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华尔街传世智慧
1273200000011

第11章 投资策略篇(3)

人们似乎更喜欢购买一些他们根本搞不懂的公司的股票,这似乎已经成为华尔街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但如果你根本不了解一家公司,你怎么能把一辈子攒的钱都拿出来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呢?投资者总是远离那些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近距离观察到的公司的股票,反而费尽心机寻找那些其产品让人根本无法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当你读不懂某一公司的经营情况时,就不要投资。

股市最大的亏损是因为投资资产负债的公司。先看资产负债表,搞清楚该公司是否有偿还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资冒险。对公司越熟悉,就能越好地了解其经营情况和所处的竞争环境,找到业绩好的公司的概率就越大。

彼得·林奇强烈提倡投资你所熟悉的,或者你能够理解其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彼得·林奇表示,在他的投资选择中,“汽车旅馆比纤维光学更好”。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将消费者、业余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这三方面素质结合起来。

彼得·林奇非常注重对所投资公司进行具体研究和调查:他从朋友彼得·德罗斯那里听到美国玩具反斗城公司时,便带自己的三个女儿去这家公司的玩具商店买玩具。当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这家玩具商店的商品时,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这使彼得·林奇确信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错,于是才果断地买了该公司的股票。而在他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这家公司下属的三家不同的连锁汽车旅馆里住了三个晚上,进行实地体验。在他购买PicNSave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到这家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分店进行了考察,其低廉的价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彼得·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据说他是除约翰·坦普之外,第二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美国基金经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麦哲伦基金将总资产的10%投入于外国股票。这些股票大多经过了彼得·林奇的亲身考察。彼得·林奇曾经借一次活动的机会,于3周内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第一个周五在波士顿参观3家公司,当天下午登机飞往瑞典;第二周周一开始于斯德哥尔摩拜访各家公司,两天之内参观完7家公司;周三驱车赴奥斯陆,参观挪威数码与挪威水电;再乘火车去伯尔根,从那里飞往法兰克福,考察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等;接着赶到杜塞尔多夫,参观拜尔公司等;然后顺莱茵河到科隆,沿途参观许多公司;随后从德国启程到瑞士,考察瑞士的企业;接着穿过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米兰拜访公司,再到罗马考察企业;最后坐飞机回波士顿,在那里又参观了4家公司。一路奔波下来,彼得·林奇对这些公司的情况已心中有数,这才下了投资决策。

大多数伟大的投资者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其业务的公司的股票,即使它们看起来非常诱人,这正是巴菲特那句话--“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最好的验证。切记,买一种股票时,我们不应贪图便宜,而应该看自己是否了解它。

不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有用。

--巴菲特

著名的“冠军炒手”马田·史华兹原本是一位屡战屡败的股市战士,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了许多年,输掉了大笔的钱。

但从1979年开始专职炒卖后,马田·史华兹时来运转了,他不仅每年获利甚多,成绩极为稳定,而且声名鹊起,摇身一变成为投机圣手,几乎战无不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投资经历,相信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马田·史华兹的投资生涯以荆棘满途开始。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证券公司里担任分析员。在默默工作两年之后,他转到另一家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工作。

在第二份工作期间,马田·史华兹境况更加不如意,差点就意气消沉。那时他负责起草的一份报告泄密,引起敏感抛售,他自然成为泄密的头号嫌疑犯。虽然最后沉冤昭雪,但这次惨痛的经历已经使他对资料分析逐渐失去兴趣。

马田·史华兹很快辞去了工作,以2万美元的储蓄投入期货市场,开始了投资生涯。但是他很快赔得一干二净,只好又回到资料分析工作的圈子里打滚,同时继续用自己的薪酬进行投资。

直到1978年结婚后,妻子使他顿悟:他不能继续在市场里小打小闹地输钱。于是马田·史华兹放弃资料员的工作,成为职业投资者。同时,马田·史华兹的投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马田·史华兹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给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马田·史华兹认识到,要想投资成功,必须将自尊心与赢钱的欲望分开。投机买卖最重要的是赢钱,看法是否正确并非关键问题,赔钱才是必须纠正的错误。从此,他敢于承认自己测市错误,然后顺势而为,赢取金钱。他认为,在入市之前,即使经过缜密部署还是非常有可能出错,一旦出错,必须及早认错离场,等候另一个入市的机会。

