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新生儿身心发育特点
新生儿第一天生理状况
一般情况,刚出生的婴儿体重在2.5~4千克之间,身长约46~52厘米,头围34厘米左右,胸围要比头围小1~2厘米。
体重
婴儿出生体重若在2.5千克以上,则为正常新生儿;体重不足2.5千克,称为“未成熟儿”。对“未成熟儿”必须采取特殊护理措施。
头部
健康婴儿的鲜明标志是皮肤鲜嫩,呈粉红色,出现大声啼哭。但常常处于酣睡状态。头部比例相对较大,有时肿起呈椭圆形的一个包(产瘤),这是由于胎儿的头部在产道受压迫引起的。头胎婴儿或年龄大的产妇生的婴儿,其产瘤更为明显,日后可以自然长好。但要特别注意枕头和囟门。囟门呈菱形,大小约2×2厘米,较软,有跳动感,要防止被尖硬的东西碰撞。
脸部
脸部好像有些浮肿,这属正常现象。特别是眼睑发肿的较多,且有眼屎。婴儿鼻梁塌陷,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增高。
胸部
胸廓呈桶状,呼吸浅快,有时不规则,每分钟40~50次。观察呼吸应看腹部的起伏。
脐带
脐带在离肚脐1~2厘米处被结扎,如果拿掉纱布,会看见脐带变黑,而且气味难闻。
生殖器
男孩的阴囊稍肿,睾丸下降,浮肿会自然消退;女孩的小阴唇比大阴唇要大,好像突出来,也会自然长好。
姿势
婴儿的姿势和胎儿期大致相同。头先出生的婴儿,头部前屈,下巴与前胸相挨,后背呈圆形,握着的拳头向内,腰和膝都弯曲着,脚也向着内里弯曲,能看到脚掌。
儿斑
新生儿的骶骨部、臀部常常可见蓝绿色的色素斑,称为“儿斑”,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斑将逐渐消退。
大小便
婴儿多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排出第一次大便和小便,粪便呈暗绿色或黑色黏稠块(叫胎便)。也有的健康婴儿是在48小时后才排尿的。有时尿布上会留有砖红色沉淀物,这是尿酸盐的结晶,不必担心。
体温
刚刚分娩的婴儿显得热气腾腾,出生后体温逐渐下降,比在母体内时降1~2℃,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生后8小时体温应保持在36.8~37.2℃左右。
内分泌
这时,即使很热,婴儿也不出汗,也不流口水,因为内分泌腺还不发达,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能听到声音。
感觉
出生第一天的婴儿24小时内沉睡少动,偶有啼哭,感觉不是非常灵敏,还不如在母腹内那么活跃。
新生儿第一周生理状况
出生第一周的婴儿正处于朦朦胧胧时期,吃饱就睡,能睁开眼睛,但几乎什么也看不见,较大的声响能引起惊跳,出现一系列的反应,这正是婴儿变成“人”的鲜明特点。
出现黄疸
多半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及巩膜(眼白)发黄的现象,吃奶和大、小便均正常,精神也很好,这就是生理性黄疸,不用治疗。一般情况下,黄疸第7天消退,第10天退尽。也有在两三天内黄疸即可消退的婴儿。如果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之内)或迟迟不退,或者黄疸退后又复现并加深,同时伴有精神不振、不愿吃奶等现象,则属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诊治。
脐带脱落
脐带在4~7天脱落,脱落后可见肉芽组织,不用处理。如果流水可撒些松花粉。
乳房肿大
生后4~7天,无论男婴、女婴,都可能出现乳房肿大,甚至有乳汁分泌现象,一般2~3周会自然消退,千万不可用手去挤,以免发炎。另外,有的女婴会从阴道里流出类似牛奶或夹杂血液的液体,这是受母体雌性激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也会自然痊愈。
体温不稳
有些婴儿出生后1周全身开始脱一层皮,不用管它。有少数新生儿在生后3~5天内会出现发烧,体温在38℃左右,持续2~3个小时,一般认为是水分不足,可喂点温开水。新生儿体温不稳定,室温过高,尤其是夏天,易使体温高达38℃以上,这时应多喂些温开水,以防婴儿脱水,室温过低时应注意保暖。
体重减轻
新生儿生后3~4天,因吃喝少,可能会出现体重暂时下降的现象,只要在10天内恢复就属正常现象。
口腔加厚
新生儿两颊有厚厚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这有利于吸吮吃奶。上腭或牙龈边可见小白点,俗称“马牙”,不会影响吃奶,2~3个月后自然消失,千万不能用针去挑或用布去擦,以防感染。
及时喂奶
现在一般主张饿了即喂。有的婴儿一天要吃7~8次,甚至更多,有的则只吃5~6次。有的婴儿吃得快,10分钟就能吃饱。有的婴儿则吃吃停停,吃几口就想睡,弄醒后就再吃几口,吃一次要20多分钟。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
排大小便
胎便应在3天内排尽,如果出生48小时后仍无胎便排出,则应找医生检查。排便的次数及大便的颜色因婴儿不同而异。一般说来,喂母乳的婴儿,大便为金黄色糊膏状,每天3~5次,也有仅1次或多达6~7次的。喂牛奶的婴儿,大便较硬,呈浅黄色,有时其中还夹有白色的“奶瓣”。有的婴儿大便呈绿色并混有白色疙瘩和夹杂黏液;还有的婴儿排出的大便颜色发白。但只要婴儿能正常生长,就不必太介意大便的颜色和形状。
小便的次数很多,有的婴儿能间隔一定的时间按固定的次数排小便,有的则毫无规律。
§§§48.新生儿发育的一般状况
外观特点
