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牛犁痕
1268000000010

第10章 切磋篇(8)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还有“中国乒乓‘海外兵团’”那一期,梁韶辉的文章《一个王朝的重要使命》在分析中国球员到海外打球的原因时,引用了一位省队的乒乓球教练的话:“现在的乒乓球队员并不在乎是不是能分配一个好工作,而是希望队里能在他们还打得动时放他们出国打球。”文章接着分析:“因为他们的加盟,中国先进的乒乓球技术和训练方法也流传至海外,让全世界更多的乒乓球运动天才有了发挥潜力的机会”,他们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乒乓球运动的种子。马征的文章《海外兵团也该退伍了》说:“海外兵团”,更多地承担起振兴国外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责任,以至于不少国内乒坛名宿均呼吁改“海外兵团”为“海外使团”,我们作为一个世界乒乓强国,应该有这样的胸襟。我看这两篇文章,会为“海外兵团”正名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分析辨证

在“赢球和精彩如何兼得”这一期,两篇文章都着重论述了要竞技性,更要观赏性的问题。马征的《要实惠,更要精彩》针对“赢球最实惠”的观点展开论述:“追求完美应该被提倡,尤其是当中国已经对乒乓球运动基本实现垄断的前提下,如何让这项运动更富激情、更具悬念是我们下一步推广乒乓球的主要工作,过早地看重结果,看重金牌,乒乓球还怎么发展?你看nba,虽说是没有升降级的一个国内联赛,但他们明白球打好了才会有观众,有市场。于是在比赛中极尽表演天赋。”为了说明观赏性的重要,文章列举了乒乓球历史上几个经久难忘的经典场面。文章说:“乒乓要好看,结果也重要。如果能达到既好看又赢球的境界是最好的。否则,就玩得漂亮些,哪怕输也输得有尊严。”我欣赏这样辨证地分析问题,令人心服。我们再看看梁韶辉的《要悬念,不要意外》就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所说的一段极富哲理的话:“尽管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但我们却缺乏欣赏变化的心。我们看惯了国手们砍瓜切菜般地顺利晋级,但我们却忘了过程的曲折与变化,忘掉了不摔跟头的孩子长不大的道理。我们惊呼于险滩激流,却忘记了险滩激流带来的征服后的愉悦。我们渴望一马平川,但我们忘了只有经过风浪的洗礼,我们才能让生命之舟顺利前行。”

世乒赛开始不久,上届世乒赛冠军施拉格、2004年奥运会冠军柳承敏、被誉为乒坛常青树的瓦尔德内尔、卫冕冠军王楠先后出局,爆出一个又一个冷门。对这一情况怎么看,《神笔马梁》出了一期“名将落马”,一分为二地作出辨证的分析。马征《乒坛的暴动》说:“世界名将纷纷落马,证明了世乒赛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正因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男乒始终是最具悬念,最有味道的比赛。”梁韶辉《大腕的悲哀》分析,“凭借机缘巧合而登上世乒赛、奥运会最高领奖台的施拉格、柳承敏也许只是世界乒乓球运动中的一道夺目却易消散的彩虹。……而瓦尔德内尔和王楠的落败则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必然。因此,是大腕,你就必然坦然面对失败;尽管失败会让你的人生少几分完美,但花儿落去才能结出坚实的果实。”这样的分析,很有眼光。读了这两篇文章,能够让人懂得大腕出局、新秀涌现,这不是坏事是好事。

情倾改革

《神笔马梁》专栏虽然没有专门写文章议论乒乓球运动的改革问题。但是在好几篇文章里都渗透着作者对改革的倾情。只要有机会,就把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给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好处,流于笔端。请看《宁丢金牌不内战》一文的一段论述:“从加油声中就能看到观众的观球取向,能看到今后乒乓球市场化的方向。如果观众已不在乎一定要包揽金牌,中国的体育越来越向它的快乐本质靠近,就如同前世界冠军许绍发所言:‘我们现在应该取消乒乓球青年队员长期集训的体制了,在乒乓球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每年只需定期集训几次就行,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市场化运作上,乒乓球多年的人海战术是取得金牌的保证,但这种金牌的代价太大了,这不仅花掉了大量资金,还浪费了很多人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乒乓球选秀比高考还难。’”文章接着说:“金牌战略该是变革的时候了,让市场决定金牌,让市场决定成绩,这不仅仅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思路,也是我们其他优势项目需要研究的。”

《海外兵团也该退伍了》在谈到现在乒乓球运动员外流现象减少了的时候,是这样议论的:“海外兵团”现象逐渐降温还是因为中国乒超联赛日益火爆,在国内俱乐部打球,不仅挣得多,还有更高水平的锻炼机会。不仅留住了国手,还吸引了外国选手。这就是改革的魅力。