马田·史华兹的成功和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买卖方法是分不开的。在此之前,马田·史华兹的投资都是依赖基本分析,结果屡战屡败。1978年之后,他放弃了基本分析工作,入市买卖全部以图表分析为准,居然得心应手。

当然,这之间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基本分析与图表分析孰优孰劣,关键在于图表分析适合马田·史华兹的性格,所以他才能事半功倍。

从1978年起,马田·史华兹开始订阅各类市场通讯,取长补短,集其大成,完善自己认为可行的买卖方法。他当时实际上只有2万美元作为资本,但他又向亲友借贷了5万美元,最终以7万美元资本投入战斗。头4个月他就获利10万美元,第二年赚了60万美元,1981年之后,他每年获利都高达7位数。到1988年为止,他累计赚到了2000万美元,其间按月计算,亏损从不高于3%。

马田·史华兹由一位屡战屡败的战士摇身一变成为举世闻名的投资大师,这主要依赖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第二,摆脱了虚荣心,实事求是,出错的时候立即承认,以赢钱为大前提。

“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也没有用。”巴菲特的话在马田·史华兹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挽救的方法绝不是快速奔跑,而是承认错误,掉头寻找正确的路径。

无人能预测股市我们从未想过要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

--巴菲特

“如果你事先知道佛罗里达的房地产市场将会一片繁荣,你从相关上市公司中选择了Radice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这笔投资就会亏损掉95%。如果你事先知道计算机行业将会繁荣起来,并且在未作任何研究的情况下选择了Fortune System公司,你将会眼睁睁地看着它的股价从1983年的22美元下跌到1984年的1875美元。即使你事先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航空公司的前景非常好而投资于人民航空公司或者泛美航空公司的股票,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呢?事实上,人民航空公司突然倒闭,泛美航空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其股价从1983年的每股9美元下跌到了1984年的每股4美元。

“假设你事先知道钢铁行业正在复苏,因此你列出了一系列钢铁公司的股票名单,并把这张名单固定在一个飞镖靶盘上,然后向名单投掷飞镖,结果投中LTV公司的股票。事实上,LTV公司的股票在1981~1986年间从每股的265美元跌到了1125美元。而同一时期,钢铁行业的Nucor公司的股票却从每股10美元上涨到了每股50美元。”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彼得·林奇用以上令人震惊的事实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预测股市”的可笑。在这一点上,巴菲特也深有同感:“我们从未想过要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天才之处,正在于他总是看得很透彻。

在自己的书里,彼得·林奇曾经以一个有趣的“鸡尾酒会理论”,向我们形象地展示“预测股市”的真相。

“几年来,在宴会上我总是站在大厅中央,靠近盛着潘趣酒的大酒杯,听着离我最近的10个人谈论股票。

“在股市上涨的第一个阶段,股市已经下跌了一段时间,以至于根本没有人预测股市会上涨,此时人们都不愿谈论股票。事实上,如果他们慢慢地走过来问我从事什么职业,我回答:‘我管理着一家共同基金。’他们听完后会礼貌地点点头就走开了。即使他们没有走开,他们也会很快把话题转到凯尔特球队的比赛、即将进行的大选或者天气情况上面,很快他们又转过头去和旁边的一位牙医谈起有关治疗牙斑的事情。

“当离我最近的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事情也不愿与一个共同基金经理人谈论股票时,很有可能股市将要止跌反弹了。

“在股市上涨的第二个阶段,新认识的客人在我身边逗留的时间会长一些,长得足够告诉我股票市场的风险有多大,然后他们又去和牙医交谈了,在鸡尾酒会上谈得更多的仍然是牙斑而不是股票。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到第二个阶段,股市已经上涨了15%,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在股市上涨的第三个阶段,股市从第一阶段至此已经上涨了30%,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我的身边,根本不理会牙医。一个又一个热情的客人把我拉到一旁问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连牙医也会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个人都把钱投在了股票上,他们都在谈论股市的未来走势。

“在股市上涨的第四个阶段,他们再一次簇拥在我的周围,但是这一次是他们告诉我应该买哪些股票,甚至牙医也会向我推荐三五只股票。过了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那位牙医向我推荐的股票的评论,并且发现它们的股价都已经上涨了。当邻居们告诉我该买哪只股票,而且后来股价上涨后我非常后悔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时,这是一个股市已经上涨到了最高点而将要下跌的准确信号。”

专业的经济学家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专业的股市分析师也不能准确预测股市走势。那么,一般的投资者又怎能奢望自己能准确预测股市呢?

