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1270500000017

第17章 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标志——创新能力(2)

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在于:1.独特性:与众不同、前所未有。2.多向发散性:即非单向也非单一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考是多答案的,思路是立体的。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问题都决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创造,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众多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3.非逻辑性:出人意料的独创性答案往往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否则就人人都很容易按逻辑分析而得到。4.连动性:即由此及彼性。创造往往是在其他从表面上看毫不相干的事物的启发之下,思路豁然开朗而获得的。5.综合性:创造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综合中有创新。

第一、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直觉灵感或顿悟,是指不经过一步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多伦多约克大学心理学教授韦斯科特认为,直觉是“用极少信息达到某种正确的结论”;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人性中最有价值的因素”。

直觉是人皆有之的一种潜意识行为,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知识的综合判断,但因判断过程十分迅速,往往只能记住结果而无法记住过程。结果虽然是正确的,道理却可能说不出。所以,在直觉作出判断以后,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对判断进行论证。

例如,达尔文见到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的现象后,即直觉判断向日葵的花盘背面一定有一种害怕太阳的物质。然而,当时人们未能证实这种物质的存在,这种预见只是一种直觉。在达尔文逝世几十年后,人们终于证实了确有这种害怕太阳的物质,在直觉指导下的创新成功了,非逻辑思维也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变成了逻辑思维。

200多年前,法国医生拉哀纳克曾经致力于发明一种判断人的胸腔是否健康的听诊器械的研究工作,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有一天,在艰苦的研究之后,为了消除疲劳,他到公园散步,无意中被两个儿童的游戏所深深吸引:一个儿童在跷跷板的一边轻轻地敲击,虽然他自己听到的声音十分微弱,可是将耳朵贴在跷跷板另一端的儿童却听得十分清楚。直觉告诉他,听诊器械可遵循此理。受此启发,他制作了一种喇叭的听诊工具,大的一端贴在人的胸部,小的一端贴在自己耳朵上,心跳的声音变得非常清晰。

直觉几乎人皆有之,只不过程度不同,但直觉能力经过培养是可以增强的。一是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一个正确的直觉不是一次幸运的竞猜,而是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做依托的。一般说来,人们对自己熟知的领域直觉较准确,潜意识能很出色地解决问题,所以古人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之论。二是要让自己沉浸在问题中,然后放松。突然的放松有时会使人茅塞顿开。三是对直觉结果要在现实基础上再审视。

直觉具有以下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总体性

这是指思维主体运用直觉思维,总是从总体上观察、认识事物后,便对它做出某种断定。而不像一般运用逻辑思维那样,先分析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然后再综合认识事物的全局、整体。

2.瞬间性

直觉思维进行的速度极快,所思考的问题在头脑中的出现和解决,令人感到几乎是同是发生的。这样的高速度,远非一般运用逻辑思维的速度可比。

3.顿悟性

思维主体运用直觉思维获得成果,表现为思想上的一种“顿时领悟”,一种“豁然开朗”,而不像一般运用逻辑思维那样层层深入、逐步明确地认识事物。

4.间断性

直觉思维不存在逻辑思维那样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一连串思维环节。它在一瞬间由观察事物的总体就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呈现出思维环节的间断性、跳跃性。

5.潜意识参与性

运用直觉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复杂问题,究竟是怎样在一瞬间看出问题的实质而做出断定的,思考者自身并不明确。思考者头脑中可能有潜意识参与了思维过程,直觉思维的成果可能实际上是潜思维与显思维共同起作用的产物。而不像一般运用逻辑思维那样,整个过程思考者本人都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始至终在显意识领域里进行。

6.猜测性

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演绎思维那样,只要思维的根据真实,思维形式正确,思维的结果就必须真实。运用直觉做出的断定并非必然真实,而是具有猜测性、试探性的。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勒在谈到直觉对于数学研究的作用时说:“没有直觉,几何学家便会像这样一个作家:他只是按语法写诗,但是却毫无思想。”丹麦物理家玻尔曾说道:“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他并举例说:“卢瑟福很早就以他深邃的直觉认识到原子核的存在和它的稳定性。”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尔勒说:“真正的办法——不光对我们来说,人人都不例外——是要有‘预感’。换个更文雅的词,就是要有‘直觉’。”

直觉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一种人们普遍运用的认识事物、思索问题的思考方法。它不仅在人类的科技发展史、艺术发展史上曾“屡建奇功”,而且至今仍在人们各方面的实践活动中广泛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直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21种方法:

