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18

第18章 论兵训--当收儒将之功

●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结南北两地练兵作战的经验,著述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名著,堪称我国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军事哲学思想的结晶。

● 戚继光的基本练兵思想特别注重“临阵实用”,反对搞花架子。书中说:“今之阅者,看武艺,但要看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但要周旋华彩,视为戏局套数。”他尖锐些批评这种“花法胜”、“虚文张”的作法,只是武艺之病、制阵之病。

在冷兵器时代,虽然未经训练的农民,只要有膂力和胆量,有时也可以作战,但是总体上来说,作为正规军队,“无训不成军”的古格言是适用的。训练之师与乌合之众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训练实际上包含至少三部内容,一是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体能训练;三是军事技术的教练,包含单兵与整体配合、兵器使用等项内容。古人所谓的“训练”实际是分成“训”和“练”两大要素。训主要是精神和思想教育,核心是以忠义廉耻的道德信条向士卒进行灌输,还包括营造军队中父子兄弟的宗法家族气氛,以保障传统道德被遵行。练就是军事训练,使士兵象个士兵,懂纪律,知配合,晓战技。

古代兵学著作一般都要讲到训练,但是专门讲训练的并不多。主要内容为综合性训练的兵书集中于明代。

《纪效新书》--平倭治军新法

《纪效新书》是明代名将戚继光所著。这部书是他在东南沿海扫平倭寇,编成戚家军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第一部主要讲训练的兵学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取名《纪效新书》,“纪效”就是告诉人们书中所写的非口耳空言,而“新书”是明示此书未拘泥于古法,有所创新。

《纪效新书》详细地论证了练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训练理论,即点出了练兵的关键与重点,又详列了练兵过程的各种细节,具体而微地讲述了兵员的选拔、编伍、水陆训练、作战和阵图、各种律令和赏罚规定、诸种军械兵器及火药的制造与使用、烽堠报警和旗语信号等等相关内容。《纪效新书》有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后者是戚继光晚年的修定本,而前者系原本,现介绍十八卷本的篇目如下:

卷首三篇:“任临观清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正文十八篇:“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

选兵之则

戚继光特别重视选兵,在他看来,一支军队士卒选拔是否得当,是它能否练好的关键。在这方面:他是有过教训的,当年初至浙江剿倭,他好容易争来了三千兵卒,以为严加训练就可以变为精锐之师,不想这批兵痞却是不可雕之朽木,虽然经过训练稍有起。色,但总的来说成效不大,不得已,他遣散了旧军,另从农民和矿工中募成新军,这才有了战无不胜的“戚家军”。

戚继我一向主张,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主要看效率。他从亲身经历出发,反对选用“城市游滑之人”和形形色色的“奸巧之人”,他挑兵吸选那些“乡野老实之人”。对原来的选兵标准“丰伟”、“武艺”、“力大”、“伶俐”四条,他认为虽然不能说错,但在实际中往往是虚设的牌位,因为现实中能符合这四条的人太少了,很难找来当兵。戚继光挑兵是把精神品质、相貌以及胆量力气综合起来考察的。首先品德须佳,忠厚老实者方才收录,其次品貌要端庄,戚继光在这里还引入了“相面之法”,选兵“忌凶死之形,重福气之相”。其后又须有体力,至于武艺的有无,倒无关紧要,因为武艺不精可以教习,而品劣力亏者就不是短时期可以弥补的。

实战训练

选好士卒之后,戚继光认为应该根据他们的个人条件配备兵器,加以针对性训练。比如步壮健实者宜于使用藤牌;而高大雄壮者宜于使用那毛竹做的狼筅;而精敏有杀气的人则宜操长枪与短兵器。

士兵编伍分派已定,各自安在合适的定位上,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就开始了。戚继光特别忌讳练摆花架子,强调要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训练。要求“设使平日所习所这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也就是说要以平日训练当实战,训练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效果,练熟掌握一样兵器就要得一样兵器的利益,总之是扎实的训练,实战的效用。戚继光特别反感那种为了做给上司看,为了检阅用的操练,说那是种拿士兵性命开玩笑的“虚套”,这种“虚套”,就是练上一千年,也毫无用处,打起仗来还是生手。戚继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的技艺是用来杀人打仗的,怎么会好看呢?热衷于检阅的好看,实质不过是把军人当玩艺摆设罢了。

