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老牛犁痕
1268000000007

第7章 切磋篇(5)

“硬件”与“软件”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对矛盾。“硬件”与“软件”也可以说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唐山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硬件”与“软件”、“有形”与“无形”一起抓。“创建系列报道”对这一矛盾的宣传下了功夫,效果很好。一方面,报道唐山市斥巨资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花大力气整治环境,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开辟建设大型公园和文化广场,改善交通条件。通过全市人民多年的努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化率和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38%、31%和7.1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大大高于全国19.6%的平均水平,空气质量在全省居良好水平,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率、96%的燃气普及率,81.5%的供热普及率;将曾经严重污染的14.5公里长的陡河污水变清流、建成开放式公园,将占地400公顷的采煤塌陷坑建成草绿水清、人造森林和水乡风光浑然一体的南湖公园,市内和市区通往各县、区的交通条件极大改善;街道宽敞了,市容市貌更美了。

在软件方面,着力宣传唐山扎扎实实地开展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党政机关、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在重点窗口,开展“千家窗口创文明”活动,推进行业文明创建;以共建家庭为主题,在社区广泛评选“五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文明社区;推行岗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培育职工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大力推进军民共建,巩固发展军民鱼水情。

在文化建设上,他们也是“硬件”、“软件”一起抓。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如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构建社区文化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创建活动,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提供载体。另一方面,及时制定各种文明市民培训教材,积极组织城市居民文明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及时予以表彰,大力进行宣传,从而在全市形成崇尚道德、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突击与经常

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工作和活动是需要突击的。如一时性或季节性的,像大规模地拆除违章建筑、数万间简易房,清除积存的垃圾,医治城市“牛皮癣”,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土”企业,每年春秋两季的植树造林等等,都要突击。但是,大量的工作和活动,是需要坚持经常的,而且只有坚持经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而言,突击比较容易,坚持经常比较困难。因此,在“创建系列报道”中,着重详细地介绍了唐山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事迹。从1990年开始,唐山在全市坚持不懈地组织群众开展“月评学**十佳”活动,把这种群众评、评群众,评出来的典型群众学的道德建设制度化、具体化。改变了过去“以少数典型带多数人”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以多数人带少数人”的良好机制,使道德建设人人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为建设文明新唐山做出贡献。

这组报道在宣传唐山建设精神文明坚持经常的各项经验时,都写出了从初创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脉络清楚,层次分明。例如,报道“月评学**十佳”,开始是少数单位展开,以后就发展全市性的经常活动;评选条件开始局限于做好人好事,后来丰富发展为:凡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进步中,表现突出者,都可以入选“十佳”。再如,报道“志愿者活动”,开始由共青团来组织,后来团委逐渐“淡出”,变“官方”为“民方”,变他律为自律;志愿者的帮助对象,由一时遇到困难或病残而需要帮助的,到后来,便主动和有困难的劳模、老“十佳”结对,为奉献者奉献。这一创举,不仅让先进人物充分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还实实在在地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形成了寓意深远的良性循环。它赋予“月评学**十佳”、“志愿者活动”恒久的生命力,又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好人肯定有好报。

所有这些,都是唐山市创建文明城市之所以能够坚持经常的“秘诀”。

最后还要提到一点,这次宣传唐山创建文明城的经验,是中宣部统一部署的。中央各大新闻单位都隆重、突出地做了报道。这种多家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同一个先进典型的活动,对各新闻单位无异于是一种挑战和竞赛。我阅读了首都几家主要大报的相关报道,总的感受是:虽然大同,但却有小异。无论是素材的挖掘,思想的提炼,还是文字的驾驭,都各有千秋。作为省报,《河北日报》发稿的数量应该比中央新闻单位更多,报道质量也不比他们逊色。可以说,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兄弟单位的报道,值得我们好好地分析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第九节精心打造精品

——为《河北日报》《点击新时代新生活高频词》叫好

近期读《河北日报》迎接党的十六大报道,感到力度很大,亮点不少,力作很多,读后令人振奋,收益颇多。今天,现就特别策划《点击新时代新生活高频词》系列专版叫一声“好”!

