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1285700000049

第49章 陈桥兵变建北宋 太原攻汉势难平

在正定南城门上镶嵌着一款门额“三关雄镇”。有人说,这“三关”是指河北省内长城上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三关,也就是明王朝所谓“内三关”。但是,明王朝所谓的内三关,主要是控扼京师的门户,与正定城不搭界。如果说正定的“三关雄镇”是控扼内长城三关,显然是牵强附会。于是,又有人说,这三关与明代的真定卫有关。明代洪武年间设“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二府驻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真定卫控守紫荆关、倒马关、娘子关三大关隘,并在这三关设置防御所,所以明正统、隆庆年间重修正定城墙时,“三关雄镇”的匾额便留在了南城门上。这种解释倒是能说得通。

真定城,作为北方雄镇,在北宋时期就是控扼三关的河北西路首府了,后唐时还曾经成为北京。后周的周世宗北征辽,收复拒马河一线的淤口关(信安)、益津关(霸州)、瓦桥关(雄州),而真定府为河北西路首府,是宋辽边境重地,堪称“三关雄镇”。

后周时在真定有一位手握重兵的历史名人,他叫慕容延钊(913-963),字化龙,是五代后期和宋初的名将,他和杨业是同乡,都是太原人。他在少年时就以勇敢干练而闻名,后汉初从军,是枢密使郭威的部下。郭威当上皇帝后,他受到重用,任铁骑都虞侯。后周世宗继位后,带着军衔领溪州刺史。

954年,慕容延钊跟随后周世宗讨伐北汉。在山西高平之战中,他率领军队从背后袭击北汉主将杨业,获得大胜,以功升了官,迁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世宗的亲军将领。两年后,慕容延钊跟随后周世宗出征淮南,大破南唐军,迁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淮南节度使,到淮南领兵。后周世宗病逝,恭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要地的防务,调慕容延钊北上,授亲军副统帅军衔,为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握重兵屯真定。他是后周世宗的铁杆将领,忠义刚烈,爱国忠君。

一块木牌,为何让皇帝罢黜身边重臣?

两敌来犯,紧急军情到底是假还是真?

三生有幸,赵匡胤如何导演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与慕容延钊的经历很相似,青年时是郭威手下的小军官。郭威在河南濮阳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汉建立后周,赵匡胤积极拥立郭威,因此受到重用。后周世宗柴荣继位,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提升官职低微的赵匡胤当上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接受后周世宗的旨令,从军中精选出一些精悍的壮士,编为殿前诸班,作为皇帝的宿卫亲军。

一次,后周世宗率军在河北讨伐辽时,途中见到一块神奇的木牌,上面刻着“都点检做天子”。后周世宗心里很警惕,对当时任禁军最高职务的都点检张永德产生了猜忌,怕他日后篡夺皇权,于是在临死前罢免了张永德,晋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周世宗万万没有想到,最后夺取后周政权的正是这个新任的都点检。

后来有人揣测,这个带有谶纬文字的木牌,可能就是赵匡胤搬掉张永德的道具。赵匡胤自任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后周最高军权,许多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后周世宗暴病而死,让年仅七岁的儿子即位,由符太后垂帘听政。960年的春节,后周的群臣正在朝贺小皇上登基,忽然紧急军报传到朝廷:镇州和定州急报,说是割据山西的北汉会合辽又发动进攻。后周执政大臣们急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其实这是赵匡胤和他的将领编造的借口,是他效仿郭威而策划的一场政变。

五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谁有兵权,谁就有做皇帝的资本。在后周世宗死后所出现的动荡气氛中,赵匡胤夺取政权势在必得。

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是和平夺权的政变。他的大军出征之日,开封城内就有“都点检做天子”的谣传。正月初三的早晨,赵匡胤率军出发,天黑以前进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这天晚上,赵匡胤吃酒装醉睡觉去了,把兵变之事全部交给他的亲信真定人赵普和他的弟弟赵光义。我们真定的能人赵普在将士中先散布言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冒死破敌也没有地方领功受赏,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可以共享荣华富贵。将士的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了,都要拥立赵匡胤当皇帝。这时赵普出面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将士们要长久地保富贵,就必须严守军纪,不得趁兵变剽掠,必须安定京城的军民。赵普的话取得了他们的赞同。

第二天清晨,赵光义和赵普率领兵变将士来见赵匡胤。赵匡胤假装酒醉未醒,慢腾腾地起床,将士们立即把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并下拜称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243加身”。

这个兵变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识?这场陈桥兵变,几乎完全是抄袭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政变。

江山易主,宋太祖将如何对待后周皇室?

巩固军权,他对后周名将能否一贯仁慈?

御驾亲征,太祖又将迎战哪些忠勇将士?