对于士兵的武技训练,戚继光也力戒那种眩人耳目的花拳绣腿。他反复告诫士兵:武艺不是“答应官的公事”,而是当兵防身保命、立功杀敌的看家本事。战阵之上,技不如人自然要丢命,若技高一筹,那就不是你死而是对方授首。戚继光严格规定,“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甚至,他对于一般武学的动作技艺也有所挑剔,在他看来,“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山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也就是说,战阵之上讲究的是整体配合,群进群退,士兵所习武艺,要与之相适应,不需要出个人风头的“武林高手”。正因为如此,《纪效新书》也十分重视号令训练,规定要把简便易行的号令刊印出来,发给士兵,每夜背诵熟记,识字的人自己读,不识字的人听识字者教育解说。要求将士们“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达到“大家共作二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之效。

戚继光还强调士兵的生活习行与训练的一致。他认为,作为士兵,不一定到了操演场才算是训练,平时食坐寝居也要合乎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操练”。如此,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处乱不惊,从容对敌,养成良好的军人素质。

兵器之用

兵器的使用,无疑也是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纪效新书》十分重视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器械不利,无异驱士卒而为敌人俎上鱼肉。因此,它用大量篇幅插图,力求生动、鲜明、直观。《纪效新书》对火器也十分重视,有大量篇幅涉及火器的制造、使用以及火器与冷兵器的配合。不仅如此,戚继光还在书中介绍了他在闽浙抗倭时,就地取材制造的兵器“狼筅”,即一根带枝叶的大毛竹,以及这种兵器的使用方法。《纪效新书》对长短兵器的使用要造成一定的气势,而短兵相接肉搏以最后决定胜负。

戚继光为了尽可能发挥各种兵器的配合,效应,还发明了鸳鸯阵,一头两翼一尾,火器、狼筅、长枪、藤牌、短兵迭次配合,最有效地攻击或后撤,交互掩护,交互进攻,实为古代阵法中佼佼者。

精神训育

戚继光是非常看重士兵的精神面貌的军事家,对士兵品质道德之挑剔,是岳飞以来第一人。他不但在选择士兵时要排斥市井之徒,专用“乡野老实之人”,而且对招来的朴实农民,也不放松精神教育以及外在的身教和纪律的约束。

与封建时代的将帅不同,戚继光的精神训导没有太多空洞的封建忠义道德说教,而是从启发人之天良出发,结合士兵实际讲道理,比如他在《纪效新书·法禁篇第五》中说:“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交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面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思量今日食银之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他,养你何用?”实际上戚继光倡导的是一种士兵的职业道德,虽不及某些道德教条高远,却切实可行。

其次,戚继光要求将遇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身教示人。将帅身先士卒,不仅在战阵之上,而且平时件件苦事都要身先士卒。戚继光还强调为将者要与士卒“同滋味”,不但患难时要“同滋味”,平时也要“同滋味”。只有为将者样样做在前头,士兵才能跟上来。

其三。良好的精神面貌的保持不仅要靠内在感化,也须外在的约束和激励。所以戚继光主张严纪律,严格赏罚,赏罚必须公正,该赏的人,就是平时的冤家也要赏;该罚时就是自己的子侄也要罚。他在带兵实战中也确实做到了这点,曾以临阵回顾杀了自己的长子。赏罚是与纪律相联系的,《纪效新书》规定了多种军纪,各项罚格条。还制定了“连坐法”,要求一种纪律上的群体连带责任。同时,把“不扰民”的精神贯穿军纪之中,与精神训导相呼,如规定:“砍伐人树株,作践人田产,烧人屋房,奸淫作盗,割取亡兵的死头,杀被掳的男子,污被掳的妇人,甚至妄杀平民;假称贼级,天理不容,王法不宥者,有犯,决以军法从事抵命。”

