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30个历史关键
1293200000014

第14章 挡不住的血脉亲情——两岸关系发展

一、争取第三次合作

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如何实现统一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就曾试图“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1955年4月23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上出现了一个微妙的新的转变。

同年5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扩大会议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性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

1956年1月,周恩来在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斗争”的口号,并明确亮出“欢迎”的具体政策,“凡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的过去犯过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处理,不咎既往。凡是在和平解放台湾这个行动中立了功的,中国人民都将按照立功大小给以应得奖励。”6月28日,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宣布:“我代表政府正式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1956年3月—7月,周恩来在多次接见原国民党一些将领时表示,国共两党可以重新携手团结起来,争取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搞建设?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他还指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相见以诚。

1956年8月—10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多次指出,“准备和蒋介石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过去合作过两回,为什么不能合作三回呢?”

1957年4月16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苏联客人时说,“国共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次日,《人民日报》首次向外公布了共产党准备与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消息,引来各方注意。

1958年10月,毛泽东还表示,台湾如果回到祖国,照他们(蒋介石等)自己的方式生活。11月,毛泽东在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中呼吁,希望台湾当局“派出代表,举行和谈”。毛主席还强调“我们的和谈是真和谈,谈成了,内战就可以宣告结束”。

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并确定了对台工作的总方针。会议认为,美国正在对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企图推行“两个中国”政策。为了粉碎美国这一政治图谋,宁可让台湾掌握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要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由我们这一代来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应逐步地创造条件,等待时机成熟。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中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1963年,周总理根据两岸关系的最新形势,在总结十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原则问题,不容商量。“四目”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案: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二、台湾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四、双方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周恩来并指出,今日台湾问题之首要关键,在于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使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只要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

“一纲四目”对台方针的提出和实施,为解决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描绘了一幅壮丽蓝图,其中已经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意思。但是,后来的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对台工作和祖国统一大业。

二、咬定统一不放松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世界局势日趋缓和以及中央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继承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方针。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建议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同时,中国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从当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79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说,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行国共第三次合作、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提供方便等九条意见。

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们那个制度。

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发了用“一国两制” 的办法来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他说,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不能没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这不现实。这些谈话要点后来称为“邓六条”,它使“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更加完备、明确和系统化,“一国两制”方针的大体框架基本形成。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同年6月,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哲元等时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从两岸实际出发提出的合情合理的解决两岸统一的方案,特别是“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

(二)汪辜新加坡会谈

1990年11月21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这是以民间团体身份出现的半官方机构,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辜振甫。

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汪道涵为海协会首任会长。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时,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随后反复的商谈中,两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尽管它不是一个书面共识,但双方都同意以口头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和祖国大陆一年多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第一次汪辜会谈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汪辜会谈”后不久,台湾当局即于当年6月公开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在国际上,台湾当局大搞“金钱外交”,公然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这些活动给岛内的“台独”势力提气壮胆,再加上某些国家反华势力的干涉,一时间乌烟瘴气。这严重阻碍着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三)江泽民八项主张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而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等八项主张(简称江八点)。

“江八点”发表后在台湾地区、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中产生强烈反响,受到普遍欢迎和重视,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不得不在4月8日发表讲话,作出某些反应。重申“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反复标榜台湾当局坚持统一目标,主张要“增进两岸经贸往来,发展互补互利关系”,“两岸应加强各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进一步推动资讯、学术、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等等。

(四)汪辜上海会晤

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

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但是,由于台湾当局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不愿意展开政治谈判并进行预备性磋商,只是含糊表示展开议题广泛的对话,使四项共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双方根本分歧如故。

(五)胡锦涛四点意见

2003年3月11日,胡锦涛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的审议,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谈了四点意见: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四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次讲话时间在前,可称为“前四点”。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的联组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次讲话时间在后,可称为“后四点”。 这“四点意见”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八项主张基础上,面对两岸关系新形势、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新的政策宣示,其意义重大,它必将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相逢一笑泯恩仇

2005年3月,冰冻了56年的海峡传来了“破冰”的春雷,这唤起了海峡两岸同胞久存于心的美好憧憬。从此,海峡两岸泛起了阵阵春潮。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60人搭乘东方航空公司客机顺利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开始了中国国民党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首次大陆之行。

