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33

第33章 力战例--大军压境拔山举鼎(4)

一伐太原

公元968年,北汉主刘承钧病死,其养子刘继思继位,赵匡胤乘北汉政权交替之际,发动第一次伐汉战争。

北汉主刘承钧在位期间,由于执行保境安民政策,不再兴兵袭扰中原,因此北宋与北汉相对太平地处了一段时间。北汉主刘承钧曾明确向宋表示,他无意于中原,只求保存汉家宗礼不绝足矣。

现在刘承钧死了,继位的养子刘继思不负众望,赵匡胤看出这是个空子,遂令李继勋,何继筠、赵赞等将兵数万进攻北汉。

宋军北伐消息传来,北汉主刘继思忙把皇位让给刘继元,刘继元一面派兵抵抗,一面向契丹求救。

北汉军刘继业(本姓杨,即后来投宋的抗辽名将杨继业)与马峰率军扼守要隘团柏谷。刘继业主张据险坚守,待敌师老兵疲再行击之。可马峰执意要战,遂分兵一半,由马峰率领进击宋军,两军相遇于铜锅河,北汉军不敌宋军的精锐之师,大败,宋军攻夺占汾河桥,直抵太原城下。宋太祖遣使诏谕刘继思投降,许诺降后委以平卢节度使,刘继元不从。刘继业率军或战或守,屡挠宋师。到11月,契丹援兵至。北宋军队无功而返。

二伐太原

第一次用兵北汉就铩羽而归,赵匡胤十分不甘心,几个月后,遂亲率大军二次杀奔太原而来。公元969年2月,赵匡胤留下其弟赵光义留守东京,命曹彬、李继勋为先锋,将兵十万,亲征北汉。

闻知宋军大至,北汉主命刘继业,冯进珂驻兵团柏谷抵御。刘继业命部将陈廷山率百骑前去侦察敌情,结果中伏,陈廷山降宋,为宋军带路。刘继业等见状,自知众寡不敌,退守太原。北汉主刘继元大怒,责其作战不利,罢了其兵权。

3日,赵匡胤率主力达抵太原城下,一声号令,把个太原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在城的东、南、西、北各立一营;李继勋军于南,曹彬军于北,赵赞军于西,党进军于北。

有人向北汉主献计,说最好乘宋军初来乍到,立营未稳,遣精兵出城,乘夜偷营,一战挫其税气。北汉主从之,遂派精兵于当夜偷袭宋宁两寨。宋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正待休息。忽然鼓声大作,汉兵杀到,赵赞披挂上马应战,.乱军中挨了一箭,仍旧指挥抵抗,正在混战中,宋朝援兵突然杀到,北汉军被前后夹击,支持不住,退回城里。

赵匡胤得到探马来报,说是西寨被袭,连忙赶到西寨,发现刚才杀来的援兵衣甲不完,缺少枪械。他感到奇怪,一问才知道这原是由李谦薄率领的伐木兵,正在西山伐木,闻西寨喊杀声甚急,遂赶来增援,居然大破敌兵。此后,刘继业又对宋军东寨发动夜袭,结果被有备的宋军围困,刘继业溃围而走,党进率军穷追,刘走匿城下壕沟方得免。

北汉军见偷袭不成,只好死守,且日盼契丹救援到来。赵匡胤吸取了前次伐汉的教训,提前部署了救援兵力。他知道契丹援军必从镇州、定州方向来,遂派一支军队赴镇、定两地设伏。后来又听说他还有一支契援军将从石岭关进入,遂将勇将何继筠找来,授以数千精兵,让他到石岭关拒敌。

不多时,从石岭关和定州方向传来了捷报,两路辽兵均中了埋伏,被斩首数千人。赵匡胤命令将辽兵首级用竹竿挑着,给城上守军看。不料守军见救援无望,反而更心守城。

赵匡胤亲自督战,宋将士架起云梯爬城,一次次地被守军推倒,撞断,城上城下矢石雨,攻城宋军死伤累藉,战将也折了数员。赵匡胤一见硬攻不行,遂设法引汾水灌城,可是河水骤来。对城中形成不了多大威胁。赵匡胤又令搭楼车对城上用强弩猛射,将城头射得如刺猬一般,可是待宋军爬城时,北汉军又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

最后,连赵匡胤的卫士们也要加入战阵,禁军将领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向赵匡胤叩头请战,愿组成敢死队爬城。赵匡胤舍不得动用这支精心训练武功高强的队伍,正在僵持间,宋军中开始流行时疫,减员甚多。赵匡胤遂听从赵普的劝说,下令班师。班师时,为了以示仁义,将大批军资留了下来,几十万石的粮食和茶数万斤,绢数万匹,北汉得此,稍得苏缓。

三伐太原

第二次伐汉之后,赵匡胤开始施行他与赵普制定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相继灭掉了南汉与南唐,南方大体扫平。在这种情况下,北汉的存在就更加刺目。于是,赵匡胤举行灭南唐的受降典礼之后,于公元976年8月,派遣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朱文义各率大军,分五路进攻北汉。

