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华尔街传世智慧
1273200000005

第5章 心态理念篇(2)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作风也很具借鉴意义,他习惯于把所有公司分类,致力于发现优秀企业并长期持有其股份。巴菲特是金融大鳄,而彼得·林奇只是一名基金经理,他们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两种典范。不管你是霸气的金融大亨,还是勤奋的投资者,你都有可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前提是看清自己手中的牌,别盲目。因为股市就像巴菲特所观察到的那样:“许多人盲目投资,从某方面来说,这等于是通宵玩牌,但从未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16|不以第二天的价格定成败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判断他

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开玩笑。

--巴菲特 巴菲特说:“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判断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开玩笑。”而国内投资者恰恰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也是A股市场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所在。从2007年10月中旬到12月初不足两个月时间内,钢铁股从被机构大幅增持的“宠儿”变成被抛售的“弃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市场钢材价格上升趋势良好,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保持上升。在此背景下,7月20日~9月20日,中国股市钢铁股上涨21.19%,而同期大盘涨幅为18.76%。

从2007年披露的各家公司三季报来看,钢铁股成了机构大举增持的板块,尤其是在八九月,钢铁股俨然是2007年最猛行情的冲锋军。

从股票成交量排行来看,包钢、宝钢、邯钢、武钢分别位列第6、7、8、10名,其涨幅惊人,分别为3681%、5462%、3689%、6123%。

但是受成本上升速度快于钢材价格上升速度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钢铁企业行业利润环比出现了下降。结果2007年三季报一经公布,钢铁板块迅速成为不少机构的“弃儿”,钢铁板块被机构迅速减持。10~11月,钢铁股成了A股1000点大撤退的主力,整体跌幅超过了45%,约83%的钢铁股跌破了120日均线。

此前被机构视为“宠儿”的钢铁板块在2007年第三季度报表公布后立刻遭到大规模减持,机构对其态度可谓泾渭分明。这难道仅仅是受业绩的影响吗?关键还是投资者的投资思路短期化,追求市场热点、短期投机炒作势头明显所致。从上证所2007年10~11月成交量排名来看,名列第7、10、11位的宝钢、武钢、包钢短短两个月内换手率分别高达6987%、7722%、7797%。此间,机构力量之强可见一斑。一些机构对行业及公司缺乏深入、长远的研究,单凭一些公司季报业绩环比下跌来判断行业景气拐点,进而决定沽卖钢铁股,这是目光短浅的行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理当透析行业的远景,不应太在意公司一时一刻的业绩。

大多数投资者都喜欢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然而成功的短线投资者寥若晨星。其实短线投资的风险非常巨大,因为不可能每次都成功,而每失败一次,其风险都会放大。

股市赢家几乎都是长线投资者。在华尔街上,聪明人比比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喜欢短线操作,把股市当作投机场所,而如果足够聪明,他们可能还会获益良多。但是纵观投资史,全世界除了巴菲特,没有第二个人是靠股票投资使个人财富超过500亿美元的,而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长线投资者。

持股10年如果你没有作好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

--巴菲特

有人曾作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于8年的。巴菲特曾说:“如果你没有作好持有一种股票10年的准备,那么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这种股票。”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巴菲特关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巴菲特也是这样做的。

从1984年到1986年的短短3年内,美国股市涨了1.5倍。1987年,大盘继续走强,前10个月就涨了44%。尽管美联储连续加息,但美国股市仍然持续上扬。

此时众人都疯狂地抢着入市,而巴菲特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冷静,他采取了逆向操作。从1985年开始,巴菲特不断减仓,到1987年,巴菲特手里只剩下了3只股票:华盛顿邮报、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据说这3只股票,巴菲特是“死也不会卖出”的。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个“黑色星期一”来临了。大盘一天暴跌508点,跌幅达226%。当天,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市值就损失了342亿美元。

在股市哀鸿遍野的时候,巴菲特却坐在办公室里,认真地看年报,阅读资料,一如既往地平静。下属惊讶地发现,在崩盘那天,巴菲特丝毫不关注股市行情,即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损失了3亿多美元,他也无动于衷。这一天,巴菲特只从办公室出来过一次,对员工说:“股价下跌对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大家该干吗干吗去。”简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事实是,不久大盘又开始反弹了。结果全年还上涨了5%,而巴菲特当年的赢利是20%。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巴菲特一直持有上述三只重仓股。比如他于1973年买入华盛顿邮报,至今已持有近40年。中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巴菲特都持股不动,因为巴菲特坚信该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如果能够跟随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发展壮大,那么他们的财富梦想一定可以更好地实现。巴菲特的巨大财富正是这么来的。

