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牛犁痕
1268000000003

第3章 切磋篇(1)

§§§第一节庄重实在活泼潇洒

——评《河北日报》1989年省“两会”的四篇社论

政协、人大一年一度的例行会议,决定了社论的难度,不可能不说“祝贺”之类的话,不可能不说形势和任务,如何写好?如何做到围绕中心不离谱,又引人去读?的确不那么容易。

今年“两会”的四篇社论,从内容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指导性比较强。开幕社论:政协的题目是《把河北的事情办好》、人代会的题目是《人民寄托厚望》,都鲜明讲出会议的主题,希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职能,紧紧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个主题,集思广益,共商大计。人民代表要代表人民发挥来自基层、熟悉各条战线、各个方面情况的优势,多想好主意,多出好办法。政协闭幕的社论,总结了会议的特点之后,笔锋一下转到“总观此次会议,与会委员表现出很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一心一意搞好治理整顿,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爱护这种积极性,社会各方面对政协工作进一步理解和支持。二是思想性比较强。人代会开幕社论,针对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参政议政意识较差,提出对代表要求更高,要增强共商国是的使命感;闭幕社论强调要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反对对治理整顿三心二意,甚至虚情假意;反对“说了不办”或“办而无果”;反对形式主义,一刀切;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反对形形色色的“短期行为”。三是实实在在。两篇开幕社论分析形势,既讲了成绩又讲了问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分析取得的成就同发挥委员、代表的作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比如,“一年来,同全国步调相一致,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有新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在这期间,纵观省政协率领全体委员完成的几件大事,一次会议上千件提案的提出及其办理实绩,政协作出了积极贡献,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从相当意义上说,河北省工作成绩的取得,省人大,省政府在全省人民心目中威望的提高,同每一位代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是由一位一位代表的努力奋斗凝聚起来的。”两篇闭幕社论,对会议的成果概括得很扎实,尤其是人代会的社论相当精炼地吸收了代表们的高见和精彩语言,对贯彻大会决议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

从写法上,总的可以说是既庄重、实在,又活泼、潇洒,也可以说有点文采、有点特色、有点风格。仔细分析,有六个方面的可取之处:①减少了一般性的“官话”,或说俗了的纯程序性的话,如每篇社论的第一段,都不尽一样。②社论也要带感情,如政协开幕社论中的“委员们披一路春风,怀一腔豪情,带一串议题,聚集省会。”③文字力求新鲜活泼。如人大开幕社论中的“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这话很好。但是,与其说这是一种荣誉,毋宁说首先意味着一种责任。”“比如形势,比如农业,比如教育,比如物价,比如廉政建设,比如社会治安等等”。“人民代表当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言人民之所欲言,为人民操心,为人民鼓与呼。”这两处排比修辞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力度。④俗话入论和引用委员、代表们的话,使严肃的“论”显得比较亲切。如“吃馒头,举拳头”,“政协鼓掌”,如代表们说:“不能光听喊的,要看实的。”“治理不是治死,整顿不是整垮,降热气不是降锐气,放慢速度不是不要速度。”⑤行文比较轻松。如“要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比如把一个‘纸上谈兵’还算不上什么项目(行话叫做‘影子工程’)取消了就说‘压缩’了多少多少万元,这种上糊弄政府,下糊弄百姓的事切不可做。”⑥恰当地引用古诗词,使文字显得比较潇洒。如政协开幕社论中:“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节体现特色不拘一格

——《燕赵都市报》标题选评

《燕赵都市报》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欢迎,领导也不断鼓励。主要是报纸的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思想性、可读性。另外,这与他们重视标题的制作是分不开的。最近,我比较系统地读了今年前五个月的《燕赵都市报》的标题,突出的印象是他们面向自己的读者群,把握都市报特点,不拘一格,努力把题目作得准确鲜明,雅俗共赏。

现选择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优秀标题,略加说明和点评,呈献给读者和报业同行,供大家欣赏、品评、借鉴。

(一)

辛勤乃如蚕成茧茧老成丝命始休(肩),

相淑芬老师倒在三尺讲台上(主)。

说明:相淑芬是邢台市第三中学教师,51岁,长年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晕倒。

五环旗迎风猎猎好儿郎搏冰击雪(肩)。

长野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主),

第十八届冬奥会揭开战幕(副)。

王府井百货大楼坚持改革不犹豫(肩),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主)。

世代从教传薪火举家树人作园丁(主),

我省表彰518户“优秀教育世家”(副)。

简评:这几个标题显示了编辑在作题上运用诗词、歌谣、楹联艺术的手法,力求使标题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寓意深长。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

