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1270500000012

第12章 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创新品格(4)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先是列举了许多在学校成绩不好,而后又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文豪、诗人的事实后说:“许多天才人物之所以成绩不好,大多数情况是他们热衷于某种专业,达到入迷程度的缘故。也就是说正由于他们是天才,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他们是劣等生同他们是早熟的人物并不矛盾。”可见,强烈的兴趣乃是一大成才之道。

那么,创新兴趣培养的重点有哪几方面呢?

1.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兴趣广泛的人对多种事物感兴趣,能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创造信息而变得眼界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多样、思维灵活,从而更容易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张衡、沈括、李时珍、郭沫若、竺可桢等杰出的创新人才兴趣非常广泛,他们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文学、考古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外著名科学家中,像牛顿、爱因斯坦、维纳等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计算机、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创造。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并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人文科学也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和方法,青少年作为未来科技、人文和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2.兴趣的深度与中心兴趣

兴趣的深度是指人对某种兴趣的热爱、投入程度。一个人的各种兴趣通常有着不同的深度。对一些人来说,其中有一个兴趣的程度特别深,这个兴趣被称为中心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创新人才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这不仅使他们成为通才,也使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从而在该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如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机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但他的中心兴趣是天文学和地震研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举世闻名。

3.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某种兴趣的持续时间。兴趣变幻无常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创新活动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某种创新活动抱有持久甚至终生的探索兴趣。

4.兴趣的效能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驱动作用。兴趣效能差的人,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观望和等待状态,或者只是口头讲讲,很少有具体行动。这种缺乏推动力量的兴趣实际上对创新活动并没有什么价值。兴趣广度、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最终是通过兴趣的效能的发挥来体现的。一个效能高的兴趣能够推动研究者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地实现创新目标而奋斗。因此,必须重视兴趣效能的发挥。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是兴趣效能发挥的典范。1928年,他因实验意外,不幸身染脑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病情趋于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已不能持笔写作。从此以后,写作只能以他口述、别人代笔的形式进行。但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凭借对科学和科普工作的无限热爱,他写出大量科普著作,直至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作品和他身残志坚、献身科学的精神,使一大批人深受感动,从而也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有志从事创新活动的人要培养自己既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并能保持兴趣的稳定和兴趣的效能的发挥,因为这是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

第三、创新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内在动机有利于个体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动机犹如发动机、推进器一般,对人的行为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的作用,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一、成就动机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到目的。这种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称为成就动机。

创新人才的成就动机水平都比较高,他们富有挑战性,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他们富有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他们有明确的行为目标,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同时,他们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等可变的内在因素上,因此能够改正缺点,不断进取,最终获得成功。

当人的动机是由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所激发,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最具创造性。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研究发现,被激励的因素排序为:

(1)成就感(41%)

(2)被赏识表彰(33%)

(3)工作本身的挑战性(26%)

(4)有一定的责任感(23%)

(5)晋升的机会(21%)

(6)工资(15%)

这一发现很能说明这种自我实现的“无薪”价值对于一个创造者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的巨大作用。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一个人在金钱方面的成功作为衡量其价值的至上标准,这未必竟然。其实,对每个成功者来说,在金钱背后,他都有一种深层的、健康的心理需要,即都想从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中发现某种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与所得的金钱报偿是无关的。满足这种需要才使每个渴望成功的人对自己长时间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持有极大的热情和动力。这种深层的心理需要主要有:

1.知识上的满足感

成功者在他成功之前,必然要吸纳前人智慧的结晶,涉猎当前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即摄取必需的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而言并不直接、重要、必需,但每位成功者仍能从他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中体会到一种使命感、一种成就感、一种内心的满足,也是对继续工作或学习的巨大鼓舞。

2.发现时的激动

当一个人突然发现,“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或对自己讲过这些事呢?”这个时候,他就会对这个问题或这些事产生好奇甚至强烈兴趣,下定决心,倾注全力要弄清事物的原委或本质,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挑战,并常常被自己的些微进步所激动、激励,从不断地追求中找到极大的愉悦。同时,还发现了自己在某个专业或领域所具备的巨大潜质和耐力,并将其视为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3.从事有价值工作的感受

比起远方的地平线来,能够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发现就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对每一个成功者的人生最具吸引力,也是一种最美妙的感觉——要利用伟大的发现去提高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价值在于他让人们早一步看到或知道了新事物,早一步拿到了开启自然奥秘大门的钥匙,而使别人少经历千辛万苦。

