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城的较大发展是从公元前1世纪后、罗马帝国时代的各位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开始的。这一阶段,罗马城的面积比前期约扩大了两倍,现存的许多建筑遗迹均属于这一时期。主要的遗迹有罗马广场、卡皮托利诺山建筑群、帕拉蒂诺皇宫、科罗色姆圆形大剧场、万神庙、图拉真纪念柱等。它的主体部分为卡皮托利诺山建筑群;中央部分的纵向大道即著名的罗马“圣道”,可以直通罗马城门,最前方的大立柱为孚卡斯圆柱,右侧分布有元老院的集会场院所——库里亚会堂遗迹及凯旋门等。圣道周围还有著名的天神朱庇特、天后朱诺、智慧女神弥涅瓦的“三神庙”和朱莉亚大会堂、罗慕洛庙等建筑遗迹。而罗马城的相当部分,还被压在今日的罗马街区之下。
在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到了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历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也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自由转为严整。帝国广场由奥古斯都广场和杜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群组成。
罗马帝国时期还建设了一批军事营寨城。这种营寨城主要建设在帝国征服的地区。如北非的提姆加得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提姆加得城初建于公元100年左右。建成后的150年左右为沙漠所吞噬。现经考古挖掘,城市遗址保存完好。这种营寨城有统一的格式,一般有方正的城墙,道路网呈棋盘方格式,很像中国古代长安(今西安)等大城市的布局。城市平面为350米见方,东西道路横贯全城,南北道路自北端终止于市中心。市中心比路面高2米,用台阶连接。市中心广场为贸易公共生活所在,面积为50米×42米。其地面略向北倾斜,四周有建筑环抱,周围有柱廊。因柱廊比例恰当,故广场看来空间宽广。全城主要由街坊组成,其中东西12排,南北11排。公共建筑有时以二至四个街坊为基地,神庙则建在城外山头上。因城市很小,后来有些房屋也只好造在城外。此后欧洲的许多城市就是从这种营寨城发展而来的。
这一时期,古罗马城市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突出地表现在其市政工程上。古罗马城市铺设了宽阔笔直的石铺道路、高架的供水渠道和石砌的下水道。建筑物由于采用了石拱形,体量也很大、很雄伟。据传说,罗马建成初期就修筑了12条水道。在台伯河上古桥繁多,造型各异。最精美的是“圣天使桥”,它的两侧是12尊石雕,姿态优美,形象栩栩如生。
由于征战,军事公路大大发展起来。城市的对外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当时,古罗马城采用了世界上最早的单向交通方式,并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交通法规。这个交通法规是由古罗马皇帝凯撒批准公布的。其中明文规定,为了避免交通拥挤,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对车辆限时通行。此后,在修改这个交通法规时,又规定限制马车进城的总数量。在城外设有马车停车场。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上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而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这些城市大多是从罗马的军营驻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的巴黎和伦敦当时就是所谓的营寨城所在地。
§§§第四节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衰
一、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的城市,通常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欧洲奴隶社会解体并进入到封建社会的年代比中国晚。欧洲封建社会从产生、发展到衰落,大体是从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前后1100余年。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封建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不仅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而且还开始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行政管理问题开始突出,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也随之逐步产生。但是,由于封建时期城市的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且规模小、产量低、生产技术落后,而且基本上以家庭生产为主,所以城市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发展曾经历过一个衰亡时期。罗马帝国衰落、奴隶制消亡时,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南下,战争不断。由于日耳曼人以游牧生活为主,是自给型的农业经济,他们废弃城市,将经济中心转入乡村。