沏壶好茶给大家(主),

石市茶叶公司节前供应有声有色(副)。

让汤圆安全下肚(主),

省会卫生部门检查元宵现场加工点(副)。

说明:检查石家庄市加工点70多户,50户露天操作、无证经营者受处罚,没收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元宵2000余公斤。

猪啊,牛啊,出口创汇去!(主),

我省以出口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副)。

简评:这几则经济新闻的标题,使用白话口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通俗风趣,印象深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猪啊,牛啊,出口创汇去!》,运用拟人的手法,这样一标,使容易枯燥的经济新闻形象活跃起来了。

(三)

《吕玉兰》回到人民中间,

正一正保安的歪帽子。

一个醉司机撞飞三名行路客,

一头死骡子踢倒一群庄稼汉。

简评:《<吕玉兰>回到人民中间》是《吕玉兰》一书首发式消息的标题,编者没有标“吕玉兰一书问世”、“首发式在石家庄举行”之类一般化的题目,而是运用述奇和一语双关的手法,既通俗又形象,真可谓出神入化,令人叫绝。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农业劳动模范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文中配发一幅该书封面的照片,年轻时的吕玉兰望着人们微笑。这稿的编发,真是独具匠心!

《正一正保安的歪帽子》报道的是石家庄市整顿保安服务行业的消息,说的是一些保安人员擅自使用警服、警械、警用标志,甚至违法持有枪支弹药,极大地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正一正保安的歪帽子》,既把个别保安人员的不良作风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这种不正警风的鄙视!爱憎分明,形象生动。

“一个醉司机撞飞三名行路客”,容易理解,“一头死骡子踢倒一群庄稼汉”则让人犯捉摸。这则消息说的是一头骡子毒死了,27名农民吃了有毒的骡肉病倒了。编辑用“死骡子踢倒”的形象说法,制造了一个悬念,为的吸引读者。当然,推敲起来,“踢倒”虽然有较强的动感,隐喻也算恰当,但是不够准确。若用“撂倒”可能会更好一些。

(四)

伊拉克:

核查组里老美老英太多啦!

美国人警告伊拉克:

“我走了,好好呆着别闹!”

你倒他也倒,

韩国破产风继续蔓延。

简评:我们的报纸对国际新闻的处理历来十分审慎,特别是地方报纸,对国际事件不能单独表态,不要有倾向性。因此,许多地方报纸采用国际新闻时,往往按新华社原题标出,即使有的呆板老套,也不敢擅自更动。《燕赵都市报》不墨守成规,他们在国际时事稿面前,没有表现出无能为力。他们大胆地作了一些尝试,在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把题目作得新鲜生动。

《核查组里老美老英太多了!》内容是核查组里美国人占九名、英国人占五名,俄罗斯、澳大利亚各一名,这显然不够合理。标题用“老美”“老英”这种中国老百姓的习惯叫法,显得风趣。第二条新闻中,美国防部长的原话是:“不要因为美国计划在今后几周内减少其驻海湾的军事力量而重新制造危机。”经编辑巧妙地一改,既符合原意,又通俗易懂,那口气就像大人教训孩子。这反映了我们对某些大国的鄙夷态度,含蓄地批评了他们的强权政治。谐中寓庄,分寸得当。

(五)

前面介绍的都是单稿的标题。《燕赵都市报》的编辑们还经常把内容相同、相近或性质相反的稿件,成组地编发,标题格调一致,讲究音律整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下面几组:

主人祈“财神”群羊葬火海,

牛城烤“杂病”篝火照天烧。

十五放“散灯”小屋着了火。

这都是因搞封建迷信活动,引起火灾的,以警示世人。

偏方害人鱼胆毒死中年妇,

练功拒医自己断送自己命。

偷煤倒霉列车轧断一条腿,

这几篇则告诫人们使用偏方要慎重,气功能健身但不能医百病,在火车上偷煤没有好报。

喜!万家连锁连万家,

糟!出租肇事何其多。

不可思议!

一司机盗卖火车记个大过了事,

耸人听闻!

一女子走火入魔导演血腥悲剧。

简评:《燕赵都市报》不仅重视大稿、主稿的标题,就是对那些小稿、配稿的标题,也都是精雕细刻。即便是《读者热线》中的短稿,仅仅几十个字,标出题来也是整整齐齐,字数相等,准确生动,琅琅上口。例如,《希望组织种树》、《自行车莫乱放》、《病例应该写清楚》、《绿地变成停车场》、《服务不休息》、《马路常积水》、《路灯熄太早》、《摊主心真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一丝不苟、不懈追求。

