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17

第17章 论兵艺--围魏救赵(2)

军队训练

军队不训练则不能战斗。这句话到「唐代就愈发成为兵家常识。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骑兵的作用突出,步兵、弓弩兵的配合也愈见重要,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非但不能战斗,而且往往会冲乱自家的阵角。

唐朝是以马上得天下,骑兵是唐初最主要的兵种,放下锄头的农民化为一名骑兵,不经过系统训练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李卫公问对》的训练是着墨甚多。它非常重视训练方法的得当与否,认为如果教导得法,不仅士兵接受掌握快,而且他们心情愉快,乐于用命。相反,如果教导无方,纵使朝暮督责,也无益于事。所以李靖制定了一整套由单兵到小分队,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的训练程序,在战斗队形的演习中,由伍法而至队法,最后到阵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同时,李靖还强调要根据各个兵种和部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别教练,比如由汉族农民组成的部队就与少数民部队的教练方式不一样,前者多教骑射技术,后者重点培养协同配合能力等等。

李靖更强调洲练的实战性,不摆花架子,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实战中,新老兵搭配,务使新兵接受实战洗礼而又无大损失。最后经过训练的士兵应到在战斗中虽厮杀成一团但章法不乱,士卒虽被隔开,但仍能各自为战,退却时不溃散,井然有序。

《百战奇法》与《阵纪》一阵前实技

《百战奇法》是一部一度托名于刘基(伯温)的兵书。据研究,此书当出自于宋人之手,是一部讲具体战法并借助战便说明的“实战大全”。《阵纪》顾名思义也是一部讲阵前实用技能的兵书,是作者多年行伍战阵经验的总结。

《百战奇法》

《百战奇法》共有篇目一百,将各种战争与战法分成一百种,分而述之,告诉人们分别应该怎么办。其篇目为: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斥战、泽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死战、生战、饥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分战、合战、怒战、气战、归战、逐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难战、易战、饵战、离战、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书战、畏战、好战、忘战。

作者每篇先讲一段自己的话,等于告诉读者何谓某战,然后引一句古代兵书上的名言以概括本篇的内容,提纳挈领,最后引用古代战例或名将事迹言行以参证之。如“谋战”篇,开篇就说“谋战”即为凡为敌人谋算计我,而我设谋反击,彼此斗智,最后我使敌计穷而屈服,其后引用《孙子兵法》名言“上兵伐谋”为提纲挈领之言,最后引证了春秋晋齐两国君臣相互伐谋的史例。

实际上,《百战奇法》在思想上的原创性并不高,没有多少超出前人的东西,但是它结合战例,分战法,对前人兵书的注释却十分明晰,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兵学教科书。比如,它在解释“穷寇勿迫”时,将之与“物极必反”的哲学理论联系起来,它说,在战争中,如果我众敌寡,敌人畏惧而逃路,这时不宜穷追猛打,因为物极必反,敌人被逼急了会拼命抵抗,应该整军缓追,这样方可获胜。揭破了孙子“穷寇勿迫”背后的哲理。又比如,它对于孙子“其下攻城”的诠释,也很有见地。他认为孙子把攻城视为下策,并非绝对地反对攻城,其精神在于要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避免以大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从而使国力损失过大。而且“其下攻城”还可以延伸为对城高池深的城市不用强攻,可以采取长期围困战术,迫而降之。《百战奇法》在此引证了前燕与东晋广固之战为例,说明这个道理。它认为包围敌人故意网开一面的战法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战术,故意留出生路使被围者战心动摇,有意逃跑,这样反而易于歼灭,在这种情况下,被围者最好的对策是自己断掉敌人有意留出的退路,以坚定士卒之心,然后四面奋击,以必死之心与敌接战,有可能获利。

当然,《百战奇法》讲得最多的还是各种不同兵力对比、不同作哉对象、不同作战情势、不同开气形势、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战法。比如,当敌人无隙可乘时要静心等待,乘其有变,方才出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避敌锋芒,知难而退,设法分其势,劳其兵,然后乘隙破之;战时要注意保障自己的后勤供应线,但却要设法切断敌人的供应线,山地作战要先占据高阜;谷地作战须傍依山谷;敌人登陆作战要待其半渡而击这;火战要掌握好风向火候等等。《百战奇法》对战争过程出现的一些奇异现象也作了交待和解释,比如在《人战》篇中它就指出,行军作战时出现猫头鹰落在帅旗上或旗竿突然折断的怪异现象,实际上与战争胜负无涉,只是自然的偶然作用而已。一旦摊上了这种所谓的“不吉”之兆,作将帅的要及时处置,稳定军心。最关键的是要制止军队中的迷信流行,消除种种无妄的疑惑,让军人明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左右战局,走向胜利。

《阵纪》

《阵纪》共四卷,六十六篇,除第一卷是讲训练和治军的之外,其余均为实战技术。作者何良臣,明人。《阵纪》篇目如下:

