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86600000013

第13章 镶嵌

§§§引言

镶嵌画是指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属等硬质片料拼嵌而成的图画。一般用于装饰建筑物的墙面、天花板或地面。镶嵌画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公元前4000余年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是这种艺术的始祖。随着罗马人的足迹,镶嵌画传入其他地方,各国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民族风格,发展了这一艺术。

中国的镶嵌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比如殷商时代的铜器曾有错金和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出现。随着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供王宫贵族们玩赏的镶嵌画。镶嵌画虽然比较少,但仍可以从帝王御花园的长廊和一些建筑中发现用卵石镶嵌的装饰画面。镶嵌的方法有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浮雕镶嵌更能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明清以后这种浮雕镶嵌的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在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同时清中晚期也出现了在不同的“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这就要求镶嵌的工艺师对色彩的运用要有很高的水平。镶嵌画具有其他壁画所没有的坚固、耐晒、耐潮湿而不变色的优点,材料的质感以及镶嵌工艺所产生的形、色、光的效果,使镶嵌画显得更加粗犷浑厚,色彩斑斓。

§§§第一节、大厂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是将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成工艺品。大厂回族自治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汉代,从赵家沟古墓群出土的装饰盒等文物中,花丝镶嵌工艺已初露端倪。明代波斯人随永乐皇帝北迁,定居大厂,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与当地的花丝镶嵌技术相结合,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被指定为专供品。现代最具影响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老先生(已故),因携弟子制作了“布达拉宫模型”、“十二世班禅金印”等产品而名声远扬。大厂花丝镶嵌是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大厂花丝镶嵌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

§§§第二节、北京花丝镶嵌

北京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效果更佳。老北京的花丝镶嵌艺人多出在通州,所以1958年在通州孔庙遗址上成立的北京花丝镶嵌厂,也成为当年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地。但至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出口订单数量锐减,一直到2002年破产。现在,被称为老北京手工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已后继无人,不少绝活儿已失传。

§§§第三节、北京金漆镶嵌

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年历史。其工艺品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漆器产区,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

北京金漆镶嵌产品工艺门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镶嵌类层次清晰,玲珑剔透;彩绘类色彩艳丽,灿如锦绣;雕填类线条流畅,富丽堂皇;刻灰类刀锋犀利,气韵浑厚;断纹类给人以饱经沧桑之感;虎皮漆类五彩斑斓,又似天然成就。品种包括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

§§§第四节、宁波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具、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上有高嵌、平嵌、高平混嵌三种。

7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开启心智,制作了骨哨和象牙雕刻的“双凤朝阳”,使宁波的手工技艺渊源深远,惠及后代。明末清初,铜丝锯的应用,宁波地区丰富的牛骨、木材、黄鱼胶等原料促进骨嵌的形成和发展。经过木嵌、骨木合嵌几个过程,骨嵌艺术最终形成固定风格。骨木镶嵌黑白对比强烈,工艺上体现多孔、多枝、多节,块面小而带棱角,宜于牢固胶合,在宁波地区民间家具上得到广泛应用。

宁波骨木镶嵌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具、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常用的题材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和合二仙、梅兰竹菊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内容丰富多彩。

§§§第五节、温州彩石镶嵌

浙江省温州市素有“百工之乡”之美誉,民间众多的能工巧匠身怀绝技,创研了多姿多彩且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彩石镶嵌”就是瓯越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有关资料分析,“彩石镶嵌”是由我国漆器工艺中的“嵌镙”演革而来。它主要是利用青田石的天然色彩,以浮雕的创作手法进行雕刻,而后将之镶嵌在木制品中,完成工艺。瓯海彩石镶嵌,起源于清光绪八年(1882),民间老艺人潘阿明将石片镶嵌在红木或花梨木上开始嵌石创作,而后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革新、创造而逐步发展、完善。目前除了制作传统的挂镜小屏工艺品外,还增加了对联、挂屏、立地屏风、箱柜等品种。题材上大都是表现人物、花鸟、走兽等各种浮雕形式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民间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第六节、温州竹丝镶嵌

据浙江省温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竹丝镶嵌”对联查证,竹丝镶嵌起源于清代,以清末民间艺人潘阿明创制。“竹丝镶嵌”,以“方胜”纹样作为底板,上面镶嵌白桃木名家书画雕刻而成,制成条屏、壁挂、对联、中堂,供人悬挂欣赏。它以清新、雅洁宜人的艺术效果深博世人喜爱。温州“竹丝镶嵌”的制作工艺采用新鲜毛竹劈拉成丝,锯切长短篾、镶嵌成“方胜”纹样作底板,然后将白桃木锯成花鸟、人物、博古等图形粘在竹丝平面,再施以浮雕技艺,规格不限,艺术风格鲜明独特,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形式独有,成为温州具有地域特色,全国独此一家的民间艺术品类。

§§§第七节、普宁嵌瓷

嵌瓷,广东省普宁市人俗称“聚饶”或“扣饶”,是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嵌瓷,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记载和现存潮汕具有历史时期的庙宇、祠堂和民宅等建筑物中见证,普宁民间嵌瓷在明代万历年间(1572—1619)就已出现,清代更为盛行,并且涌现了何翔云等一批工匠和名师,名扬海内外。嵌瓷作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技艺,它的起源和发展、演变与普宁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传统是分不开的。并且以师承和祖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明代嵌瓷的图案,色彩比较简单。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工匠紧密结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经过精心剪取,制成所要镶嵌内容的配件(瓷片)配以粘合剂把多种配件组合成局部构件,再把构件组合成各种以民俗、民间的故事或喜庆场面为主要内容的栩栩如生的整体图案或塑像,充分显示了瓷器烧制的效果和工匠的工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