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86600000015

第15章 漆

§§§引言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他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可以抛光到可与瓷器媲美。漆层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非常坚硬,有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像陶瓷、丝绸一样,中国漆器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韩非子·十过》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漆制实物。古代种植漆树相当普遍,战国大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管理漆园的官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工艺的发展,逐步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图案的作法,还有的在漆器上镶嵌金、银、铜、螺钿、玉牙及宝石,以组成华丽的花纹,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汉代漆器以黑红为主色。作为漆器的鼎盛期,漆器品种增多,技法丰富,图案根据不同的器物,以粗率简练的线条或繁缛复杂的构图表现,增强人或动物的动感与力度。黑红互置的色彩产生光亮、优美的特殊效果。在红与黑交织的画面上,形成富有音乐感的瑰丽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一个人神共在、流动飞扬、变幻神奇的神话般的世界。

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的全盛时期。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并由实用转向陈设装饰领域,进入了以斑斓、复饰、填嵌、纹间等技法为基本工艺的千变万化的新时代。

现代漆器工艺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扬州、上海、重庆、福建、山西平遥、贵州大方、甘肃天水、江西宜春、陕西凤翔等地。其中,北京雕漆是在木胎或铜胎上髹饰数十层甚至上百层,再进行浮雕,色彩以朱红为主,风格富丽华贵。江苏扬州漆器以镶嵌螺钿为特色,在光线照映下,非常精美。福建脱胎漆器,以其色泽光亮、轻巧美观、不怕水浸、耐温耐酸碱腐蚀为特点。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第一节、成都漆器

成都漆器制作技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成都漆器发轫于商周时期,如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纹饰斑斓,色彩亮丽;战国、秦汉时期趋于兴盛,一如《史记》所言:“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又如扬雄《蜀都赋》中所称:“雕镂器,百伎千工”。这一技艺历唐、宋至明、清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具有重大影响。

成都漆艺工序繁多、制作细腻、耗时久长,尤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锡丝光、拉刀针刻、隐花变涂等极富地域特色的修饰技艺闻名于世。它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胎体不拘,做工讲究,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技艺品,以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著称。

§§§第二节、福州脱胎漆器

福建省福州脱胎漆器技艺是在继承几千年来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由沈绍安(1767—1835)挖掘、创新而形成的,它别具风格并具有地方特色,在乾嘉时代其艺术风格已经成熟,在中国漆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艺苑中也享有盛名。

沈氏脱胎漆艺在脱胎成型技术和表层髹漆技术方面,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髹饰后,再用黑推光、色推光,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所作漆器因其技艺精良,品种繁多,造型巧妙,色彩绚丽,自1898年以来,先后在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美国费拉德菲亚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奖。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四等商勋,五品顶戴”;宣统二年(1910年),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一等商勋,四品顶戴”。一种民间技艺品获得如此殊荣,说明它的制作技巧领先于同行业的产品。建国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无论在设计、髹饰艺术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作品充分反映了福州脱胎漆器的精湛技艺,曾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成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主要的装饰品,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的赞赏,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赢得声誉。

§§§第三节、厦门漆线雕

漆线雕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等工艺的启发而产生的,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漆线雕在厦门沿海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对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线雕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因而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艺名称,逐渐成了它的产品名。漆线雕: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十三代传人。三百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著名艺人蔡文沛(1911—1975)为第十一代传人,将作坊迁至厦门。文沛先生首次将漆线雕用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将家门绝技公开。

§§§第四节、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唐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尤以描金彩绘技艺见长。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远的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平遥推光漆器厂,老艺人乔泉玉、任茂林等献艺授徒,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并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技艺美术馆珍藏,从而进入了黄金时期,成为我国著名的漆艺品种之一,1989年获国家金杯奖。

平遥推光漆艺有完整和精湛的成套技艺,主要是:①由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②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③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需要褙布,猪血灰需要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④以人发、牛尾为大漆、桐油制作漆栓(髹饰工具);⑤在特别的阴房内阴干漆器;⑥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等传统技法和蛋壳镶嵌等;⑦推光漆技法,用砂纸、木炭、头发、砖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光亮如镜;⑧镶嵌、镂刻、罩金、刻灰等装饰技艺。

产品分为实用品和陈设品两大类,如漆柜、漆箱、条案、茶几和屏风、漆画等,具有很高的技艺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广大群众所欢迎,也广范为宫廷、名宇、厅堂、文房、陈设、装饰所采用。目前仍健在的平遥推光漆艺的艺人有中国技艺美术大师薛生金,以及他的传人耿保国、贾兴林等。

§§§第五节、扬州漆器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江苏扬州漆器就已发端,通过出土实物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在造型、髹饰技法等方面已有较高水平。到了汉代,扬州漆器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的许多领域,造型和装饰手法精美多变。扬州市郊出土的汉代漆器不下万件,器型繁多,图纹丰富,以彩绘漆器居多。

