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牛犁痕
1268000000039

第39章 通讯篇(9)

有了一支红色的牲畜饲养队伍,牲畜的饲养管理积累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一)精心喂养。将所有牲畜,按照种类、性别、年龄、体质强弱分槽喂养;休息日料少添勤添,勤饮水。(二)加强保护。春天防风,夏天防暑,秋天防雨,冬天防寒。春天风高,特别警惕揭鞍风;夏天热,给牲畜搭上凉棚,防止牲畜受雨淋;冬天寒冷,采取搭暖棚,挂草帘等防寒措施,使牲畜安全过冬。(三)合理使役。根据牲畜体质强弱,制定使役定额。拉车时根据里程远近、道路好坏、套数多少确定载重量、往返时间和趟数;耕地时按照土质软硬、深浅要求、垅头长短等规定亩数;其他零星活计不好规定定额的,就定出使役时间。(四)防治疾病。勤清槽、勤刷棚。经常做到草净、蹄子净、畜体净。一旦发生疾病立即治疗。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大队设一名专职兽医员,指导各队的防疫工作。每年两次给牲畜打防疫针。在积极保护牲畜的基础上,还做到了注意选留种畜、母畜。坚持母畜繁殖第一,使役第二的原则。做到适时配种,对种畜增料催膘,同时加强对母畜、幼畜的饲养管理。母畜在怀孕期间不干重活,不出远门,不驾辕,不拐紧弯,不拉弯套,不打冷鞭,不饮冷水。对幼畜也精心照料,保证幼畜头头成活。

解决饲草问题的方法

这个大队在发展畜牲生产中,在烧柴、饲草统筹安排的原则下,不断扩大饲草来源,注意节约饲草,解决牲畜饲草不足问题。他们实行了以畜定草,饲草包干,节约奖励的办法,激发饲养员节约饲草的积极性。他们将草铡细,少添勤添,先喂硬草,后喂软草,剩下草节用碾子轧碎再喂。秋季作物耠上青以后,放牧一个半月,冬天放牧一个月(附近有山)。为扩大饲草来源,各生产队一般都将豆秸、花生秧、薯秧、玉米皮等凡是能做饲草的庄稼秸秆,都用来喂牲畜;每年秋前都抽出几十名劳动力上山打草,实行以草定工,以鼓励打草社员的积极性;此外,生产队还用以柴换草或用现金收购的办法,把社员户的饲草买出来。为了适应今后发展牲畜的需要,今年各生产队都扩种了能够提供饲草的作物,全大队光谷子就种了300亩。

耕畜发展粮食丰产

大港大队由于耕畜迅速发展,提供了较多的畜力和肥料,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连年上升,1956年成立高级社时,粮食亩产201.5公斤,1960年增加到368.5公斤。

这个大队发展牲畜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有利于深耕。1958年以前,由于牲畜少,而且弱小的较多,秋耕较浅,每年都有2/3的耕地板茬下种。现在耕地都是双套大牲畜。耕的地都在半尺左右,耙趟达到2~3遍,耕得深,耙得细,消灭了板茬下种。(二)播种适时了。今年抗旱栽薯,每个队都用两辆车拉水,不用人担人抬,半个多月就全部栽完了,改变了过去春种连夏种的历史。播种质量也有显著提高,耕得深,盖得严,轧得实。今年的夏种完成得更快,小麦收割后,每个队出七八犋套耘麦茬,两天耘完。一场雨后,1000亩麦茬玉米,一天半就播种完毕。(三)牲畜粪肥多了。(四)在田间管理上,由于畜力充足,更有条件精耕细作了。从去年以来,大田作物都是先种后锄,既省工又省劲。今年的2700亩大田,普遍耘耪三遍,多数达到四遍。

§§§第二十九节自力更生办水电

——记老公庄大队实现水利化和电力灌溉的经过

彩亭桥公社老公庄大队,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依靠群众兴水利、办电力。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积累了27500多元,打成5眼大口砖井,配上了机泵管带,架设105公里长的高压线,2公里半长的低压线,除洼地以外,已经实现了水利化和电力灌溉。

水电上去了,加上其他措施,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去年比前年增长27.8%,今年虽然遇到旱灾和雹灾,但是又比去年增长34%。

这个大队自力更生办水电,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斗争过程,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必须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老公庄大队的1640亩地,大部是黑土漏风地,天一旱就裂大缝。其中300亩洼地,常是春旱秋涝,历年产量较低。1961年,经过社会主义教育,总结了几年的生产和工作的经验,进一步落实了党的方针政策,干部的作风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干部、社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创社会主义家业的心气越来越盛。和他们搭边种地的后枣林庄大队是个红旗单位,论自然条件跟老公庄差不多,可是粮食产量却高出好多。每年秋后,看着人家大车大车地向国家交售粮食,老公庄的干部心里就翻腾:人家对国家有那么大的贡献,我们为什么不能?一定要摘掉这顶落后的帽子!人们心里有着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一年,大队干部参观一个农场以后,看出了门道:要想多打粮食,水是个关键。回来以后,召开几次支部委员会和大队管理委员会。酝酿自力更生办水电的事。大队干部初步下定决心,就把三五年内实现水利化和电力浇灌的设想交给群众。多数干部、社员热烈拥护,但是,也有少数干部、社员有不同见解。有的说:“粮食不多够吃了,钱不多够花了,搞不搞水电不打紧!”也有的说:“就凭咱这点能耐,还搞水利化、电气化呢,真是飞机上点炮仗——响(想)得高!”

