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11

第11章 城市起源与发展(7)

§§§第五节工业化时期的城市

一、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冲破了城围的限制,旧城功能开始转变,新兴工业城市、现代城市不断涌现,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有了质的变化。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综合有机体。城市性质的变化是城市化和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标志。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迎来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崭新时期。工业化使城市经济突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创造了崭新的生产力形式,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割据状态和“自给自足”的狭隘市场意识,代之以开放的市场体系,促使城市按照经济合理的市场原则和广泛的区域性合作道路发展。城市化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因为机器的产生促使城市工业迅速崛起并带动贸易、金融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大工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口、资金等各种要素在城市相对集中,集中才能带来显著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而城市就是这一集中的空间组织形式。在工业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大大促进了规模巨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在原有城市或原料集中地区不断形成,并将更多的人口吸引到工厂或城市中来;不仅使原来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且由于集中的优越性,还会使一批又一批新兴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而迅速建立。

到19世纪初,伦敦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100万人口。1851年,人口上升到250万。到20世纪初,1901年人口总数为450万,占地3万公顷,几乎相当于1888年伦敦伯爵的全部领地。在此期间,伯爵领地范围内又继续迁入了200万人,这时伦敦的总人口约达650万。1921年又增长到750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已有900万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并且伦敦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发挥着资本集散、融通、结算等多种功能。

工业革命还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为人口流动的城市所需食物、燃料的供应及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廉价快捷、安全可靠的运输工具,同时又把全国的内陆城市和沿海的港口连接成网,再与通往海外的航线沟通起来,从而使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使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建筑业、邮政通信、商业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各项事业兴旺起来,以至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在“拉力”和“推力”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其结果是: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大,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最终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但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和蔓延。其具体表现为经济活动的过度聚集,造成城市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环境质量的日趋恶化;人口的过度集中导致拥挤和混乱;城市规模的无节制扩大,使城市中心远离自然等等。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对当时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污染状况予以深刻的揭露。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交替的时期,世界进入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阶段,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后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电力技术革命和以电子工业以及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整个世界进入了以现代城市为发展取向的历史阶段。

二、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所谓现代城市,是指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中心功能,良好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服务体系,有效的创新机制,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手段等等。其中,经济中心是现代城市的功能属性。现代城市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都将是物质、能量、信息、资金流动的节点,即中心;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保持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也是同外部世界建立必要联系的物质载体;合理的服务体系是现代城市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达到其预期目的的基本保证;有效的创新机制是推动现代城市向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手段则是调控、引导现代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现代城市无论外在表象还是内在本质都有其十分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现代城市更多的是注重内涵的发展

进入现代城市发展阶段后,城市经济已逐步从粗放增长走向集约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开发新区的同时,更重视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其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机制的转换,流通或交流方式的进步,消费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建设方式的升级换代。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作用的加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其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赖于工业的增长,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1997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5%,2000年超过了50%,而1978年仅为18.6%。高架道路、地铁、隧道、管道运输、电话、无线通信以及因特网等的诞生和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流通或交流方式,显示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如20世纪90年代,每百人的电话拥有量美国旧金山为100部,加拿大蒙特利尔为99部,英国伦敦为91部,法国巴黎为88部,日本东京为77部,中国香港为68部。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的崛起和各种娱乐休闲场所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使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具现代特征。如1950年代末,美国的购物中心尚不足1000家,到1990年代初已发展到3.5万家以上,其年总收入超过7000亿美元,几乎占全美零售业销售额(包括汽车和汽油销售)的40%。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不仅开发新区,而且更注重改建旧区,推进再中心化。如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外观的基础上,对其内部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从而吸引城市居民“重归故里”。综上所述,内涵的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现代城市的第一大特征。

(二)现代城市成为更加聚集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心

各类市场相继在城市聚集,成为物流、人流、能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经济载体,进而促使现代城市成为发达市场体系的有力依托。现代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城的防卫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而市场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化。众所周知,世界各大主要市场无一不集中在现代大城市中,如伦敦、纽约、东京的国际金融市场,芝加哥的期货市场等。如曼谷是泰国第一大城市,人口1440万,集中全国工业产值的78%和外负额的90%。199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马尼拉集中了菲律宾全国工业的一半以上,全国货物出口的六分之一和进口的五分之四经过这里。20世纪90年代,就是在现代中小城市中,市场的功能作用同样也十分凸显。在现代城市中,各类市场聚集程度的加剧,促使社会分工为适应市场需求而进一步细化。这个过程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功能从单一走向综合,使城市累积起更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根据辐射半径的大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差别。

