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撒切尔夫人传
1293000000013

第13章 新星升起(7)

1968年10月,保守党召开年会。这时,撒切尔夫人已被调到影子内阁运输事务部工作。保守党年会主持人邀请撒切尔夫人前去保守党中央政治中心会议上做年度报告。该中心是保守党中央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机构,其任务是负责把保守党领导层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传达到基层。能被邀请到这里做报告,是一种很大的荣誉。很多保守党的重要人物都是首先在这里发展起来的。在这里做过报告的杰出人物有拉布·巴特勒、昆廷·霍格,还有玛格丽特青年时一度十分钦佩的爱德华·鲍威尔爵士。撒切尔夫人正在步这些人物的后尘,跻于他们的行列。撒切尔夫人这次报告的题目是《政界的问题在哪里?》,这篇报告实际上是申明了她的基本信念。她的这种政治信念在过去15年中几乎没有一点改变。她明确地认为,政府对人民的生活干预太多、官僚主义太严重,是目前政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她进而提出主张,“必要时,应该通过征税刺激的办法来鼓励人民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撒切尔夫人对威尔逊的工党政府所推行的物价和收入政策表示深恶痛绝,认为工党政府的关于有权决定应该增加哪些人的工资和薪水的设想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她接着阐明了自己的收入观点:

“人民要求增加收入的想法没有任何错。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来说,希望提高自己的家庭生活水平,使自己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提高机会,这种愿望是很好的、无可非议的。只有那种只想有获得而不想有付出的想法和做法才是错误的。”

接着她又援引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的话为论据:“唯一配得上自己称号的做法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寻找我们自己的利益,条件是不剥削别人的利益,也不妨碍,别人为获得这种利益而作出的努力……只有互相忍让,以对大家都有利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强迫每个人为了其他人的利益生活,人类才会成为更加伟大的受益者。”

最后她指出:“只有对想做的事情坚信不移,否则没有哪个大党可以生存下来。仅仅得到勉强的支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人民的激情。”

虽然撒切尔夫人在政治生涯中不断取得进展,但她从未像超级新星那样大放过光彩。人们承认她办事能干,工作勤奋,但不认为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组织邀请她去发表演讲,只是出于人们对妇女发表演讲有一种好奇心,再说这种邀请的次数也不是太多。当时,保守党内妇女并不多,在下院里依旧是男人一统天下,而且很多议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撒切尔夫人最杰出的前辈是弗洛伦兹·霍斯伯格,她在妇女跻身政界方面为后人开辟了道路。但是她的年龄比玛格丽特大得多,而且从未显示出女性的气质,不是因为是女性才出名的。与霍斯伯格相反,玛格丽特则不遗余力地保持自己女人的气质。她讲究衣着,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每一件新衣服。在那时,她可以随便逛商店,买衣服,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她大多实现成的衣服,不过,也有一些是她的姐姐玛丽亚穿过送给她后经自己改制的。

1969年10月,撒切尔夫人又得到了晋升。希思任命她为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接替爱德华·鲍威尔爵士的职务。撒切尔夫人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可以通过她给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这件事反映出来。当时马克已进入哈罗公学读书,卡罗尔则进入了伦敦的圣保罗女子中学学习。当时,教育界的问题很严重,有一触即发之势。人们对教育质量下降日益关切,大学里经常出现学生闹事的现像。工党在1964年上台执政时曾保证:在中等学校取消淘汰和开除学生的做法。在1966年大选政策声明中,工党又保证要废除11岁考试制。这种考试制度就是对儿童在11岁升入初中时进行甄别考试。这种制度实行的结果虽然有利于促进小学的教学质量,但却使许多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工党政府还承诺要在中等学校实施综合教学。虽然工党继续执政后由于没有经费而没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但是大多数地方当局却就如何对本地区的学校进行改革提出了长期规划。当撒切尔夫人出任影子内阁教育大臣时,当时的工党教育大臣爱德华·肖特正打算通过一项强制性综合教育法案,用法律手段迫使那些不愿提出教改计划的地方当局提出它们的计划。

撒切尔夫人任影子内阁教育大臣后就明确表示,保守党将竭尽全力反对肖特的提案。同时她又表示,她本人并不反对在某些地方采用这个议案中的某些主张。她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说,“确实,我知道许多父母很喜欢这个议案。我决不会去改变那些早已存在并且是合理的计划,我不是一个反动分子。”但是,她本人原是文法学校的毕业生,所以,她最不愿坐视别人去摧毁曾给她一生的发展带来机会的那种教育制度。爱德华·鲍威尔爵士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他对工党的议案的反应不是那么强烈,而且还表示基本上同意工党的计划。他的这种态度遭到保守党内很多人的不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文法学校毕业的保守党领袖希思,在改组影子内阁时就把他踢了出去,换上了另一个位从文法学校毕业的人。撒切尔夫人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保守党参加下届大选准备教育方面的竞选纲领,虽然大选的日期尚未确定。

