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86100000013

第13章 科学养护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健康(13)

哮喘的表现

哮喘发作时小儿常常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喘息,以夜间、清晨或运动后明显。严重喘息发作时,小儿往往不能平卧,出现面色苍白、鼻翼翕动、手指或脚趾青紫、身上出冷汗等。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改善,小儿会出现严重缺氧,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哪些小儿容易患哮喘

(1)父母患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小儿。

(2)患过湿疹、过敏性鼻炎或其他皮肤过敏的小儿。

(3)长期反复感冒咳嗽的小儿。

(4)经常被动吸烟的小儿,尤其是妈妈怀孕的时候吸烟的小儿。

(5)出生时为低体重的小儿。

常见的诱发哮喘的原因

(1)接触某些物质如花粉、宠物的毛发和粪便、尘埃、油漆、尘螨、真菌、蟑螂等,或者食用鱼、虾、蟹、蛋、花生或者某些药物等。

(2)剧烈运动、大笑、大叫、大哭、大闹等。

(3)刺激性气体,如冷空气、烟熏、香水、化学制剂的气味。

(4)呼吸道感染。

家长应怎么办

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引起哮喘的原因也有差异,父母要细心观察。是什么原因引起小儿哮喘发作的,家长可以把每次孩子的发病经过做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就容易在记录中找到孩子的发病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避免小儿哮喘发作。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到医院就诊看医生,同时家长可以做以下工作:

(1)首先家长自己要保持平静,并使孩子放心。如果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发作,此次发作可以把以前医生开的药物遵医嘱再给他口服。这样做无效立即赶往医院就诊。

(2)让患儿保持比较舒服的体位,如让患儿坐在家长的大腿上并使其上身稍稍向前倾斜,这样会使患儿呼吸舒服些,但不要把孩子抱得太紧。

10.婴幼儿肺炎该如何防治

肺炎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婴幼儿,是目前引起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婴幼儿肺炎多由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与一般肺炎不同,婴幼儿肺炎值得我们警惕的有三大特点:病情不典型(易与感冒混淆)、并发症多(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死亡率高。那么,怎样知道孩子得了肺炎?

婴幼儿得了肺炎的表现

(1)发烧:不同年龄、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多有发烧,但程度可从38℃左右的低烧到39℃,甚至40℃的高烧。

(2)咳嗽:较为频繁,早期常为刺激性干咳,以后程度可略微减轻,进入恢复期后常伴有痰液。

(3)气促:多出现在发烧、咳嗽之后。患儿常常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等全身症状。

(4)呼吸困难:患儿常出现口周、鼻唇沟发紫症状,而且呼吸加快,每分钟可达60~80次,可有憋气,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医学上称为鼻翼翕动)。

家长怎么办

防治肺炎,父母要特别留心观察孩子的呼吸情况:一是数呼吸次数,二是看胸部的凹陷程度。观察小儿的呼吸要在小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健康小儿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每分钟为例,2个月内的婴儿呼吸次数应少于60次,2~12个月的婴儿应少于50次,1~4岁应少于40次。至于胸部凹陷,是指孩子吸气时下胸壁内陷的程度。如果小儿咳嗽,并伴有呼吸增快,则为轻度肺炎;如果呼吸增快伴有胸部凹陷,则为重度肺炎。

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小儿时期,特别是6个月到1岁的婴儿阶段,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消化适应能力较差,一旦受到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就会造成胃肠道的分泌功能被抑制,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或者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其菌群失调,造成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常见的原因

(1)喂食不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如3个月内的婴儿,对淀粉的消化功能很弱,如过早添加米粉类食物很容易消化不良。小儿第一次添加某一种食物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要遵循量少的原则,如果因为小儿好像喜欢吃就过量,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其他如不定时喂奶容易造成喂养量过多,牛奶浓度太大或者突然改变饮食品种,断奶期食物营养量过高,这些都会使婴幼儿消化器官不能适应,从而造成消化不良。

(2)胃肠道炎症:婴幼儿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胃肠道发炎。

(3)滥用抗生素:使胃肠道内菌群失调,正常细菌,如乳酸杆菌受到抑制,杂菌却大量生长繁殖。

(4)天气变冷,机体抵抗力低,肚子受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表现

腹泻,大便发绿,有时伴有发烧、腹胀、呕吐、不吃奶或哭闹不安。

家长怎么办

大便异常是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量多、泡沫多、粥样、蛋花样、稀水样并伴有特殊的酸臭气味等。如果小儿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无呕吐,可以进食,那么应先调节饮食。

