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华尔街传世智慧
1273200000018

第18章 实战技巧篇(3)

首先是他的智力。当别人在市场中追逐某只股票时,索罗斯却一如既往地沉浸在对全球贸易复杂形势的分析中。他总是注重从世界金融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和这些领导人所作出的决定中敏感地分辨出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节奏。他对世界经济的因果关系理解得很透彻,而这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他颇具胆略。在索罗斯买进、卖出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被其难以想象的数量吓倒,因此立即给他奉上“冒险家”的称号,但索罗斯总否认自己拥有巨大的勇气,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懂得怎样自救。

再次,索罗斯还拥有内在的坚韧精神。有人描述过:“当他作出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决定时,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我感到震惊,他投入的股份如此之大,作这种决定是需要胆识的,可是他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走得平坦一点,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证券、财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多方面了解有关信息,不随大流,并且在某一方面真正学有所长,懂得比别人多,只有这样,才能为你带来股市投资的好运气。 股票投资,难免有些地方需要靠运气,但长期而言, 好运、霉运会相抵。要想持续成功,必须依靠良好的原则。

--菲利普·A费舍

1966年春,正是美国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所有人都疯狂了,而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其实他拥有的股票都在飞涨,问题是巴菲特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自己选股标准的廉价股票了。

1968年5月,股市一片凯歌。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找不到一只可以投资的股票,所以,他要隐退了。

1969年6月,股市行情反转直下,美国股市再次于疯狂的投机后迎来一次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与上一年年初相比,都下降了50%甚至更多。

结果,1970~1974年间,美国股市失去了生机,死气沉沉。与此同时,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而这时候巴菲特却活跃起来了,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股市上出现了大量的廉价股票。

以上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的一段记录。我们看到,巴菲特成功靠的是良好的原则和心态。这位被称为“投资史上最成功投资家”的投资者,其投资方式其实平淡无奇,无非是“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则,让他几十年来傲视投资界风云,从未遭惨败。

而与巴菲特一样久负盛名的索罗斯运气就差了一点。

1994年年初,索罗斯在“高利率将严重损害德国经济”的见解引导下,开始斥巨资卖空德国马克,传闻他当时卖空了300亿美元的德国马克。

索罗斯认为德国政府一定会降低利率,从而使德国马克贬值,而这就是他卖空得利的良机。但事与愿违,德国政府因某些原因,最终还是维持了当时的利率政策,德国马克也始终表现得极为坚挺。索罗斯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损失巨大。

在大肆做空德国马克的同时,索罗斯还犯了另一个重大的决策性错误,那就是他断定日元对美元汇率将会下跌。之所以作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认为即将到来的日美两国首脑会谈将会解决双方的贸易争端。结果美国总统与日本首相并未对此达成共识,谈判破裂,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反而大幅攀升。这又给了索罗斯一大打击。

做空德国马克和日元共使索罗斯损失了6亿美元。

索罗斯虽遭惨败,但并不致命:他依然有114亿美元的资金。一代大师索罗斯并未倒下,因为他以往许多次令人惊叹的成功投资经验为他积累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教父级投资大师菲利普·A费舍讲过:“股票投资,难免有些地方需要靠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霉运会相抵,要想持续成功,必须依靠良好的原则。”换言之,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他们的成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运气太好了”,而是因为他们坚持适合自己的投资原则。

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

--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机者和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对待股市波动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投机者全部的兴趣就在于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则致力于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价格买入适当的股票,并较长时间地持有。

当价格波动较大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也会有极大的价值变化,但是真正的投资者不应受其影响。假设一个投资者在一个上升的市场买进了股票,然后市场持续上升,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除非最终他确实能实现大笔利润,并且不再购买股票。

在一个持续的计划中,不可能实现市场的利润。投资成功与否应该用长期的收益或长期市场价格的增长来衡量,而非在短时间内赚取差价。成功的最好证明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合理的价格行为伴随着良好的平均收益、红利和负债表状况。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说到,除非价格跌幅较大,比如大于1/3或该企业地位下降,否则价格下跌对真正的投资者根本不会有太大影响。在熊市中,许多好股票售价极低,持有者的票面价值甚至损失了50%左右,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1937~1938年间,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的普通股变化情况就印证了这一点。