大队党支部听到这些意见以后,并没有灰心泄气。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开始了。召开党支部大会、干部会、社员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是树雄心壮志,实现水利化,改变低产面貌,还是安于现状,甘心落后?在各种会议上,大家回忆了两件事情。一是1949年闹水灾,国家从东北调来救济粮;二是1956年,河北省受灾,吃遍全国的粮食,特别是四川、江西的农民弟兄,曾经背着运送。这一回忆,使很多人受到了震动。老党员王兆君激动地说:“难道我们就满足自己够吃吗?建设社会主义靠大家使劲,每个大队都搞好了,国家也就强了。”党支部书记张明宗说:“我们早就盼望着实现水利化、电气化,这阵儿,国家把高压线领到我们跟前来了,还不使把劲,自己把水、电搞上去?”经过一番教育,在办不办水电这一点上统一了认识。

一定坚持自力更生决不依赖国家

办水电一开始就存在着自力更生和依赖国家的两种思想的斗争。坚持依赖国家的人说:“这么大的事情没有国家帮助办不成。”“咱们这个穷坑,等着国家填吧。”“等一等再说吧,周围村都水利化、都有电喽,也不能把咱们剩下。”针对这种思想,党支部先组织党员、干部、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指示;学习建明公社三条驴腿起家的事迹;让到建明公社西铺大队参观过的人介绍西铺大队现实的情况。一边学,一边议,谈理想,摆认识,分析本队的有利条件和困难,大家出主意,想措施。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统一了认识,从干部到社员都坚定了信心,提出了“一切自力更生,不要国家分文”的口号。贫农社员王义成说:“咱们中国这么大,有许多事情要办。全国该有多少个大队呀,要是都依靠国家,顾得过来吗?”从小就给地主扛活的王永安说:“人家建明社刚办那会儿,才23户,只有三条驴腿,那么困难都克服了,我们现在有150多户,有这样好的条件,就不能搞起水利、办起电来?这就看我们有没有志气,有没有决心。”

办水电需要两三万元资金。搞这样大的基本建设,会不会影响当前生产和社员的生活?老公庄大队党支部都冷静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按照群众意见,他们正确地处理了这个关系。当前生产的急需,尽量满足;每年分配的现金都掌握在使95%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这个水平线上。这样,出路就是开辟生产门路,增加收入,厉行节约。会后不久,就恢复起烧砖瓦的副业。这个窑停了几年,他们又修补了一下。没有推土的小车,自己打了两辆;没有苫坯的苇席,组织社员织了80多片;瓦轮子、坯模子不够了,自己动手制。有的社员受到了别处烧窑工分高、奖励大的影响,要求也照那样办。干部们一面向他们进行教育,一面由支部书记带领亲自去干。经过一冬一春的努力,获纯利13000多元,买了两头大牲畜、4辆胶轮车,还剩下8000元,给打井办电积下了第一笔资金。1962年春天,冰没有化净,100多名社员扛着大镐出动了,把荒废多年的100多亩苇滩刨了一遍。以后又加强了管理。隔一年以后,又长出好苇子,每年能收入六七千元。在这同时,这个大队还扎扎实实地做着其他的准备工作。比如,打井要用麻,花钱买不如自己种。他们每年都在洼地、地头地脚多种一些。

要迎难而进不怕任何挫折

在办水电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每前进一步都考验着人们的恒心和毅力。在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打第一眼井。那是1963年12月,天气已经很冷了。党支部书记张明宗领着民兵连长王永绪到王庄大队学习半天砌井技术以后,回来就开始挖。挖到半夜,抽水的机器出了毛病,水涌了上来,井筒被水一浸就塌了。有的人见井坏了就回了家;有的躺在柴堆上睡起觉来。一些本来对打井就持观望态度的人说起了风凉话:“我说不行吧,连砖井都没看过就想打井?”“这叫劳民伤财!拿着大伙的钱糟蹋着玩呢!”张明宗马上召集在场的另外三名支委开会。支部委员王永绪说:“一出毛病就撒手不干,那可啥也干不成。咱们接着干!”张明宗坚决地说:“第一眼坏了,不能算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再打第二眼、第三眼。”支部委员王兆君说着就站起来了:“中,马上就干!”最后,支部委员会决定:井不打成,支部委员不下火线。接着,他们总结了经验,做了两手准备,用机器抽水的同时,做好用柳罐淘水的准备,一旦机器出了毛病,马上用起柳罐。并且采取两班昼夜轮换、“速战速决”的办法。当夜又搭起井架,干了起来。两夜一天把井挖成砌好了。