应该承认,这样训导出来的戚家军,其精神面貌就是大不一样,难怪战无不克,无坚不摧。

《练兵实纪》--铸就钢铁长城

《练兵实纪》也是戚继光行伍练兵的心得体会。只是范围比《纪效新书》更广泛,涉及兵种、兵将更多。倭患平息之后,1568年春,戚继光受命督率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事、沿长城布防、承担起捍卫北部边疆的重任。戚继光在蓟门坐镇十六年,蓟门军人强马壮,器械犀利,为诸边之冠。常来犯边的蒙古诸部落闻而远遁。边境安堵,人民乐业。《练兵实纪》就是戚继光在蓟门练兵时编写的各种教材和条规的汇编。

《练兵实纪》共九篇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为:练伍法第、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营阵第九。后附杂集六篇:储练通讼(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

对比《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恨界更开阔,不仅涉及步兵;还涉及骑兵和车兵(实际上是炮兵),不仅要求练兵,而且要求练将,是一部适宜于整个国家军队训练和建设的教材。

精神训练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里承袭了他在东南沿海编练戚家军的经验,重视对将士精神风貌的培养、个人品德的提高。他提出了“练心”的说法,练兵练将先练心,人人要把实心拿出来,踏踏实实地操练、踏踏实实地上阵。把心练好了就能万人同心,天下无敌。

练心成就的标准是“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任难。”(《练兵实记·练将第九》)练心的途径则主要通过学习和人格表率的带动。对于将帅,戚继光不仅要求他们学习历史,读《资治通鉴》、《百将传》,而且要读经,选读《孝经》、《论语》、《孟子》、《春秋左传》以及《大学》、《中庸》,以修身养性,培养忠义之性。而士卒则只需要诵读戚继光专门编的《练卒册》即可,能背诵者奖,如果触犯了一般性的军规,若能背诵五条以上,免打一棍。这样一来,肯下苦功且记性好的人,皮肉之苦也就少了苦干。戚继光还鼓励人们将《练卒册》条规改编成俚曲传唱,以使人人均可耳熟能详。

戚继光在练兵中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谆谆告诫将士一定要做好人,讲操守,万不可逞一时之性,坠万世不复之劫,失去节操,投敌屈膝,落千载骂名。他还告诉人们,生死是相对的事,死得其所,流芳百世,虽死犹生,而默默无闻一辈子,纵然是活着,也等于死了,更何况做坏事,不但坏了自己名声,也让父老乡亲抬不起头。可以看出,这时的精神教育,已经不再象《纪效新书》中那样仅限于职业道德的养成,而多了一些层次的内容。

练将之法

戚继光到了蓟门,手下有十数万精兵,不可能象在东南沿海统带戚家军一般事必躬亲,必须练成一批优秀将领,方可成功。所以,“练将”的任务提到了日程。戚继光认为将帅是一军的统帅,一举一动牵扯全军,练兵先要练好将,方能带出一支支精练的部队。

首先,他认为将帅必须掌握文化知识,不能当不识一字的大老粗,满足于战阵上的勇武。其次,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将帅还需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修养,了解祖国历史,并通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养成忠孝仁义之气。其三,也是为戚继光所最重视的,是兵法理论的学习,他说,兵法如医术一样,不学习掌握是不可能成为名将的。所以他主张为将帅者必须学习《武经七书》、《武经总要》等兵家典籍,学习不要求背诵句读文辞,但求理解其精义,务必做到胸有韬略,畅晓兵机。其四。戚继光还要求将帅在武技及队列操练中身先士卒,为人表率,务必精通一二门武艺,掌握精熟一门以上的专门兵器,并了解其余武技和兵器,不一定精通,但也略知一二。

由于将帅的培训是比士卒训练更繁复且专门化的工作,所以戚继光一面自己着手整顿军队,培训将领,淘汰不合格的将军,《明史》上说他在蓟门十六年易大将凡十人,至于中下级将领就更多。他另一方面积极向朝廷建议兴办“武庠”即军官学校,以便系统正规地训练将帅,不但教兵法,而且教具体的作战技术,于骑射之外,如矛、盾、戈、铤、钩、弩、炮石、火攻、车战之法,各随学员所长专习一门或二门,然后派到军阵中去实习一段,若不中用,再进学校回炉,如此,数年之后,必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将材。

