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1304800000018

第18章 科甲巷与朱熹宗祠

200多年前,朱熹后裔在此购宇立祠之时,此地尚是成都的荒郊,可以说既无“巷”更无“街”,只有“诸葛庐”之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朱熹的裔孙们以“朱祖文”之名,用700两纹银购得地块建立宗祠,现仍存“杜卖文契”为证。那为什么后来有了“科甲巷”呢?

朱熹第三十一世孙、离休干部朱文国先生指出,明、清两朝的科举,考的都是四书五经,必须写成八股文,而经文的解释必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为准。朱子后裔立祠,于是取“登科中甲”中的“科甲”二字,作为立祠之巷的名字。也正因为科举考试与朱熹《四书集注》密切相关,所以每逢乡试,赶考者都是蜂拥而至,提前半月住进科甲巷栈房,天天进入“朱祖文祠”朝拜先贤,待乡试开始,才进入贡院“应试”。

在朱氏数十谱碟中,对成都科甲巷总祠都有记述。经考证,首倡创祠时间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哲学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后裔大量进入四川。他们刚一站稳脚跟,便开始商议“设立总祠”及“祠街巷名”之事。经过8年的筹集和商议,最后于1786年8月,由参加“丙午乡试”的朱子裔孙中的举子们确定,购“诸葛庐”范、刘二姓七人之“寨”,立“朱祖文即朱熹总祠”。因左已有“北打金街”,故取“登科中甲”中“科甲”二字作祠巷之名。科甲巷由此得名。清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购寨立祠。

首先,与总祠一“篱寨心”之隔的右舍毛氏拆“寨宅”建客栈,兼营祭祀品,这是“正科甲巷”形成之萌芽。其次,左邻况姓拆寨建茶房酒肆。清道光年间,科甲巷进入兴盛时期,修建“科甲巷正街”,将“科甲巷”更名为“大科甲巷街”,“良医巷”改名为“小科甲巷街”。清末民初,成都50余个行帮商会,基本每个帮会都在大、正科甲巷设立有“帮铺”,单是“玉器帮铺”就多达12家;全省著名的“苏广洋货发售所”即“从仁祥号”批发部就设于此巷内;“科甲巷肥肠”、“科甲巷米花塘”是当年著名的食品店及食品,还有用牛蹄壳制成的透明冬瓜灯、柿饼灯和纱灯笼灯饰专卖店;神像雕塑和刻字工艺更是全省有名,小孩玩具店也名气不小。在商贾云集、人满为患的情形下,修筑春熙马路缓解了科甲巷之压力,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春熙路受科甲巷辐射而繁华也顺理成章。当然,建于1907年的商业场对春熙路的繁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春熙路与朱熹宗祠》,见2006年1月5日《成都晚报》)

1992年,当地政府将朱熹宗祠(总祠)地段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了日本邱永汉集团,总祠房屋被拆,原址上建起了伊藤洋华堂等商业建筑。如今在龙泉驿十陵镇半节河附近的朱熹宗祠,则是一个陪祠。“朱熹宗祠是全球唯一的以朱熹名字命名的朱氏宗祠”。这是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熹第二十九世孙朱杰人教授先后两次到朱熹宗祠考察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