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牛犁痕
1268000000011

第11章 切磋篇(9)

7月14日,老干部评报组用半天时间,重点评论了从今年五月至今的《书刊报》。大家总的感觉,《书刊报》近来一段导向平稳,稿件质量在稳步提高,贴近性在增强,思想内涵在拓深,报道面在扩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越来越受读者喜爱。

大家认为,近一段最突出的优点和成果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配合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改革与发展热点选刊有关文章。

阅读《书刊报》,每期都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请看下列题目:《关注城市中的“过劳模”现象》、《12年捂出一场大灾难》、《经济普查:一小镇水分超9亿》、《中国矿难死亡赔偿调查》、《中国水资源面临四大挑战》、《中国政府为何频频说不》等等。

在这里,我们想特别提一下《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最近,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乃至欧盟都纷纷要求人民币尽快升值,而我国政府则坚持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需要选择适当时机。那么西方各国为什么要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和弊端?《书刊报》摘发了《环球时报》发表的金融专家撰写的文章,分析了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四点好处和把握不当将会带来五个弊端;并且摘发“相关链接”《国外为何逼人民币升值》。这组文章,对广大干部,读者有很强的指导性,等于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课。希望今后多发这类让人读后豁然开朗的好文章。

再有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宣传是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的宣传重点之一。5月9日~15日这期的《纪实》版,就用半个版的篇幅介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86岁的家庭妇女用两年多时间写了一本20万字的回忆录《鬼子来了》,述说日本侵略罪行。第22期《艺坛》版上开辟专栏,发表《梅兰芳抗日罢演》的故事。在这前后,还陆续发表过《日本当年真是无条件投降的吗》、《国民党政府处理汉奸秘闻》、《递交投降书者不是冈村宁次》、《血染的生死簿——日本侵华暴行的一份历史罪证》、《靖国神社里鬼名堂多》。

从第27期开始,推出“十大元帅的抗战岁月”和“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系列报道。在同一天报纸的一版头条发表《世界反***战争的中国战场》,拉开了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系统宣传的序幕。

二、选刊历史重大事件、史实和重要历史人物趋向理性,更加审慎和严谨。

大家认为,近来一段《书刊报》刊登了许多史实真实、客观,评价准确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这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也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比如“文革”中一些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特别是华国锋在叶剑英、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协助下,粉碎“四人帮”的历史事件,顺民心合民意,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又有理性的分析,令人信服。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选登陈云同志在一些重要历史关头,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高风亮节和领导经济工作的卓越才能,事迹生动感人。还有陈丕显同志用大量事实揭露江青搞阴谋,迫害老干部的文章。事实真实准确,把江青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极其深刻。像这样的一些史实文章还有不少。

三、努力开拓思想深度。

这个时期有几篇文章是相当深刻的。最突出的一篇是《日本为何难以道歉》。文章从历史文化根源分析了日本和德国的不同,指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源远流长,日本虽然也向西方学习,但是自由民主思想,没有融入日本文化,日本当权者的荣辱观仍系于战争胜负;再就是德国侵略的对象,都是发达国家,战后恢复很快,从实力和舆论两方面都足以对任何***残余形成威胁;而日本直接侵略的对象是亚洲不发达国家或西方殖民地,战后日本在美国扶植下,不到二十年就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再加上日本右派势力占统治地位,他们一向尊崇实力,自认为有美国支持,对于比自己落后的国家,自难低头认罪。

《连宋“登陆”后美国怎么办》也是专家撰写的有一定深度的好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指出:连战和宋楚瑜对大陆的历史性访问已经结束。美国作为对台湾具有特殊影响的国家,对这两次访问多次给予“肯定和支持”,但是,这更多的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大局,其内心实际是“喜忧参半”。概括起来,美国对现阶段的两岸关系基本立场仍是“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它既不愿意见到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也不希望两岸真正实现和谈。美国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持台海的平静和远离战争的威胁。它不允许两岸和解进程超出自己的容忍范围,两岸只能“谈而不和,谈而不统”。将来如果台海局势向统一方向迅猛发展的话,美国可能会通过鼓励与支持“台独”势力来追求某种“平衡”,甚至不排除直接扶持岛内极端势力的可能性。

四、人物、人生、情感版有不少文章感人至深。

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介绍北京市东城区民警王东平,担任民警二十三年来接触过3600多具非正常死亡的尸体,而且40%是高度腐烂的,被公安部评为二级英模的事迹(《一位普通民警的非常接触》);一个父母双亡的姐姐放弃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打工挣钱供弟弟上学,直至自己患绝症后,卖肾得款20万元,留给弟弟的故事(《姐姐的天堂汇款单》);沧州汉子张峻岭在青海格尔木车站路遇冻伤双脚,落难他乡的温州青年萧正满,动了恻隐之心,把萧正满抱上列车,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经过六昼夜,行程28500公里,历尽辛苦,终于把素昧平生的危重病人送回温州故乡(《有一种爱无缘无故》);大连孝子王希海二十几年如一日服侍植物人父亲的故事(《孝子情》)。有的同志说:“从读者角度讲,读《书刊报》上有关知识方面的文章,就是给人增加营养,这是‘育身’的;读人生、情感方面的东西,就是让人长精神,这是‘育心’的。”