紧接着打第二眼。越打越有经验,越干劲头越足。贫农社员王永安、蒙东福,脱光衣裳下井。上来以后,烤烤火,啃点玉米饽饽,喝点白开水。第二眼井一昼夜就完成了。

就是靠了这种精神,经过四年的奋斗,没有向国家要一文钱,使全大队实现了水利化和电力灌溉。

§§§第三十节以农为主以副养农全面发展

——东沟峪大队发展多种经营的经验

迁西县白庙子公社东沟峪生产大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粮为纲,以副养农,全面发展多种经营,获得农副业双丰收。今年,虽然遇到了一旱、一风、两雹、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但是,粮食亩产仍然提高到302.5公斤,比去年增产20%,使这个平均每人共有7分地的大队,达到了粮食自给,改变了历来缺粮的面貌,集体副业生产已经发展到12项,产品20多种。今年,到11月底,多种经营收入42900多元,平均每人收入86元多,加上农业收入,每人可达102元。同时,社员家庭副业搞得也很活跃。

多种经营的发展,收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集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两年来,用多种经营的收入添置了6头大牲畜,30只羊,3辆胶轮车,120多件中小型农具。买了600多公斤化肥。自繁了9头牲畜。牲畜一多,粪也多了。(二)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两年,每年为国家提供4万多公斤栗子,平均每户410公斤;正常年景,每年还产水果55000多公斤。今年向国家交售肥猪12头,羊120只。此外,还有绒毛、皮张、药材等等。(三)改善了社员的生活。仅近两年,社员就盖了新房32间,有的备好料,正准备盖。全大队90户,有77户在信用社里存款。今年还从山上打柴33万多公斤,解决了烧的问题。

关键在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农业为主,大搞多种经营的这些好处,这个大队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经过了一个从不明确到比较明确的过程。

这个大队在这个问题上,曾经产生过两种偏向:一是单纯注重搞粮食,忽视发展多种经营。结果,虽然多开了一些荒,但是农业没有得到副业的有力支持,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加快步子,粮食没有尽快搞上去;另一种是片面强调抓钱,认为,“有钱就有粮”,由于单纯抓钱,只顾眼前,有利就干,破坏了一些资源。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对多种经营本身的发展也很不利。因此,前几年,农副业生产都发展不快。

1963年底,大队党支部书记唐得奇到山西、遵化等地参观,回来以后,组织干部、社员学习党中央关于发展农村副业的一些方针政策,结合学习了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受到很大启示。东沟峪人给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家都对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应该怎么办?接着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反复地议论着。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人,年年增;地,还是每人那七分,不发展多种经营,劳动力就没有出路;更重要的是,要想为国家多做出贡献,就得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多往多种经营上打些主意。一些老贫农说:咱们东沟峪是老革命根据地,在民主革命时期出过力,现在,搞社会主义,支援世界革命,我们决不能落在后边。最后,党支部明确地提出: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副业。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多种经营由谁来搞?是由集体搞,还是由个人搞?在干部和社员中,曾经有过两种不同意见:少数干部认为副业生产项目很多,主张让社员多搞,干部省心。这种意见遭到大多数人反对。他们说:“让社员多搞副业,集体生产就要受影响,这种表面上省心,会造成最大的不省心。”但是也有少数干部在认识上走极端,主张所有副业都由生产队统起来,一点也不让社员搞。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组织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了党的有关政策,根据本队情况,本着有利发展生产,有利巩固集体经济的原则,合理划分了经营范围。把资源集中,使用劳动力多,投资大,需要一定设备或占用土地的项目,如林果、畜牧、大车运输、苗圃培育、资源集中的植物采集、“四坊”等都由生产队经营,一个队无力经营的,就由大队管理,几个队入股,收益按股分配。在大力发展集体副业的同时,也按照党的政策,鼓励、指导和扶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把那些国家和市场需要、而又不适合集体经营的项目,如拾蘑菇、刨药材等,在不影响集体生产劳动,不损害国家和集体资源的前提下,让社员利用业余时间和辅助劳力去搞。经验证明:只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管理,社员搞些家庭副业并不影响集体生产。

在搞集体副业生产时,这个大队紧紧地依靠贫下中农,在副业组织中,树立贫下中农的绝对优势。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如“四坊”、大车运输、畜牧业等,都选派热爱集体、大公无私、热心为群众办事的贫下中农社员去办。因此,副业生产一直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