(1)如果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含食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大多是由于进食过多或食物中含糖量过高所致。对这种幼儿要控制饮食量或降低食物中含糖量,给幼儿喂些米汤、藕粉糊等易消化的食物,有时就可以使大便恢复正常。如果是喂奶的婴儿出现这种情况,多因喂奶量多,这种情况不必停奶,可缩短喂奶时间或延长喂奶时间的间隔,并在间隔时间内喂适量的温开水。奶中要少放糖。

(2)如果大便呈黄褐色稀水样或夹杂有未消化的奶瓣,且伴有刺鼻的臭鸡蛋气味,表示对蛋白类食物消化吸收有障碍,对这样的婴幼儿应减少辅食中蛋白质含量。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在喂奶前多喝些水,以降低奶中蛋白浓度。采用牛奶喂养时可在奶中加适量的水和米汤,浓度按月龄调配。

(3)大便量多呈糊状,外观油润内含较多奶瓣和脂滴,臭气大,说明脂肪消化不良。若为母乳喂养,母亲要少吃脂肪高的食物。若为人工喂养,可用水和米汤稀释牛奶或采用低脂奶。

注意饮食的同时可适当选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鞣酸蛋白等,吐泻严重或伴有发热的小儿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可暂禁食、补液、应用抗生素治疗。然后从糖水、米汤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中药、推拿捏脊疗法对消化不良有一定疗效。

预防消化不良,家长应注意什么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定时定量,少吃油炸、煎的食品。

(2)搞好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清洁。

(3)预防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提高孩子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4)去除各种精神上的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2.小儿便秘

简单地说,便秘就是排便困难。便秘者的大便,也许是正常的,也许是大圆柱形的,或者是又干又硬,像弹丸一样,周围有一层黏液。而大便质地的软硬、排便用力程度、疼痛与否等等,远比排便次数重要。便秘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食欲不好、肚子疼,有时由于肠黏膜受伤,大便有血丝。便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绝大多数的小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正常情况下,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平均每天排便4次,而哺喂母乳的婴儿可以多至六七次;1岁左右的幼儿约每天2次,到了4岁左右,就和成人差不多,每天1~3次。

正常人排便过程分两部分,即产生便意和排出粪便。当粪便充满直肠腔时,刺激直肠壁,发生便意信号,若环境允许,则腹肌、直肠和肛门内外括约肌协同作用,屏气,腹压增高,逼使直肠内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环境不允许,则抑制便意,粪便暂时退回乙状结肠、降结肠。因此,任何原因造成便意缺乏或无力排便都可引起便秘。大部分小朋友的便秘都属于功能性便秘,也就是经常因为“憋便”所造成。

小儿常见的便秘原因

(1)忽视便意,有些小儿贪玩,不及时去排便,久而久之,便意会受到抑制,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过多水分被吸收,大便变得干结,结果不易排出。

(2)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的食物过少、过细,尤其是缺乏遗留大量残渣的食物,使肠道刺激减少,反射性蠕动减弱而造成便秘。

(3)小婴儿喂牛奶后常大便干结,这是因为牛奶中含酪蛋白较母乳多,在胃内遇酸凝成硬块,不易消化,致使大便过干过硬而发生便秘。

(4)生活习惯改变、排便姿势不当以及经常灌肠等,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降低,虽有粪便进入,但不能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使排便反射不能产生而引起便秘。

(5)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不足等,均可造成结肠蠕动失常或痉挛性收缩而引起便秘。

(6)小儿精神过于激动或抑制,使排便反射发生障碍而引起便秘。

防治小儿便秘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1)正确引导,在婴儿排便前发出信号,而且每天在时间上基本固定,逐渐使其适应按时排便;如果小儿不排便,也不可勉强,更不可强制孩子长时间蹲坐便盆。

(2)在饮食方面,应该适当给予一些粗制食品、蔬菜、红薯、水果等。

(3)对于经常发生便秘的小儿,除需要训练排便习惯外,也可给予一些促进肠蠕动和润肠的药物,如口服果导片、酚酞等。对较严重的习惯性便秘,可选用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等量,用蜂蜜调制成丸,每丸3克,每日1~2丸。

(4)对于顽固性便秘者,或先天性巨结肠引起的便秘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小儿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可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多种疾病。可以为单一的症状,也可以是多种危重疾病的复杂症状之一。