卷一:《募选》二篇;《束伍》四篇;《教练》三篇;《致用》二篇;《赏罚》四篇;《节制》三篇。

卷二:《奇正虚实》四篇;《众寡》三篇;《率然》二篇;《技用》十五篇。

卷三:《阵宜》三篇;《战令》五篇;《战机》三篇。

卷四:《摧陷》一篇;《因势》二篇;《车战》…篇;《骑战》一篇;《夜战》一篇;《山林泽谷之战》一篇:《风雨雪雾之战》一篇。

《阵纪》的主要论述方向是作战和治军训练,在具体战术运用方面,作者颇有心得,是为该书的精到处。作者对奇正的论述就是如此,他在详细列举了历代兵家对奇正的看法后,提出,不能将奇正固定化,教条化。说有的庸将派定队伍,正者只作正兵,奇者只作奇兵,属于大错特错。奇兵并非是正兵的变化,而正兵也不一定是奇兵的根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可化为奇,奇亦可化为正,一切因敌而变。同时,正兵自己可以变化无穷,奇兵也可以变化无穷,没有一定之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还引出一个。伏兵”的概念,与奇、正鼎足而立。他说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体方有手足,无手足身体也是废物,所以三者不可缺一。伏兵可由正兵出之,也可由奇兵出之,善用伏兵者,并非需山林草泽险峻才行,无处不可设伏,奇、正、伏三者联用,变化无穷,是为用兵如神。

“众寡”问题也是历来兵家必谈的话题。但《阵纪》的作者何良臣着墨较多的是众寡之运用。了认为统带军队多的时候,要注意军队的整体感,部队要指挥如一,系统通畅,部署严整,治军需严,军令统一号令一致,在具体作战时宜分兵对敌,万不可拥挤于狭隘地带,使兵力无法展开,发挥不出优势兵力的作用,而在统带人数少时,应该注意保持军队的强固,使部队轻捷机动性好,善于冲锋陷阵,锐利无比。敌我对比的众寡之分也并非一成不变,不要以为己方土地广大,兵马繁盛就一定是“众”的一方,实际上,如果分守地方过多,而人家集中兵力攻你一处,则你处处皆“寡”。所以众寡也是相对概念,如能分敌之势,虽寡亦众,如果为敌反分,虽众亦寡。众寡与战场主动权相联系,有了主动权,就可以调动敌人,造成局部上我众敌寡的态势。

《阵纪》的作者象《百战奇法》的作者一样,花了大量篇幅以教

品种作战方法进行论述,象骑战、步战、水战、火战甚至车战都有专;门的叙述。对于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车战,作者主张虽以恢复,以阻挡少数民族的骑兵冲击。后来,果然孙承宗等人创造了炮车一体的车营,采用了以火炮为主攻武器的新式车战。

在治军方面,作者首把选募士卒视为头等大事。事实上,士卒如果不选好,以后的训练及作战都会出现麻烦,戚继光的抗倭实践就说明了这‘点,他首先以旧有军队为基础进行训练,发现效果不佳,然后尽弃旧军,另募新军,这才练成了一支令倭丧胆的“戚家军”。《阵纪》的作者何良臣显然明了戚家军的编练过程,所以他主张把人的精神要素放在首位,选募士卒首先要看人品、胆气,然后再看膂力武技。他尤其主张应该在乡野老实人中选募士兵,坚决排斥“城市游滑之人”。

在士卒的训练方面,作者不仅主张进行体能与技巧训练,实战训练,还主张进行精神教育,所谓“明耻教战”。要求通过精神教育,使全军懂得何谓荣辱廉耻,以战死为光荣,以退后变节为耻辱。通过精神教育还可以密切官兵关系,造成父子兄弟的家庭气氛。同时要严格赏罚制度,强调赏真罚实,诛罚不避权贵,赏赐不逃卑贱,要求将帅亲自掌握赏罚的施行,严防下面人捣鬼。对于赏罚标准,作者主张要轻重适宜,太轻则失去作用,赏之不喜罚之不惧,太重则人心存侥幸。

《百战奇法》与《阵纪》都是讲求实际的兵书,虽然眼界不高,立论也难见新意,但对于参与战争的人却有些实际的效用。一看就知出自于实战者之手,少耳食之言,多切实近理之论。

《三十六计》--诡道之大成

《三十六计》是一部迄今为止既查不出作者,又无从考证成书年代的兵书。但是它的名气非常之大,在山野匹夫眼里,它几乎与《孙子兵法》一样出名。纵使对军事一无所知之人,也可能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这半成语、半歇后语式的说法。

其实《三十六计》这部书为现代社会所发现是晚近之事。1941年它在陕西芬县的一个旧书摊上露面,同年被人用士纸翻印,这才得以见天日。对这部兵书的研究,从建国后才开始,近年来才势了起来。有人认为从书的内容及其他有限的旁证材料推测,成书时代应在明清之际。

