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86100000014

第14章 科学养护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健康(14)

家长怎么办

慢性腹泻应积极去除病因,如对牛奶过敏的小儿应从食物中去除牛奶。由于羊奶和马奶也有交叉过敏反应,所以也不宜服用。如无母乳,可改用代乳粉喂养,及时加辅食,如蛋黄泥、菜泥、胡萝卜汁等,以后逐渐增加固体食品。一般对牛奶过敏的症状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到了2岁后牛奶过敏已很少见。在宝宝6个月后可给予少许牛奶以了解是否过敏,若无过敏症状可逐渐增加牛奶。

对麦类过敏,像对牛奶过敏一样,停用所有含麦类的食品。初期应给予含果糖与葡萄糖的食物及脱脂牛奶。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蛋白质食品,如豆浆、瘦牛肉、鱼、鸡肉等。以后酌情增加淀粉及脂肪食品。如再次发生消化不良症状及腹泻,立即恢复初期食品。

菌群失调的小儿应停用所有的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然后补充肠道正常菌群,以恢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使正常菌种占据绝对优势。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等。同时给予叶酸、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D,以及钙、铁、锌、镁等微量元素和免疫增强剂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慢性腹泻导致患儿营养失调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治疗原发疾病,其次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尽早供给患儿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以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维持营养平衡。

慢性腹泻患儿不宜使用抗菌药物,除非大便检查发现有致病菌。止泻剂对慢性腹泻大多无效。患儿可口服乳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以帮助消化。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6个月以下婴儿慢性腹泻可配合推拿治疗。

7.宝宝常见疾病的防治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诱发的一组发病率较高的出生缺陷。国外资料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3.70‰~12.3‰;国内报道,上海市调查发病率为6.87‰。近50年来,由于现代诊疗技术的进展,许多心血管畸形在婴幼儿时期即得到诊治,存活率大大提高。

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和预防:

在胎儿心脏发育阶段,若有任何因素影响了心脏胚胎发育,使心脏某一部分发育停顿或异常,即可造成先天性心脏畸形。这类有关因素很多,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以后者为多见。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可为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突变引起。外在因素中较重要的为宫内感染,特别是母孕早期患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其他如孕母缺乏叶酸、接触放射线、服用药物(抗癌药、抗癫痫药等)、患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苯丙酮尿症等),胎儿宫内缺氧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虽然如此,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是胎儿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强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适量补充叶酸,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以及避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接触,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最常见的几种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

所谓房间隔缺损,是指左右心房间出现一个异常交通,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左右心房是互不相通的。房间隔缺损是儿科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这种病一般在婴儿期症状较轻,因而不易早期发现。房间隔缺损的症状随缺损大小而有区别,小型缺损,左(左心房)向右(右心房)分流量少者可长期无症状,小儿活动量正常。大型缺损患儿左向右分流量大,症状发生较早,并随年龄增长会更明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急、乏力等,生长发育多落后于同龄正常小儿,并易患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内科疾病,严重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那么,房间隔缺损的自然病程怎样?也就是说不治疗会怎样?房间隔继发孔缺损的自然闭合率整体上为87%。在3个月以前诊断的缺损<3毫米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可100%的自然闭合;缺损在3~8毫米的房间隔缺损在1岁半内有80%以上的可自然闭合;缺损在8毫米以上者很少有自然闭合者。

治疗对策:根据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和左向右分流量的多少需采取不同的治疗对策。

(1)有较大量左向右分流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又无合并肺炎和心力衰竭等内科疾病时则需手术治疗。一般采用体外循环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疗效满意。

(2)近年我国开展了用不开胸的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新技术,通过使用心导管关闭房间隔缺损,也就是心导管用微型折伞关闭房间隔缺损已获成功,给房间隔缺损患儿带来了福音。

(3)无症状的房间隔缺损,即在医学上称小型块损者,因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左向右分流量少),多不需手术治疗,但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

作为房间隔缺损患儿的呵护者——家长,在患儿未接受外科根治矫正畸形之前,需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因此,每当天气冷热变化之时,家长要细心照料孩子,随季节增减衣服;少去公共场所;还要注意保持居室内空气新鲜。由于房间隔缺损患儿的心内缺损多不严重,小儿常无异常表现,往往为家长所忽视。如果一旦确诊为房间隔缺损,一定要配合医生治疗,患儿经矫正畸形后就可与正常健康的孩子一样,能参加各种活动。

2.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就是左右心室的间隔上有个洞或多个洞,洞的直径有大有小,它可以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解剖部位。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50%。

室间隔缺损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大小和心室间压差,小型缺损可无症状,一般活动不受限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仅体检听到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缺损较大时,患儿多生长迟缓,体重不增,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

治疗:

(1)内科治疗:主要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2)外科治疗:缺损小,X线与心电图正常者不需手术;若有或无肺动脉高压,以左向右分流为主,手术效果最佳;若症状出现早或有心力衰竭,也可在婴幼儿期手术;显著肺动脉高压,有双向或右向左分流为主者,不宜手术。

(3)介入治疗:目前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应用可自动张开和自动置入的装置(Amplatzer装置)经心导管堵塞是非开胸治疗的新技术,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

3.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女性多于男性。动脉导管是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一根管道,为胎儿循环的重要通路。小儿出生后,动脉导管即在功能上关闭,绝大多数婴儿生后3个月左右在解剖上逐渐闭合成为动脉韧带,若不闭合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表现:

