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方大学改革史略
1283900000045

第45章 附录(3)

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其最终的目的均要归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19世纪以来西方大学的改革史,就是大学通过对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使大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广、更好的服务,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渐进式过程。这一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归于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方面。从1862年《莫雷尔法案》颁布始,美国大学率先开始了服务社会的改革尝试,此后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改革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康奈尔大学通过课程、招生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学与州紧密结合起来,威斯康星大学通过积极参与州的各项事务,通过与州政府密切合作,使“服务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这一宗旨得到了全面体现。这一系列改革在美国乃至世界大学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使大学彻底摆脱了象牙塔的束缚,得以直面社会生活。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也标志着高等教育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西方各国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大学基本职能的平衡与整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方式等等。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大学在二战后展开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改革。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改革的中心议题是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积极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具有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体系,实施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巩固大学新生的学术基础,为新生设计实施完整而充实的学习计划;建立完善的跨学科教育体系,扩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着重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科研意识;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以技术丰富教学;强化顶峰课程学习与顶峰思想体验,形成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体感把握;改革教师奖惩制度,确立教学与科研在制度上的同等地位。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科研促教学,通过教学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体现教学的价值。从结果来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大学中原有的轻视教学、轻视本科教育的格局有了明显改观。这种重视本科教育、重视教学、重视教育质量的改革思想值得那些力图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学习和深思的。

19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西方大学的改革丰富了大学的内涵,在明确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将这三方面职能进行了有机整合,从而保证大学效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这也是近代以来西方大学改革的基本经验。

五、以质量为中心,坚持民主化、系统化和国际化发展,是大学改革的未来趋势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合格的多样化人才,这是大学存在的首要价值。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学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任务来进行的。例如1981年法国颁布的《萨瓦里法案》,其指导思想就是希望通过迅速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及人才素质,使法国能够更好地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技术发展的挑战。为此,法案鼓励大学之间开展学术竞争,加强对高校质量的检查与评估,增设了一些全国性的协调咨询机构,加强预测和评估工作。1986年颁布的《德瓦凯法案》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法案规定赋予高校完全的自主权,减少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干预,尽管该法案最终没有实施,但其中所体现的对教育质量的追求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英国大学改革的基本特征就是提高质量,无论是1991年的《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架构》,还是1992年《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都体现了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关注,前者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大学内外两种方式对大学的教育质量进行常规化的监督和检查;后者则规定成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服务高校的质量评估工作,从1993年起,委员会开始对大学进行课程、教学、学生成绩、学生指导、学习资源、质量保证等6个方面的检查;1997年又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这些举措均将教育质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质量在大学和大学改革中的重要程度。鉴于教育质量对大学的特殊重要性,针对教育质量开展的改革活动仍将是未来大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也将是大学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的基础,如果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和保障,大学将失去存在的根本依托。

(二)继续推动大学的民主化进程

民主化是20世纪西方大学改革的基本特征,在西方国家一系列的大学改革措施中,很多都和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大学的民主化程度息息相关,例如美国初级学院的创立以及二战后社区学院的发展,它的基本使命就是降低高等教育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到高层次的教育。也正因为初级学院所体现的民主特征,这种高校类型迅速成长起来,1900年,美国仅有8所初级学院,学生数约为100人左右,到了1945年,初级学院增至648所,学生数也迅速增加到295,475人;二战之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社区学院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学生规模来看,1956年社区学院的在校生人数为870,000,1966年升至1,470,000,1970年达到2,447,401,1980年则增加至4,430,695。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教育机构坚持并体现了民主化的原则,而这也成为现代大学改革的基本推动力之一。从二战后联邦德国大学的改革来看,20世纪60、70年代德国大学改革的基本主张就是扩大教育规模,开辟第二条教育途径,实现高等教育的民主化目标,使德国大学的在校生人数从1960年的29万人增加到1981年的100万人以上。为了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政府还积极鼓励青年人通过夜校、补习学校的方式获取进入大学的资格。这些措施无不体现了民主化思想对大学改革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高涨,大学改革的民主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措施也将更加多样,这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基本途径和有效保障。

(三)构建层次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大学的系统化发展

在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社会对人才规格、层次、素质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对大学服务社会的形式、途径、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发展亟需解决的就是如何满足这种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选择了系统化发展的途径,即使大学类型多样化,将这些职能、定位各有区别的院校构建为完整的大学系统,以适应需求日益多样的外部社会。以英国为例,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就曾呼吁各类高校要在功能和地位上有所区别,建议扩展英国高等教育的内涵,设立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依照该报告,英国一方面新建了一批大学,另一方面将原有的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工科大学,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英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为英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奠定了实践基础。再以德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强调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逐步形成了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艺术学校、神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综合高等学校和职业学院等7种高校类型,并对高等专科学校给予特殊重视,甚至将这类学校提升到与大学同等的地位上,通过一系列改革,高等专科学校这种学校类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欢迎,人们普遍认为高等专科学校和本科高校虽然种类不同,但同等重要,它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负有独立使命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德国这种鼓励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做法在其他西方国家中同样可见,如日本的短期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类型,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不尽相同,但它们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系统,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可以预见,这种大学系统化发展的思想,在日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现代社会,将会得到更加彻底的实践。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大学的国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