新生儿头较大,前囟及颅骨缝未闭;皮肤红润,胎毛少;鼻尖及鼻翼处常有黄白色小点(粟粒疹),眉毛稀少;耳廓软骨发育良好,保持直立位置;乳晕清楚可有乳腺结节,乳头突起;男婴阴囊出现皱襞,睾丸已降入阴囊;女婴的大阴唇已完全发育,能遮盖小阴唇;四肢屈曲,指(趾)甲已越过指(趾)端,整个足底有较深的纹路。
皮肤发育特点
新生儿的皮肤表皮层薄,皮下毛细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较红。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自动免疫能力较弱。
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洗澡后应该在皮肤皱褶处扑粉,预防潮湿、糜烂。新生儿用的衣物、尿布等,应该使用旧的、柔软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损伤孩子的皮肤。
体温特点
出生后体温明显下降,1小时内可降低2.5℃,以后逐渐回升,并在12~24小时内达到36~37℃;体温不稳定是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层薄、血管丰富而易于散热,在寒冷的冬季若不注意保暖,可能会出现新生儿硬肿症,使生理状态发生紊乱。足月儿通过皮肤水分的蒸发和出汗而散热,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可能使新生儿发生“脱水热”。
循环特点
出生后,循环发生的最重要变化是体循环和肺循环分开;有的出生后一两天内心前区听到杂音,过几天又消失,这与动脉导管暂时性未闭有关,并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期常听不到杂音;心率波动较大,生后24小时内85~145次/分,以后100~190次/分。
消化特点
具有完善的吞咽功能。但因胃呈横位,幽门括约肌发达,而贲门括约肌不发达,食管上部括约肌不随食物的下咽而紧闭,因而易发生溢乳和呕吐;肠道长,吸收面积大,故能适应大量流质食物;唾液及淀粉酶均较少,但胃肠内的酶已足够消化蛋白质及糖类的需要,而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粪便可见少量的脂肪乳和脂肪球;胎粪是胎儿期的肠黏膜分泌物,由胆汁及咽下的羊水和胎毛、胎脂等组成,呈墨绿色。出生后10~20小时内开始排胎粪。新生儿吃奶后3~4天转为过渡性棕色大便。如24小时内未见胎粪排出,应进行检查,以排除先天性畸形,如肠狭窄、巨结肠、肛门闭锁等。
泌尿特点
多数新生儿在生后第一天排尿,个别迟到第二天,如生后48小时仍未排尿,须检查原因,看是否有肾发育不良、严重肾畸形、泌尿道梗阻等;有的新生儿在胎内就已排尿或出生后喝水少造成排尿迟。最初几天因液体摄入量少,每日仅排尿4~5次,6~10天后进水量增多,由于膀胱容量小,因而每日排尿次数可迅速增至20~30次。
血液特点
血容量与脐带结扎早晚有关,若推迟结扎5分钟,血容量可以从78毫升/千克增至126毫升/千克,一般血液总量占体重的8%~10%;出生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较高,以后逐渐下降,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渐被成人血红蛋白替代;出生时白细胞也较高,第三天开始下降。
神经特点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占体重的10%~12%,脊髓相对较长,其下端在第3~4根腰椎下缘;具有下列特殊的神经反射,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腿反射、踏步反射等。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落后者则可能延迟消失;味觉发育良好,甜味可引起吸吮运动;嗅觉较弱,对光有反应但视物不清。新生儿3~7天后听觉增强,响声常引起眨眼及拥抱反射,触觉及温度觉灵敏,痛觉较钝。
免疫特点
新生儿对各种传染(如麻疹、白喉等)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通过胎盘从母亲获得的免疫球蛋白IgG,但半年后,这种免疫力逐渐消失;免疫球蛋白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此新生儿易得肺部和肠道细菌感染;皮肤嫩,易破损,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弱,血清补体低,这些也是新生儿易感染的原因。
能量和体液代谢特点
新生儿总热量第一天约209.10~313.65千焦/千克体重,以后增至每天418.20~501.84千焦/千克体重,正常的人乳或牛乳喂养都能满足这些要求;体内含水占体重的65%~75%或更高,以后逐渐减少。生后前两天每天需水量50~80毫升/千克体重,3天以后为每天80~120毫升/千克体重。初生数天内,新生儿丢失较多的水,故可发生“生理性体重减轻”。
囟门的发育状况
人的头颅由7块骨组成:即顶骨、额骨、颞骨各2块(左右对称)及1块枕骨。颅骨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互相咬合,连接十分紧密,婴儿的颅缝还没有完全封闭,留有骨缝,而且在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菱形空间,这儿无骨,只有头皮及脑膜,叫前囟门。前囟的斜径出生时约2.5厘米。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区,叫后囟门,较小,出生时已部分闭合,迟至3个月时完全闭合。侧囟多已闭合,骨缝尚未闭合,前囟门一直到1岁才闭合,如有维生素D缺乏病可推迟闭合。医生根据囟门的张力高低,可判断颅内压力高低。