§§§第十七节情系百姓好专栏

——读《河北日报》《十一城市问民生》、《春耕时节问农资》

前些天,老干部评报组评论《河北日报》时,大家一致认为:近一个时期的报纸,在“三贴近”上下了很大功夫,前进的步子迈得很大,主旋律唱得响,跟群众贴得紧。有的同志说,《河北日报》跟领导紧,贴实际近,同群众亲。还有的同志在谈到可读性时,概括了一句话,说《河北日报》有三大看点:《新闻纵深》、《文化周刊》、亲民专栏(即《十一城市问民生》)。今天,我们仅就亲民专栏——《十一城市问民生》系列,发表一点看法。

一、选题非常贴近群众。

从2004年11月15日开始,在这个专栏里先后发表了“十一城市问供暖”、“年关问欠薪”、“关注扶贫济困”、“春节送暖特别行动”、“关注大学生就业”等系列报道。春耕开始,又辟了“春耕时节问农资”。这些报道,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多是弱势群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通过这些报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编辑记者的一片爱民之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二、力促解决问题。

整个报道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关于“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指示精神。以“十一城市问供暖”系列为例,篇篇都是办实事,例如石家庄市的市长、书记细问百姓冷暖,要站在群众角度处理问题;唐山市的“实事工程”特事特办,150万平方米扩供工程送热流;秦皇岛市的无条件接收社会供热,供热的“球”不能踢给社会;张家口市的供暖时间跟着天气走,便民供热服务暖山城;邢台市的“民心工程”赶出为民效率,七个月完成两年工作量,今冬新增20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等等。

三、舆论监督的好形式。

在这个专栏里,在所有的系列中,虽然没有一篇是直接的批评报道,但是在相当一部分报道中,却蕴含着批评监督的意味。主要是以先进“促”后进,以正面“震”反面,形成一种舆论压力。请看下列报道:邯郸市把供热工作做实做细,服务不达标实行责任追究;衡水市保证民工工资零拖欠,“连环担保”筑起欠薪“防火墙”;承德市建立长效机制,民工工资监督员“上岗”;邢台市对建筑企业欠薪“红牌罚下!”;沧州市给欠薪者建“不良信用档案”,65家欠薪单位被通报“停盘”。这些报道,不都是很好地在“敲山震虎”吗?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专栏的名字起得好。“十一城市问民生”,这个“问”字用得恰当、用得高明、用得精彩。这一问,就问出了问题,就问出了办法。这一问,就问出先进者的经验,就问得麻木不仁者冒汗。这种温和、巧妙的监督,效果相当棒。

§§§第十八节贵在不断创新

——喜读近期《河北日报》《新闻纵深》版

我是《河北日报》《新闻纵深》版的忠实读者,几乎是每期必看。《新闻纵深》,顾名思义,就是比较深、比较广,能给人们更多的东西。如果把报纸上一些优秀的报道、文章和有特色的专版、专栏比作吸引读者的大大小小的磁铁的话,那么,《新闻纵深》版就是吸引读者的一块大磁铁。

多年来,我们一直追求,把党报办得让领导满意、群众爱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闻纵深》版就是让领导满意、群众爱看的一个范本。今天,我不想对这个专版作全面评述,仅择其近半年来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不断创新,谈一点儿体会和看法。

“两会”报道有创新

今年的三级“两会”,《河北日报》都报道得很好,中心思想更突出,表现形式更活泼。尤其是对全省十一个市“两会”的报道有突破、有创新。这项任务是全编辑部通力合作完成的,而《新闻纵深》唱了主角。

过去,《河北日报》几乎没有具体报道过市级“两会”,只在换届时报一下选举结果。今年则不然,连续用五个《新闻纵深》版,以《2005各市,两会特别关注》的统一栏目,对各市“两会”都作了较详细的报道;重点反映各市依照自己的市情,遵循全省“两会”对本市的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决定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特别是集中笔墨,表现各市在如何贯彻落实省“两会”确定的任务所采取的具体举措,使各市的“两会”与省“两会”紧密衔接,相互贯通。通过这组系列报道,把全省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都凝聚到一块儿,上下同心协力,各施所长,共谋发展。这样组织的各市的“两会”报道,很有创见,很有力度,效果很好。

大题材用“大制作”

重大题目出版特刊或刊出系列版,可以说是大题目作大文章,大决策配合大制作。仅2004年12月一个月内,《新闻纵深》就连续发出“执政能力纵深报道让人民满意”系列(三篇)、“‘国菜’忧思录”系列(三篇)、“聚焦难点话整交”系列(四篇)。这样的报道全面、系统、深刻,冲击力强,指导性强,可读性强。加上4月19日至22日连续推出的“聚焦四大经济板块”系列报道,都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指导思想。