(1)容忍含糊。

(2)常问自己:“假如我是……”“如果这样,就会……”。

(3)随身带备纸笔,将可能随时在脑中掠过的概念和点子捕捉下来,最好备有不同颜色的笔,以便图像化地记下。

(4)利用色彩的变化,想出更多更多的事物。

(5)学习一种需要手眼配合的技能,如打字、钢琴、驾驶等。

(6)每星期最少有一天陪伴小朋友玩耍,或自己扮小朋友。

(7)拿一张人像照片或一幅名画,将它倒转然后照样画出来。

(8)每星期最少用半小时听一些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音乐。

(9)尝试用不同路线上学或上班。

(10)玩砌图、魔术、迷宫或其他需用想象力的玩具。

(11)到效外去,细听大自然的旋律,如风声、鸟声、虫鸣等等。

(12)看完电影或电视剧后,幻想自己是剧中人,改写剧本,并在脑中播放。

(13)要知道,自然的光线是直觉的源泉,在工作时尽量打开窗帘,让自然光可以直照入工作室。

(14)做白日梦,体味每一个曾出现过的梦,用心去感觉。

(15)享受空闲和无所事事的时间,孤单不等于孤独。

(16)祈祷(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也可向天祈祷,聆听内心的声音)。

(17)学习太极或其他可以使人放松的功夫,每天静坐最少半小时。

(18)每晚花10分钟时间,回想这一整天所发生过的事情,如果可以再做的话,可以怎样。

(19)无论多么忙碌,每一个月最少看一本知识性的书,因为知识是脑的资料,累积知识越多,可以浮现的直觉就越多。

(20)如觉得思路闭塞,立即放下工作或学习,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或休息,听听音乐,散散步。

(21)做一些你平常不会做的事情。

第二、灵感思维

灵感是人脑突然闪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新概念、新判断、新思想、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能使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灵感就像“电光石火”一样瞬间生成,可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虽然比手工抄写方便得多,但也有很大的缺点,这就是每印一种新书,木版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制版时出了差错,就要重新刻制;书印完后,这些版子也就没有用了。北宋刻字工人毕升通过总结雕版印刷的经验,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设想:先将要印的字都单独刻好,用的时候再拼排在一起,使刻好的字重复使用。开始试验时,毕升用水版刻成单字进行排版印刷试验。由于木活字受木质疏密不同的影响,遇水膨胀,使得版面高低不平,印刷品字迹不清。为解决这个缺陷,毕升整天冥思苦想。当毕升的妻子听到他口里不住地念叨“不吸,水,还可以刻字。不……”的时候,就指着她最熟悉的瓦罐说:“这不就是不吸水的东西吗?”毕升抱起瓦罐仔细端详上面凸起的美丽花纹,由此产生了制泥活字的联想。通过向有经验的工匠学习有关煅烧的技术和土坯的合理配料,毕升终于煅烧出了泥活字,取得了活字印刷法试验的成功。这种印刷方法既保证了印刷质量,又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开辟了人类印刷史的新纪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们有时长期钻研一问题而得不到答案,却在野外散步、外出旅行、观花赏月、吃饭穿衣时顿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时最好把这些瞬间即逝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否则就会像苏轼所说:“作诗火急追忘甫,情景一失永难寻。”

现代科学证明,灵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质的飞跃。杨振宁指出:“灵感是一种顿悟。”钱学森也说过:“灵感是有的,但是你首先得去追求它,你不去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这里,钱学森阐述了灵感思维产生的条件:必须先“踏破铁鞋无觅处”,然后才有“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也是灵感与直觉的不同之处。

1987年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时,使用了一种很有效的灭火工具——风力灭火机。它的发明者是伊春林区一位姓郭的老师傅。从常识来看,风越大则火越大,森林灭火竟还用风力灭火?一般人的确不易有此妙想。那么,郭师傅是如何想到用风灭火的呢?郭师傅长期生活在林区,熟知森林火灾的危害与现有灭火工具的不足,早就想发明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灭火工具。一天临睡前,他因停电点燃蜡烛时,蜡烛却被风吹灭。随着烛火的息灭,他突发灵感:吹灭蜡烛是风力所为,这说明局部的风大于局部的火,火就会熄灭,这个道理不是同样可以用于森林灭火吗?在集体的努力下,用便携式内燃机带动小型离心风机,吹出压缩空气的风力灭火机研制成功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不止一次地吹灭过蜡烛,可为什么郭师傅有灵感,而我们却没有呢?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森林灭火的实践,更没有创新灭火工具的愿望。还是钱学森说得对:你不主动去追求灵感,灵感也绝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一、灵感思维产生的种类

