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1966—1976的地下文学
1292800000014

第14章 军中地下文学活动

西安第二军医大学文学沙龙??

1968年随着知识青年的大量入伍,在军队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城市青年为成员的文艺圈子。他们利用军营休息的间隙往来与各连各营,交换手中的小说和黄皮书。在星期天、节假日,不同城市的知青还分帮聚合,交流小道消息和手抄本小说、诗歌。

在南京汤山炮校、北京知青杨建国利用夜晚,在被窝中打手电写下了约四万字的反映测绘兵生活的剧本《测旗红》。并寄给在空军的朋友徐小欢和在河南当炮兵的沈卫国等人。由于其写作工程庞大,徐小欢等人便在书信中代称其为《登峰造极》。另外杨建国等人还利用书信交换旧体诗。

在北京空军×军,北京知青徐小欢进入军队业余宣传队拉大提琴和弹中阮。因为会演结束,他写了一封《与中阮告别书》放入琴匣内,后来这篇散文被下一届会演的女兵开匣发现,这篇文章一时轰动,人人知徐小欢之名。后来弹中阮女兵又作《续中阮告别书》,也广为流传。徐小欢后来又写有《太行山演出纪行》、《军文艺干事们》等记述散文。

在军队医院、医科大学,是城市兵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些单位,生活节奏比较慢,行动较自由,又驻扎在大中城市,所以文艺圈子也比较多,文学活动比较活跃。西安第二军医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单位。

第二军医大学的学员大多是城市兵,其中高干子弟,特别是女兵占很大比例。在1970年至1973年,第二军医大学内的文学圈子活跃。这些文学创作带有比较统一的高干子弟、老红卫兵的色彩。

在第二军医大学,喜爱文学的年轻女学员,何辛平、黄虹等人聚在一起谈论文学,传递手抄本。也有人自己悄悄写一些新诗,在圈子内流传。

工农兵学员黄虹的笔记本,有当年沙龙活动的片断记录,上面抄满了各种格言、警句以及未署名作者的诗篇。

有关于两性之间的:“少女越是善良,就越是容易失身。”(《茶花女》)有关于艺术的:“美和实用是一样有用的。”(《悲惨世界》米里哀主教关于不种菜而种花的谈话)等等。

对本子上的内容作一个大致分类统计,是有趣的,从中可以了解到第二军医大学文学沙龙当时活动的一些内容。

摘录内容涉及:

鲁迅语录及诗歌、《马克思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姚文元杂文《反对无聊的生活》等、《六大危机》(尼克松)、《田中角荣传》、《小火花集》、《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烈士诗抄》、《古丽娅的道路》、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给云雀》、闻捷:《我思念北京》、郭小川:《向困难进军》、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冰心:《繁星》、《春水》,《克雷洛夫寓言》、《福尔塞世家》、《艰难时世》、《九三年》、《悲惨世界》、《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落角》、《蚀》(茅盾)、《约翰·克利斯朵夫》……

手抄诗部分:

《陈毅诗抄》

海燕颂(69行)

海燕之歌--献给文革中的闯将们(散文诗)

海洋三部曲(148行)

伦理的海潮(120行)

征帆(207行)

船(12行)

致大海(92行)

海燕戒(44行)

真正的朋友(69行)

友谊(50行)

让青春闪光(北大五四诗社集体创作)

颂红卫兵(18行)

生与死(10行)

肖继业赞(59行)

军队的女儿(230行)

红卫兵万岁(80行)

怎样对待生活?(42行)

决裂·前进(720行)

父、子、家(旧体三首)

当我高唱《国际歌》(69行)

挥手之间(74行)

相信未来(作者:食指)

《毛主席未发表的诗词》(22首)

献给“居心叵测”的人(19行)

什么是青年?(74行)

为着毛泽东,我们何畏牺牲(24行)

黄虹和俞飞飞在北京十一学校(中央军委干部子弟集宿制学校)是同班同学、学校舞蹈队队员。这次在二军医大两人又分在同一中队。俞飞飞是文学沙龙里的活跃分子。她跟男学员郭志斌(一个老高中生)学写古诗。她曾经写过一首纪念某伯伯(此人因飞机失事丧生)的七律,在圈子内流传。郭志斌为俞飞飞写过一首旧体诗,纯粹是游戏之作,每一段结尾用“飞”字作结,如“……梦思飞”、“……壮思飞”。党支部会上讨论俞飞飞入党资格时,有人举这首诗为证,证明俞飞飞有资产阶级思想,不够入党条件。结果俞飞飞未能入党。