近期内,《新闻纵深》版出了两期特刊:一是关于曹妃甸工程的,宋清江同志已经作了评说,我不再重复。我想着重说一说另一期特刊——“两个《决定》解读”。

2005年3月31日,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关系科教兴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省报,宣传好这两个《决定》是一项重要、长期的任务。第一步,是让全省干部、群众都能了解《决定》的主要内容。读文件全文固然是一个办法,但对于绝大多数入来说,如果不作解释,不了解背景,不能作出比较,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于是,《新闻纵深》版就在4月4日很快推出一期解读两个《决定》的特刊,一干就是四个版。先是发表一篇综述,介绍两个《决定》诞生的过程,阐述它的重要意义。接着就是把洋洋近两万言的文件加以分解,把重点、亮点一一列出。作为“新闻眼”,请科教两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专家作通俗讲解,并且精心编排,大小题目、原文、要点、解释、资料,运用不同字体字号,非常醒目好读,令人过目难忘。以这样的气魄、规模和形式宣传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文件,在本报的历史上还未曾见过。这充分体现了编辑部坚持“三贴近”原则,尽心竭力地宣传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的决心和毅力。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一号文件:带给农民多少实惠》这个《新闻纵深》版。这个版突出五大政策看点,二十七条惠农政策,介绍了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这样宣传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一定会广受欢迎。这组稿件虽然是新华社播发的,但是关键是我们的编辑慧眼识珠,整合得当。

满腔热情促改革

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新闻纵深》版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改革方面的纵深报道,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篇。

2004年12月24日,《河北高速公路“试水”经营权转让》,介绍了我省高速公路将在辖区路段14个服务区内的加油站经营权转让出去以后,又要把这种转让扩大到服务区内的其他业务的做法。

2005年2月21日,《“封车令”封杀什么——追踪廊坊春节期间公车封存》,报道廊坊市在春节前发出禁令,从农历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七,各单位除值班用车外,所有公务车全部入库封存,同时提倡各级领导干部乘出租车走亲访友。这一禁令执行得如何?报道通过详细的现场回访,对读者的疑问一一详细解答,并对如何解决公车私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年3月17日,《“三段章”治住乱下账——对一项农村民主理财办法的实施调查》。“三段章”是邯郸县在全县推广的一项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这项制度把全县统一印刷、统一编号的“邯郸县某乡(镇)某某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印章分成三段,分别由本村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三名成员保管,村级财务下账报销时,须经理财小组成员逐笔审计,审核无误后,由掌管理财监督章的三个人分别盖章,三章合一之后,村支书方能签字批准,会计才可记账。2004年,全县242个村的村级财政在“三段章”把关之下,共减少不合理开支100余万元。《新闻纵深》报道后不久,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均就此事发表了长篇报道。

我们的编辑、记者发现城市农村群众创造出改革的措施,取得成效之后,立即满腔热情地予以支持和报道,是值得称道的。同时,我更赞赏他们抓住新生事物的苗头,看到它的发展方向就积极加以引导。读了这几篇报道改革的“新闻纵深”,我看到它们的这个共同点。记者在高速公路转让经营权的报道中说:“成功‘试水’服务区加油站经营转让,使项目办获取了深化改革、更好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信心。面对我省掀起的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高潮,我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正谋求更广泛的合作。”再看廊坊市封车报道的记者感言:“人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封车令’不仅出现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更会出现在日常的每一天。”参加“三段章”报道的记者更满怀深情地展望:“‘三段章’正在从单纯的,农村基层民主理财制度向全方位的民主管理制度转化。”我们的报道,就需要这样在事实基础上的前瞻和引导。

“人生记录”辟得好

去年7月,《新闻纵深》版开辟了《纵深人物特刊——人生记录》,陆续报道了一批英雄模范和知名专家。报道形式多种多样,有通讯、有对话、有评论和图片,发得隆重突出,效果不亚于在头版上。

依我看,《新闻纵深》开辟《人生记录》版有很多好处:

1.加强了对先进人物的报道。长期以来,宣传先进人物时,事迹突出者总想放在头版上,而头版版面总是非常紧张,人物通讯常常被延误。《新闻纵深》版此举缓解了这一矛盾。

2.像现在《新闻纵深》版这样报道人物,切入点好选择,横切竖切都可,重点突出鲜明。

3.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不仅便于介绍先进人物的事迹,而且便于展现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

最后,提一条建议。我认为,《新闻纵深》版的作品,有许多有长久保存和学习研究的价值,并非“易碎品”。为了扩大这些作品的效益和影响,建议经过筛选,每年出版一至几个集子(正式出版物)。

我殷切地期待着!

§§§第十九节特色已经形成质量不断提高

——喜读近期《书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