4月29日15时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握,穿越了一个甲子的历史风雨。

这一握,开启了两党交流与对话的历史新的一页。

60年来,两党曾经兵戎相见、对立对抗。如今,两党领导人的握手,为两党过去的恩怨划上句号。“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先生的这一名句,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心声。随后,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胡锦涛说,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连战说,中山先生曾一再要大家和平奋斗来救中国。相信秉持这样的精神,国共两党能够继续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时最重要的是给两岸带来一个亮丽、光明的希望和未来。这次会谈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进行的,会谈后两党共同发布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从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一行访问了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香港各大报30日均以整版、多版的篇幅显著报道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首次会面。舆论普遍认为,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是国共两党面对现实、为开辟未来共同迈出的历史性一步,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解、对话、和平和双赢开启了历史性的契机。香港《文汇报》的社评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公报》发表了题为“历史性握手掌握两岸未来”的社评;《星岛日报》的社评说,国共两党最高领袖打破半个多世纪的隔阂进行的历史性握手,正在轻叩和平统一之门;《明报》的社评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的重要意义在于,面对最近几年两岸紧张局势持续的复杂局面,国共两党能够放下历史恩怨,以对民族、历史负责的勇气和魄力,通过两党最高领导人的直接对话,共同为寻求两岸和平之路创造契机。此外,《东方日报》、《太阳报》、《经济日报》、《新报》、《成报》等也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胡锦涛与连战的会谈。

澳门各媒体均以大量篇幅进行了充分报道。舆论普遍认为,这对两党和两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两党寻觅和平、双赢、创造美好未来打开了一扇大门。《澳门日报》社论认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在会面和会谈中,都表达了共同努力、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强调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谈解决两岸之间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正报》的评论文章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本是同根生,全球的炎黄子孙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新华澳报》的文章说,这次国共高层会晤,可谓“相逢一笑泯恩仇”,标志着国共两党“结束过去,走向未来”的新开始,既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当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多数民众肯定连战大陆行。台湾《中国时报》4月30日报道说,依据本报最新民调发现,七成八的受访者知道连战访问大陆,其中五成六满意他的总体表现,五成四认为此行并未出卖台湾利益,五成的人表示连战和中共领导人胡锦涛的会面对两岸关系有正面影响;台湾《联合报》公布该报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51%的民众赞许连战整体表现出色。56%民众肯定连战大陆行有助两岸和平发展,仅27%不那么认为。52%的人认为连战此行对两岸经贸交流有帮助,27%感觉没有实质效益。31%感觉两岸关系趋于缓和,这个统计是自1998年汪辜会晤后,7年来的最高点。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并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举行会谈之后,韩国、日本媒体对此予以高度评价。韩国媒体称胡锦涛与连战的会谈是“历史性的会谈”,胡锦涛对台新战略打开了解决台湾问题的突破口。韩国《中央日报》30日发表文章说,胡锦涛与连战的会谈取得了“三大成果”:一是对“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给予了肯定;二是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坚决反对“台独”;三是把中华民族的振兴视为共同目标。日本媒体发表文章认为,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了60年来的第一次会谈,具有重要意义。《朝日新闻》说,胡锦涛与连战的会谈,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缓和台湾海峡两岸紧张局势的契机。《每日新闻》发表的文章说,两党领导人举行了60年来的首次会谈,确认了根据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构筑双方的合作关系。双方还就5个方面达成一致,并发表了新闻公报,为不断冷却的两岸关系的改善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菲律宾、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官员和媒体也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历史性会谈。

美国、澳大利亚、缅甸、柬埔寨、南非、匈牙利等地的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历史性会谈。

就在连战结束访问大陆之际,5月3日,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上海宣布,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大熊猫;同时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扩大开放台湾水果准入并对其中10余种实行零关税。

2005年10月14日,时隔半年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大陆进行第二次访问。

2006年 4月13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大陆进行第三次访问。除参加“两岸经贸论坛”及16日与胡锦涛进行会晤之外,连战此行还前往北京香山拜祭了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随后,连战赴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等地访问,并前往漳州祭祖。

2008年4月28,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对大陆进行第四次访问。29日,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随后连战一行先后在北京、重庆、湖北等地参访。

在中国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后,5月5日至5月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亲民党代表团访问了西安、南京、上海、湖南和北京。

随后,7月6日至13日,新党主席郁慕明也率领新党代表团到大陆访问。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9月19日至30日对大陆进行神州文化之旅,这是李敖自1949年离开大陆并在台湾持续生活56年来,首次返回大陆的旅行。

四、潮平两岸阔

从2005年两岸关系的破冰,到融冰,再到雨过天晴,如今两岸关系势如破竹,恰如唐朝诗人王湾所描绘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胡锦涛会见萧万长

200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博鳌会见了萧万长先生率领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代表团一行,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层级直接会谈,被台媒称为世纪会晤。双方就两岸经济交流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胡锦涛强调,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所系、共同利益所在。当前两岸关系正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两岸同胞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愿望进一步增强。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的前途应该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希望两岸同胞携手努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萧万长一行参加博鳌论坛时与胡锦涛会面,受到台湾民众高度肯定。据台湾《中国时报》最新民调,50%的人觉得大陆方面表现出善意;64%认为此举有助于经济发展;觉得两岸处于友好关系的民众达到39%,创历史新高。