呕吐常见的原因

(1)喂养或进食不当:新生儿期喂奶过多,奶的配方不当,吃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婴儿及幼儿一次进食量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异常: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时,在高热、恶心、食欲减退的同时,常伴有呕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胃炎、肠炎、痢疾、阑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此时多会伴有恶心、腹痛及腹泻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膜炎、头颅内的出血或肿瘤以及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能引起呕吐,以呕吐前无恶心并呈喷射性为特点,但往往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头痛、精神委靡、嗜睡甚至抽风、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引发呕吐,再发性呕吐这种病有时也与精神因素有关。

(6)中毒:包括各种中毒,如食物、有毒动物、植物中毒,以及药物、农药中毒等,几乎都有呕吐症状,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可供鉴别。

(7)其他:内耳的前庭功能失调或梅尼埃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呕吐比较剧烈,但多伴有眩晕、视物旋转;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转、肥大性幽门梗阻等。此外,肠蛔虫症患儿发生肠梗阻或胆道蛔虫时呕吐也比较严重。

家长了解了上述各种引起呕吐的原因,即可结合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分析,心中有了数,也就可以遇“吐”不慌了。

家长怎么办

呕吐需针对病因治疗。同时注意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物吸入。呕吐较轻者可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次给予。呕吐严重的小儿须暂禁食4小时,待呕吐停止或减轻后,开始给予少量、较稠、微温、易消化食物或米汤等流质饮食。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就医,按需要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4.婴儿腹痛

婴儿腹痛是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哭闹,常发生于健康婴儿。一般于生后2~3周出现,3~4个月消失。昼夜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上半夜。发作有规律,一日发作超过3小时,一周超过3天,持续时间超过3周。哭闹时间长且不易安抚。

婴儿腹痛可能的原因

(1)饮食因素:如牛奶过敏引起腹痛,表现为呕吐、腹泻、体重下降。

(2)肠动力发育不成熟。

(3)吞入气体过多:表现为双下肢蜷曲或不停地伸蹬。

(4)肠道激素。

(5)生长发育紊乱。

(6)母亲过于焦虑。

家长怎么办

婴儿腹痛不同于肠道疾病如肠道感染或梗阻引起的腹痛,尽量不要用药物治疗。解除父母的焦虑是必要的,向他们说明病情,防止精神紧张。对于哭闹的小儿,可借助摇篮或摇车安抚。寻找哭闹的原因,如为饮食因素,如牛奶过敏,应停牛奶,给予代乳粉喂养。

5.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故名“婴儿秋季腹泻”。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

秋季腹泻的表现

小儿感染后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1~2天常表现发热、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近年报道,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本病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不喂乳类的患儿恢复更快,自然病程3~8天,少数较长。

患儿的护理

在腹泻急性期要减少进食量,但不必禁食。吃奶粉的患儿可以在冲奶粉时加些米汤,或食用米粥、面汤等淀粉类食物,但急性期不要喂鱼、肉,以免加重病情。本病主要是对症及支持疗法。轻度失水予以口服补液,给孩子喂口服补液盐水应该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钟喂1次,每次用匙喂10~20毫升,这样积少成多,4~6小时即能纠正脱水。如果小儿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需到医院就诊,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

6.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超过2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腹泻。由于腹泻迁延不愈,常伴有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反复感染和生长发育落后等症状。

小儿慢性腹泻常见的原因

(1)牛奶过敏:牛奶是一种异性蛋白,其中一种乳球蛋白会损害小肠黏膜,是主要的过敏原。有些小宝宝对致敏的牛奶蛋白清除及处理功能较差,就会发生腹泻和腹痛。此时不停牛奶,腹泻就迁延不愈。

(2)对麦类过敏:小儿对大麦、小麦和黑麦中的麸质(麦粉中的蛋白质)过敏,引起局部肠道过敏反应。此时,当脂肪进入小肠后不易被肠壁吸收,遂从粪便中排出,造成持久的脂肪泻。

(3)菌群失调:当小儿患了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或手术后,抵抗力明显下降,若在此时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或皮质激素治疗,使免疫功能低下,对抗生素敏感的肠道内正常细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起长久的腹泻。

(4)急性腹泻没有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这类小儿营养比较差,常常因为没有母乳而改用牛奶喂。营养差,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量少,影响消化功能,使肠道下部的正常细菌离开原来的“岗位”而到肠道的上部,把吃进的食物分解、发酵、腐败,这些酸性腐败物质刺激肠道造成腹泻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