1.诱发灵感

是指思考者根据自身生理、爱好、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采取某种方式或选择某种场合,有意识地促使所思考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出现。

诱发灵感的方式因人而异,例如,有些人习惯于清晨醒来后故意在床上呆一会,回忆一下一段时间以来日夜思考而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以求获得某些灵感。还有的人是在沐浴时,在听音乐时,在散步时,在夜深人静时,甚至在厕所、理发时诱发灵感的产生。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是大脑积极开动的结果。

德国生理学家黑尔姆霍兹说,他的一些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伏案工作之时,而是出现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在缓步攀登小山之时。而杨振宁教授则说,他的灵感常常是在早上刷牙时产生的,有的甚至是在梦中发生的。

2.触发灵感

是指在对某个问题已进行了较长时间思考的执著探索,这时在接触某些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时,这些事物有可能成为“媒介物”或“导火线”,引发思考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在头脑中突然闪现。

日本一个叫鬼冢八郎的人不止一次地听到篮球运动员说:“现在的运动鞋容易打滑,止步不稳,影响投篮的准确性。”他决心开发出一种克服这一缺点的新产品。他还曾和篮球队员们一起打篮球,亲身体验运动鞋的缺点。他连续在许多日子里,整天想如何才能克服运动鞋容易打滑的问题。

有一次,他在吃鱿鱼时突然发现,鱿鱼的触足上长着一个吸盘。他顿时想到,如果把运动鞋也做成吸盘的形状,不就可以防止打滑了吗?于是他把运动鞋由原来的平底改成了凹底。试验结果表明,穿凹底鞋比穿平底鞋在止步时的确要稳得多。鬼冢发明的这种凹底篮球鞋问世后,成了独树一帜的新产品。

3.逼发灵感

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不可惊惶失措,要镇静思考,以谋求对策。情急能生智,解决面临问题的某种答案或启示,此时有可能就会在头脑中突然闪现。

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美国人奥斯本曾说过:“舒适的生活常使我们变得缺乏创造力,而苦难的磨练却能使之丰富。”“在感情紧张状态下,构想的涌出多数比平时快。当一个人面临危机之际,想象力就会发挥最高的效用。”他还说过:“谁被逼到角落里,谁就会有出奇的想象。”他并举例说:“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进你的办公室大喊:‘这幢楼两分钟后就要倒塌了!’如果你信以为真,大概就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办法。”

逼发灵感的产生取决于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做到临危不乱,保持镇静,同时要冷静地思考。因为灵感毕竟是通过显思维和潜思维共同“想”出来的,而并非“急”出来的。

天才往往是善于捕捉灵感闪电这一特殊创新思维的大师。

灵感是大脑“思维宇宙”中的“闪电迅雷”,最奇特、最具活力而又“神秘莫测”,稍纵即逝,而且在短期内不会重现。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就是一个记录灵感闪电的高手。一次,施特劳斯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休息,突然灵感火花涌现,当时他没有带纸,急中生智的施特劳斯迅速脱下衬衣,挥笔在衣袖上谱成一曲,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创造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和思维正常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人们漫不经心、猝不及防,来不及捕捉与记录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1621年,费尔马曾突然萌发灵感,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新奇的数学定理。但后来他把这件事放下了。直到1994年费尔马逝世三百多年后,英国数学家怀尔斯才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灵感一失三百年!可见及时捕捉、记录灵感是多么重要。

4.梦中灵感

不少科学发明,文学、艺术意念,伟大的思想都是在梦中得到启发。以下是几个较经典的梦:

(1)最经典的梦莫过于19世纪德国科学家凯库勒所做的一个蛇吞噬自己尾巴的梦。凯库勒对苯的原子成分的结合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梦见一条不断颤动着的蛇,它把身体蜷曲,张开嘴正吞噬自己的尾巴,并不停地打转。凯库勒于是得到顿悟,再作深入的研究,发现苯的原子是循环排列的,梦为这位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前,曾经花了多年思考和研究,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要点想不通。一天,他躺在床上,带着绝望的心情睡着了,突然间在他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闪光,他猛然惊醒,马上执笔将由这道闪光引发出来的思绪再引申,几个星期后,改变人类的伟大思想终于诞生了。

(3)心理学上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梦的意义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康庄大道。梦是反映做梦者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个人真正欲望的假性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