再说顶住宋朝两次兵伐之后,北汉小朝廷有点忘乎所以,北汉主刘继元任用奸佞,擅杀忠良,昏庸腐败,国势日衰。他居然将五台山僧人请来做太师兼中书令,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开矿炼银,以满足其骄奢淫逸之心。一些忠臣良将不是被他杀掉就是离开了他,小朝廷岌岌可危。

宋军一到,老百姓归之若水之就下,结果宋军五路并进,势如破竹,在太原城下大破北汉军。可就是这时,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之谜中死去,宋师临大丧,不得不放弃将要到手的果实,班师回朝。

四伐太原

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作了皇帝,比其兄似首更重视武备,大力扩充禁军,使之扩大到三十多万。虽然用兵不多,但特别注意军士的训练,每次朝会以后,总要亲自检阅禁军。但是,由于宋朝兵制事权不一的弊病开始暴露,所以战斗力大不如前。

对于要不要征伐北汉,当时朝廷内部有两派意见。宰相薛居正等人认为,从前周世宗和宋太祖都曾亲征太原,但均未成功。太原弹丸之地,得到它国土不会显得宽阔,而没有它也不会因此为患,所以没有必要为它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

而杉密使曹彬等武将却认为太原当伐,而且可以攻下,说当年周世宗与宋太祖之所以没能攻下太原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因素,不足为虑,而现在国家实力正强,攻破太原实在是指日可下的事。

宋太宗赵光听从了曹彬的意见,决意攻下太原,拔掉最后一颗割据的钉子。

公元979年2月,宋太宗兵分三路,一路由潘美率领,负责围攻太原;一路由郭进率领,负责打击契丹援兵;自己亲率一路,负责扫平北汉所属各州县,彻底孤立太原。

闻知宋军大至,北汉主急忙向契丹请援。契丹兵分两路南援,一路进抵白马岭,与宋军郭进部撞个正着。契丹兵抢渡河涧,郭进俟其半渡击之,大破其军。另一路闻前路兵败,遂退回本国。这下,北汉只有靠自己了。

另两路宋军也进展顺利,不到一个月,汉属州县全部易帜,而潘美也在太原城下筑起长围,屡败汉兵。赵光义率第三路军大部与潘美会师,对太原城发起猛攻。可是北汉守将刘继业很有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昼夜不怠一次次打退了宋军的爬城。

宋太宗见久攻不下,乃全身披挂,亲临前线,冒矢石督战,众将士见太宗亲至,勇气大增,前赴后继,冒死先登,太原城下堆起了成堆的尸体。为了减少伤亡,宋太宗命令停止爬城,安排张弩手列于阵前,不分昼夜地向城上猛射。最后.矢尽粮绝的北汉主抵不住了,宣布投降,宋军以死伤惨重的代价,终于换取了这座得之不易的古城。

简 评

古代征战,以攻城为难,只要城坚粮足,纵有多几倍、几十倍的兵力也无济于事,所以,待到不得已攻城时,多采用长围久困之法,或诱敌人城,歼敌有生力量,然后再攻。

宋伐太原,两次围攻太原,均采用笨法攻城,挖城、爬城、以水灌城,架楼车弩射等等,非有绝大的优势和压倒敌人的实力而不能为。守军可以凭坚城以少敌多,给攻城者以较大杀伤,而攻城一方不但兵力要绝对优势,而且还有有丰盈的物质条件,士卒素质也同样要优于对方(攻的一方无论勇气还是体力需有优势才可)。这种攻城战是力战战例的典型。

宋朝历经两朝,先后四次进攻,均未能破城,最后还是打掉援兵,扫清汉属州县,彻底孤立太原之后,使敌人绝望才开城投降的。

宋朝使这咱笨力气,虽然攻下了太原,也使自己元气大伤。宋太宗将伐汉得胜之兵继而收复云燕,结果大败而归就说明了这一点。

强攻苦守整六载--元宋襄阳之战

蒙古的崛起,是中世纪军事史的一大奇观,蒙古的铁骑十数年内,横扫欧亚。在中国的土地上,很快就灭掉曾经不可一世的金朝。偏安南方的南宋王朝,成了它们所要打击的最后一个目标。

忽必烈称帝后,开始全力进行伐宋军事。把进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四川的川东;江汉的襄樊;两淮的扬州。矛头瞄着长江的上游,中游与下游,一旦这三个战略要地被攻下,南宋小朝廷的命运也就决定了。其中襄樊的位置尤其紧要,它担荷两头,一旦它失守,那么长江之险将为两国共有。在南北政权对立之际,襄樊,即襄阳和樊城,其中主要是襄阳,都毫无例外的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演出了多少惨列的攻防战。

公元1261年,南宋泸州守将刘整投降元军,忽必烈予以重用,按刘整了整个布略战署,把进攻重点放在中部的襄樊。一时间蒙古大军云集汉水之滨,一场惨烈的大厮杀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