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
1270500000036

第36章 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准——品德 知识 能力 业绩(6)

许振超怀着为中国工人争口气,赶超世界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的大志,顽强拼搏、刻苦钻研,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几十年如一日,从电工技术到先进的门机技术以至于最先进的桥吊技术,从电力拖动、计算机到数字控制、网络通信等专业知识,一样一样地学,一件一件地钻,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家的书橱里摆满了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工具书,仅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下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每当问他学习时间哪里来的,他总是笑着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多年来,工友们打扑克、下象棋或是一块儿撮一顿时,他都在读书或琢磨思考。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他熟练掌握了桥吊驾驶和维修技术,练就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

他创造的奇迹让国际航运界震惊,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经交通部反复核实,并与世界权威机构沟通确认:2003年9月30日,许振超桥吊队在接卸“地中海阿莱西亚”轮的作业中,创造了世界集装箱卸运的最高纪录: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2003年10月,世界航运业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专门刊发了许振超团队创造的381箱的世界记录。世界著名船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专程到青岛致贺。

许振超的事迹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立足本职,肯于学习,热爱自己的平凡岗位,精于自己的业务,发挥自己的才智,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是有出息能出状元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智”富才能致富。不断用新的知识丰富自己,切实提高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者、创业者和现代企业家。

例2.结合经历学社会

2003年,27岁的安伟已成为北京奥博互动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讲师。两年中,为IT高科技消费品企业和汽车行业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讲授营销和领导艺术等课程,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人们说他讲课“寓理于事、生动活泼、方法多样、循循善诱、启发互动、听者有趣、情绪高涨、精力集中、收获多多”。

安伟回顾自己的进步历程,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要成功一项事业,没有热情和激情、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而成功的桥梁在善于学习。”他认为,广泛意义上的学习,不仅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还要靠自己在经历中悟出新道理。这样,才能获得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学会方法、醒悟处世之道、保持健康心态。尤其是进入讲师行业后,他不浪费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来丰富自己。他广泛学习的特点是:

一是不择书——多读书。凭借自己快速的阅读能力,广泛射猎,如:文史哲地、财会经济、卫生科技、渔耕狩猎、医药星相直至幼儿读物,不管古文白话,他都有兴趣。只有在专业需要时,才集中有选择地读书。他的笔记本电脑中目前存有的1000多册书,在两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阅读。他认为,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

二是不择时——空闲即是读书时。不管是办公的闲暇,还是候车、旅途中,或者是在马桶上,都是他读书的场所。只要有空闲,无论书刊杂志,都不放过。

三是不择人——多听别人讲话。他认为,身边之事,多为别人所经历过的。人皆我师,他人的经验,是我成功的捷径;他人的教训,指导我少走弯路。到自己遇到同类情况时,可提前预防失误和不利,或提前学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四是不择地——处处皆学问。他认为,不留意身边的学问,会丧失掉许多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因此,不管是旅途之中遇事,还是听广播看节目,不管是办公就餐时与人交谈,还是与竞争对手谈判,甚至碰上路人吵架,他都会想想为什么,并进行换位思考——这件事我应当怎样处理。

五是不择事——事事多留心,经历即财富。他除用心吸收书本上、外来的知识、经验、信息外,还注意从自身经历中积累经验。他认为,经历就是财富,但若不用心总结,经历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成功、失败乃正常事,只有多反思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才能进步,收获“财富”。1998年他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只身到北京中关村闯业。经过调查比较,他选择并受聘于一个发展势头较好的小型企业——柏安电脑公司,先任销售员,两个月后就提升为店长,半年后,成为外派大区经理,之后,又升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市场部经理、产品部经理。期间,当过职工,当过领导,接受过培训,又培训过员工,既进行过业务谈判,又作过部门决策。四年的工作实践为他第二次择业积累了丰富经验。由于他的讲课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受到企业老总和员工的广泛好评。

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学习热情、方法和途径,成为他进步的阶梯。

例3.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在当代社会里,能够敏锐地从多渠道获取和利用信息,是一种新的学习能力。《每周电脑报》等多家IT报刊的总负责人刘克丽,在业界有“IT第一名记”的美誉。她的成功从捡起地上的一张请柬开始。1984年,已经34岁的刘克丽放弃了长达10年的电脑专业的工作,随同丈夫,来到了中国电子报社。初时,报社让她打杂。这样干了三个多月。一天,刘克丽在扫地时发现了一张已被踩脏了的请柬,这显然是别的记者丢弃的。“我想出去采访”,报社领导同意她去试试,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有电脑从业经验的她很快成为行业里的名记,各类世界性的IT行业记者招待会上,经常第一个提问的总是她,问题最新颖的也是她。名气大了,刘克丽干脆领头创办了《每周电脑报》,并成为报界的一位女强人。

§§§第十八章能力(2)

第四、实践能力

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其他形式,如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从广意上讲,人们改造社会实际生活一切领域现有状况的能力即实践能力。从狭义上讲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能力,如技术操作、生产劳动等。人们常说的实践能力即所谓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一、发明创造离不开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孕育着科学家。牛顿认为,把数学和实验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否则,可能只是常识。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学者和工匠的结合这个条件。许多科学理论都是经过实验证明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所有新产品都要经过反复试制而开发。发明创造的“造”就是动手实践的意思。操作是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必经阶段。因此,操作能力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线电通信的研制者马可尼从设想到动手实验成功,经历了7年时间。马可尼的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爱尔兰人。母亲生性好游,常携带少年马可尼去伦敦探亲访友,游览异国他乡的名胜之地,先后经大西洋达87次之多。在漂洋过海的旅途中,马可尼感到很大不方便的是无法与亲友通信息。能否发明一种不用电线的电讯工具,使远隔千里的两地能迅速互通信息呢?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马可尼的脑际。