唐代扬州的脱胎干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技法已相当成熟,漆器被列为24种贡品之一。至明清时期,扬州漆艺达到鼎盛,出现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等著名品种,形成扬州特有的地方风格。乾隆时期,扬州有多条以生产漆器命名的街巷,产量和品种均达到了高峰。

§§§第六节、重庆漆器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秋凉,潮湿多雾,利于漆树生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天然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重庆漆艺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商、周,发展于秦、汉,鼎盛于隋、唐,绵延至两宋、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是一种绵延千年、特色浓郁的传统手工技艺。

重庆生漆种类众多,主要有透明漆、黑推光漆、厚料漆、明光漆、金足漆、快干漆等。其工艺产品有:生活用品、娱乐用品、装饰用品、旅游产品、观赏收藏品和兵器等若干品类、数百个品种。工艺复杂精细,有制胎、髹漆、装饰、打磨等品类和数十种工艺,独创了研磨彩绘、彩色蛋壳镶嵌、金银粉分光等多种特殊技法,制作技艺精湛,作品超群绝伦。工艺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1997年,堆漆“荷花大盘”由中国邮电部印制为首张漆器邮票。

§§§第七节、徽州漆器

安徽省徽州漆器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曾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现徽州区)等地。明、清时期,随着徽商大量到扬州经商、发展,许多漆器艺人亦来到扬州,后来并发展为著名的扬州漆器工艺。民国以后直到现在,由于屯溪逐渐成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店铺及艺人转移到屯溪发展,漆器工艺也不例外,屯溪开始成了漆器工艺制作的中心。

徽州漆器工艺历史较为悠久,早在唐代就以漆器闻名。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植物漆)、桐油、木材、麻布、贝壳、各种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金丝以及牛骨、瓦灰、棉纸、猪血等。徽州漆器与中国传统工艺漆器一脉相承,镶嵌漆器是用产自全国各地的天然彩石、贝片、牛骨、蛋壳、珍珠等,通过锯割、雕刻、开纹而嵌在漆版上。纯粹在漆器地色是用彩色绘制图案的,称为彩绘漆器。只用贝片镶嵌在漆版上,与地色一样平整的,称为平磨螺甸漆器。

§§§第八节、凉山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之乡喜德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喜德县依洛乡依洛村有个叫阿普如哈的彝寨,是远近闻名的彝族漆器发源地。居住在这里的吉伍家族是彝族漆器世家,彝族漆器在吉伍家传承了整整19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16代传人吉伍五且先生被授予“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省、州等各级多项奖励,曾于1996年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漆器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喜德彝族漆器产品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如今彝族漆器得到空前的发扬光大。

彝族漆器的制作一般选用优质的杜鹃、酸枝、樟木等作原料,原木需要深埋才能制作胚胎,传统的彝族漆器生产流程多达40多道。彝族漆器的漆绘方法一般用黑漆为底色,加绘黄色和红色的花纹组成图案。漆器纹饰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有体现大自然、动物、植物的纹饰,也有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纹饰,常见的有月牙纹、水波纹、四瓣花纹、链条纹、古钱币纹、网纹、蕨芨纹、鸡冠纹、龙鬃纹等;图案多以日月星辰、山河树木、花鸟蛇虫、飞禽走兽及生活用具为素材,以抽象化、艺术化、规则化的手法,运用二方、四方连续图案在胎体上再现大自然及人类的生活场景。

§§§第九节、天水雕漆

天水有漆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20世纪80年代天水出土了一批汉代漆器可证明:天水雕漆制作技艺所采用的大漆髹饰手法,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漆艺的不断发展,最迟至清代同治、光绪时期,天水雕漆制作技艺采用雕刻填彩(雕填)手法进行生产,其传统的独特制作技艺已基本定型,距今最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天水雕漆制作技艺是利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用当地林间的生漆厚厚涂于器物表面,经过数次髹饰,制成漆胎,待打磨光滑后进行雕刻填彩,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于漆面之上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第十节、大方漆器

大方县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中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漆树的生长,生漆资源丰富、质量优异,是我国六大产漆县之一。史载,大方漆器制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牛皮制成胎坯,用生漆涂髹,制成酒、乳、茶具等革器。明洪武年间形成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为地方特色产品,向朝廷进贡,并有了木胎制品。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大方皮胎漆器成为全国特色,并独创“隐纹”装饰技法;道光年间,家庭作坊遍及大街小巷,有“漆城”之称。大方漆器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要求高,其工艺流程繁杂,主要有制漆、胎胚、灰地、漆地、装饰5大工艺,50多道工序,82道生产环节。产品做工精细,品种齐全,造型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