从2002年10月14日开始,《河北日报》在第三版上,每天一个整版,先后就“充电”、“公开”、“社区”、“绿色”、“信用”,“志愿者”、“安居”、“超市”、“上网”、“社会保障”等二十个新时代新生活高频词作了点击。我—篇不漏地全部仔细阅读了,感到这个系列从总体策划、文章写作、稿件的品种搭配,到版面设计、图文装饰,都很精彩,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特别是在探索重大成就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可信性以及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一、总体策划精心,切入精巧准确。

这组策划选择群众熟悉的新时代新生活的高频词作为切入点,很巧妙,有独创性和时代感。通过对一个个高频词的点击,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创造,新成就,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以百姓的视觉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以小见大,新中求深,收到了“一滴水见太阳”的功效。此其一。

其二,采取章回体形式,把这些高频词,也就是把生活变化的诸多方面连贯起来,凝聚起来,如同红线串珍珠,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引起联想的空间大。

其三,把自采自写的稿件与从读者中来的征文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些征文,以群众亲历亲见的生动具体的微观事实,对主稿的宏观论说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补充和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生动诠释,真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二、文章采编精心,宏观微观互补。

每期的主稿“侃侃三人行”都是一位先进模范人物、专家、记者一起交谈。这种表现形式有三个好处:一是谈话、聊天本身就决定了它一定要口语化,通俗易懂,亲切活泼;二是三人所谈,各有所侧重,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情况,有分析,有评点,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层层深入;三是参与谈话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新闻人物、首创者,组织领导者或劳动模范,加上造诣较深的专家,对所谈的领域,情况熟悉,有真知灼见。所以,谈话内容都比较深刻,有些见解是相当精辟的。

加上有《二级链接词》与之相辅,可以把一些背景材料、情况数字、政策法规等相关的内容,从“三人行”中分割出来。这样化大为小,使文章精悍好读。

思源杯“百姓喜说新生活细节”征文,来稿上千件。编者从中选优,见报的大都十分精彩。而且这种统一集纳、专题刊出的形式也突破了以往刊发此类征文的传统处理方法,能够把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变化说深、说透,增强了专版的广度和可信度。

我还想着重谈一下“侃侃三入行”标题的精心制作。标题是楹联式,对仗相当严整,各篇字数基本相等,个别的用相同字数实在难以表达内容的,也不因词害意,有所突破。两行标题都是从什么到什么,一个是反映广度,一个表现深度,而且都标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高频词“超市”的标题:“从开架到连锁商品琳琅自选成新景,从业内到业外资源配置高效畅流通。”“安居”的标题是:“从等房到买房,住房货币化安居不是梦,从实用到多用,居住人性化环境成卖点。”“再就业”的标题:“从小保姆到大管家就业步子由低到高越迈越稳,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社会帮扶由保到促越来越实。”“志愿者”的标题字数最多:“从学**到志愿者奉献精神融进时代因子,从少年郎到白发翁爱心事业一个都不能少。”如此等等。

三、版面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时尚。

纵观这个系列的二十个版面,可以说是精心设计,变化多端。一天一个新面孔,力求避免雷同。这是很不容易的。具体说有三个特点:一是文章较短,而且是长短结合,每期的主稿基本限制在2000字,最短的引语不足百字。二是照片发得突出,也是大中小结合,大的占四栏宽,最宽的占五栏,每期必有一幅大的。“引导人物”、“专家”和征文都配有人头像。三是比较“新潮”,用网上“点击”的形式出现,有较强的时代感。

版面设计的精心还在于在几不变中求变。几变几不变是:“点击新时代新生活高频词(第xxx期)”大栏题位置不变;“本期点中”xxx在中上位置不变,但依这个词的字数多少,所占地方大小宽窄可变;简短的引语(即编者的话)在左上位置不变,但有时横向所占地方大小可变;“本期引导人物”、[入选理由]、[专家简介]放在引语下边不变,但编排形式和装饰可变;“二级链接词”放在右边占一栏宽,从上到下,位置不变,但字体、装饰多变;主稿“侃侃三人行第x回”这个栏题字体不变,但是所放位置、字号、装饰每期都变;“思源杯”征文,放在最下位置不变,但编排形式求变。

四、细节统筹精心,全力打造精品。

我还想要提一下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些细节,例如征文的协办单位选择的是河北思源有限公司,因此征文称“思源杯”,饮水思源,富而思源……“思源”,这个选择是多么妙啊!再一个就是“百姓喜说新生活细节”中的“喜”说,这个“喜”说多么提神,多么富含深意呀!这组专版注重细节传神的地方还有很多。像在点击“公开”一词时,特别加了一则“阳光特写”——《获奖歌曲<村务公开栏>背后的故事》,又选取了一个很特殊且有“看点”的角度:通过对获得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一首歌曲《村务公开栏》词作者的专访,用一个艺术家的视角来反映全省近年来农村村务公开深受农民欢迎的情形。此外,专版还设置了“旧闻新说”,“图说五年”等精巧的小栏目,可谓处处重细节。