1929年,大西洋和太平洋茶叶公司的股票曾在纽约场外交易所交易,最高售价达494美元。1932年,该股跌到了104美元。但事实是,该公司的收入几乎和以前一样高,尽管这一年是所谓灾难性的一年。1936年,该股股价一直在111~131美元之间波动。1938年,美国股市遭遇经济衰退和熊市,该股跌到了36美元的新低。

这个价格低到令人咋舌的地步。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优先股和普通股的总价值仅为126亿美元,而该公司当时报告其拥有的现金就达到8500万美元,净资产是134亿美元。这家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多年来收益一直良好。但在1938年,华尔街却认为它的价值比它的流动资产还低,也就是说其营业值比清算值还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三个原因:第一,连锁企业受到特别税的威胁;第二,净利润在此前几年有所下跌;第三,股市萧条。

而分析这三个原因可以发现:第一个原因被夸大了,而另外两个原因是暂时的。

后来,该公司的普通股股价上涨,超过与1938年等值的700美元,即在1股被划分成10股后,股价于1961年上升到705美元。虽然股价第二年又跌去了一半,但这也只能说明不规则的价格波动使绩优股也变得很脆弱。

股票价格会呈周期性和大范围的波动,这也是一大堆聪明的投资者想从价格波动中谋取利润的诱因。他们往往通过两种途径达到此目的:时机和价格。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不管采取哪一种途径,一个理性投资者最后都会获得满意的回报。但如果把重点放在预测时机上,投资者最后会成为一个投机者,从而得到投机者的结果。虽然外行人不易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但一个人从华尔街得到的越多,他就越会对预测时机持怀疑态度。

“对待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对投资有理性的认识,不为股市的起起伏伏所惑,而是看透其内在的真相。

如果某只股票能够长期站稳于某一价位,那么这一价位即为合理价位。

--罗伊·纽伯格

“一只股票的合理价格到底是多少呢?”如果投资者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那么他在股市上的投资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考验着投资者分析企业的能力、研究市场状况的能力、判断时机的能力等。

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是索罗斯的“右膀”,这位一流的交易员也曾经提出一个类似的基本问题:“决定一只股票涨或跌的因素是什么?”他发现,“直到今天,许多股票分析师仍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对于这个问题,投资大师罗伊·纽伯格以自己独到的判断力给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答案:“如果某只股票能够长期站稳于某一价位,那么这一价位即为合理价位。”

一只股票的短时价格可能受市场大势、舆论、投资者情绪等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它可能低到令价值投资者如获至宝,有时它可能高到令市场大众为之疯狂。但这种太过偏离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不可能长期维持,过高的终将回落,过低的必然反弹。这是因为,当股票价格大幅跌破其内在价值时,价值投资者或抄底者就来了,从而令其价格逐渐反弹;当价格大幅超过其内在价值时,价值投资者或心怀担忧者会抛售,从而令其价格回落。

1973年,香港恒生指数达到了历史高点1700点,随后股市开始崩溃,次年一路跌至150点。

1983年,恒生指数又出现1800点。但是受国际局势影响,当年10月股指跌到了800点。此后股指飞速上扬,除了1989年的短暂停顿,到香港回归后不久的1997年8月,股指刷新了历史高位,升至16673点。

1973年起,历时20个月,股市从历史高位跌到了历史低点,跌幅达90%;而在1983年,股市历时7个月,下跌40%,从历史高位跌至历史低点。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1998年,股市于12个月内跌了60%。从1998年8月到2000年3月,恒生指数暴涨了1392%,但在随后的36个月内,又暴跌了54%。

当股市出现泡沫时,股指会不断上涨,投资者沉浸在幸福中,为看似即将到手的财富而疯狂,但随之而来的大崩溃往往让他们的一切幻想化为气泡,随风飘走。

追逐虚幻的泡沫是一件危险的事,但投资者往往并不相信自己所追逐的是泡沫而不是一片金矿。所以,看懂股票的内在价值,判断出其合理价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就很容易人云亦云,被幻象迷惑而逐渐走入股市的陷阱,或者成为其他投资者逃顶的替死鬼,或者陷入庄家设置的圈套,糊里糊涂就赔光了钱,充其量只是为别人的财富之路铺了一块地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