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34

第34章 力战例--大军压境拔山举鼎(5)

元兵设计围城

南宋方面当然也意识到了襄樊的重要性,早就开始加修城池,广蓄军资,到元军准备攻城时,襄樊已经城高池深,储粮可用十年。

元军也知道襄樊不易攻取,所以它们采取了十分狡猾的以和平方式进入襄樊地区、不知不觉中变为军事包围,切断襄樊与其他区的联系的长围战略。

公元1263年,已经处于和南宋交战状态的元军,忽然诡称,为了方便南北贸易,可否在襄阳城外设立榷场,即民间互市贸易市场。的确,在南宋与金,以及后来南宋与蒙古之间,是存在互市的榷场的。但是蒙宋交兵以来,这种互市贸易已被蒙方单方面中止,而这次在战云密布的情况下要求重开贸易,完全是别有用心。可是面对卑谦元使,南宋襄阳防区的主帅吕文德却没能识破其奸计,轻率地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很快,元军就可以公开地出现在襄樊防区,借贩马为由,进行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不久,他们又借口吸盗贼抢掠榷场,提出要筑土墙加以保护。这一次吕文德审慎了一些,没有立即答复元方的,需求,而是请示朝廷,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奸相贾似道;他更是不以防务为意;很快同意元方的要求。这时,有人提醒吕文德注意元方的包藏祸心,但吕文德却自负襄樊城防坚固,不以元人为意。不久,元军就公开地在襄阳城下筑保但垒,事实上开始对襄樊的长围。

当襄樊守军不断地遭受蒙古骑兵袭扰时,吕文德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铸成大错,不免悔恨交加,因疽发于背,忧郁以死,死前大呼:

“是我误了国家!”

吕文德死后,由其弟吕文焕接任主帅,一付千钧重的担子就落在这本来没有准备的人肩上。

合围数重

公元1267年,元军开始撒下原来友善的面孔,公开对襄樊实行合围,在原来和平筑垒的基础上,构筑了陆路包围体系。由汉人史天泽率领的善于攻城的汉族军队抵太襄樊前线,沿襄樊修筑了数重保垒包围线,绵延数千里,保垒之间相互沟通,布以各种障碍,骑兵来回巡逻,彻底切断了襄樊与其他地区的陆上联系。

与此同时,元军还开始就地组练水军,大造战舰。一些投降的汉将向元军建议,说元军骑兵战斗力大大超过宋军,但缺乏水军,难以在江淮水网地带施展。所以此次进攻襄阳,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就在战地训练水军,修造战舰。就这样,元军一边围困襄樊,一边利用汉水训练水军七万人,建造战舰五千艘,这支水军的建立,不仅对攻下襄樊,而且对以后的灭宋军事都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最后,元军用水军将襄樊与南宋联系的水道也切断了,襄樊成了孤悬于敌后的危城。

宋兵破围的努力

面对元军的愈来愈抽紧的包围,襄樊守军并没有坐视,他们曾多次出兵,试图冲破包围,重建与南宋其他地区的联系。

公元1270年初,吕文焕派部将唐永坚从水路突围,不幸被元兵水陆夹击,唐永坚兵败被俘虏,吕文焕不甘失败,随即率步骑兵万人,战舰百艘,进攻万山堡,试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结果被元兵打回。

不仅襄樊守军谋求打破包围,南宋朝廷也曾多次选兵派将,援助襄樊,冲破包围圈。但是由于主持朝政贾似道瞎指挥,造成各军将领事权不一,相互猜忌,结果都是无功而近。本来,朝廷选派两淮抗元名将李庭芝出任京湖安抚置使,全面主持援襄和江汉防务,但贾似道却将援襄军队交由范文虎指挥,一切听命于他本人, 不受李庭芝节制。

公元1270年2月,襄樊保卫战士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朝廷上文忙武嬉,一片升平景象。贾似道整日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纵情享乐,根本没把前方吃紧放在心上。一日宋度宗问贾道:

“襄阳已经被围三年,情况究竟如何?”

贾似道却谎称蒙古骑兵已退。并探出告知皇帝真情的宫女,将之处死。从此,没有人再敢议论襄阳被围之事。

有人提出,可以乘敌重兵齐集襄阳之际,乘海船进攻华北,袭敌后方,这样元兵必撤围回救。结果却被视为迂腐的定论。

公元1272年5月,李庭芝招募了一支民兵,用来为襄阳运送物质。这支三千人的民兵果然骁勇善战,在张顺、张贵统领下,率百余只装满救援物资的大船,转战几十里水路,突破元兵的围追堵截。民兵巧用没底船,与敌周旋,因为他们个个谙熟水情,在水中如履平地,把诱上船来的元兵一个个地弄到水里淹死,毙敌达万人。当船队终于抵达襄阳时,统领张顺已经牺牲,但却极大鼓舞了身处绝境的襄阳军民。

另一个民兵统领张贵在进入襄阳后,随即与郢州守军范文虎等取得联系,约好于9月内外夹击,冲击元兵包围,使襄阳至少有一线生路。

但是,当张贵率民兵按约杀出城时,范文虎等却违约不至。以至三千民兵陷入数万元军夹击之中,民兵全部战死,张贵身中数十枪,重伤被俘,不屈而死。

至此,南宋方面再派不出援襄之军,襄阳内外冲破包围的尝试均告失败,襄樊保卫战进入了空前严酷的时刻。

孤城泣血

公元1273年,元军开始发动对襄樊的总攻。他们先集中力量进攻樊城,打破襄樊两城的犄解之势。当时襄樊两城各踞汉水一边,中有浮桥相接,可以相互支援。元兵派水军先烧毁浮桥,但又被守军重建,后来元兵用张禧之计,砍断了浮桥铁链,才算切断两城的联系。