细看《点击新时代新生活高频词》系列,采编者精益求精、精心打造精品的不息追求的精神随处可见。系列专版以创新的精神谋划、采编,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截取生动的时代横断面来展示有目共睹且无可辩驳的新时代辉煌,体现了对最佳宣传效果的可贵追求和不懈探索的创新精神。

§§§第十节鞭辟入里振聋发聩

——读《河北日报》《可敬的浙江人》有感

《河北日报》2月9日一版《燕赵论坛》专栏发表的《可敬的浙江人》,是一篇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都很强的好文章,读了之后,收益颇多。现就文章的成功之处,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供大家研究参考。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有四:

1.立足大局,意境高远。《可敬的浙江人》是一篇分量很重的思想评论。省委最近提出“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可敬的浙江人》正是及时地表现了这一重大政治主题,唱响了河北的主旋律。党报头版的重头评论一定要立足在思想与政治的制高点上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把读者带入一个高远的境界,使读者的视野豁然开朗。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可敬的浙江人》在实践政治家办报原则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2.文风朴实,立足鼓劲。此文通篇都是用事实说话,读后令人心服。主要是热情赞颂了浙江人的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给河北人树立了一个学习标杆。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河北与浙江的差距,分析了我们不如浙江发展快的原因。最后提出学浙江一定要学根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生吞活剥,邯郸学步。通篇文章没有剑拔弩张,没有声色俱厉;而是像朋友谈心,娓娓道来。

特别要指出的,文章在颂扬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和评论河北落后时,褒贬适度,既尖锐的摆出两省的差距,又不否定一切,妄自菲薄,讲到河北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人均收入增加不够快时,首先肯定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序,我们也在前移;讲到精神状态不佳的只是“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人”;讲到“吴越之地历史上有过卧薪尝胆的佳话”时、也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同样有着光荣的传统,重要的是着眼当前,策励我们河北人奋起直追。这样写,就能给人鼓劲,而不是泄气。讲到我们向浙江学习的同时,也讲学习所有比我们先进的地区。这样既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又避免了绝对化,片面性。

3.分析精到,鞭辟入里。对于浙江人的吃苦耐劳、实干创业的精神,我们河北人平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议,但像本文作者这样说浙江人由可怜到可爱,由可爱到可怕,由可怕到可敬,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多侧面、分层次地加以分析论述,最后归结浙江人“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创业精神,这样全面系统论述浙江人的文章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像人们说的,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这就显示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文章为河北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后,作者随之分析河北与之相比的差距、造成的原因、应该怎么办,从“尺子”,“鞭子”,“镜子”三个层面形象地作了论述。读之,令人服气,令人警醒,令人紧迫。

4.细节材料,振聋发聩。文章在分析河北、浙江两省干部精神状态差异时,较详尽地使用了两次火车上的“对话”的内容,非常精彩,非常典型。有力地说明河北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人至今精力还没有集中到干事业上来,只琢磨人不琢磨事,是我们某些地方的一个痼癖。读之,真是振聋发聩!这两次“对话”的材料,为这篇文章提了神,升了华,增强了可读性和震撼力。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这里,我想特别说一下的是作者平时勤于积累思想和资料。文中所引的火车上的两次“对话”,一次是“日前”的,一次是“三年前”的,都是作者亲耳所闻。从此可以看出,文章的作者是河北人,他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达到夙兴夜寐的程度。不然,怎么能够像总不关机的雷达,细心到随时随地捕捉、积累这样充分鲜明的反映冀浙两省干部不同精神状态的“道听途说”呢?这一事例说明,生动深刻的新闻素材随处都有,并不一定在正襟危坐、打开笔记本采访时才可以获取,贵在作者有心。愿广大的新闻工作者都做这样的有心人,愿有更多这样的精品问世。

§§§第十一节这条“活鱼”抓得好

——读《“河北园”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感

2003年7月13日《河北日报》二版发表了张许峰、阎锐采写的《是别人快了还是我们慢了?是埋怨别人还是检查自身?“河北园”一石激起千层浪》(下简称《河北园》),这是一篇尖锐泼辣、发人深省的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