工党政府虽然经过1966年的大选,在议会中占有了绝对多数的席位,然而它却很不顺利,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最后威尔逊不得不屈服于要求英镑贬值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工会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且仍在无休止地发展。本来与工党是一家人的工会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和工党政府作对,使政府的处境更加困难。威尔逊企图采用法律手段来削弱工会的权力。他提出一个法案,规定罢工必须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以此来限制工会领袖们在决定罢工问题上的无限的权力。可是,威尔逊的提案却被工党自己否决了。工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斗争和分化。

由于英镑贬值对于恢复人们对英国经济的信心暂时起了一定的作用,到1970年6月已经开始出现成效,英国经济形势好转,全国上下都感到乐观。威尔逊决定抓住这个时机,提前举行大选。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各种民意测验表明,工党居领先地位。然而,这种暂时的好景像抵消不了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影响。在投票不久,政府不得不公布有关的统计数字,结果对工党十分不利。公布的数字表明,在工党执政期间,贸易出现严重逆差,失业人数增加,由于罢工而造成的工时损失创了历史最高记录。

与此同时,希思领导的保守党则提出了更能鼓舞人心的竞选纲领。早在这一年二月份的一个周末,保守党的影子内阁成员、中央总部和全国联合会 的高官员在塞尔斯顿公园饭店召开会议,确定了保守党政治、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其主导思想是抛弃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让企业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企业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这之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有人把这一阶段的英国政治称为“共识政治”时期。不过希思执政后,并没有按塞尔顿会议的方针办事,继续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从而引起一些保守党人的不满,这些人于1973年组成了党内派组织--塞尔斯顿集团。

在竞选中,威尔逊利用保守党二月会议的会址大做文章,称希思为“塞尔斯顿人”,其用意是说希思代表了过去的保守党陈旧的准则。威尔逊试图用这个手法将希思说成是阶级分化、贪得无厌和软弱无能的象征。然而,威尔逊的攻击未能奏效。希思的纲领吸引了选民。希思保证要实行一套新的治国办法,要同过去政策决裂,并宣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他向选民许诺,庞大的官僚机构、政府强制实行的工资冻结以及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活的干预都将由于这一革命而不复存在。希思还提出了非常鼓动人心的竞选口号,这就是:“自力更生!”选民们对这个口号反应强烈。

保守党的竞选工作做得很成功,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反败为胜。投票结果是保守党以30席的多数战胜了工党,爱德华·希思入主唐宁街10号。

希思当上首相后,任命撒切尔夫人为教育大臣,即教育部长。她是保守党历史上第二个女内阁大臣。第一位就是她在教育部的前任,已故的弗洛伦斯·霍斯伯格,不过她的政治声誉可不太好。她在1951-1955年温斯顿·丘吉尔的政府中任教育大臣时采取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措施,因此被人说成是“长着一副能毁掉成千项奖学金的面孔的人”。

然而对玛格丽特来说,她是喜中有悲。对她的一生影响最大,她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位良师,指导她从小城格兰瑟姆走进威斯敏斯特宫的人,她的父亲,却没有能活着看到她成为内阁大臣。罗伯茨先生于1970年去世,离他的女儿成为内阁大臣不过只有数月。他在去世前已久病不愈,玛格丽特也知道他老人家不会拖得太久。尽管如此,他的死讯对她仍是个沉重打击。罗伯茨先生死在自己家里的床上。玛丽亚打电话把噩耗告诉了卡罗尔,待玛格丽回家时,卡罗尔又把这一消息转告给她。玛格丽特闻讯径直赶往格兰瑟姆。罗伯茨先生的遗体就在当地火化,他的骨灰埋在陵园里。玛格丽特非常怀念她的父亲,直到她后来当了首相,还经常提起他,而且总是怀着一种亲切而又敬慕的心情。她一生中感到最大的憾事是,父亲未能亲眼看到她取得的成就,即出任内阁大臣,当然也包括她成为首相。9年后,她第一次入主唐宁街10号的第一天,就去祭拜了她的父亲。

