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间美术
1286600000018

第18章 灯彩

§§§引言

灯彩,又叫花灯,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装饰性传统手工艺术品。这种“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灯彩,是一种融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剪纸、绘画等多种传统技艺于一体,又有自己独特文化气息的综合性造型艺术。从使用功能分,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等几大类。从造型制作材料分,主要有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金属灯、料丝灯等。

传统灯彩活动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管这一天叫“元宵节”。古代兴起灯彩时,是每到正月十五日张灯结彩欢度,后来逐步发展,以至每逢盛典、新婚、寿辰、节庆等喜事时,也张灯结彩。灯彩成了吉瑞祥和的载体和象征,其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凝聚着人们对幸福未来的向往,以至寓示着人们战胜邪恶的理念。

§§§第一节、仙居花灯

浙江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名。

针刺无骨花灯发源地仙居皤滩,明清时为浙东南的重要商埠。相传无骨花灯源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趋于精湛,由当地明清民居构件上的花灯图案雕饰和保留至今的光绪十三年的《古灯图》,可见一斑;民国初,发展到鼎盛,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技艺独特。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其造型方法亦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炉,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其单灯风姿卓越,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当地民俗中,它既用作馈赠的礼物,又是民居上的装饰物,与民间节庆活动更是水乳交融。目前抢救恢复的27个品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很高。

§§§第二节、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源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自康熙至宣统年间乃至民国初期,民间制灯、迎灯盛行,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有大的突破。硖石灯彩“以八字技法、针剌花纹出名”,以功细绚丽、玲珑剔透为特色。它以宣纸、竹蔑、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以灯映画,显示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给人以传神之感受。

硖石灯彩在保持世代相传的技艺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如今有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大品种,观赏和收藏价值进一步提升。

§§§第三节、东莞千角灯

千角灯是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以“千个角,千盏灯”而独树一帜,其历史之长,体积之大,工艺之精,不愧千古一灯。东莞话千角灯和“千个丁”发音相同,表示“百子千孙”的意思。

千角灯,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宋英宗生父濮王允让之后,南宋迁莞。相传,元初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灯之灯带共24条,为皇姑所绣。千角灯10年扎制一次,悬挂在赵氏宗祠,作为皇裔赵氏家族新添男丁开灯仪式所用。解放后,千角灯曾公开展出三次。尤其是1957年展出于广州文化公园,观其芳姿者,络绎不绝。《南方日报》曾作报道:“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传为美谈。灯不断重制,而灯带则为宋朝遗物,一向由赵家珍藏,1967年毁于文化大革命。千角灯的制作不传已有40年。目前扎制千角灯之老艺人仅有一人。

§§§第四节、泉州花灯

福建厦门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就其制作工艺,分为三类:①彩扎灯。花灯艺人用纸捻将竹蔑先绑扎成灯的骨架,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紧粘贴在骨架上,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彩扎灯。②刻纸灯。这种灯的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花灯的所有图案全是自己设计,自己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此灯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故叫刻纸灯,之后他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③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玲珑剔透、璀璨夺目。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

§§§第五节、湟源县排灯

青海省湟源县排灯的产生,可追溯到清嘉庆、道光之时。当时由于民族贸易极其昌盛,内地各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林立。各商铺为招揽顾客纷纷制作本商铺的名号招牌,内插蜡烛,一到夜晚点亮,熠熠生辉,煞是好看,湟源城成为西北高原的不夜城。此以后,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华美,成为有底座、有图形图案的牌灯。

后来,各商家又别出心裁,把牌灯改制成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此种排灯的框架用上好的木料制成,框边雕刻精细考究。形状有长方形、马鞍形、扇形等,长一般在2米,高0.60米,厚0.40米左右,前后面分3—6档,每档画一图案,图案内容由商家自选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且相互关联,里面仍用蜡烛点亮。夜晚来临,湟源城街道一排排排灯交相辉映,明如白昼,且画面绚丽多彩,吸引了大批商客,此俗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初。此时的排灯得到了当地商会、火神会的赞赏和支持,并出面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组织展挂,吸引了大批观众游客。

§§§第六节、北京灯彩

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的各类花灯也兴旺起来。北京的灯节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至十三日进入高潮,到十七日才结束。由于和商业交易相结合,故又称“灯市”,《帝京景物略》述,“灯市者:朝逮夕,市;夕逮朝,灯也。”白天是繁华的集市,夜晚是欢乐的灯会。明时,北京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手工业作坊,各种花灯,巧夺天工。《帝京景物略》述,“灯则绕珠,料丝则夹画堆墨等,纱则五色明角及纸,及麦秸、通草则百花、鸟兽、虫鱼及走马等。”清朝未年,封建统治逐渐崩溃,曾经作为皇宫彩灯的宫廷灯彩艺术,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民间灯彩。

