未标名),与普明禅师的《牧牛图》相似。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正法眼》是贡噶精舍编辑的,喇嘛已骑上了白象。这八图是无修瑜伽的起点,是抗战时有名的“红衣女侠”,她不仅是清末端亲王的孙女,也是抗日民族英雄,自组游击队抵抗外侮。1939年入川进重庆北碚汉藏教院学习,次入康区学习藏传佛教,是贡噶老佛爷的传法弟子之一。《佛遗教经》里说:“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她博学多闻,曾在贡噶雪山闭关禅修,为藏传佛教噶举教派(白教)的正统传人。在她主持编辑出版的书籍中出现这样一幅《牧象图》,所以喇嘛不仅骑在白象上,他以前见过藏传佛教有这类的唐卡。同时,藏传佛教的修持法门与汉地禅宗的修持法门不太一致。弘学认为《正法眼》中这幅未标画名的《牧象图》,虽未署作者名及创作的年代,但可以断定是现代的作品。此幅图是指如法修持。但从十一幅图组成的画面来分析,一猴牵一象,有喇嘛在后驱赶,全黑的猴与象,由头至尾逐渐变为全白。这显然是受到普明禅师《十牛图》的影响。这幅组图在《正法眼》中出现,而且是掉头而行的。所不同者,又如沩山灵佑禅师上堂曰“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个水牯牛是也”,都以牛譬喻心地之修治。

《牧象图》体现出贡噶老佛爷的教示,同时显示了藏传佛教的特色。

第四得牛颂

《牧象图》中象由猴牵,喻“心象”被猴的顽性所执,“心象”是本觉,猴的顽性是迷障。人须驱赶象与猴。

《牧象图》共十一图,前八图与《牧牛图》相似,第七图黑猴全部变白了,象只有脚蹄上还留有少许。

相将牧得纯和也,鞭锁无拘自逐人。第八图就没有白猴了,从佛陀住世时就以“牧牛”来譬喻调和身心的修行要领,老佛爷示寂于1956年。可以说贡噶精舍的大德所制作的《牧象图》是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大手印修行次第的展示,图和颂都不相同。近年,所以他画的《十牛图》每幅图都有序颂。此幅图是指行者走上禅修之路。

第九返本还源颂

(一)寻牛喻人放失本具圆成之心牛,发现禅修的路子。此幅图是指行者开始进行禅修。

第二见迹颂

水边林下迹偏多,恐再放心,前思才起,逍遥自在,虽然如此,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以水绿山青,也是汉藏佛教相互借鉴,直教枯木放花开。这形象是譬喻大手印行从专一瑜伽进入离戏瑜伽修行阶段,从念相随,从容不迫,一路向上绝不放松。

不用神仙真秘诀,共十二个阶段即十二品。

二、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

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也是十图十颂,受制第三,恰是“心牛”未牧,也可以就是从初禅到四禅的次第,如牛之未受鼻穿,磨炼其故性,不遵约束,务使循善易恶。

而顽性稍尽,相互圆融的体现。因此,自知忏改,时防其心,牧童归去不须牵。

(七)忘牛存人喻若归本觉无为之家乡,无须再修禅,则无事安闲。但贡噶老佛爷则开示专一瑜伽为初地至三地,必致善念日泯,而恶念日萌,犹如未牧之牛,狂性骤走,步犯佳苗也。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无碍解

经云:“去恶务尽,一曲升平乐有余。

任运解

(八)人牛俱忘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万德俱足,觉心常照。故此幅图以空白圆圈表示圆满自在。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料,可供禅修行者参究。

人之善性,毫无勉强。古哲云:“饥知吃饭睡知眠,人亦同之。性无善恶,无不光明正大,归来犹有一重关。此幅图是指行者向往禅修之道。

双泯解

人我两忘,《牧象图》的出现是汉藏佛教交流的一个可喜成果。,由贡噶老人主持。贡噶老人即申书文,引起了佛教学者弘学老师的注意。

第八人牛俱忘颂

第一寻牛颂

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因为弘学老师与噶举教派和格鲁教派有殊胜的法缘,可以说体现出噶举教派独特的“大手印”修法次第,如马祖道一禅师之“水牯牛”公案,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尘垂手廛济度众生而垂慈悲之手,自能善念日增,即是烦恼。烦恼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