(三)现代城市更加讲究合理的空间组合、景观形象更为壮观

从现代城市的内部空间构造看,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商业区(CRD)以及其他功能分区较为分明,交通干线的框架同城市形态较为匹配。如莫斯科市的城市形态像一只巨龟,其交通干线呈放射型分布。又如,日本函馆市的城市形态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其交通干线以十字街为中心上下沿海岸线展开。现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空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既充分利用地面,又不断向地上和地下拓展。而现代城市的景观形象更有鬼斧神工之妙,让人叹为观止。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风帆英姿,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璀璨夜景,上海东方明珠的挺拔身躯,北京鸟巢的独特造型等。这些景观无一不散发出现代化气息,它们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象征,这是前现代城市所不具备的。

(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都有国际化趋势

现代城市的国际化浪潮拓宽了经济活动空间,加强了城市之间的国际交流,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城市文化,使城市文化走向多元。城市外贸额在其总产值中的比例,外籍人员在城市常住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以及外国投资的流入量,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国际化程度的三项基本指标。近二十年来,西方大城市的对外贸易增长率普遍高于其GDP的增长率。如德国的汉堡市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外贸额翻了三倍,远高于GDP的增长率。现代城市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其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980年代以来,德国科隆、柏林、法兰克福等现代大城市中,外籍人员在全部居民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欧美大城市中外籍人员的比例高达15%~30%。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各国的大城市虽具有国际化发展趋势,但并不是都有可能成为国际大城市。真正能跻身于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地位,并被公认的国际城市是极少数。有相当一部分大城市可以成为区域国际经济中心或本国、本地区的经济中心,但不可能都成为国际城市。

21世纪是一个新的现代城市的世纪。人类能更自觉地营建绿色、宜人的美好家园。而现代城市的发展又处于进步与危机同时并存的时期。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后,人类利用自然、改变自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十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被污染且日渐退化,森林植被大量减少,环境祸患正严重威胁人类。20世纪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进行着破坏,普遍是生存环境遭受“建设性破坏”。如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等等。

在21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类会逐渐取得共识,追求人们相互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利用高科技释放的空前能量,创造人类高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多样化的矛盾也将更加尖锐,资源短缺,地区差异扩大,环境污染加剧,又会给人类带来新的难题。

可以断言,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的时代,也是一个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有巨大创新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城市无疑会有一个更加飞速发展的过程。

§§§第六节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城市起源及其初期形态

中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年代,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夏代或夏代以前,有的说是商代,有的说是周代。中国古籍记载,相传在鲧、禹时代就开始了造城。考古发掘发现了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些防御设施,如沟涂、土墙等。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两座龙山文化城址及偃师商城的发现,中国早期城市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考古学家发掘了“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此遗址位于登封告城镇西约1公里的台地上,分为东、西两个相连的部分。西城是边长约90米左右的正方形。东城形状、边长与西城相似,有部分城墙存在。现存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测定表明,此遗址距今有4400年左右,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早期。平粮台城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新蔡河西岸的台地上。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内面积3.4万平方米。城垣系平地起建,采用小版筑堆法夯成。南、北城墙的中段均发现有缺口和路土,应为城门。其中,南门两侧有土坯垒砌的门卫房,中间路土下面铺设有陶排水管道。城市发现多座建于夯土台基上、用土坯垒砌的长方形排房及陶窑遗迹。此外,还有铜炼渣被发现。城址始建年代当早于距今450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继王城岗、平粮台之后,又有河南郾城郝家台、辉县孟庄和山东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田旺、滕州薛城、阳谷景阳冈等城址被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除内蒙古中南部先后发现了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等十余座石城址,还有湖北天门石家河、石首走马岭、荆州阴湘城、荆门马家垸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等。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也发现了新津宝墩等数处相当于龙山时代的城址。此后,陆续又有夏县东下冯、垣曲古城以及广汉三星堆等城址被发现。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城址,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城墙经四期夯筑,跨越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个文化层,年代自距今6000年延续至距今4000年。此外,张以诚还认为,城头山是中国最早的矿业城市。

严文明认为,城是聚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上看,以仰韶文化前期聚落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发达的聚落形态,是原始农业与定居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凝聚性、内向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就聚落间的关系而言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距今约5500~4600年之际,即仰韶时代后期到龙山时代前期阶段,中国进入了一个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许多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又是各个考古学文化所代表的人类共同体之间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在农业文化最为发达、率先向文明社会迈进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某些先进部族,可能在此期已跨入文明社会,出现了最早的作为邦国权力中心的初期城市。而与之大体同时或稍后的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期和内蒙古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则可能还处于从原始部落社会向产生了国家的文明社会过渡的阶段。嗣后距今约4600~4000年间,开始步入龙山文化后期阶段。中原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夯土城址是较为典型的初期城市型聚落,其后的夏商时期的青铜时代城市形态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