五、每天为《燕赵都市报》提供一个版稿件,是明智之举。

这既丰富了都市报的宣传内容,又为《书刊报》作了宣传,扩大了影响,“兄弟联手”,一举两得。

我们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适当调整古今比例,进一步发挥好古为今用的作用。《书刊报》的16个版,往事、文史、聚焦,是古事;人生、情感、人物等版古今皆有,基本各半;一版头条几乎全部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主要是“文革”前后的,反映“文革”中的一些文章重点应放在总结经验教训上)。反映现实的只有关注、纪实、案例和杂谈。大家建议版面比例作些调整。可否将“聚焦”版全部改为反映现实的:一版头条多发些现实题材的。同志们看这一时期的报纸认为,后边几个版里有许多好稿可作为一版的头条。例如《2005:反腐进入战略转折》、《中国水资源面临四大挑战》、《透视美国科技强盛的体制与文化因素》、《不朽的一代社会学宗师费孝通》、《从卖菜郎到社科院研究生》、《教科书外的民间记忆》等等。说到这里,顺便提—下,可能是编辑选稿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在后边各版中,有些好稿虽不能都发一版头条,但在该版条位上也压得低了些,有些委屈。

第二,扩大刊稿范围,特别是高科技方面的稿件,反映世界科学前沿成果的东西似应多发些。与此相关联的,在人物版也应多发些贡献卓著科学家的业绩、爱国精神和治学态度,可否辟个“走近院士”或“科技之星”之类的系列专栏。现在,许多青少年追星主要是追演艺界、体育界之星,对科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好多人都不甚了了。我们的《书刊报》可以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

第三,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些稿件从一个方面看有教育意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可能有负面影响。比如,有的文章讲彭德怀与刘伯承的矛盾;有些介绍伟人婚恋的文章,如某某人有过几个妻子,这虽然有的是牺牲、亡故或离异,但是,也容易让人想到领导人一般都不是一个妻子。有一篇《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中为何没有北京人》主要是北京人长得不够漂亮,不能吃苦,北京人看了就会有反感。

第四,关系到编辑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①涉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评价的内容,最好选权威的出处,报纸要选党报的;出版社要权威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对作者的权威性也要考虑,中央各部门特别是文献研究室和党史办的人写的东西,都比较有把握。②有些头条的篇幅有点长,尽量编得精粹些,既便于阅读,也能多刊发些稿子。③有些专栏,例如《文史掌故》要悉心经营,最好每期一篇,位置、格式、字体都要固定,积累多了,可以出书。

§§§第二十节涉猎古今中外精神营养丰富

——读近期《书刊报》心得感受

近日,接到一张《书刊报》征求读者意见卡,询问对哪些文章最感兴趣,其中有一项是请读者为这张报纸打分,我给打的分比较高,也就是比较优秀的意思。我为什么打这么高的分呢?下面讲一下理由:

我认为,《书刊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导向正确,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很强,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格调比较高,品位比较高,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读者的良师益友。稍微展开一点,说说我读最近三个多月的《书刊报》的心得感受。

1.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刊报》发表了三篇重点文章(《长征中的政治斗争》、《毛泽东与张国焘的较量》、《外界是怎样知道长征的》),开辟了三个系列专栏:《长征中的重要战役》、《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长征中的十大元帅》。这个总体策划既有系统,又突出重点。使人读后印象深刻,便于学习和把握。很有个性,比较成功。

2.有些文章做到了“三贴近”,读了对了解和认识当前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大有帮助。

例如,《社会矛盾新警号》,《环境污染损失多少gdp》、《环境成本“赤字账单”》、《是谁动了百姓的“保命钱”》、《中国半数贫困人口在城市》、《养老金缺口之忧》、《假药何以流入正规医院》、《中国孩子缘何网络成瘾》、《我国技工“青黄不接”》、《中国狂犬病出现第三次高潮》、《话说“孝道危机”》等等。

3.有不少文章是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和针对社会弊端的,比较深刻,有力度,有一定警示作用。

