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熙路史记:一条街与一座城
1304800000044

第44章 新型娱乐场所——“三益公”

“三益公”并非成都才有,外地也有,但外地的“三益公”社团,主要是一些购买棺木、救济死后无力收殓的鳏寡孤独者的慈善组织。成都的“三益公”是雄踞春熙北段中部的一个大型娱乐场所,俨然是时尚幻觉的制造基地。由哥老会头头吴毅侠、徐子昌等合股开设。徐子昌是“成都四大歪人”之首(其余三人是黄亚光、银剑泉、蒋浩澄),西门同兴社总舵把子,很有势力。“三益公”内部设有楼台亭阁园林式的茶馆,演唱川戏的戏院(后改为新闻电影院),乔仲祥办的模范食堂,张文鼎开的江海浴室,并设有台球室,是成都一个吃喝玩乐俱全的销金窟。

尽管如此,在一个男权社会,卫道士们在花天酒地之余,似乎并未忘记“正风纪”的职责。开设在“三益公”里的理发店晚上为女人烫发,被卫道士视为妖孽,后被省警察部门查封。后来理发店主以向政府呈文的方式请求开禁,但他们的请求没有被批准。这使得一些富家女对时髦发型的追求,被迫转入了地下状态。

当时,著名演员秦怡、吕班等曾在此演出过话剧《离离草》《升官图》等。但这里长年演出的主要还是川剧,其演员如旦角桂蕊(廖静秋)、生角杨玉冰、丑角陈全波等,戏艺均有极高造诣,为川剧舞台生色不少。所演剧目如廖静秋的《归舟》《投江》,杨玉冰的《三尽忠》,尤其脍炙人口。

秦怡是当时成都话剧舞台四大名旦中最年轻、最美丽的一位。她一度离开成都,回来后,“秦怡复出,成都登台”的通栏标题经报纸炒作,成都的话剧迷们立即在“三益公”门前排起了长龙。他们简直不需要给卖票员说买什么票,只说“看秦怡”,由此可见秦怡的号召力。

更有意思的是,在追捧秦怡的观众队伍中,华西大学出现了一个“秦怡追求团”,人数众多,这个组织的成员是以追求秦怡为目的。秦怡虽然不理这件事,却给剧社带来麻烦。“秦怡追求团”中一位西装革履的追求者,在剧场包下一个固定的座位,每晚必来看戏。剧社的人摸不透他是话剧迷,或是洋场阔少,只能表示欢迎。一天戏散后,这位追求者跳上舞台找到秦怡,递上名片,上面头衔一大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大代表”。秦怡一看这个头衔就反感,没有给他好脸色。第二天,这位“国大代表”又跳上舞台来,要请秦怡吃饭,一而再,再而三地缠着不走,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石曼《写在话剧百岁之际》)。

《秦怡传》记述说,“中艺”租下了繁华闹市区的戏园“三益公”作固定剧场,四十多个演职人员吃、住在剧场后台。饭是大锅饭,睡是稻草铺。戏叫座,收入好,一日三餐仅得温饱。一个星期如能打上一顿牙祭,来一碗回锅肉或麻婆豆腐,真是乐开花了。反之,一日三餐则难得保证。住的地方更甭提了。单身汉一律睡后台,各占一席之地,晚上搭地铺睡觉。夫妻演职人员、年纪大的单身演员,住在楼上用竹篱笆隔成的斗室内,好歹算是有个“家”,也算是特殊照顾。至于薪金,名义上有标准,实际上是不定时给点酬劳,互相略有差异,大体够买点日用品,余下的作零花用。

秦怡在成都一部接一部地演了6部大戏,280天的时间都在舞台上,最后一部戏是《结婚进行曲》。戏中秦怡的表演有了新的发展,她饰主角黄瑛,把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深情并茂,以至于演着演着,角色的台词和动作自然而然地脱离了剧本的设计,出现了新的台词和动作,效果比原剧本设计好。能进入这样境界的表演,不是一般演员所能做到的。《结婚进行曲》的演出风靡成都,“三益公”因此连续爆满两个多月,每次全剧演完落幕,观众竟然鼓掌要秦怡谢幕。秦怡后来说:“这是我当演员以来得到的最高奖赏和最大的尊重。应先生最懂得观众。这是他含辛茹苦,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经验。在成都我度过了最幸福的280天。”

即便是一个演艺场地,在抗战时期,依然体现出艺人的爱国本色。李笑非在《忆抗日战争时期“三益公川剧艺员军训队”》中说,1938年,成都市“三益公”大戏院的川剧艺人们,在“全民抗日、一致对外”的口号指引下,成立了“军训队”,又称“防护团”。当时社会上的军训称为“挨门丁”。三益公大戏院的军训队连长是川剧著名须生演员杨玉冰,军训队下属三个排,一排排长是川剧名净张崇德,二排排长是打大锣的李伯康,三排排长是丑行演员卿玉教。军训队共有50多人,全是自愿报名参加,任务有三:一是教育自己,保护自己;二是敌机空袭时维持社会秩序,严防汉奸破坏,严防坏人抢劫偷盗;三是招之即来,出川抗战。体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四川戏剧》2008年第5期,第18页)

老作家陈稻心《成都旧警轶事》一文指出,1947年冬,住纯化街延庆寺的青年军不守交通纪律,受到警察干涉,双方发生冲突。青年军全部上街,

见警察就打。春熙路一带因为商业繁盛,担任这一带警务的保警大队都有枪支,但青年军人多势大,把值勤保警队的枪也提了。许多青年军又拥到春熙北段的“三益公”来打戏院,旦角紫莲正在台上唱戏,也被抓下来侮辱毒打。观众不晓得是怎么一回事,像天崩地塌一样地夺路逃走。紫莲脱身后装也未卸,就从“三益公”后门跑出来,打电话找本管区警察分局长熊倬云想办法。熊到现场后见“三益公”戏院已打得一塌糊涂,桌椅门窗道具等大半毁损,青年军又拥到别处打闹去了……第二天熊倬云在荣乐园宴请青年军的高级军官,向打人的赔礼道歉,事情才暂告解决。

这一次浩劫,使得“三益公”元气大伤,难以为继。1949年后,改名为人民剧场。一些“老成都”至今还记得,演员廖静秋、司徒慧聪在1949年后主演的川剧《屈原》的盛况,场场客满,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新闻电影院曾经非常红火,由于电影院的票价非常低廉,加上“三益公”内的茶座人气很旺,也是休息的好去处,一度是成都市民看电影的首选之地。那里放映电影的内容深刻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从八个样板戏到朝鲜电影、罗马尼亚电影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乃至时髦的好莱坞大片。2002年,随着春熙路的再度改造,近百年历史的“三益公”被拆除,引起不少市民的无限留恋。

当地政府投资1亿元人民币,拆迁10余亩土地打通“三益公”片区,建成后新街后巷子可与三圣祠街直接相连,打通的大道能使联系春熙路和盐市口商圈的“一”字形连接变成“井”字形,从而形成人气和商气的“回水带”循环,让相对沉闷的北(中、南)新街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