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体温超过38.5℃或平时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去医院诊治。
呕吐
将宝宝头偏向一侧,拍背引流出呕吐物,如鼻腔内有残余物,应及时清除。
宝宝呕吐后精神好,食欲好,正常活动,可能为过饱、进食或吃奶过急咽下空气所致。应限制食量,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乳母可在吃完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嗝出咽下气体,轻放床上,并让其右侧卧片刻。
呕吐物酸臭,并有腹痛、腹泻,可能为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一些助消化药并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如频繁喷射状呕吐、头痛、烦躁等,应警惕颅脑疾病,应去医院诊查。
如呕吐物混有粪便或血迹,伴发热等,可能是外科急腹症,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呕吐完给温开水漱口,转移宝宝注意力,安静休息。
腹痛
婴幼儿由于语言功能发育欠完善,腹痛时表达困难,但有其独特的可为成人理解的表达方式,如持续或阵发性哭啼和下肢屈曲不伸展等。腹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多见于腹部炎症、肠痉挛、肠套叠、肠扭转、蛔虫等。
如腹痛、拒按、下肢屈曲,多为炎症或器质性病变所致,应立即送医院。
如下腹坠痛、发热、脓血便,多为菌痢,应去医院。
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腹痛为肠痉挛,表现为阵发性、无规律痛,脐周明显,触摸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或肌萎征,无包块,如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多能缓解。可用热敷的方法缓解症状,并嘱咐孩子饭前饭后注意休息,进食时精力集中,避免边说边吃、边看电视边吃以及边跑边吃,疼痛明显时可用解痉药,如口服普鲁卡因或颠茄合剂。
部分孩子大便干燥、发硬,也可致左下腹痛。要督促孩子定时大便,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
不论哪种腹痛,不能自行缓解时,应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不要延误,以免病情加重。
惊厥
惊厥又称抽风、惊风,是3岁以前婴幼儿常见的症状,常令家长非常恐慌与紧张。
发现小儿惊厥,家长千万不要慌乱,不要用力拍打和摇晃小儿,也不要使劲搂紧孩子,而是要将小儿平放,将头、面歪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流出来,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孩子能呼吸到新鲜空气,防止窒息。在按压人中时要用拇指指腹中等用力压按,不要用指甲用力掐压,以防损伤孩子的上唇。父母不要把手放入病儿口中以防咬伤。在送医院途中要给予相应的降温处理,如枕凉袋、酒精擦浴等。
惊厥如为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发病初期体温急骤升高时(39~40℃),发作时间多较短暂,大多发作一次,但也有多次发作者,所以退热要迅速,特别是在发作时。
有些孩子无明显原因突然发作时,要警惕是否有误服药物或有毒物质的可能。
由于惊厥可能造成脑组织缺氧,时间久了会引起大脑损伤,所以对有惊厥史的孩子更要细心护理。家中应备有退热药或镇静药,如鲁米钠,待孩子感冒发热时可在体温达38℃时服用退热药,并预防性服用镇静药。
不良习惯
(1)吸吮手指
吸吮手指是婴儿最常见的不良习惯。在宝宝未满周岁前,可说是正常现象,随着身体发育,兴趣转移,自然就会消失。但是不要让这种现象延续到周岁以后,父母应多抽出时间陪宝宝游戏,戴小手套可起一定作用。
(2)咬东西
宝宝在长牙时,非常喜欢咬东西,这是生理现象,不久就会消失。如果年龄增长后,还有此种情形,就需要家长留意。在幼儿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当孩子想引起成人注意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此外,和语言功能的发育有很大关系,无法借助语言表达意思时,也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家长应尽量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充当其玩伴,当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应进一步揣摩他的心理。对孩子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
(3)异食癖
有些孩子喜欢吃一些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泥土、砖块、烟蒂、纸屑等。这多与孩子缺铁、锌有关,还可能与营养性贫血、肠道寄生虫有关。
及时添加辅食,尤其是含铁、锌等微量元素丰富的饮食,多能纠正,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铁剂,效果更明显。
(4)触摸阴茎
对孩子来讲,自己的阴茎与其他部位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偶尔触摸它,大人就过分注意,反而会引起孩子常去摸它。若是因为阴茎发痒,只要把发痒的原因驱除,就不会再去摸了。假若周围的人过于注意孩子触摸阴茎,反而会促使其养成习惯。
总之,摸阴茎的习惯大都是因为大人们过于注意而造成的,越要孩子改掉,越糟糕,大人们不要过度去关心它。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改掉这一习惯。
嫉妒心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会自然产生“嫉妒心”,表现为不合群,自己的玩具不让小伙伴摸,父母抱人家的孩子时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应该积极进行教育,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邻居有小娃娃时,可领着孩子去串门,让孩子试着摸摸小娃娃的手,并告诉他小娃娃会哭、会笑,比玩具娃娃更可爱,小娃娃长大后会和你一起玩,并让孩子从家里拿玩具给娃娃玩。在孩子做了这些举动后,要表扬他,鼓励他,离开小娃娃时要讲“再见”,不妨在1~2天后再拜访小娃娃,培养孩子的爱心。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矫正孩子们不正常的“嫉妒心”。