例如,《透视中国机关病态文化》、《被异化的领导干部“出国培训”》、《“培训中心”咋成了腐败温床》、《领导干部不能绑在老板“战车”上》、《市委书记落马波及上百官商》、《赌博竟成最佳行贿通道》、《古来难保是晚节》、《官场沉疴和“在位时不说”》、《“慎独”是一种境界》、《省纪委书记“换防”的幕后新闻》、《新加坡是如何培养出众多“清官”的》、《城乡改造损坏了多少精神家园》、《慈善冷漠拷问中国富豪》、《印度穷人不仇富》等。

4.有些文章是对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解密和解疑,很开脑筋,比较解渴。

例如,《人民公社的问题是怎么发现的》、《原子弹曾几次威胁中国》、《知青政策调整与李庆霖的沉浮》、《“慰安妇”的来龙去脉》、《苏联解体从1985年开始》、《美国和北约为何轰炸我使馆》、《1967年核试验情报案是怎样侦破的》、《林彪中枪之后》、《康生临死前为何揭发江青?》等。

5.《人物》版上介绍一些古今名人的故事,对我们净化思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很有益处。

有的是反映领袖、英模、名人的高风亮节、道德风范,如《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彭真在七千人大会上讲真话》、《杨勇虎口抢救刘伯承》、《红军断臂虎将贺炳炎》、《袁隆平:像年轻人一样冲刺》、《打不倒的“硬骨头”——卡斯特罗》、《为富当学霍英东》。有的是反面人物的人生境遇给我们的启迪与思考,如《国民党去台高官的凄惨晚年》。有一篇文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这就是《大老粗张作霖的聪明之处》。张作霖虽然是个旧军阀,但是他的容入、用人之道,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文中有一段话:“不怕没文化,就怕不重视文化;不怕没知识,就怕不尊重知识;不怕不聪明,就怕不会运用别人的聪明。”这话说得很有哲理,也反映了张作霖的气度。

6.《艺坛》版上介绍知名艺术家高尚人格和艺德的生活故事,一些经典文艺作品(戏剧、电影、歌曲等)创作过程、背景和相关的知识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文艺工作的关系,读了能丰富知识,启人心智。

例如,《徐悲鸿三请齐白石》、《梅兰芳的第一个琴师茹莱卿》、《程砚秋与戏曲改革》、《侯宝林妙语》、《“四大名旦”最后的日子》、《〈黄河大合唱〉手稿背后的曲折故事》、《麦新与〈大刀进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如何诞生的》、《聂耳〈卖报歌〉和报童的故事》、《〈保卫卢沟桥〉首演始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回眸银幕上的志愿军英雄》、《周恩来喜爱〈长征组歌〉》、《彭德怀与〈小二黑结婚〉》等。

总之,《艺坛》专版拒绝媚俗、拒绝低级,没有演艺界的“绯闻”、“丑闻”,没有“追星”、“炒星”之类,始终保持了自己高雅的格调。

§§§第二十一节着力“新”与“活”务求“实”又“深”

——简评《河北日报》省“两会”报道的新突破

2月24日,老干部评报组评议了《河北日报》今年省“两会”的报道,同志们认为,今年的“两会”报道,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这次会议的实际,又有新的创意和突破。有的同志说,今年“两会”报道是两突出:一是中心明确,重点热点突出;另一个是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的声音突出。还有的同志把“两会”报道归纳了几个有机“结合”,即宏观与微观,会内与会外,代表委员与专家学者,文字与图片,长篇与短篇。大家一致认为,从今年“两会”报道可以看出,《河北日报》编辑部对这次报道高度重视,上上下下都下了不小的功夫。

年年开“两会”,年年报“两会”。“两会”报道怎样突破一般化,力求有新意,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编辑部上下开动脑筋、共同努力,今年的“两会”报道很不一般,有不少新创意、新突破。对此,大家感到主要有下面几点:

新突破之一,开辟《两会三人行》专栏。由一名记者和特别邀请的读者一起,采访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济困助残,以及农民工等社会热点问题,回顾“十五”成就,展望“十一五”前景,并就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组报道,从2月8日开始,到会前发完。整组文章立足坚定信心、加油鼓劲。可以说是“先声夺人”,会前就对热点问题下了一场润物无声的毛毛雨。这样的舆论引导很巧妙,很实在,很管用。

新突破之二,会前发表署名冀平的重要评论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章比较深刻地论述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意义,为谁干、谁来干、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文章高瞻远瞩,大气磅礴,读之令人心明眼亮,励志鼓劲。可以说这是对“两会”的期望,也可以视为给“两会”、给全省的干部和人民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

新突破之三,在《两会特刊》上设置《圆桌》专栏。由记者访问省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围绕着“两会”热议的涉及我省“十一五”怎样快发展的主导产业、三农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构建和谐河北、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加以阐述,这种访谈的方式,记者与专家深入交流,比我们自己写的言论要胜出一筹。这是深化报道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