“三十六计”之称来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收·王敬则传》中王敬则讥讽东昏侯的话:“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大约从那以后,民间渐次传开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的俗语,有好事者遂借用阴阳学说的太阴六六之数,按每套六条,一共六套,排成三十六计,中间嵌以《易经》之言,加以引证,遂成《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与其他兵书不同之处在于它专讲“诡道”,是古代谋略诈术的大成。用今人的话说,就是有些不择手段的厚黑风格。也就是主,这部兵书的着眼点在于阴谋许术的本身,而非象其他兵书只将其作为一种手段。

篇目说明

《三十六计》全书共六套三十六计,前边有总论,后附有跋,惜已残缺。其具体篇目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一般来说,这六套计中,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是处于优势或势均力敌情况下使用的计谋权诈;而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是处于劣势情况下使用的计谋。当然有些也不尽然,象“关门捉贼”、“假途伐虢”、“反客为主”、“反问计”等,优势劣势时均可使用。

《三十六计》每计的名称多借用现成的成语,形象易记,缺点是不甚准确。其次为解语,再加按语。解语的前半部多引著名兵法,兵部分多引《易经》封词,给每一计都增加了些神犹气氛。《易经》的数、理、象也就此掺进了后法。按语则又是对解语的解释,先从理论逻辑上释义,然后举历史上的战例参证之,较为通俗易懂。如果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的按语,首先解释说,“纵”的意思就不是“放”,而是“随”,或者可以说是稍稍松松手。后法上“穷寇勿追”也这个意思。不追并非不随,只是不紧紧压迫而已。当年诸葛亮拎孟获之役,诸葛亮七擒七纵,每纵则追蹑跟进,辗转推进蛮境处。所以说诸葛亮之纵,不过是意在拓地开疆,在于借孟获以征诸蛮部落,并非合乎兵法。若真的论兵演战,则擒住之后是不可放掉的。

内容解析

《三十六计》是一部讲对战之策的书。用它的话来讲,就是关于战争之事内容繁多,其中强国练兵,择敌以及战前准备、战后善后,虽然也是兵家之道应该考虑的,但均有一定之规可循,然而战争中的对战之策却变化万端。它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其阴谋奇计绝非哪种兵书可以穷尽的。

《三十六计》把《易经》引入兵法,以《易经》的阴阳数,推演兵法诡道的变化之端倪,不是告诉人们,军事上的计谋只有三十六个,而是象易理一样,借三十六之数推演无穷,以三十六的数字代表无穷多,以揭示对战诡道的核心精神就是“变化”,跟易理一样,由一而至多,至于无穷,因时、因事、因敌手,因一切客观情况,数字组合的变化就会导致“术”与“理”的更新。

《三十六计》的总说有言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也就是说,虽然它排出了各种类别的阴谋诡计,而且这些诡计看起来是按着一定的数字规律出现的,但运用起来却不可预先设谋,照搬教条,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不可言传之中。再美妙、再神奇的象、术、数也不过是告诉人们一种表象或者某些大趋向性的规定,运用却一要靠学习者的悟性和体验。没有悟性的入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诡道的奥秘,即使他将《三十六计》背得滚瓜烂熟,到头业也不过是书蛀虫而已。

《三十六计》引《易》入兵,充斥着辩证精神,它在每一计的解语中都能注意到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奇正互变,虚实互易,众寡相移,不利变为有利,有利变为不利。它还特别强调战争必须有所损失,想自己毫毛不损而大获全胜的事多半是幻想,要善于用局;部的损失来换取全局的胜利。《三十六计》还贯穿着一种“巧”和“滑”的精神,特别反对冒险、硬拼和不可为而强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强调负责任的道德精神,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为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倒更象是合适于中国某种人的“处世要诀”,在现实中,也的确有不少人将之用在处世为人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为世人所广泛传诵的三十六计最后一,“走为上”,诚然就是溜之乎也的意思,但并非说这种不光彩的“开溜”。就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一策。它的意思是说,当面临败亡处于完全的劣势,短时间内无从改变局面的情况下,及时地撤退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如该计的按语所说,当敌势全胜,我不能胜他时,出路只有三条,一是投降,二是屈辱地媾和,三是撤退。投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媾和也近似之;退却不是失败,倒可以以此为契机转败为胜。也就等于说,所谓“走为上”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计谋,俗语所谓“光棍不吃眼前亏”,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有效地保存住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当然,也不断地有怯敌的懦夫,以“走为上”作借口,避战自保,这不能怪到《三十六计》头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兵学滑入诡道,尽管立意精巧,内容丰盈,但不能不说是走入了死胡同,按这条路走下去,兵学就要变成权术与诈术的集成,而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系统、致密与逻辑性。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军事学家反倒不在乎《三十六计》,而一般人却要对它大加青睐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