(1)症状:导管细者,可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粗者,婴儿期即有喂养困难、气促、多汗、苍白,易患肺炎及心力衰竭,生长发育落后。

(2)并发症:常见为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分流量大者早期发生心力衰竭。

治疗:为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和控制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动脉导管未闭均应手术或经介入方法予以关闭。

4.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是右室漏斗部或圆锥发育不全所致的一种联合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4种情况,其中主要的是心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口狭窄。

本病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只有心室间隔缺损、肺动口狭窄和右心室肥大而无主动脉骑跨的患儿,被称为非典型的法洛四联症。

临床表现:主要是自幼出现进行性发绀和呼吸困难,哭闹时更甚,伴有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患儿易感乏力,劳累后的呼吸困难与乏力常使患儿采取下蹲位休息,部分患儿由于严重的缺氧而引起昏厥发作,甚至癫痫抽搐。其他并发症尚有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如不治疗,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且不易成长。医生查体时往往发现患儿发育较差,胸前部可能隆起,有发绀与杵状指(趾),胸骨左缘第2、第3肋间有收缩期吹风样喷射性杂音,可伴有震颤。

治疗:基本上所有患儿迟早都要进行手术治疗。肺动脉口狭窄程度决定病症的严重性及手术的迫切性。肺动脉发育极其不足,则只可先做姑息性手术。

5.如何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以上简述了4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那么家长如何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表现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症状较重的患儿,父母和医生能及时发现,而有些人症状很轻,跟正常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样父母就容易忽略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怎样发现孩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呢?第一,有的孩子刚出生时就会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情况,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症状,一般会及时发现。第二,孩子出生后身体比较虚弱,容易患呼吸道感染,反复感冒;发育比较迟缓,体质较差,活动耐力差,奔跑起来容易气短。发现这些情况,注意要上医院做相应的检查。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如有些孩子会出现发绀的情况,发绀就说明缺氧,会影响脑子、身体的发育。另外,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疾病,心脏除了正常的血流以外,还要接收来自缺损部位的血流,加重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扩大,严重时会出现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说,一旦发现孩子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现在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都可以通过介入手术和手术治疗,成功率很高,手术后孩子可以完全康复,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

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该注意些什么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身体比较弱,气温变化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平时应注意保暖,及时补充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另外,根据病情以及医生建议,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手术。

五官疾病

1.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小儿患上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容易出血,不痛,一般不影响吃奶,不发烧。治疗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10万~20万单位/毫升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预防应注意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

2.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多见于1~3岁小儿,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由于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小儿会出现流口水。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

小儿生病后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局部可涂碘苷(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严重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3.先天性鼻泪管阻塞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最常见的病因是鼻泪管末端的Hasner瓣发生膜性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泪道所致,极少数为泪小管和泪小点先天畸形或鼻骨畸形。

患儿从一出生或出生不久就一直眼泪汪汪,即使不哭的时候也一样。眦部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下睑皮肤浸渍或粗糙,可伴有湿疹。常会合并结膜炎,有眼红及眼屎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引起急性泪囊炎,此时指压泪囊区有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感染严重时需住院治疗。

大部分的小儿鼻泪管阻塞都能自行缓解,仅有少数不能自然痊愈。如果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按摩的方式帮助疏通。家长洗净双手,用食指沿泪囊上方向下方挤压,有黏液脓性分泌物时,滴抗生素滴眼液和红霉素眼膏,每日2~4次。如果急性泪囊炎发作应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超过6个月的婴儿,若按摩无效,可行泪管探针术。

4.小儿弱视

有的孩子看东西喜欢眯着眼,家长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假性近视”,事实上,这可能是弱视的征兆。许多孩子的“弱视”被轻易地认为是“近视”,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待到成年后再治疗不仅困难,效果也差。弱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指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但视力却低于0.9,且不能矫正。

我们如何早期发现小儿弱视?如果1岁宝宝还不能稳定地注视,不能追随物体;学步的宝宝走路时经常碰撞在物体上;看电视时喜欢走得很近,或眯起小眼睛,或歪着头……当你发现孩子有这些现象时,应该警惕弱视的可能。

斜视是弱视的常见病因,特别是内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斗鸡眼”。这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一旦在生活中发现小儿有视力低下的表现或斜视,就要及时去专科医院检查。如果没有视力异常的表现,也不能完全排除弱视,因为在幼儿生活早期对视功能的要求比较低,轻中度的弱视往往不能表现出来。

在我国的大城市里,幼儿园里保健老师对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对早期发现弱视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常规的检查,家长在儿童3岁左右去专科进行一次眼部的详细检查,一般就能得出比较明确的结果。

5.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进入中耳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并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或小儿擤鼻涕过于用力、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鼓膜外伤。此外,小儿因解剖和生理上特点,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的表现及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表现为耳痛、发热和鼓膜穿孔流脓。

一般耳痛为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逐渐加重,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立即减轻,体温可逐渐下降。常伴有听力减退,开始时耳闷、听力下降,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上医院检查确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容易治好,可采用抗菌药物全身治疗和局部滴耳治疗,为防止转成慢性,应在过半个月左右复查,看鼓膜穿孔是否愈合。

如何预防

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除了平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可用力抠鼻,擤鼻涕时要一侧一侧的擤,不可双侧同时擤,也不可用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