赵匡胤回师开封,但下令严禁伤害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对后周的公卿也不得欺凌,不得侵掠国库和民舍,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诛族。

在陈桥兵变刚一发动时,赵普就派人同开封城内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取得了联系,石守信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马上表示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又派河北名将潘美,先回到京城,说服京城的名臣。陈桥兵变的将士们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此时,后周宰相要臣们才知道上了赵匡胤的当,但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得拥立赵匡胤登上皇帝的宝座。

因赵匡胤在后周驻守宋州,就是河南商丘,为了纪念他的发祥地,就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封后周世宗的儿子为郑王。越匡胤就这样和平地夺取了天下,创建了北宋王朝。

赵匡胤这个人,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口碑较好的人物。他是个武夫出身,但见识却超过很多的文人。从一名流浪汉到当上皇帝,他只用了十年,即位的时候三十三岁。赵匡胤是一个很仁慈的皇帝,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几个小国的君主,都供养起来。在他临死时,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害后周世宗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还秘密镌刻了一通石碑,立于太庙密室,称为誓碑,就是宋朝皇帝发誓的碑,平时用黄缎子盖着,密室门紧闭。赵匡胤规定,在新天子即位时,身边只许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跟随,其余人都要远远地站在院里,不许看。誓碑启封后,新帝到了碑前,要跪瞻默诵。朝臣和太监们都不知道赵匡胤制定的誓词是什么,直到靖康之变,金兵攻占汴京,抢劫太庙,人们才看到这块碑上面刻着誓词三行:一、后周世宗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谴之。

一位开国皇帝立下誓碑,命令子孙为皇帝者,优待前朝宗室之后裔,且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天必讨灭。反映了这位统治者胸怀之宽厚,执政之仁慈,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是空前绝后的,这是在人治独裁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最开明的制度安排。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尽量用仁慈的手段安抚后周的大将和高官。而当时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钊,控制着真定和河北边境的兵权。

赵匡胤诏封屯兵真定的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就是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担任的亲军统帅的角色,使真定和平归宋。从此,这位慕容延钊入朝为高官。

宋太祖立国初,采取了先统一南方诸国,向北暂取防御的方针。派将领镇守北部重地,由于真定至关紧要,赵匡胤派了一直在他麾下的精明将领韩令坤出任成德军节度使,充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临行前,赵匡胤在金殿上给他这位战友摆酒宴饯行,叮嘱他安抚边关,爱民强兵,抗御辽兵。乾德四年(966年),赵匡胤令镇、深、赵、邢、洺五州管内镇、寨、县筑城,加强设防。

北宋王朝,非常重视真定的军事防御地位,一直把真定府当作抗拒辽国、扼守国门的军事、政治战略要地,招募乡间民兵,“大修武备……又屯重兵,与定州相犄角捍御为重镇”。因此,在与辽国的斗争中,北宋无论是攻是守,一直都派重兵强将驻守真定。但割据山西的北汉,可不愿让真定安宁,因此,赵匡胤不得不亲率大军征伐北汉。这就在战场上遇到了北汉的一位英勇战将,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北汉名将杨业。

少年得志,杨业如何被赐姓更名威震山西?

奉国归宋,北汉能否接受杨业的这一建议?

汉宋争雄,太祖和杨业又将怎样血战到底?

杨业,山西太原人,原名杨重贵。他的父亲杨信,是陕西神木的“麟州土豪”。

五代时期的后汉王朝建立后,杨信“自为刺史”,臣服于后汉。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就是杨业。他辅佐北汉两代帝王,被皇帝赐姓刘,改名继业,就是名震关内外的名将刘继业。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高强,二十多岁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后,刘继业向北汉的皇帝提出了改变亲辽政策和“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宋开宝元年(968年),北汉皇帝病死,养子继位,引发朝廷内讧。宋太祖赵匡胤把握这个时机,出兵亲征北汉,试图一举消灭山西境内的这个割据政权。而当时的刘继业,就是杨业,奉命领军扼守太谷西南的团柏谷,阻击赵匡胤的宋军。当他侦查到北宋大军已至,考虑到寡不敌众,退守太原,结果被北汉朝廷罢了兵权。赵匡胤长驱直入,围攻太原,忠诚的刘继业又奉命领兵守城。宋军多次攻城受到北汉军队的顽强抵抗,赵匡胤引汾水淹太原城,但是暑期暴雨连绵,宋军将士多病,加上辽出兵进攻定州一带,赵匡胤只得退兵,来到韩令坤镇守的真定城。

韩令坤这位武安名将在真定镇守了五年,对维护北部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在赵匡胤攻伐北汉失败驻跸到真定那一年,韩令坤作为赵匡胤的镇边大将,为保卫皇帝安全北上御敌,后来这位忠诚的大将后背上长了一个疽疮,突然发作而死。宋太祖听说他病逝,非常悲痛,亲自为这位昔日的战友穿上素服在讲武殿为他致哀,给他的儿子授以官职,以此显示赵匡胤对开国元勋的友善仁义。

这正是:

慕容延钊守真定,陈桥兵变受诏封。

太祖征汉无功业,爱将戍边噩耗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