§§§60.小儿家庭用药
药物的作用
药物是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人们祛病、预防保健的武器。
药物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杀死病原体
如各种抗生素,对各类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有杀灭作用。有些药物可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或传播病原体的媒介,如各种消毒剂、杀虫剂等。
(2)补偿作用
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缺乏所致的疾病,可用相应的药物补偿、治疗。
(3)调节功能
当身体各器官和系统功能出现过分增强或减弱时,机体就会出现病态,有些药物就是通过调节和改善器官或系统功能而发挥作用的,如助消化药、强心药、呼吸兴奋剂等。
(4)诊断疾病
有些药物是用来辅助诊断疾病的,如钡餐造影用的碘剂、其他造影剂以及实验室检查用的试剂等。
按照药物的作用范围,可分为局部作用药物和全身作用药物。前者如各种滴眼药、滴鼻药等在局部起作用,后者经口服或注射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在全身发挥作用。
按照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作用情况,又分为兴奋作用药和抑制作用药,前者如咖啡因可兴奋神经系统,后者如安眠镇静药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药物的剂量与服药时间
剂量
小儿用药不同于成人,各年龄组用药也各不相同,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时间
一般药物每日3次服用,分早、中、晚;每日2次服用,分早、晚;每日1次服用,在早晨服用;若是特殊服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药物血浓度、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健胃药,如胃蛋白酶合剂等,可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宜饭前服;助消化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酵母、阿司匹林等,应饭后服;导泻药,如果导片、液状石蜡、蓖麻油及驱虫药等,安眠药,如安定等,宜睡前服;解热镇痛药,如APC、复方扑尔敏等,应发热时服;利福平应空腹时服用;平喘药应喘息发作时服;特殊药应遵医嘱按时服。
婴幼儿用药特点
婴幼儿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而是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不断增长,生理功能日趋成熟,用药时应充分兼顾这些特点。
(1)新生儿期
此期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肝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功能比儿童和成人低,用药应严格按体重计算。
(2)婴幼儿期
这一时期生长发育迅速,要密切注意有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理影响孩子的发育。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类固醇或某些含激素的制剂等,还须警惕某些抑制中枢神经药物对智力的损害。婴幼儿不会说话或表达不明确,所以对药物的毒副作用的观察比较困难,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成人可能先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及时停药后可避免耳聋发生,而对于婴幼儿却难于及时发现,即使发生了耳聋也难以察觉。因此,婴幼儿用药一定要慎重,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副作用。
小儿患病后常常起病急、进展快,如不抓紧治疗,病情易恶化。因此,应及时准确地用药治疗。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药物排泄也快,应按时服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小儿患病机会比成人多,用药也多,经常用药不仅增加了发生毒副作用的机会,还会使某些敏感细菌被杀死,而抗药细菌却大量繁殖,导致抗药细菌的严重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对小儿用药更应讲究适应证,当用则用,可不用时不能乱用,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及疗程。
成人药给孩子吃要慎重
成人吃的药小儿不一定能吃,即使是常用药也是如此。如成人用的止咳药喷托维林、止咳糖浆,内含麻黄碱、鸦片等成分,不能随便给婴幼儿服用。1%的呋麻液或麻黄碱也不能随便给孩子用,不得已用时要对半稀释。凡是说明书上注明小儿不宜使用的,就一定不要给小儿用。有些成人用的药,虽然小儿也能用,如抗生素、维生素、助消化药等,但用药前要了解每片药的含量及小儿用药量,精确推算后,才能给孩子服用。
如果只按一片、半片来估算是比较危险的,不是吃多了就是吃少了,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有危险。因此,服药最好经医生推荐或指导,才最安全。
乱吃补药有害处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为了让宝宝长得更健壮些,经常给孩子吃一些“营养药”,特别是当宝宝经常生病时,父母认为是身体太虚弱所致,于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增加营养,除饮食中提高质量外,另加脑白金、助长灵、多维片等,有的甚至给孩子吃人参、黄芪、当归、阿胶等,只要是补药,什么都给孩子吃。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往往会适得其反。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小儿营养品名目繁多,其实是大同小异,有的营养价值也不高,小儿吃多了反而影响食欲,中药的补药更不能随便给孩子服用。营养药主要是在营养缺乏病或营养消耗增多等情况下应用。如平时单纯为了增加营养而服用过多的营养药并无好处,这些药物虽然毒性较小,但如长期大量和短期超量服用,照样会出现某些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如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的维生素D,当患有维生素D缺乏病时,需要维生素D治疗,但用量过大会造成维生素D中毒,此时婴儿出现恶心、呕吐、烦躁、哭闹、皮肤瘙痒、前囟凸起、眼球震颤、尿频、脱水等中毒症状。因此,维生素营养药也不能滥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首先要针对病因,按照疗程,不要随便延长用药时间,更不能疗程不足就停药。