§§§第七节、秦淮灯彩

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下同)乃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相传三国东吴曾经延续汉明帝以来“表佛”等一些做法,在岁时节庆、欢乐喜庆等重要场合张灯结彩。东晋都城南京就出现了有关灯彩的文献记载。由于人文精神的兴起,南朝时期的灯彩开始从深宫禁苑走向民间大众。当时南京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灯火满市井”的壮观盛景堪称全国之冠。这也是我国灯彩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之后的良宵佳节张灯、观灯活动蔚然成风。明代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将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为10天,秦淮灯彩艺术由此得到了迅速发展,鼎盛时期灯彩品种达三百种之多。清代以后的秦淮灯彩也已发展到一个很高水平。自明代伊始的“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一直影响至今。

秦淮灯彩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就其制作工艺而言,它综合了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裱糊、焊接、机械传动、声光音响、电子程控等一系列工艺技巧和制作手段。灯彩种类从传统的单体灯如荷花灯、狮子灯、兔子灯、金鱼灯、蛤蟆灯、元宝灯、飞机灯等,到各种组合灯彩、大型花灯,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第八节、佛山彩灯

广东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

佛山彩灯品类丰富,包括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灯组灯、彩龙灯、年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以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等。佛山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其扎制工艺在国内占有领先的地位。

世界各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高度评价。新加坡先后18次邀请佛山彩灯前去举办展览,并给予“中国彩灯之最”、“彩灯一绝、名扬四海”的盛誉。近几年,台湾每年邀请佛山举办大型彩灯展演,称赞佛山彩灯是“中国彩灯之王”。

§§§第九节、潮州花灯

广东潮州花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在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出现了脍炙人口的“百屏灯”,至今仍有留传。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潮州歌册《百屏灯》反映的大多是戏曲曲目中经典的场景,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好多均来自于戏剧原型。屏灯的布景、人物的服饰等又与雕塑、绘画密切相关。比较高档的人物服饰还会用到潮绣、金银绣品。

潮州花灯大致有两大类:一是彩扎立式的屏灯;一是彩绘可以吊挂可以提携的挂灯。屏灯,是一种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刻为一体的综合造型灯屏,一屏一灯,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其主要题材与内容,配以楼台亭阁、山水园林、动物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装配灯光映衬而成,它是潮州花灯工艺最精致的一种,以潮州城区为最著。挂灯以藤竹木及金属条片作框架,罩以丝纸绢帛玻璃,而后彩绘诗画图纹,再依造型需要镶嵌装饰缨络、螺钿、珠串、铜片,使其古雅华丽。潮州花灯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不同品种的花灯,其用材、制作过程均有差异。

§§§第十节、上海灯彩

上海灯彩即“何克明灯彩”又称“上海立体动物灯彩”,是上海本土灯彩艺术的代表。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灯彩的材质在不断更新,有麻、纱、丝绸、玻璃等,而且品种更为丰富,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何克明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

有“江南灯王”美誉的上海灯彩艺术大师何克明是立体动物灯彩的创始人,自幼受古老灯彩的熏陶,13岁便开始了扎制灯彩的艺术生涯。他经常流连徜徉于灯市之中,细心揣摩,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又擅别出心裁,逐渐突破流行的灯彩形制,吸收西洋雕塑艺术,以动物造型作为骨架结构,用铅丝缠绕皱纸代替传统的竹蔑,使扎制的灯彩骨骼结构准确,细致精湛,造型生动,姿态传神。在选材上以民间群众十分喜爱、充满灵性和吉祥象征的动物作为灯彩创作题材,其作品包含民间故事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悠久、丰富而醇厚的文化底蕴。

§§§第十一节、桐乡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是浙江省桐乡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造型美观,结构巧妙,用料特殊,制作精细,融绘画、雕刻、工艺于一炉,可谓民间工艺之奇葩。

此灯历史悠久,最早产于桐乡濮院镇。据清《濮院志》记载:“德清沈则庵(笔者注:明画家沈南频之孙)流寓在镇,善画花鸟,能于纱上用灯草灰作剔墨之画,以纱绷灯,照以火光,则纱隐无质,而花鸟浮动如生,绝技也。海盐黄文光亦寓镇得则庵画法,故剔墨纱灯吾镇独多。”清代沈涛所作《幽湖百》中有一首描绘此灯的诗,诗中写道:街巷条条结彩缯,普天万寿祝丰登,则庵花鸟文光画,奇绝人间剔墨灯。剔墨纱灯为六角形棱柱体,由六块灯面与六棱支架组合而成(灯面可拆卸),高65厘米,直径56厘米,灯面宽25厘米。支架用红木制成。连接两块灯面的棱柱外沿,附装着雕有龙头的灯脚,龙嘴挂着流苏。灯面上下端和灯脚外沿,均贴有白色花饰。灯面以绢纱绷蒙,纱上绘有貂禅拜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及牡丹、玉兰等仕女花卉。架中装有灯火,入夜,灯光透过绢纱,纱隐画现,绚丽多彩,栩栩如生。

此灯制作工艺精巧,特别是绘画技艺要求更严。作画时,首先须在绢纱上面勾定轮廓,然后用一种特制的胶汁涂于绢面。待胶汁晾干,即在绢上勾墨着色绘画,并将画外空白绢面用墨汁剔出,使之透光。“剔墨纱灯”之名,就因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