加之城市平民纷纷起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而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又使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工商业萧条,昔日一些繁华城市变成了单纯的行政中心和宗教中心,城市人口锐减。学术界通常认为,罗马时期的城市在中世纪早期其工商业已经衰落,仅成为主教驻地或军事堡垒,失去其经济中心意义。如原来上百万人口的罗马城降为只有四万人的农业部落。而有的学者认为,事实上,无论是主教城市还是工商业城市,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都是存在的。与罗马时期相比,“中世纪早期的城市有所衰落,工商业也有所衰落,但并非一切都被一扫而光”。实际上,这种衰落现象只发生在欧洲的一部分地区。后来,欧洲城市又恢复了活力,获得重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罗马帝国城市的故址上产生了大批重要的城市,如科隆、斯特拉斯堡、美因兹、特里、累根斯堡、奥格斯堡、维也纳、巴黎、里昂、土鲁斯、米兰、那不勒斯、伦敦、约克等都是在原来城市的故址上重新复活起来的城市。在中世纪,这些城市都是欧洲各国的宗教中心,是大主教和主教的驻节地。二是逐渐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发达城市。新型的城市首先从意大利和法国南部兴起,如著名的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阿马尔菲和法国的马赛、阿尔等。这类城市继而在法国北部、尼德兰、英国和南部德国兴起。在捷克,这种城市的发展也很迅速。
至于城市兴起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传统的看法认为,10—11世纪是西欧城市兴起的时期。其实在9世纪,甚至更早,城市已不断兴起。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欧城市在公元7—9世纪时已经出现。公元9世纪前已有各种城市的萌芽。公元9世纪时,西欧虽迭遭诺曼人等的侵袭,但生产仍有所发展,工商业发达,贸易兴盛,城市在各沿海港口、通商大道及内地均在成长。公元11世纪,西欧经济迅速发展,这一发展下迄公元13世纪,故这三百年间是城市大发展的时期。据英国资料显示,公元1100—1300年,英国有新兴城市140个左右。而德国的许多城市,也是在公元十二三世纪时出现的。
有关当时城市兴起的原因,流行的说法是商业革命促成。如历史学家皮朗和洛茨等人把国际贸易或远距离贸易视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因。皮朗认为,正是贸易引起了欧洲北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洛茨认为,许多城市因为生产贸易所需的商品,开始与服务于农村的宗旨告别。另一种解释是市场起源说,认为在农业发达地区的集市贸易和城乡贸易,为人口3000—5000的小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类城市主要是为地方服务的,其特点是人口少,产品的主要买主是当地的地主,手工业产品也是根据当地农村需要生产的。还有的从宗教中心、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作用等方面来解释城市的发展。而更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二、中世纪欧洲的成功城市
在十五六世纪,欧洲发展比较成功的城市有多种类型。
(一)成功的商业城市
一般规模比较大,如当时的威尼斯、比萨和佛罗伦萨的城市人口都超过了5万,而15世纪的佛罗伦萨的人口更是达到过26万。这样的城市还有法国的巴黎和英国的伦敦。这些较为成功的商业城市往往具备这样一些特点:①人口多,如巴黎在1328年登记的户数约是6.1万,约21万人。②消费人口多,主要有神父和其他为教会服务的人,他们在欧洲城市中约占总人口的5%,贵族和仆人约占10%~19%,还有政府官员、士兵和贵族,形成了一个内部的消费市场。③消费量大,形成了市内市场,并出现了为这些消费进行服务的兴旺的手工业,如有的城市总人口的60%为手工业者。④大城市往往组织国际贸易,进行远距离通商。它们主要进行的不是商品买卖,而是转口贸易,如伦敦专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亚洲的香料。⑤这样的城市往往还是一个政治中心,对周围的地区和农村实行程度不一的控制。⑥这些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业和商业,如德国的富格尔家族、意大利的梅第奇家族都在这些城市中设有代理处。这些成功的城市对农村进行渗透的影响力是相当强的。
威尼斯是历史上最早的商业殖民帝国。它位于亚得里亚群岛之巅。在十字军东侵时,威尼斯因远离大陆而保持了独立。它把触角伸向东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并且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都建立了商站。威尼斯有史以来即可谓一个商人国家,其社会结构中始终不存在一个封建的阶级。世袭的商人贵族阶层为威尼斯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公元第一个千年末,威尼斯成为继拜占廷之后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另一个成功的商业城市是佛罗伦萨。在古代,由于殖民制度的运用,经常有新的城市出现,已有的城市规模则进一步扩大。佛罗伦萨的情形就是一个例子。它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开始时是菲埃索莱城,后来由于不断殖民化,遂扩大为佛罗伦萨。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罗伦萨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各种艺术居首要地位的城市,诗人和作家、画家和雕刻师在这里争奇斗胜。而事实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主要是一个工业城镇。其中有些街道是整体从事某种工业的,如丝绸街、织长袜街、染匠街和织工街等。