其实,投资者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像彼得·林奇建议的那样:“选择一只正确的股票,至于股市,它自己会照顾自己的。”适时反其道而行之。

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巴菲特

华尔街有句老话:“市场是由恐惧和贪婪两种情绪驱动的。”每个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恐惧与贪婪是投资的大敌,如果能够克服这两大缺点,投资就变得轻而易举了。虽然此言简单,却真实地反映了心理因素对人类投资行为的影响。无论多么精明或者富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会受市场情绪影响,从而令判断出现偏差,行为受到干扰。

贪婪导致我们在市场高位时无视风险,盲目投资,在投资中不断加码,甚至借钱炒股;而恐惧导致我们过分担心风险,不敢投资,错过了市场增长的最好时期。那么,面对贪婪和恐惧,我们该如何做呢?“股神”巴菲特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巴菲特在1967~1976年的两次牛市经历中,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魅力。同时,他也给广大投资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次是在1967~1970年。1967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31%,成交量比10多年前上涨5倍;1968年,大盘上涨了11%,成交量比上一年又翻了一倍。成交量持续暴增,交易所电脑承受不了,经常出现堵单现象,整个市场都疯狂了。甚至连投资债券的慈善基金会也开始大规模购买股票,因为他们害怕错过机会难得的牛市--他们宁可出现过错,也不想错过。1969年,道琼斯指数冲破了1000点,按照市盈率计算,当时IBM是39倍、思乐是50倍、雅芳是56倍。

看着股市天天上涨,随便买只股票都能轻松地赚钱,这让巴菲特左右为难。巴菲特一直信奉价值投资的理念,只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此时是应该参与市场疯狂的追涨游戏还是坚持原来的价值投资?当时巴菲特39岁,身价接近1000万美元。足足经过了4个月的思考,巴菲特最终不但没有卷入这股投资狂潮,反而决定解散自己的投资公司,把所有资金返还给投资合伙人。

1969年年底,大盘开始从高点回落,到1970年5月,美国股市的很多热门股票的价格已经跌去50%。巴菲特却无股一身轻,他躲过了一场股灾。

市场越疯狂,越要反对贪婪,要见好就收。对巴菲特而言,股票就像商品,当价格远远超过其价值时,就根本不值得买,越涨越不值得追。这就是巴菲特在第一次牛市中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巴菲特不久后又遇到了第二次牛市。

1970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开始反弹,到年底涨了4%。1971年形势大好,又涨了15%,1972年更是涨了19%。当时有一群被称为“靓丽50股”的蓝筹股极受市场青睐,其市盈率高达80倍。此时巴菲特已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0%的股份。该公司账上资金为1亿多美元,但投资于股票的只占16%。面对让众人都感到兴奋的股市形势,巴菲特却很无奈,他说:“我就像一个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想买却什么也买不到。”那段时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决定是不再接收新的资金管理。

事实证明了巴菲特的眼光很独到,疯狂之下必有大险。时至1973年,大盘暴跌15%,第二年又跌去了26%,大盘从1000点跌到了500点,一个大熊市让华尔街如同从严夏过渡到了寒冬。群众再次疯狂起来,但这一次他们是疯狂地夺路而逃,而不是争先恐后地挤进来了。结果“靓丽50股”80倍的市盈率转眼之间变成了8倍,大量股票无人问津。

此时,巴菲特却兴奋起来了。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蛰伏三年的巴菲特呼应上一次的话,再次幽默地说:“我就像一个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买股票的大好机会到了!”大量跌到内在价值以下的股票出现在巴菲特面前,让他捡了个大便宜。结果,1975~1976年美国股市大涨60%的时候,巴菲特赚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