元军四面将樊城合围,不惜人力运来成吨的柴禾与泥土填平城外壕沟,坚起云梯,蜂涌爬城。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拼死守城,用撞车撞到云梯,泼下沸油浇洒敌军,用石头、火箭、马弩猛烈还击元军,元军在城下留下了一片又一片的尸体。

元军又调来新式的回回炮,由著名的回回炮手操炮,回回炮是种以火苗抛射石弹的炮,威力很大,一炮下去能砸进地面三、四尺深。在回回炮炮的轰击下,樊城解楼被毁,城上设施也大受损伤,终于在血战十四昼夜之后,元兵攻入樊城。樊城守将范天顺自尽,另一将领牛定率军巷战,直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牛富重伤被俘,以头碰柱殉节。

樊城失陷后,襄阳处境更危。元军在城下排列回回炮,一齐发炮,将城上所有木结构的建筑统统打毁,更重要的是摧垮了守将的斗志,在猛攻月余之后,元军加紧了对守军的诱降。元军统帅甚至只身到城下说项,与吕文焕对话,折箭对誓,许以高官厚禄,并不杀襄阳军民。公元1273年2月,在情势绝望的气氛下,坚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阳终于在元军优厚的条件下开城投降。襄樊保卫战以南宋的彻底的失败告终。

简 评

襄阳之战是一场硬碰硬的苦战。元军方面为了攻占襄阳,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数千里保垒,修造战舰,大练水军,一时间几乎所有元军精锐毕集于襄阳,而南宋方面也将襄阳视为命脉之所在,将之建成名符其实的要塞,城坚,池深,兵精、粮足。这场战役,对于攻守双方都是拼耗实力的争夺。

在进攻战中,元方的战略布置比较得当,先是以和平诱骗手段进驻襄阳周边,然后乘势筑堡合围,一点点紧缩包围,此后又大练习水军,切断襄樊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最后发起总攻。尽管如此,元军仍然损失惨重,元兵大伤,幸好当时元军具有绝对优势的人力、物力与兵力,才能耗六年之力,力拔坚城。

南宋方面虽然也进行了尝试,却没能尽全力援救,一座孤城没有外援无论如何是不能持久的,襄阳一下,两淮尽失,长江以北,不复为宋有,小朝廷的日子也就没有几天了。

力挽狂澜-一明北京保卫战

明朝中叶,蒙古瓦刺部崛起,成为北部边疆一大威胁。1449年夏,瓦刺部在其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大举进犯。当时深受明英宗宠幸的太监王振好大喜功,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却又不懂装懂,干预军事,结果导致明军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明英宗也当了俘虏。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引起朝野的一片惊慌。因为自古以来,很有皇帝被掳之事,当年靖康之役,宋徽宗与钦宗被俘,北宋遂亡。念及往事,人人心头象压了块石头:难道明朝江山这么快就要亡了吗?

就在这时,一位豪杰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稳住了局面,拯救了危局。这个人就是于谦。于谦的名字,是与北京保卫战联在一起的。

受命于危难 力稳大局

土木之变后,与群臣同样六神无主的皇太后随即让英宗之弟成王监国,代行皇帝职权,把担子放给了这个本就显得懦弱的藩王。

第二天,成王强打精神,召集群臣议。不想朝堂之上,大家却失声痛哭起来。把个成王哭得六神无主,胆颤心虚。好容易大 家哭够了。有人站出来求南迁避祸,还说这是天象所示。一时间一些胆小情事的人也随声附和起来,大家相继奏言道:现在京师老弱残兵不满十万,怎么能挡住那也先的铁骑,不如干脆以应天象,暂时迁都到南京避一避风头。

正在这群懦夫放言无忌间,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

“建议南迁的人应该杀头!北京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即去。你们不知道当年宋朝南渡的事吗?请召集勤王兵马,暂死守卫京师。”

于谦一番义正辞严的话,极大鼓舞了那些有心抗战的大臣,而那些刚才附和南迁的大臣闻言也不由得羞愧得低下了头。

成王被于谦的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有大志,勇于往事,常以文天祥的榜样,矢志报国,他言志的“咏石灰”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之句,生动地表达了他一生的志向。中进士后,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时任兵部左侍郎,由于尚书暂缺,故主持兵部,在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毅在挺身而出,担起挽救危局的重任。

于谦知道,要想保卫京师安然无恙,有两件大事必须首先办。一是筹粮,二是招集兵马。当时,明朝在通州储有粮食一百多万石。如果不赶急取回,很可能就会资敌,但官府一时没有那么多车辆人手。于谦想了个好办法,他一面下令让应天府集中所有车辆运粮,一面通知所有在京的文武官员自今年九月到明年五月的禄米,统统预先到通州支取,让这些官员自行运粮。同时通告凡京城有车的人家,能从通州运米二十石者,赏给脚钱一两。这样一来,通州的储米很快就都运进了北京。手中有粮,守城就有了底。

在筹划运粮的同时,于谦马上派人整顿北京的兵马,安抚土木堡逃回的败兵。传檄取各地勤王人马,火速赶赴京师。命令一下,河南、山东、江北等地的军队纷纷赶赴京师,得了这几支生力军,京师守备力量大大增加,慌乱的人心逐渐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