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若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做,后来拥有的财富可能达不到100亿美元。复利的增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数学定律。巴菲特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思路,也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买进去,并长期持有。方法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因为证券市场每天的诱惑实在太多。很多人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太慢,总想投机大赚一把,然后再做价值投资,大多数人都爱耍这种小聪明。而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且他起步早,活得久,他用了50多年时间来做价值投资,复利乘以足够长的时间就等于巨额财富。也就是说,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

价值投资是一门学问,和其他学问一样,都需要严格的方法。最好的投资者都遵循这种严格的方法进行投资,如果只是随意投资,简直就像掷骰子一样完全凭运气。巴菲特和其他成功投资者的想法基本一样,那就是先不考虑赢,而考虑会不会输。很多人作决策的时候只想赚钱--抱持这种心态的人,其实还没有入价值投资的门。

不在错误的时间兴奋要想成功投资,就要屏蔽兴奋,至少不在错误的时间兴奋。

--巴菲特

汤姆·柯南伯是曾师从于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者之一。1954年,他和巴菲特试图垄断蓝鹰4美分的邮票市场,他们认为这种邮票有可能成为收藏品。

在从奥马哈到伯洛伊特市参加证券分析师会议的路上,整整一天,他们谈论着邮票生意。汤姆·柯南伯一直阅读邮票新闻报上有关4美分的蓝鹰邮票的报道,他告诉巴菲特,这种邮票正在被5美分的红鹰邮票取代。

于是,在返回奥马哈时,他们沿途在不同的邮局前停下购买邮票。仅在丹佛,他们就购买了20万张邮票。他们还写信给一些大邮局询问是否还有这种邮票。最后他们收集到了40万张。

兴奋的两人把邮票一张一张地分开,收藏了很多年。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汤姆·柯南伯和巴菲特并没有为他们的邮票找到更大的市场。巴菲特很重视金钱的时间价值,因此尽力找到了一个买主,最终以90%的票面价值将大部分邮票售出。

向来以投资态度谨慎著称的“股神”巴菲特当了一回盲目兴奋者。他把这次失败归咎于“业余冲动”。

这次早期投资经历让巴菲特明白了盲目冲动背后隐藏的危险。“投资人必须谨记,过于兴奋与过高成本是他们的敌人。”巴菲特总结说。

在投资市场,情绪化是投资者的大敌,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极具毁灭性,而盲目兴奋正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情绪。巴菲特曾经忠告投资者:“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兴奋。”

所谓“在错误的时间兴奋”,是指在股价飙升的牛市大幅买进,在市场升势开始之初卖出,或盲目投资并不具备升值潜力的股票,等等。

投资市场变幻莫测,对投资者来说,冷静观察、严谨分析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耐心,别焦虑急躁;冷静,别盲目兴奋。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与真正的机会失之交臂。当你发现良机真的来临的时候,冷静有益无害。

控制情绪,把握行情市场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彼得·林奇

股市总是有涨有跌,就好像潮起潮落,它总会赐予你机遇与希望,但同时也会带给你失望与失败。投资者要善于把握行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苹果公司股票的起落历史,相信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苹果公司的Apple Ⅱ电脑自从1977年问世之后求大于供,在很多地区,Apple Ⅱ不销自售,有时甚至遭遇疯狂的抢购,但在问世后的5年里,该型号电脑从来没有被加以改进过。1981年,全球电脑业界真正的霸主IBM宣布进入个人电脑市场,这才给苹果电脑公司这个沉睡的巨人以沉重的一击。虽然Apple Ⅱ长销不衰,但用户开始对它的功能说三道四,Apple Ⅱ也该变革了,可苹果公司却迟迟未有行动。面对IBM和众多中小型电脑公司的四面冲击,苹果公司终于在IBM宣布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第二个月,宣布将推出更先进的Apple Ⅲ个人电脑。在美国《商业周刊》和《时代周刊》等国际知名杂志上,苹果公司用巨幅广告告知公众,个人电脑领域的霸主苹果公司将在年底推出比Apple Ⅱ卓越百倍的Apple Ⅲ。自信之极的口吻、煽动性的广告词一时令舆论轰动,Apple Ⅲ在出世之前就受到了公众的热切关注。

