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城市发展学
1272500000037

第37章 城市经济发展(1)

§§§第一节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城市发展受经济、社会、自然、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标志,而城市发展又通过经济辐射等作用,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识和掌握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城市发展乃至整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念

城市经济是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其他社会、文化及环境的改善都将是空谈。城市经济发展通常是指资本、劳动力在城市聚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市场逐步繁荣,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初,人们常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作为同义词交替使用,发展总是伴随着增长,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增长并不一定代表发展。随着经济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首先,从性质上看,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发展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则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和技术与制度的变革,产出的增加正是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变革而获得的。

其次,从范围上看,增长是仅指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则不仅涉及经济领域,它还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的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变革,这一变革使得该国人民具有能力去持续地和累积地增加该国的实际总产值。所以,发展的内涵更为深刻,体现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再者,从原因上看,增长是由于投入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或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发展不但具有这些因素,还包括了产品构成的变化和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量所作贡献的相对变化等情况。

最后,从时间上看,增长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连续的和渐进的特征。

由此可见,增长和发展这两个原本可以相通的词,在经济学上开始具有不同的含义。当今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经济增长,而且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发展是众多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社会范畴和人文范畴。发展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最大挑战。

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可以用指标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这些指标既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指标,又包括衡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还包括诸如收入分配、劳动就业、人均消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指标。除了对可量化的分析外,还应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分配上的平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有关制度的变革等。

(二)聚集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聚集经济是指城市中资源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相对密集的一种经济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一种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一般是由企业和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聚集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一批厂商因彼此位于附近,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或消费减少。”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的是韦伯。其侧重点在于说明企业的空间聚集所带来的经济效果,这种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由于厂商或工业集中而造成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通常是外在的,但也可能是内在的。由于聚集带来的外部经济、交易费用降低以及技术创新加速,引导着企业和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城市聚集,扩大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产生独特的聚集效果。

城市聚集经济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农业时代。城市集中了掌握土地的特权阶层、富裕人口、政府官僚机构,通过行政和赋税集中了大量财富,从而形成稳定的、超过乡村消费能力的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手工业和商贸流通活动,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

2.工业时代。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分工细化,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固定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为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创造条件,推动技术创新,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更多商品创造机会。同时,也带来环境恶化、衰退、拥挤、失业等城市问题。

3.信息经济时代。实现广泛的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依赖更多的知识资本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降低经济活动对空间聚集的需要,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方向转变。

城市聚集经济会带来不同的聚集效益,但是,聚集到一定程度后或因不合理的聚集也会带来聚集不经济,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费用,即聚集成本。由于聚集成本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城市聚集的不经济。世界银行曾提出:“从来还不能清楚地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聚集经济一方面形成了向城市聚集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产生排斥力。城市聚集不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聚集成本:土地或场地费用的增加,工资费用的增加,拥挤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等。

(三)乘数效应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当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成倍数的变化时,这个倍数就称为“乘数”。乘数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概念。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称为“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使城市经济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城市经济第一乘数效应。同时,城市非输出产业的发展,如交通等基础设施改进、教育水平提高等,将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城市,推动城市的输出产业进一步发展。这是城市经济第二乘数效应。第一乘数效应和第二乘数效应交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乘数效应还会给城市带来多样性经济利益。城市区别于乡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或称为“异质性”。在城市中,多种多样的居民、厂商及社会组织聚集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外部经济利益。各种思想、观念、知识、风俗等方面的交流,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而且还为新知识、新思想、新发明的涌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居民和厂商的汇集,则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与供给。消费需求与产品供给的多样性毫无疑问为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由多样性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果。这里要着重分析的是产品(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多样化还为消费与生产本身带来了经济利益,即消费与生产的补充性效应。

二、城市经济发展机制

城市经济发展机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包括发展动力、发展条件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市场营运机理。

(一)城市经济发展动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工农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城市人口聚集的巨大吸引力;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的增加,这就必然要求乡村人口的转移,于是农业的相应发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农业人口过剩,成为城市人口聚集的外部推动力;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而构成的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高涨,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综合动力。

在工业化以前,人类社会属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小农生产,是没有多少积累的简单再生产。生产水平总是在维持人们生活最低水平线上摆动,没有可能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那时候也有城市,但是,城市要么十分狭小没有发展,要么忽起忽落,进行剧烈的震荡和反复。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力低下,长期没有提高造成的。而城市化开始以后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工业生产的特点要求劳动者的集中,扩大再生产的特点要求这种集中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最早形成。如果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部根据的话,农业现代化就是城市化的主要外部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过剩的人口必然陆续转移到城市。也可以说,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农业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决定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决定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城市化。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综合的经济实力,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说到底,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世界城市成千上万,发展快慢有别,城市经济兴衰也各不相同。但根本差异取决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城市区位条件。

1.城市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重心不断发生位移现象。古代希腊城市曾是地中海沿岸的贸易中心城市。但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巴勒摩等相继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中心。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新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贸易中心城市又转移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一些城市(如塞维利亚、里斯本等),之后伦敦、纽约、鹿特丹等纷纷崛起。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世界经济重心又由西欧移向太平洋地区。有未来学家和经济研究者宣称:21世纪将是“太平洋时代”。太平洋沿岸国家将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举足轻重的地区。

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与这种世界潮流有很大的关系,沿海城市首先接受了这种浪潮冲击波的影响,所以发展最快。有人说,21世纪也是中国世纪,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城市突飞猛进的世纪。

2.城市区位。城市区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比较优势。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区位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它决定城市产业的选择与开发。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与区位优势和交通发达有很大关系。深圳之所以在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农业社会到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走完一些发达国家50年甚至70年才能走完的路,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大都市,GDP总量居全国城市第四,关键就在于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

(三)城市经济发展机制

经济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活动有机整体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及其运行过程的相互影响。从总体上说,现代经济最基本的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种。就经济活动的各个不同方面来说,有资源配置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消费形成机制、投资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等。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转变旧的经济体制与机制,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市场机制,依赖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以市场为基本连接方式,以等价交换规律和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调节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

由于市场机制的功能,城市经济必然会产生“自组织”现象。所谓“自组织”现象,就是以成本效益为调节杠杆的经济合作与聚集。分散的经济主体为了寻求低成本、高效益,不仅要为寻找廉价的生产要素和扩大商品市场,彼此形成竞争,而且还要听从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这只新的“看不见的手”的召唤,彼此形成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形成现代城市经济“自组织”的两个方面,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受利益驱动而形成的竞争是一种经济“自组织”现象,是一种自动调节。为什么农村的人、财、物会流向城市,为什么这个城市的人、财、物会流向那座城市,一定是这样流动的结果会使参与这样流动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归根结底,这是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也是客观规律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市产业的收益高于社会平均利润,高于农村,城市腹地和农村的人、财、物就会竞相流向城市。甲城市的资本收益高于乙城市,那么,乙城市的人、财、物就会自动产生向甲城市流动的倾向。如果过一段时间以后,乙城市收益高于甲城市,跟随资本流动的人、财、物又会发生倒流现象。这样,内在经济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资本的流向,从而决定和调节各个城市成长的快慢及规模差异。

(四)经济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

经济政策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地区用来调整、控制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是各种政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政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是城市经济顺利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反之,错误的经济政策必将使城市经济发展走弯路,甚至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绩,但也走过曲折的道路。前三十年(1949—1978年)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并出现一些人为的严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因素。后三十年来(1978年至今),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相应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演变,从而使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高。由此可见,经济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决定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兴衰成败。而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府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法治化决策。

三、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