二、有具体价值和目标的动机是创新的强烈动力

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有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它本身也可以产生动机。创造性的机会和创造性活动本身,会使原来不感兴趣的人产生兴趣,形成动机;而对活动过程及活动成功的体验,会进一步强化创新动机。而动机强烈的人,也会有更多的创造性表现;缺乏强烈的动机,人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青年发明家周林发明WS冻子治疗机,即源于为冻疮患者解除痛苦的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除中国、苏联外)因冻伤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就高达100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志愿军战士没有被侵略者的子弹所伤,却被冻伤夺去了手、脚、耳、鼻。中国每年冻疮患者至少有3000万人,周林深知冻疮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产生了发明治疗这种顽症的机器的动机。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研制出被誉为“神机”的冻伤治疗机,并一举夺得世界青年发明家金奖。

广东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的姚锦钟,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工人,但他立志献身科学。在这一明确动机激励下,他克服种种困难,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最终成为一名工程师。他先后主持研制了十多项新产品,其中有十项成为我国超声检测设备的新品种,为我国超声检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医生于仲嘉,看到失去双手的人有衣不能穿,有物不能拿,有书不能翻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伤残者造出真正的手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拼命搞设计,练技术,做手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只再造手终于获得成功。那些缺失双手的小伙子们用新造的手写字、下棋、担水、划火柴;姑娘们用新造的手穿针引线、描龙绘凤、奏乐弹琴……再造手给这些伤残者带来了方便和幸福。

由此可见,动机对创新起着发动机作用,也就是说,发明创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创新动机一旦引起行为,就能使人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持久而顽强地进行创新活动。

第四、创新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时代性、阶段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等特征。

理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对象和现象如果符合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相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和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强调的过程。

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理想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

从理想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和家庭理想等;社会理想则是对有益于社会发展需求或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理想的实现也离不开具体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创新理想是个人对未来完成和达到创新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严格来说,创新理想是一种个人理想,而当个人把自己的创新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

创新理想是主体对创新实践的奋斗目标持久的向往和追求。研究证明,动机层次越高,抱负越大,行为的积极性就越高、越持久。人们根据实践中提出的创新需求,产生明确的创新动机;如果这种创新动机最终上升成为对于创新活动和创新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便形成了创新理想。创新理想是创新意识的理性层次,因创新理想与信念激发的创新动机是最高层次的动机,它能够调动主体的全部情感意志和理性智慧,成为创新实践更为强大、持久的动力。

人有精神追求,有创造和工作的需要,有创造价值的渴求。创新理想能鼓舞人的斗志。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使人产生超乎常人的行为。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人物,无一不是在强大精神动力的感召下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创新人才也是如此,他们大多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造福人类,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想。攀登科学文化高峰的高尚志向,成为他们勇往直前的无穷动力。居里夫人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和她丈夫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终于用4年的时间从数吨沥青中炼出了1克镭。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46年从昆明去美国求学,在美国被聘为终身教授。但当他1949年10月2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时,立即决定回到还很贫困落后的祖国,并发表《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说“锦城虽乐,不如故乡”,洋房、汽车、美金比不上他的爱国热情。他回国后,以数学为武器,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曾经被党中央表彰为“杰出贡献科学家”的钱学森,也是放弃了在美国的学术领导地位,经过艰难曲折的途径回国,并为我国航天科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高尚的理想和志向,是推动创造者发明创造的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

§§§第八章创新品质

第一、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指激励人按照自己所确定的观点、原则和理想去行动的个性倾向。坚信感是信念的基石。只有自己对之坚信不疑,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认识,才是信念。

对待发明创造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缺乏成功的信念,对发明创造活动顾虑重重,怕说闲话,怕失败,怕不支持等;另一种是具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坚信发明创造有着广阔的前景,相信自己的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不气馁。两种不同的态度酿就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成功的美酒只有后者才品尝得到。

要树立成功的信念,就要有自信心,充分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相信自己的发明才能,相信自己的创新设想。当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秘绝时,他说:“很简单,就是不管怎样,我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灰心丧气。”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多有着强烈的自信心。诸葛亮说:“我心如称,不能为人低昂。”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毛泽东则放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发明创造也是如此,坚信自己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才会获得成功。

湖南醴陵市茶山坩埚瓷厂的文作为得知我国碳硫坩埚全部靠进口的信息后,就发誓改变依赖进口的局面,用自己的产品占领国内市场。1974年他开始了试验:一担一担地把原料挑回来,一锤一锤地把石块砸开、锤碎,一个一个地打出泥坯,一次一次地调整配方,对原料进行特殊处理,一包一包地把泥坯送到县城去烧制,一袋一袋地把烧成的坩埚送到北京、上海去检验。他试验了46次,失败了46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他灰心,成功的信念反而越来越坚定,直到第47次,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自信的人,深知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遭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他们总是一往无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