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86600000014

第14章 编织

§§§引言

编织主要指利用竹、藤、柳条、麦秸、草等天然材料,编成各种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传统手工工艺。根据材料的不同,分别命名为竹编、藤编、草编等。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叫竹编。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主要产地有浙江东阳、嵊州,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龚扇子”,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草编:主要指用传统的谷草、麦秆、棕丝等编织。草编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特点。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永昌地方(明大理曾属永昌)近已设习艺所,教以学习山东草编之法”。从此代代相传。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旅游事业的发展,草编工艺制品种类越来越多,有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席、草制玩具等数百种花色样式。仅是草篮一类,五颜六色,造型多样,让人眼花缭乱。

柳编:相传明代已有生产。柳条剥皮后,表面光滑、色泽新润、既柔软又坚实,是民间手工艺人编织柳巴斗、柳提篮、柳簸箕等生产、生活用品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拓展,柳编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柳编行业。柳编制品造型美观、款式齐全、图案新颖。近年来,柳编行业的手工艺人充分发挥才智,精心编制,形成了编、系、砌、穿、缠等一整套独特的编制技术。在颜色上,力求色泽和谐,赏心悦目;在款式上,做到实用与欣赏兼备。

藤编: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广东,见于江门、中山、佛山等地。历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腾冲与缅甸接壤的边境一带原始老林里,盛产一种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藤条,其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似蔑而非蔑,故称藤蔑,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腾冲人用此编制的藤椅、藤箱等日常用具工艺精巧,品种多样,经久耐用,古往今来深受消费者喜爱。

参阅古籍,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往昔边境的明光、界头、古永一带的许多道路逢江遇河之处,均沿用古代的藤桥。这种以藤条牵引编制的便桥状如网槽,风雨飘摇而历久不朽,人行其上,晃晃悠悠,坐桥似的。也许是因为藤条在腾冲的大量利用,古代腾冲的地名用字也以“藤越”、“藤川”等较为多见,并有因“盛产藤条得名”的记载,那“藤”字直到明末清初才雅化并规范为“腾”。

藤编工艺所产器具除传统的椅、几、桌等大宗产品外,还有筐、蓝、盒、箱以及花架、书架乃至全套客厅、书房家具,玲珑剔透,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具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可谓贫富咸宜、雅俗咸宜,故产品历来销路旺畅。

另外,广东藤编有三大类,即藤笪、藤织件、藤家具。藤笪用上等藤皮,防蛀处理后,编织成50英尺为一匹的藤制品,将其任意剪截,制作用具。常见藤织件有包、篮、盘、席和各种动物造型。藤家具用藤皮、藤芯或粗藤制作。

§§§第一节、嵊州竹编

嵊州,地处浙江东部,嵊州竹编始于战国时期,汉晋时期,竹编往精细方面发展。明清两代,竹编制品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到清光绪年间出现竹编作坊,以编制挈篮、考篮、香篮、食篮、鞋篮等细篾竹编器皿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场,创办“嵊县(州)篾业产销工场”。1954年改为“嵊县(州)竹器生产合作社”。1959年改名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1957年开始,嵊州竹编出口畅销海外,成为中国出口工艺品的著名品牌。嵊州竹编粗细并茂,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

§§§第二节、东阳竹编

浙江省竹编工艺生产地集中在东阳、嵊州一带。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是工艺美术之乡的一对并蒂奇葩,是东阳人心目中的地方民间文化品牌。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为主,结合平面编织技艺,编织精细,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浓郁的民间美术特征,体现东阳竹文化的地方特色。从1958年到1978年,东阳竹编厂并入东阳木雕厂,竹编与木雕在同一厂中生产,在题材、造型、设色、民间审美情趣、民间审美风格等方面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相对于以平面图案见长的四川瓷胎贡扇竹编,东阳竹编侧重立体性的人物、动物、器皿类工艺品,构图逼真传神;相对于以宽篾弹花插筋工艺见长、粗犷大气的福建竹编,东阳竹编则精编细织,手工剖篾细如发丝,柔如蚕丝,体现江南文化柔和精致的审美风尚。

§§§第三节、瑞昌竹编

江西瑞昌竹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瑞昌就有先民栖息繁衍。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有山竹面积66520亩,过去林区农民多以小山竹加工蔑器出售。竹类有:毛竹、筋竹、水竹、淡竹、苦竹、实竹、墨竹、小山竹等。丰富的竹资源给了瑞昌竹编艺人无限的制作空间。瑞昌竹编技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腻、难度大,品种多,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竹编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制品有:床、桌、椅、凳、厨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用竹编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第四节、会昌藤器

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闽、粤“三省通衢”之地。

江西省会昌县的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会昌藤器制作是用杉条、赣藤(又名土藤)或海南藤作架,外用经防腐处理的藤皮编织而成。有侍椅、沙发、排椅、茶几、藤桌、儿童用品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经久耐用,雅观大方,款式新颖,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藤器制品透气性好,具有朴素、典雅之风格,以及较高的装饰性和欣赏性,自然天成,无污染,极具环保价值。

§§§第五节、永清秸秆扎刻

河北省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地势低洼,历史上盛产高粱。永清县的扎刻就是用上乘的高粱秸秆,以卡尺、剪子、锥子、刀子、竹签和油灯为工具,靠手工攒装、扎刻而成各类工艺品,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都需要精工细做,属于典型的传统手工技艺。

目前,永清扎刻代表人物徐艳丰,为我国秸秆扎刻的大师。20世纪70年代,徐艳丰扎刻技艺日臻完美,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其作品出世,国人赞许,外国友人青睐。四十多年来,他扎刻大小作品七十余件,件件精品,其中《天安门》以国礼赠与日本长野县收藏,《佛香阁》和《故宫角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永清扎刻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仿古建筑的结构特征;二是平衡、稳定的物理性特征;三是榫、槽、角度的几何特征;四是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特征;五是“六节稳固”的创作性特征。永清扎刻手工技艺精美绝伦,不仅实用价值、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也很高,涉及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

§§§第六节、大名草编

河北省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汇中心处,县内的西付集乡是民间草编技艺的主要发源地。大名草编是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的传统家庭手工艺,妇孺皆能,多以麦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借鉴油画、工笔画等绘画艺术的技法,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

“张庄刘村大道边,男女老少编花篮”这是在河北流传的风谣。用麦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荆条、马莲草、芦苇等编织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在河北随处可见。草编技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草编传统手工技艺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大名县千家万户。

§§§第七节、徐行草编

上海市嘉定区古镇徐行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原是野生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光滑柔韧,性清而凉,可剖劈,因色泽淡黄而得名。嘉定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

徐行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平整光洁,色彩丰富,极具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

黄草织品种类达20大类上千个品种。据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考证,徐行的黄草拖鞋在唐代已作为苏州府的土贡之一。现在,黄草由野生改为人工培育,质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图案新产品,制作精巧,纹路细密,图案中人物、车马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上海著名的工艺品。

§§§第八节、广宗柳编

河北省广宗县柳编技艺源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家用器具、工艺品等。柳条砍下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具有柔韧性以后方能编制各种制品。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要到地窑中完成制作。

广宗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沙碱参半,为防沙抗盐碱,村庄周围栽种了许多柳棵子(柳条),这就为柳编业打下了物质基础。柳编使用工具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计量、麻绳、线刀,这些工具都是艺人自制的。所有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其制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还有近年编织的矿工帽等,形式多样。柳编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