练兵新意

在士兵训练方面,比起《纪效新书》来,《练兵实纪》颇有新意。新意之一就是提倡“练胆气”,《练兵实纪杂集》认为,“必须是有胆之人,习得好艺,故胆益大。无胆之人,平日习得武艺十分精熟,临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任是如何教习,亦不得胆大也。”俗语称“艺高人胆大”,其实“胆大艺才高”。不过胆气大小不是教出来的,必须经过实战演习,以老兵带新兵,以军官作表率。所谓“练胆气”实质上就是尽可能使官兵关系融洽,士卒之间密切配合,蓄养士气,激励斗志的问题。所以练胆是将帅之事,能与士卒通之情,结之以心,使之乐为效死,自然胆气生出;能赏罚分明,严明纪律,自然人人有向前之心,无后退之意。

协同作战训练是戚继光到达蓟门之后,针对北方地形平坦开阔,一次使用兵力较多,且对蒙古骑兵骠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新举措。戚继光主持蓟门军事不久,即提出了车(炮)、步、骑战之者迭用的用兵方略。在争得朝廷的同意后,立即着手整顿步骑兵,建立车(炮)营,并研究三者协同的方法。

《练兵实纪》指出,北部边疆的当面之敌是精于骑射的马背上的民族,勇猛善战,来去如风,作战机动性极强,对付这种敌人必须以从车为城各以静制动,以坚城或车障阻其驰骋,以火器挫其锐气,然后再以骑兵待其懈怠疲惫冲击之。《练兵实纪》还开列了结车营的方法,因地形地势,结成各种形状的车城,外卫以炮兵和执火器的步兵,以火器抵住敌人骑兵的冲击,内设骑兵,俟敌锐气一消就冲杀出来。这种步、炮、骑协同作战的思想及训练方法,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另外,戚继光还力主进行兵器改革,大力充实步兵的火器,认为敌人善用弓矢,在这方面一较长短已经没有意义,应该发挥我军之长,多配置远射火器如火箭,鸟铳、喷筒以压制敌人。步、骑兵的冷兵器也须改进,敌人体力好,善骑马,专用刀,因而我们用的刀必须比敌人长才能弥补我方体力和骑技的欠缺,刀长一些,就是砍不到敌人身上,也可砍着他的马头,总会占些便宜,所以《练兵实纪》规定,我方的各种冷兵器必各长一倍。从此蓟门军以长刀大枪而著称于世。戚继光的车兵,也不是古代以马拉,上载武士的车兵了,而改车了以坚木和铁皮包裹的人力推挽的炮车,每车装载一至二门佛朗机大炮,遇敌则结车为营,卸下大炮安好投入战斗。另有鸟铳数枝作为保卫炮车之用。这种车兵,实际上就是炮兵。

重视后勤兵的训练,以保障军队物资供应,这也是《练兵实纪》的一大特色。从冷兵器转为火器,军队的物质供应量日益增大,火药、子弹消耗量极大,而且一旦弹尽药绝,昔时威力强大的火器就会变成累赘,只好束手任人宰割,所以后勤保障的作用就是日益突出起来。在戚继光之前,明军经常因后勤不继而失掉战机甚至吃败仗。针对这种情况,戚继光组建了辎重兵,新创辎重营,每营大车八十辆,每辆车配备骡马八匹,并专门设置了驭手、运夫、保管,保卫各种名目的辎重兵,各司其职并专门加以训练。还为辎重营专门绘制了辎重营阵图,以保障战时物质的供给。对辎重兵的要求是:只要战时辎重不失,便视为奇功。辎重兵的建立与专门化,为冷兵器向火器时代的转变,跃出了理论与实践上坚实的一步。

《练兵实纪》反应了戚继光独具只眼的匠心,也是经过实战检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言练兵者莫不奉为圭臬,甚至到了近代军阀时代,仍然有不少领兵之将按戚继光之法编练军队。

《安民实务》与《兵机要诀》--文人谈兵

《安民实务》的作者吕坤,《兵机要诀》的作者徐光启都不是领兵统军,历经战阵的将帅。他们都是典型的士大夫,也是典型的文官。只是由于痛慨于明代边备不修,军队腐败,外患日至才潜心钻研兵学,写两部讲训练为主的兵书,虽然远不及上面提到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后者,由于作者科学家的身份地位,在书中开列了大量西洋火器的资料,透露出传统兵学对外交流的信息。