生物钟状况
新生儿能够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日光亮、音响等刺激易于觉醒,夜间黑暗易于睡眠。尤其在出生后,日间准时喂奶,在规定的时间让其就寝,通过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使其对时间的反射形成良好的习惯。
视觉发育状况
新生儿视觉,在各种感觉中发育速度比较快。一出生便把两眼睁开,用视觉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出生10小时的新生儿,可以注视面前正常人的脸型图片。在哺乳时,如果母亲亲切地盯他,他也会凝视着母亲的眼睛,这是新生儿最早看到的东西,母子的眼睛相距只有20厘米远,只有这样,才会保证新生儿不受到其他的超限刺激,而只能承受这最必要的、最合适的刺激——母亲的眼睛。出生第8天,新生儿对发亮的和红色的东西特别敏感,能在1分钟左右时间内看眼前闪闪发光的红星或漂亮的娃娃。第15天,就能较长时间注视着活动的玩具,并能追视到水平方向,距离可达20厘米左右。
听觉发育状况
新生儿出生时,妈妈便呼唤他的名字,3天后就出现明显的反应。孩子对母亲的声音有特殊的敏感。才出生几分钟的孩子,就可以辨别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并有反应。出生第4天,在他耳边吹哨,他就会停止哭闹。第7天,母亲向他说话,虽然没有把他抱起来,他也照样露出了微笑。2周左右,听到声音后转头去找声源,喜欢听音乐表现安静,而听到突然出现的强音会惊吓发抖。特别喜欢听母亲的歌声。第4周喜欢听成人的说话声,没人同他说话,就会感到寂寞而哭闹,当逗引他时,他会微笑并发出喉音。
味觉发育状况
新生儿感觉最灵敏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睑等。对味觉刺激物感知灵敏,往他嘴唇上或妈妈的乳头上抹上一种难闻的液汁,他会闭上嘴,眯起眼睛,或精灵地把头躲起来。出生后头几天吃母乳,再改用牛奶,他就宁肯饿着肚子,也不肯吸吮这种怪味乳汁。
感觉发育状况
新生儿的皮肤感觉比成人敏感得多,如果他贴身衣服上藏着一丝头发或小毛毛,刺激了皮肤后,就会全身乱动,嘴里吐出白泡泡,出现强烈的反应。新生儿敏感的味觉、皮肤觉是他们自己能力的表现,对维持生命有特殊的意义。
呼吸发育状况
新生儿的呼吸很浅,有时甚至看不出在喘气。呼吸次数和呼吸频率都较快,主要是靠膈肌来呼吸。因此,在呼吸时,胸部运动较浅,而腹部运动却很明显。此外,在新生儿时期,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有时很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的现象。
鉴于新生儿的这种呼吸方式,在护理时应注意,不要将他的腹部包裹过紧,以免影响呼吸运动。在观察新生儿呼吸时,如果只看面部,有时好像看不出在喘气,往往需要解开包被,暴露出胸腹部,就可以明显看到新生儿上腹部的起伏,观察到他的呼吸变化。正常新生儿的呼吸应为40次/分,但在不同情况下变化很大,如在哭闹时,呼吸次数会明显增快,故应在新生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观察。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有时会出现呼吸深浅交替和频率快慢不等的现象,但不应发生面色难看或青紫的情况。如果新生儿的呼吸次数大于60次/分,并有反应低下、哭声轻、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吃奶差、呛奶等症状,表明新生儿患了肺炎,家长应立即将他送往医院诊治,不能延误。
新生儿头部显大的原因
新生儿骨骼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男婴新生儿头围为34.25±1.25厘米,女婴为34.05±1.28厘米,比胸围大1~2厘米;头颅的发育与身体其他各部相比较处于领先的地位,头围在出生时即已达到成人头围的60%(身长仅达到33%,体重仅达到5%);出生时,上肢和下肢大约相等,各为身长的1/3,按着上、下规律,四肢的发育比头颅慢,而下肢又比上肢发育慢。新生儿头颅所占全身的比例比成人大,出生时头长占身长的1/4,而成人只占1/8,小儿四肢相对比躯干短,故比起成人来,婴儿就像是一个四肢短小的大头人。
§§§49.新生儿发育评分标准与分类
新生儿发育评分标准
给新生儿评分就是对新生儿从母体内生活到外界环境中生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程度进行判断,也为新生儿今后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目前,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均采用了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它主要用于对新生儿窒息程度的判断。
窒息的本质就是小儿缺氧,因此,窒息是一种非常紧急的状态,需要立即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