早在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中发现,电振动器能引起振荡火花放电,电火花会从一金属球跳到另一金属球。这项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几乎全欧洲的大学物理学教授都在课堂或校园里,根据赫兹的方法进行实验。但是,不管赫兹本人还是那些教授,都认为电磁波的空间传播只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毫无实用价值。

1894年的一天,马可尼偶然看到赫兹写的有关电磁波实验的文章。他想:电磁波在中间无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可以从此球跳到彼球,那么,是否可以让它携带信息越过一片田野、一个城市、一个国度甚至一个大洋?这一思考,架起了科学发现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马可尼在院子里树起一根竹杆,引线做天线,发讯号的天线和感应线圈一极相系,另一极接地,接收讯号的天线和粉屑检波器相连。这种简陋的无线电装置能收到140米外发出的无线电讯号。在多次试验中,接收距离不断延伸,1897年可以通过12公里水路,1898年无线电开始应用于商业。又经不断改进,无线电讯号成功地越过45公里的英格兰海峡。

无线电讯号能否送过大西洋?1901年冬,马可尼亲赴美国,同他在英国的助手做无线电横渡大西洋的实验。马可尼在纽芬兰放起风筝做天线,自己坐在一座小山上的钟楼内,手握无线电听筒,屏息等待大西洋彼岸发来的讯号。突然间,三下微弱的滴答声传入他的耳朵,马可尼连叫“成功了!成功了!”无线电讯号直上电离层,折射下来,越过了3700公里的大西洋。1909年,马可尼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证明,自然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几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并获得成功的。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们几乎个个从小喜欢动手劳作。达尔文小时候最爱捉昆虫,爱迪生幼年喜欢化学实验,牛顿小时候爱做机器玩具,米丘林3岁时就在果园里劳动:拔草、浇水、捉虫,8岁就会嫁接果树,后来他为人类嫁接出2000多个果树新品种……

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尖兵,在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成为技术上的拦路虎,技能型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的谢建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不迷信权威,1984年,他所在的上海长征塑料纺织厂从外国引进了生产纺织袋的流水线,但制造割膜不织布的一项关键性技术——针辊制造工艺技术,外商却断不出让。谢建平知道后,大胆接受了这个攻关任务。他苦干、巧干,不会就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中国网通集团石家庄分公司电源维护中心技术主管吴建辉,1976年参加工作,更换过四个工种岗位。他不但学习钻研新技术,还阅读了现代企业管理班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书籍,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每更换一个岗位,就精通一项新技术,研究一套标准化办法。他在负责分局电力室工作时,创造安全供电3000天大关。到技术室工作后,编写了一整套管理方案,如工具仪表一层化,技术资料、基础资料电子化,单元供电系统信息图表化,供电设备安全程序化,各类设备、故障处理程序化,班组基础管理微机化等方案。实施后经试点成效显著,全国总工会和全国通信行业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多次荣获全国和省、市劳模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二、个人成长依赖于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一切劳动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价值、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学生通过劳动能够促进智力和身体的发展,在劳动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使智力和体力同时活动起来,从而使两者都得到提高。国外的研究表明,那些早年劳动得分高的学生,成年后发展的可能性比得分低的人要高出10倍,失业的可能性小15倍;而很少劳动的学生,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犯罪的可能性也较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也指出;“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所以,通过劳动实践可以使各方面得到锻炼,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智力发展,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

与此相反,未经动手实践,思维和想象往往不深刻,或脱离实际,苍白无力,这也是不会动手的书呆子成不了发明家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传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往往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据报道,我国有一名品学兼优的赴德留学生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考试内容很简单,就是组装一个集成电路板。当监考人员把操作用具呈现在全体考生面前时,这位留学生怔住了,并且问了一个可笑的问题:“老师,我用笔解这道题可以吗?”监考老师说:“不可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结果他交了白卷。

创新能力强调亲自动手,通过自己的付出和行为,不仅满足自身需要,更重要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个初中二年级男生的自行车脚蹬子坏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准备修理。母亲说:“你会修吗?修不好倒麻烦了,还是送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钱。”这位家长是用钱代替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机会,代替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与之相反,2000年10月,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的石家庄市南马路小学应届毕业生任滋茵,在家里就是一个“破坏大王”。家里的钟表、收音机之类的东西几乎被她拆了个遍,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因此训斥过她,而是给予大力支持。任滋茵早晨起床时,闹钟往往把上夜班的妈妈也吵醒了。于是她决定设计一种既能把自己叫醒,又不吵醒妈妈的闹钟。受爷爷的震动按摩器的启发,经过反复试验,一种能够响铃又能震动的“两用闹钟”诞生了,此项发明获河北省发明创造三等奖。

这说明,不仅创造活动本身需要动手操作,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操作。学生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做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刺激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动手”是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活动支配能力,促进以上诸能力的发展。因此,对手的刺激也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手的活动越灵活,头脑越灵活,“心灵手巧”二者总是连在一起,相互促进的。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看,除了必要的知识外,不可忽略一个既简便易行又可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环节——动手做事。

三、实践能力在劳动实践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