她曾赞扬她的父亲道:“他把我培养成人,使我相信我所笃信的一切,他的教诲是我在竞选中所遵循的准则。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我在一个小城市以及一个普通家庭所学到的教诲,恰恰是我赢得这次大选的有力武器。我能有今天,几乎都应归功于我的父亲。”

罗伯茨先生去世后不久,玛格丽特的秘书黛安娜辞去了工作。黛安娜年迈的父亲也去世了。在此之前,她已照顾他多年。黛安娜退休时已55岁,一直生活在伦敦,对大都市的生活已感到厌倦。她卖掉了全部家产,搬到英格兰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居住。辞掉秘书工作,离开到格丽特,是一个很困难的决定,她已忠心耿耿地跟随撒切尔夫人7年了,然而她实在是再也忍受不了城市的生活和事务工作的忙碌。

内阁大臣的待遇与反对党影子内阁大臣的待遇大不相同。撒切尔夫人从议会大楼底层那间狭窄的小房间,搬进了位于伦敦西区库宗大街的教育科学部装有空调设备的宽敞的办公室里。她有一张大写字台,电话通向数目众多的幕僚人员的办公处,他们随时听候她的差遣。她用电话下达每一道命令。她有一辆宽敞的大型轿车和专职司机。她乘坐这辆车去唐宁街10号参加内阁会议,去威斯敏斯特宫参加下院的会议,到芬奇利选区及她要去访问的任何其他地方。她喜欢到处跑,交通工具对她而言特别重要。同时她换了新秘书,新秘书的名字叫伊丽莎白威廉斯。伊丽莎白要处理的工作比黛安娜当秘书时少多了,主要是处理有关芬利选区的事务,其他有关教育方面的事情都由教育部负责处理。

任教育大臣后,撒切尔夫人一如既往地以充沛的精力、献身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开始了新的工作。她笃信教育方面的基本原则,认为对这些基本原则,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要坚信不移。这些原则是:学生必须在年满16岁后才可以离开学校;父母应该有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的自由;应该为教育的各阶段提供足够的资金,以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政府应该为初级教育提供较多资金,因为这它是为以后各种教育和培训打基础的,应当允许地方当局根据家长的愿望、上学路程的长短以及现有教育设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适合自己地区的教育制度。

撒切尔夫人的信念和各种主张主要是建立在她自己的直觉和个人的经验基础上的。当然,与她来往密切及与她交谈过的人们的经验及意见,对她的主张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她在教育问题上的观点也是这样形成的。使她感受最深的是,她小时候,她的父亲没有把她送进附近的学校,而是送进城镇另一端的学校,原因是他喜欢那所学校,那所学校条件好,学校肯在建筑上花钱。另一件对撒切尔夫影响很大的事例是,她在凯斯蒂文女子中学的一些朋友在14-15岁时就被迫辍学,失去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其原因她们的父母无力继续供她们读书。这些情况对她制定教育政策都发生了影响。

在英国,同样是内阁大臣,也有等级差别,分成三六九等。财政大臣、外交大臣的地位最高,而教育大臣的地位最低。这些地位比较低的部通常没有机会自由发表意见,除非得得到特别邀请,或者在辩论本部门的问题时才能发言。然而,撒切尔夫人却不管这些,她经常发言,而且所讲的问题也不局限于教育方面。这或许是由于她不懂得上述的规矩,或许是对这种规矩感到不满意。但是她有个原则,即不打无准备之仗。假如没有掌握可靠的事实和数字,她是决不会随便发表讲话的。她在发言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比内阁中在座的任何人都多、都充分。可是她的这种无视内阁中的规矩、直言不讳的做法使希思及内阁的其他成员一度很反感。希思最不喜欢两种人:一种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另一种是女人。这两条撒切尔夫人都具备。然而,希思尽管有这些缺点,但他并不愚蠢,他清楚地认识到撒切尔夫人的才能,也看到了她对自己领导的政府的价值。所以,虽然希思不喜欢她,,但还是把她留在内阁里。当时不喜欢撒切尔夫人不只是希思一人,很多内阁大臣都对她非常冷淡,她当时确实很孤立。

直到本世纪70年代,保守党内,特别是议会党团中,大男子主义情绪还十分强烈。撒切尔夫人1965年曾在艾伯特大厅对全国城镇妇女协会的五千名会员说过这样的话:

“在政治方面,如果你想夸夸其谈,请教男人去;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请教女人去。”

就在她被任命为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的前夕,她在保守党年会上回答了一项关于赞成妇女获得更多的平等权利的动议,她在发言结束时引用了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话:

“妇女一旦取得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她就会成为男人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