《安民实务》

《安民实务》的作者吕坤,字叔简,宁陵人氏,明万历进士,当过多处地方官,最后官至刑部侍郎,是明代不多见的能吏,以务实著称。这部书是他痛慨于明军腐败,边关不修而作,全书不分卷,共十二条,一百四十一款。具体分为:一、养将才,七款;二、募勇略,八款;三、简军实,六款;四、造战具,八款;五、演武艺,十款;六、倡勇敢,九款;七、体下情,十六款;八、严马政,十款;九、密间谋,八款;十、慎修筑,十五款;十一、教军士,二十五款;十二,计军费,十九款。

《安民实务》在练兵方面着墨最多,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军队组成人员的选拔与培养;二是军队的训练;三是精神教育;四是兵器改进。

对于军队成员的选择培养,作者将之分为三个层次,大将、战将与兵士,认为三者各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万不可一概而论。对于兵士而言,只需精通一艺,或弓马、或弓马、或刀剑、或火枪,加上些臂力则足矣,而选战将的要求更高些,不止精通武艺,还要能约束部众,列营对敌,设伏用间,攻坚解围才行。而大将的标准就更高,不仅需要勇敢机智,而且要深通韬略,机敏过人方才合适。

作者对于当时明军将才之滥大概是痛入骨髓,因此他特意建议让将领们学习兵法,除《武经七书》、《行军须知》也须一一诵读。还要求将一般性的攻战守御方式模式化,然后实地演习,令将领们亲身体验。最终还要对将领进行考试,既考兵法内容,也考实地战术动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借此淘汰一批白吃饭的“南郭先生”。

在训练方面,作者也有一种系统化模式化的倾向,他将“演阵之道”归纳为“变化”、“仓促”、“险阻”、“晦夜”、“风雨”“饥疲”、“解围”、“失势”等八种模式,名曰八难”。要求训练时即按这八难来演习,以便将士能较快掌握一些基本的作战战术和战术动作,无疑,这种建议对于一般常规性的军事训练与教学是有益的,后来近代军事院校也多采用此法进教学,但在当时,模式化的手段方法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化的训练易产生教条倾向,这也是书生言兵的迂腐之处。

与戚继光一样,作者也主张士兵练艺与练勇(胆)并重。不过注重训练一批能打头阵的勇敢之士作为一般士兵的表率,认为战阵之上,只要有勇者当先,那么怯懦者自然也会跟上,在作者看来,勇敢是军人的第一要素,只要勇敢,大家奋勇向前,那么武艺就无巧拙之分。

在精神教育方面,作者建议实行感化教育,对于初犯军规的士兵,训斥一番交还本队,令其定期改正,并不责罚,如果按期改好则予表彰,若不改正,重责后再限期改过,最后达到“成就一人,鼓舞众心”的目的。这实际上是把乡里劝化的常规习俗搬到了军队之中。作者还强调军队与民众的一体性,要军人把百姓当衣食父母。为与此相配套,他还制定了详尽的民众纪律,如果规定:“凡从征军士,经过地方,民不愿留而强人人室,强宿人房者;强吃人酒饭,不与饭钱者;夺人货物,不与货银者;调戏良家妇女者;擅毁人器特、掩割人田园者,俱斩首枭示于所犯地方。”

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作者的精神教育当然离不开忠君爱国的内容,他要求军人每月初一举行集体叩头谢君恩仪式,以示不忘君主和国家。

对于兵器的改进,作者张改革旧制,以坚利实用为制器标准,力戒华而不实的军械。为此他特意批评当时的头盔是一种化而不实的样子货,制造者光图美观,打起仗来一拔即落,应该在盔上饰以狰狞的鬼面,以威吓敌人,另外头盔应加深加大,战时作头盔以防护头部,平时可作煮饭,舀水之用,也可以当刁斗打更。作者的兵器知识有限,未能对当时兵器转型提出更多的建议,但他一物多用的建议,的确有益于他人思路。