§§§第三节一次漂亮的总体仗

——评《河北日报》《走村进户话增收》及相关报道

《河北日报》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的指示精神,经过精心策划,从三月下旬开始,抽调精悍力量,组成小分队,深入基层,访农家、问实情,开辟“走村进户话增收”栏目,连续报道农民群众在增收增效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反映他们的疑惑和心愿。“走村进户”系列主要是介绍一家一户一村的经验;开辟《现场报道》专栏,主要写乡镇一级,侧重当前,由驻各地记者和通讯员供稿;反映当前活动的,辟有《一线写真》。同时,与其他形式密切配合,要闻版、经济新闻版、科教文卫版和理论版,都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问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了一次多侧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总体战,这个战役性报道很出色、很成功,就个人读后的感觉,评述如下:

一、有力度:切实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宣传的首位,集中力量打好总体战。

从三月下旬开始,持续将近三个月,打开《河北日报》,从要闻版、经济新闻版到科教文卫版、理论版,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加强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报道比较突出。《河北日报》比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和“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指导思想。一般性的报道,就不说了,单就《走村进户话增收》、《现场报道》、《一线写真》三个系列发稿量,就足见其规模气势。为了让读者对这些报道有个总体印象,仅将《走村进户话增收》的题目全部奉上,供读者和新闻界同仁品评。①旧脑筋不可不换,老产业大有可为;②探索“研究会+农户”,志在实现香菇产业化;③不看市场低头干,坐守家门吃了亏;④畏首畏尾原地转,有胆有识闯新路;⑤利益联接甜菜协议双赢,越位包揽豌豆订单泡汤;⑥结构调整要实际,因地制宜最重要;⑦因地制宜巧调整,绿化增收两相宜;⑧奶牛住暖房,种草胜种粮;⑨杨兰芳求创新不歇脚,“项目+园区”显生机;⑩挖人力资源优势,靠劳务输出增收;“链条”链接市场,红果实现增值;借优势兴市场,建城镇促增收;沼气进大棚,种养两相宜;科技龙头舞起来,增产增收辟新路;哥当学徒弟做师,瞅准富路不撒手;人换思想树换头,老树新枝舞春风。

三篇《写在<走村进户话增收>结束之际》的综述性文章的题目是:《服务,为农民增收护航》、《增收,主要靠自己》、《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

《现场报道》、《一线写真》这两个专栏的系列报道,也同时推出,前者发稿八篇,后者发稿量更大,至少在十五篇以上。

二、有新意:主攻与助攻结合,典型与综合结合,微观与中观结合。

过去,《河北日报》就曾就农村工作和农业问题,多次成功地组织记者小分队,深入一线作系列报道,如“太行纪行”、“坝上漫记”、“千里访农家”、“棉乡纪行”等。这次组织小分队走村进户到现场采访、做深度报道,运用了已有的经验,又创造了新的经验。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1.“炮兵”与“步兵”配合。我说的“炮兵”是指小分队的稿子见报之前,即3月24日,在一版头条先突出发表一篇述评《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写在新世纪第一个春耕时节》。开始时,我并未感到这篇述评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是,当我跟踪读了十多篇《走村进户话增收》的单篇报道的时候,才悟出其中的奥妙,啊,这个述评原来是开局的重要一着——“当头炮”,而且是一门重炮。细心品味它的好处是抢在春耕时节这一调控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机,先以述评的形式,把对农民的希望和对各级党政干部、科技人员以及涉农行业的要求提出来,以免贻误时机。它对农民说:“握准犁头,抬头种地看市场”。“农业结构调整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看市场、讲特色、莫跟风,盯住市场、盯住餐桌,让市场给你一双调整的‘慧眼’。”它对涉农单位说:“在调整的道路上,简单的品种调整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深化,科技、信息、设施投入‘一个都不能少’。”“发展龙型经济,搬掉农产品和市场之间的挡头,这是促进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流通企业或加工企业担当结构调整的龙头,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延长产业链条,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增收空间,避免农业大起大落;有利于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农民手握订单种庄稼,更容易把握市场,参与调整更有积极性。”述评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都提出了要求:要把工作做细、做深,逐步帮助农民提高素质,适应市场。政府要做好引导、示范,使农民看到结构调整的好处,帮助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不可搞行政命令、形式主义、瞎指挥,搞“政绩”工程,使结构调整误入歧途。

这样覆盖了以后,“步兵”(小分队)就要跟进,展开单兵作战,慢慢介绍具体经验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为农民增收,编辑部可谓用心良苦。

2.典型与综合结合。这次《走村进户话增收》,把一家一户的单个经验介绍出来以后,又发表了三篇综述性的文章,把经验加以系统和升华,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是精彩的点睛之笔。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如果你没看到前面发的单篇经验,或者看得不全,看了这几篇综述,既可以了解经验的概貌,又可受深层的启示;即使你一直跟着读这组报道,综述也帮助你作了梳理,印象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