除了两岸媒体关注,国际媒体也高度重视,美联社称之为“低调但是深具历史性的会面”;路透社形容,胡萧见面短暂,但却是历史性的时刻;日本NHK电视台在晨间新闻时段,以头条报道,这是改善两岸关系的第一步。

(二)吴伯雄访问大陆

2008年5月26至31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吴伯雄首次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来访,开启他为期六天的“雨过天晴之旅”。行程主要包括南京、北京、上海和宜兴。26日下午,吴伯雄抵达南京,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机场致欢迎词时表示,八年多来海峡两岸风云变幻,乌云飞渡,如今雨过天晴,海峡两岸的同胞终于盼来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和煦的春天。28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会见了吴伯雄一行。

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引起了各方关注。综合台湾媒体报道,岛内社会各界和舆论对吴伯雄此次大陆之行的成果及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两岸关系持续向好发展。台湾《中国时报》指出,国共两党领导人此次会谈的成功,为6月启动的两会协商营造了乐观的氛围;台湾《联合晚报》认为,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此次会谈迅速促成了两会复谈,标志国共交流平台进入新的阶段。

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北京举行的会谈,受到海峡两岸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纷纷对会谈及其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真正体现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架起了沟通的彩虹”、“成果十分丰硕,两岸雨过天晴”。

香港媒体对此高度关注,29日出版的各大报纸纷纷开辟大幅版面图文并茂报道此事,同时发表社论、社评,盛赞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开创两岸新局,两岸关系将揭开新的一页。《大公报》全面报道了胡锦涛与吴伯雄会谈的情况,并发表社评《雨过天晴 和煦之风拂两岸》;《文汇报》在社评中表示,举世瞩目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谈是两岸关系史上深具历史意义和政治影响的大事,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香港商报》在题为《共识推动落实 实干加深共识》的时评中说,在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将务实地朝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际的福祉;《明报》也发表社评《两岸多轨道沟通协商 良性互动揭新的一页》说,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以两岸执政党的身份首次会谈,极具历史意义,也为日后两岸互动揭开新的一页。

(三)吴伯雄第二次大陆之行

2009年5月25日至6月1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20余人,开始在大陆为期8天的“双赢之旅”。这是吴伯雄作为中国国民党党主席对大陆的第二次访问。

26日,胡锦涛总书记将与吴伯雄主席举行会谈,就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交换意见。

在大陆期间,吴伯雄一行还前往重庆、杭州、南京等地访问。6月1日是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吴伯雄率团晋谒中山陵。

(四)陈江会

第一次陈江会。2008年6月12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作为两会领导人的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谈。这标志着中断9年的两会协商谈判重新开启,也标志着两会最高领导人会谈在中断10年后再度启幕。

13日,陈云林、江丙坤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这是继1993年“汪辜会谈”签署4项协议后,两会在新世纪签署的首批协议,也是两岸重启协商谈判后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根据这两项协议,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分别从2008年7月4日和同年7月18日起正式实施。

第二次陈江会。2008年11月4日上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举行会谈。双方就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商谈,就继续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两岸经济交往开展了对话,并就下一阶段两会协商议题、加强会务联系、开展交流合作等事宜交换了意见。4日下午,双方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从而使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期待多年的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

第三次陈江会。2009年4月2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南京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三次会谈。双方就两岸空中定期航班、两岸金融合作、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议题进行了商谈,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事宜交换意见,并讨论了下半年两会协商议题规划、加强会务联系与交流合作等事宜。会后双方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等3项协议。这三项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岸“三通”已经全面实现。两岸“三通”,激荡三十年,“终成正果”。

(五)两岸经贸论坛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参访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主席举行会谈,双方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举办两岸经贸论坛是落实共同愿景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6年4月14日,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两岸经贸论坛主题是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并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两岸经贸、两岸直航及两岸农业与旅游业交流合作等相关问题。

2006年10月17日,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就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合作面临之机遇与挑战、当前两岸农业合作模式之探讨、两岸农业合作发展之问题与对策三项议题进行研讨。

2007年4月28日,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直航、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在闭幕式上,大陆有关部门宣布13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

2008年12月20日,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荣誉主席连战等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四百余人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本届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所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论坛以“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为主题,将围绕“拓展两岸金融及服务业合作、促进两岸双向投资、构建两岸经济交流制度化安排”等三项议题展开讨论。

2009年7月11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开幕,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此次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论坛自设立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重点讨论三项议题: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

五、解读

1949到2009,一个甲子的轮回。

为了海峡海清河晏,我们奋斗了一个甲子。

一个甲子的潮起潮落,挡不住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如今两岸已经渐入佳境。但我们还在期待着……

我们不由想起了温总理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的一个问题。有记者问:“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温家宝饱含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接着,他完整地背诵了于右任这首著名的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在两岸关系发展渐入佳境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不懈努力,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从此不再是2300万台湾同胞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