1971年夏秋之间,在这个“小圈子”内,大家纷纷学写古体诗并相互交换新诗。俞飞飞有《丑奴儿》、《〈自嘲〉借辛弃疾韵》、白话长诗(失题)

车轮飞滚

汽笛长鸣

烟云相吻。

一个车厢、

一排座位

一对姐妹

她们共叙友谊……

穆晓的白话诗《我爱海洋》(50行):

我是一个年轻的水手,

兴奋地舞着心中的双桨……

黄虹的《忆秦娥·校园》:

校园夜,莹心歌唱,琴声合乐。

《沁园春·赠黄宁》(注:黄宁是黄虹的哥哥,在当测绘兵):

冰峰插入云天,有骆驼坐骑跨群山。

及赠穆晓旧体七绝诗二首和白话诗〈交谈〉(100行)

寂静的夜晚,总是交谈的时光。

女兵之作

当时所传诗中,普遍为大家喜欢的是《决裂·前进》(“你曾是独身主义者,我们也曾在一起立下独身誓言”),还有《何必为年龄发愁》(“朋友,春天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当时最时髦的诗歌题材是“海”,它在二军医大文学圈子里占有不小市场。海,给予她(他)们梦想的天地,成为自由、青春、乌托邦的象征和寄托。

喂,快把船靠向我们、靠向左边,

这里是鱼儿群集的海湾,

声音从左边极远的方向传来,

原来是一只在命运的海洋里

谋利的渔船!

--《海洋三部曲》第二部:沉默的海

开船嘞,热情的风暴在激动的呼唤

止不住的热泪扑向沙滩

--《海洋三部曲》第三部:没有渔网

曾在南京军区各医院流传的一首旧体诗,在西安二军医大也有流传,此诗为当时军中女兵们所喜爱。此诗用仄韵,不讲平仄,大概可以归入古体。传抄中错误不少,参照两种抄稿,转录如下:

《七律·军队女儿》

夺目红星两面旗,裹红军衣奇儿女。

威武父装婷如松,铁躯钢首丹心碧。

谁道孩女娇似燕,肩高偏举击天戟。

跃马挥戈劈战裨,卫东疆场血花丽。

表达同样题材,题目也相同的白话诗:《军队的女儿》,看来也出自一位女兵之手。全诗共分五段:入伍、赴越南、军管、作战、誓言,描述了抗美援越的战斗生活场景。全诗长达230行。作者可能受了《献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一诗的影响。

诗开头讲一个17岁姑娘来到母亲墓前辞别,她要去从军,到遥远的边疆。

泪,你别流淌

多情的人怎能上战场?

远离父母

我们都一样

生活的道路要靠自己创……

关于“抗美援越”的片断,尽管可能是虚构,但是的确溶入了女兵生活的真实感受。

红旗在军营飘扬,

青春的歌儿荡在湖上。

老班长握着青年的手

“你的故乡在哪里?”

“战场是我新的故乡。”

黎基玛花,伏裹烽火

迎接你哟,越北的风光

一群年青的中国姑娘,

投身于这神圣的战场。

笑啊,流不尽的泪

歌啊,多么雄壮

还记得吗?青春的留影

生活的写照……

开炮--

空中强盗如此猖狂。

高炮怒吼,红河唱,

阵地成了火的海洋。

一个勇士屹立在炮位上,

炮火喷射如永恒的激浪。

……

疯狂的敌机俯冲下来,

瞄准镜里的黑影压过镜框

“小娟,危险!”

不怕死的人,还怕什么危险,

死亡只能使懦夫丧胆。

《军队的女儿》尽管是步《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的后尘,但不同的是,它用了近一半篇幅倾诉了女兵军营生活的丰富感受。这里的女兵,其实是披了“军装”的红卫兵。(“红卫兵的名字靠我们不断增辉。”)这首诗令我们联想到“文革”中私自越过中缅边境的红卫兵,在缅共军队中,他们号称“裤脚兵”(因为他们都是卷着裤脚涉水过去的)。此诗反映出一代年轻人被革命激情充塞得快要爆裂开来的情绪:

如果我牺牲在战场

请代我向天安门告别!

……

火舌射进敌人的心脏,

这青春的呐喊就是力量!

我们的热血就是语言

人们会看到你赤诚的心房。

这首诗的特点是,字里行间流溢出年轻女性的清新气象,不失天真。总算在“文革”那个套话连篇、八股文成堆的日子,透露出一片真心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