《兵机要诀》

《兵机要诀》的作者徐光启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大科学家。人们知道的他的事事迹一般都是他的科学著述,以及他与“西儒”利玛窦的交往,却不知道他还曾有过军事学方面的造诣。实际上,徐光启也可以算作半个军人,因为他在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曾经参与编新军事宜,专门研究对付后金崛起的军事方略。正是出于这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徐光启撰写了多种军事学著作,《兵机要诀》就是其中幸而存世的一种。《兵机要诀》正文实际上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诀长一》,又名《兵法选练百字诀》,共分“兵学之要三”、“养兵之要三”、“教兵之要三”、“学艺之要三”、“选士之要四”、“勇之凡四”、“选胆之略三”、“选智之略三”、“选力之法三”、“长短技之法三”、“相士之法三”、“身材八字”、“战之品三”、“守之品三”、“和之品三”、“练士之法八”、“阵之法五”、“列阵之法四”、“进退之法二”、“兵阵之形十”、“兵法要八”共计二十五组。每组多为三字成诀,亦有二字、四字、五字、八字、十字成诀者,实有字诀一百零五字。名为百字诀是取其大数。

正文的第二部分为《条格第二》,其中包括《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和《形名条格》三篇,是徐光启结合练兵实践,对第一部内容的具体化和模式化,突出的是练兵。

《练艺条格》写的是军士的各种作战技艺的练习,规定了各种技艺的要求,指出:“练远器先铳炮次弓矢”,“练长器先长枪次狼筅”,“练短器一刀三棍三镰四钯,俱长九尺以上”。《束伍条格》又分为伍艺、伍号、伍约、伍书四部分,开列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和纪律规则,也规定了军队的指挥号令、标识、包括旗帜和金鼓号角等事宜。

书后还附有《火攻要略》和《制火药法》。前者介绍西洋新式火器以及这些火器的用法。《制火药法》介绍了黑火药制造炼硝,炼硫和制炭的西洋新法,其关键是硝取其清,硫求其净,炭择其轻。还介绍了粗火药、细火药的药方。

《兵机要诀》最特出有三点,一是主张建立建军养兵的良循环体系;二是重视西洋先进火吕应用;三是从单兵出发的训练方式。

首先,徐光启针对明代兵冗将滥,军费负担奇重而士兵却不得温饱的现状,提出了“少、饱、好”和三字良性循环的建军养兵建议。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首先兵的人数要少,而后才可以使之饱,即厚饷,士兵待遇提高了,素质也就可以上升,达到好的效果。其次,由于与西洋的接触,徐光启已经明确意识到西洋在火器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而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势必取代冷兵器而居首席,所以,他大声疾呼要引进和制造西洋先进火器。他不仅尽其所能地辑录了各种西洋先进火器和火药的资料,使之为中国军界所知,而且还反复强调在今后的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利器,以火器为首,如果果没有火器,将无法抵御敌人的进攻。在明代,这不能不说,是种空谷足音式的远见卓识。最后,徐光启关于士兵训练的思想也很别致,他认为,练兵应从单兵练起,人有五体(即四肢加身体),格斗时相互配合,本身就包含着兵法中攻守、形势、奇正、虚实的内涵,由人之五体扩而广之,军队因设五人为伍、五伍为队,五队为哨,五哨为部,五部为营。兵法变化含于一身,一身扩为全军。因此他认为项羽关于剑法是一人敌的认识不足为训,因为剑法就包含『兵法,只是不为人所悟而已。

同时他还主张练兵要从实战要求出发,武技不必学全套,只取有用部分。平时的营游戏应符合实战需要,严禁刺绣、结网帽、赌博等活动,而代之射箭、投石、超距、跖墙、打救、打铳等军事体育性质的活动。

与戚继光一亲,他也主张练兵须练胆,练胆的要领是怒(杀敌者怒)、耻(明耻教战)、习(艺高人胆大)。其意无非是激起士兵的敌忾之心,然后教之以德,使有羞恶之心,以退即逃跑为耻,再辅之以技艺练习,技艺高了自然胆子就大了。无疑,这种练胆的程序比戚继光的办法要科学和系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