但直到1982年5月,苹果公司才将尚未研制成熟的Apple Ⅲ交给市场。这时离原先预定的上市时间已经推迟了5个月。粗制滥造的Apple Ⅲ引起了用户普遍的不满,公司不断接到指责甚至谩骂的电话,甚至有人到法庭起诉苹果公司对公众的欺骗行为,要求苹果公司赔偿他们的损失。苹果公司为进军商用电脑市场而新开发出来的Lisa电脑也惨遭失败。苹果公司瞬间面临历史上最惨淡的经营状况,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被IBM等公司的产品趁虚而入,一大部分顾客被抢占,苹果公司的股票自然也随之连连下跌。彼得·林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关注苹果公司的股票的。

彼得·林奇的妻子告诉他,家里需要再买一台新的苹果电脑,富达公司的电脑系统管理人员也说他正要给办公室买60台苹果公司的新型电脑--Macintosh时,彼得·林奇发现苹果电脑在家用电脑市场上仍然十分畅销,同时它正在准备用新的产品抢占商用电脑市场,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潜在的消费者有增无减。于是彼得·林奇大举收购苹果公司的股票,整整购买了100万股。果然,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市场状况有所改观,其股票也开始上涨。但此时彼得·林奇却在立即卖出和长期投资间产生了犹豫,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暂时不抛售苹果公司的股票。

面貌焕然一新的苹果公司果然令人刮目相看,其股票重新暴涨。1983年,苹果公司的销售总额竟高达10亿美元,成了信息时代的第一个神话。彼得·林奇在苹果公司股票上的投资大获成功。然而,苹果公司相继开发出的新型电脑在技术上过于先进,价格也过于高昂,使许多顾客望而却步。并且苹果公司忽略了对软件的开发,其电脑自成一格,不能与其他公司的软件兼容,这就限制了苹果公司的电脑所能使用的软件数量,苹果公司的经营业绩很快就一落千丈,其股票自然只跌不涨。1984年5月,曾经享誉世界的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暴跌,每股从60美元跌到了16美元,彼得·林奇在这次大跌中遭受了损失。

必须保持冷静当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你必须保持冷静。

--吉姆·罗杰斯

热衷于股市投资的人大多是渴望成为富翁的人。像爱情一样,追逐财富也是个永恒的话题。

但追逐财富也要有原则,有策略,不然就只能是妄想而已。股市是个博弈的场所,千千万万人都跟你一样以获利为目标,你获利了,也许另外一个人就亏损了。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压力下,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替死鬼,而什么样的人才能笑傲风云。

如果你不知道谁会是替死鬼,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成为替死鬼,因为盲目正是股市的大忌。同样,当群众都疯狂的时候,你如果加入“群盲”之中,那么最终你也很可能会成为炮灰。要想全身而退,应该记住吉姆·罗杰斯的这句话:“当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你必须保持冷静。”

“人们应该训练自己不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思想,无论周围人是恐惧还是欣喜,你都要清楚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吉姆·罗杰斯的投资忠告。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2007年9月初,号称“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石油出现在陈先生的视线中。陈先生一心想买中石油,于是清空其他散股,集中投资中石油。因为中石油符合他的选股标准,即基本面良好。

2007年10月25日,陈先生开始进行网下申购。他运气不错,中了两签。中石油上市当天,陈先生又筹措资金,在48.6元的价位买进10600股。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此后中石油股价居然一路下跌。陈先生计算了一下,若是“割肉”止损,损失会让自己难以承受,于是他只好继续持股在手。

2007年之后,市场行情继续走低,中石油的股价跌到了24元左右,陈先生正好被“拦腰套住”。陈先生终于体验到了深度被套的煎熬滋味。

与陈先生同时被套的股民不计其数。这简直就是一出悲喜剧,开始时是众人为中石油A股的出色表现而欢欣鼓舞,踊跃抢购,短短几个月后,中石油却已经从“全球第一大市值”宝座跌到了泥地上。2008年,资本市场大幅下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上证综指跌幅高达33%,10万亿元市值灰飞烟灭,也就是说,1亿股民一年的投资被套其中。

这幕中国式的悲喜剧,同样充满了疯狂,也正是疯狂的作用,才导致了1亿股民被套的悲剧。

20世纪90年代,当很多聪明人认为股票是“傻子的游戏”时,股市却造就了一大批富翁。2007年,当大家全都以为股市是富翁制造工厂时,股市却打了所有人一个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