佛罗伦萨的发展速度很快。尽管它较之比萨、热那亚、威尼斯等沿海港口的发展要晚得多,相比米兰这个伦巴底地区的大工业中心也落后得多。在12世纪之时,邻城比萨的商人已在西部地中海建立海上霸权,参加了得利甚丰的十字军活动,并在近东地区建立了殖民商站。而此时的佛罗伦萨却仍然是一个僻乡小镇,仍处于托斯堪尼农村封建经济的强烈影响之下,其经济基本上还是地区性的。直到12世纪末,比萨仍在面积、人口、财富方面均超过佛罗伦萨。1172年,当佛罗伦萨开始修筑一圈新城墙时,墙内城区面积只有200英亩,仅及比萨城区的三分之二。但是,从13世纪中期起,佛罗伦萨超过了比萨。在1284年它着手建造第三道城墙,系历时半个世纪才告完工的大工程,城区便扩大到1500英亩。
佛罗伦萨银行业自13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大量的教廷存款而迅速壮大起来,并且在米兰、巴黎、伦敦、布鲁日等欧洲经济中心都有它的业务常设机构,其货币“佛罗林”成为地中海的通用媒介。佛罗伦萨的银行业掌握了大量现金,从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供了资本和积累。在14世纪,佛罗伦萨经营信贷业务的高利贷铺号有100多家,业务范围几乎遍及全欧洲。佛罗伦萨的大商号,除了从事东方商品的批发贸易之外,还同时经营票据、贷款、存款、委托和保险等多方面的业务,并在欧洲许多城市设有分号,经济实力极为强大,有时甚至连欧洲的一些国王都向它们借款,用以支持拮据的国家财政。佛罗伦萨城市的兴盛,显然是由于发达的银行业和商人对近东贸易的垄断造成的。
热那亚也是典型的商业城市,专事海上贸易并从利凡特进口大量奢侈品。“热那亚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例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都不一样,它对较高的文化从来没有显露一丝一毫的兴趣,文学和艺术对它也是毫不相干的。它唯一的兴趣是贸易,唯一的才能也只是经商。”当时的热那亚约有6~8万居民,加上属地内的人口数约在50万人上下。热那亚从事制造业和进行航海,在经济世界到处争夺地盘,全城资本只有一半留在本地,其余的则在世界各地流动,寻找合适的投资场所。在16世纪,热那亚转为主要从事金融活动。
(二)成功的首都城市
其中尤以巴黎最为著名。巴黎从未获得过政治自由和自治独立的委任状,而且自愿成为国王的城市,因此巴黎商会的领袖往往同时是国王的官吏,大商人也往往具有贵族头衔,各种行业的富商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王的控制。但必须认识到的是,自14世纪起巴黎就是首都,是法国的政治喉舌,反映着法国的政治气候,例如屠杀胡格诺派教徒就是从巴黎开始的。不实行自治的巴黎的成功,可以看做是对自治制度的一种挑战。
伦敦是英国政府、王宫、议会的所在地,也是各政党的总部所在地,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伦敦既是首都,又是贸易城市。其发展特点:①体现在人口迅速增长方面。14世纪初,伦敦已有4万人。黑死病使人口一度减少,但到15世纪初又恢复到原有水平。1500年伦敦人口为5万,1600年已达20万人。②财富的迅速增长。据分析,整个伦敦市的财产(包括世俗财富与教会财富),1334年每千英亩拥有量为19070镑,1515年则为284000镑,增长近14倍。1523—1527年上交的世俗补助税,伦敦为16675镑,几乎是第二大纳税城市诺里季所交的(1704镑)10倍,比其他24个主要城市补助税总额之和(12525镑)还多三分之一。③伦敦地区的地域范围日益扩大。房屋和宅地漫无边际地向郊外扩展,到17世纪末,伦敦城区面积比旧城区扩大了10倍以上,周围的一些小市镇都变成了伦敦的城郊区。而且,基本上确定了工业主要在城东和城南、东部是贫民住宅区、西部是富人住宅地的格局。④工业的长足发展。伦敦自15世纪以来,一直是英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外贸额占全英外贸总额的十分之八。据统计,16世纪伦敦年平均输出的呢绒,1500—1502年为49214匹,1542—1544年为99362匹,1545—1547年为118642匹,1550年超过了130000匹。伦敦呢绒输出的不断增长,标志着英国呢绒工业的长足发展。由伦敦输出的呢绒,不仅销往尼德兰,还销往德国的汉堡和埃姆登等地。英国人曾自我夸耀说,“用我们的呢绒,把半个欧洲穿着起来了”,由于穿着了“我们的制服”,“全欧洲几乎成了英国臣仆”。这说明英国的海外市场在不断扩大。
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后,自由城市的市民阶层与群权相结合,向封建势力进攻,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发展、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君主权威的兴起,同时还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结合,开辟了世界市场网,为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过渡准备了各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