合理应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感冒及流感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用了也无效。
猩红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应首选青霉素治疗,不仅对疾病本身有效,还可以预防风湿病及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抗生素药物用来预防感染效果可疑,甚至可导致耐药细菌的继发感染,应避免滥用。风湿热病儿可使用青霉素预防链球菌感染,在流脑、猩红热流行时可服用磺胺类药物预防。
能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就不要盲目地加用另一种抗生素,因为有些抗生素作用互相抵抗,对人体产生危害,并可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不要任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加大用量虽然可提高疗效,但药物的用量过大,会导致病儿药物中毒。很多抗生素的有效剂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安全范围很小,稍一过量就会中毒。肝肾功能不好的病儿尤其要慎用,因为抗生素进入机体后大多经肝脏解毒,肾脏排泄,如肾功减退,药物排泄速率减慢,药物就会在体内蓄积,甚至发生中毒。
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不仅仅在病儿家长一方,也涉及广大医务工作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正确使用抗生素,才能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家庭药品的保存方法
一般家庭都应备些常用药,如解热镇痛药、助消化药、跌打扭伤药等,如何妥善地保存、合理地使用这些药品呢?
①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②标签清楚。标签不清时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外用药要分开放置。
③定期检查药品日期。变色、浑浊、沉淀、发霉者弃掉不用,要注意药品的有效期。
④不同性质的药品应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品,如青霉素、链霉素、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等,应放于冰箱低温保存;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新霉素、利福平等,应密封于瓶或袋中;需避光的药物,如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应放于棕色瓶中。
⑤将药品放于小儿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引起中毒。
⑥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药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⑦成人用药最好与小儿用药分别放置,以免错服。
家庭常备的药物
发热为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应为小儿准备小儿APC、复方氨基比林、小儿退热栓等,此类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因此,最好饭后服用,多饮水,出汗后换衣服,胃溃疡者忌用,长期服用者可定期查血象。
(1)助消化药
小儿常因消化功能紊乱或喂养不当发生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应备有胃酶合剂、妈咪爱、思密达(十六角蒙脱石)、乳酸菌素片等助消化药。
(2)止咳平喘药
止咳药有小儿止咳糖浆、止咳露、止咳化痰冲剂等,平喘药有蜜炼枇杷川贝膏、氨茶碱、沙丁胺醇等。咳嗽是机体排出炎性分泌物的保护性反射,利于病原体及分泌物的排出。若咳嗽较轻,不影响活动和休息,可不用止咳药;若咳嗽较频,甚至痉咳,影响孩子休息,重者出现面部浮肿、出血点等,则必须用镇静止咳药。服用止咳糖浆后不要饮水,以免冲淡药物降低疗效,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3)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葡萄糖酐铁、人造补血糖浆、维生素B12等铁剂药物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饭后服可减轻。服用铁剂后会使大便变黑,不必担心,也无需处理,忌与茶、奶同服。溃疡病人慎用。
(4)抗过敏药
常用的有氯苯那敏、异丙嗪、炉甘石洗剂等。服用后小儿会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现象,宜睡前服用。
(5)抗生素药
可选用强必林、莱特新、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根据病情选用一种,一般感冒可不服用抗生素。
(6)小儿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服用方便,用药量小,价格相对便宜,对小儿常见病有良好的疗效。应根据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酌情服用。如小儿感冒冲剂用于退热解表,消积止咳口服液用于帮助消化、止咳化痰,小儿牛黄散用于发热、咳嗽、大便燥结等。
(7)常用外用药
①酒精。医用酒精浓度为75%,多用于皮肤感染,如小疖肿、脓疮等的涂擦,也可稀释后用来擦澡。新生儿脐部感染时也可用来清洁脐部。因其易挥发,最好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