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1304800000043

第43章 春熙舞台的生死戏剧

1932年初秋,一个60多岁的老人,经过几天颠簸,由重庆来到成都,下榻于陕西街乔仲泉家的小院。这里顿时热闹起来,人们闻讯前来拜望,门前车水马龙。别看老人其貌不扬,却是大大有名,这就是京剧乐师、宜宾人陈彦衡(1868-1933)。他擅长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当时,他与京剧大腕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等交往甚密,共同设计创造新颖的唱腔,许多演员的艺术成就也得力于他的指导、传授。他的京胡伴奏技巧造诣很深,配合演员演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

当时,成都众多票社比如“己巳”、“七三”、“星六晚会”、“友联”、“阳春”等,联名请陈彦衡先生到成都教戏,陈彦衡因此来蓉。听说陈彦衡要在春熙大舞台亮相,立时在蓉城票友中引起了一场震动。戏迷们纷纷朝春熙大舞台拥去,一次别开生面的演出在这里拉开了序幕——陈彦衡亲自拉琴示范,并由他的儿子登台演唱,这是一次难得的父子联袂演出。

陈彦衡不仅谙熟京剧音乐,在京、津、沪、汉、四川等地剧院演奏,辄悬牌“胡琴圣手”或“第一琴师”的匾额,当时一直未有异议者或被否认,由此可见人们对他的认可程度。而且,他对唱腔也颇有心得,圈里的人都尊称他为“陈十二爷”。这是一位从小就有主见的人,父亲明令禁止他学戏,一心要他做官,他就背着家人,半夜三更在自己屋里偷偷地练,一个手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历经数年,如痴如迷。某一天他一展琴技,竟技惊四座。

他以后虽在北京做了个小官,但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而是醉心于拉琴击鼓。一天,他和琴师梅雨田在酒楼里酒足饭饱后,照例拉上一段京剧音乐,梅雨田连连叫好。梅雨田不是别人,就是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伯父,专为红极一时的谭鑫培拉琴。谭鑫培除了梅雨田,他哪个也不要。而当他见识了陈彦衡的琴技后,又惊又喜,视为自己的搭档。

在随后的日子里,陈彦衡还不忘培养后人。他先后辗转于东北、山东、上海等地,每到一地,都招收了大量的弟子,余叔岩、言菊朋、刘仲秋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当时的梅兰芳也得到了他的不少指点。陈彦衡把当时新颖的唱腔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梅兰芳还经常问他:“十二爷还有什么新的唱腔?”两人也成了忘年之交。多年之后,梅兰芳一提起此事,还感慨不已。

感于成都票友的热忱,他不顾自己正在患病,答应演出。他与其子连演5天,剧目为《宇宙锋》《二进宫》《回龙阁》《贩马记》《女起解》《孝义节》,家乡人总算是亲历了一次大家演技。在春熙大舞台每一次演出前,四川大学校长王兆荣先生必先登台,讲一遍陈彦衡研究胡琴的经历和他对全国的影响。而这次连轴转的演出之后,陈彦衡就一病不起了。

他在病中写了一首诗(见许姬传著《我所知道的陈彦衡老师》,载《京剧谈往录》三编第241页,北京出版社1990年1版):

成都从来鲜飘雪,地系平原气潮湿。

一夜冻龙带雪飞,翠竹滴沥芭蕉折。

我今来此病百日,咳嗽痰涎涕沾鼻。

窗隙壁洞地穴鼠,四方风动眠不得。

坐拥铁衾到天明,鸦声呀呀纸窗白……

先生于1933年12月18日逝世于成都,是年65岁。

陈彦衡早就有一个夙愿,根据多年从艺的经验,想写《中国音乐的特点》和《中国戏曲改革创新的方法》两书,可惜颠沛人生,天不假年,未能如愿。春熙路口上的“大舞台”早已不存,记得一个雨夜,我经过春熙路往家走,由淅淅沥沥的雨声想到了昔日那余音绕梁的琴声,茫茫天际间,谁还能聆听到丝丝入耳的天籁之声呢?所谓春熙舞台一场戏,而人生不也是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