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声
孙吴虽然并称于世,而且都有战绩和兵传世,但吴起却最大可能地参与了政治,无论在魏在楚,他事实上是军政一把抓,治军也治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具有浓厚的法家色彩。他在楚国进行的改革,从效果上看无疑是非常好的,可惜操之太急太速,打击面过于广大,所恃者仅仅一个楚悼王,没能培养起一个支持变法的阶层,悼王一死,变法遂成一现之昙花。
有人认为吴起在从政处事上有急功近利的毛病,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事实上,这种看法是失之偏颇的。吴起在政治上是主张修德养民的,比如他在魏国时,一次魏武侯与诸大夫泛舟黄河,至中流,武侯看着险峻的山河,不禁赞道:
“美哉!山河之固,这就是魏国之瑰宝啊!”
有人马上附和,说山河之险才是成就霸业的根本。吴起马上驳斥这种论调,认为成就霸业,在德而不在地势的险峻。他说从前之苗氏、夏桀、殷纣处地都很险要,但由于德业不修,民怨沸腾。结果都身死国灭。紧后他诚恳地说:
“若我君不修德安民,尽管有山河之固,今天舟中的国君和大夫,就会为他人所俘虏。”
显然,吴起并没有白白跟从曾参一回,儒家学说对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不同于商鞅的严刑峻法式的改革,吴起对老百姓和士卒行的仁政,只对那些吃饭不干事的“肉食者”才不客气。应该说,虽然吴起有杀妻求将的污点,但基本上还是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改革从长远看也是符合民族利益的。
吴起走了,不仅留下了他的丰功伟业,还留下了一部兵书,为兵人传诵。
师兄弟沙场斗智
广为民间传诵的孙庞斗智故事的背后耸立着一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孙膑的形象。他身被残疾却以兵胜天下,充分体现了中国兵家以智胜力的优秀传统。
出 道
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齐国。按《史记》上的说法,他大概与孟轲和商鞅是同时代的人。孙膑原名不叫膑,因被施了膑刑,去掉了膝盖骨成了瘫子,所以人称孙膑。
传说孙膑和庞涓同时学道于鬼谷子,但不一定确切,因鬼谷子其人于史无证,神话色彩太浓。不过他们二人曾是同学可能是真事。据说在学习期间庞涓就不如孙膑,因而心怀嫉妒。庞涓下山较早,以兵法受知于魏惠王,任为将军。他怕孙膑下山后成为他的障碍,遂秘密派人招孙膑下山入魏。孙膑赴魏之后,庞涓利用孙膑的忠厚无备,寻机对他施以酷刑,使之成为“刑余”的残疾人。
在古代,刑余之人是最为人所看不起的,处境十分悲惨。但孙膑并未灰心泯志,他在墨子的弟子们的帮助下,往见齐国使臣,说动了齐使将之偷偷裁回齐国。
牛刀小试
孙膑入齐,受到齐国君臣的重视,齐威王当时也算是个有心励精图治的角色。对能治国强兵的贤才优礼有加。但孙膑认为自己是刑余之人,未立寸功不便受爵,于是客居于齐将田忌家,辞官不受,只允诺日后有机会定为齐国出力。
当时齐国君臣喜欢玩赛马,每赛必押重金为彩头。比赛分三场,以各的上、中、下三等马依次赌赛。田忌家的马比不上威王的马,所以只要与威主赌赛,每赛必输。一次孙膑闲居无事,也去看赛马,当然田忌又败给了威王。第二天,孙膑告诉田忌,这回你还与威王比赛,押上千金,我一定能让你赢。田忌一向深服孙膑,毫不犹豫就照办了。威王一边大喜,一边暗笑田忌自不量力。结果孙膑让田忌把马的披挂全换了,以自己的下等马对威王的上等上,以中等对威王的下等马,以上等马对威王的中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净赢威王千金。
对比赛结果,威王迷惑不解,田忌遂告之以孙膑之计。威王由此感叹说:
“从这点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先生的才能。”
围魏救赵
庞涓在魏之时,魏气焰正盛,大有一吞三晋之势。赵国为了自卫计,采用以攻为守的方针,于公元前354年向魏之属国卫国发起了进攻,然而弄巧成拙,反而招来魏军的迅速反击,赵国无人是庞涓的对手,连吃败仗,国都邯郸遂被围。
无奈,赵人求救于齐,齐威王遂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前去救赵。受命之后,田忌马上要挥军直捣邯郸,与赵兵内外夹击,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以为然。他说要想解开缠绕纠葛在一起的绳结,只能冷静心细地一点点地找线索,而不能心急地去拉;要想排解争斗,只能劝说不能参与进去。他对田忌分析了敌情势态,认为眼下魏与赵正在苦斗厮杀,魏兵精锐俱在邯郸城下,而国内必然空虚,而我们恰应该攻其所必救,大军直趋魏都大梁,这样,庞涓必得回师看家,我们就可以在半路邀击,一举两得,既解邯郸之围,又能轻松破敌。
孙膑的一番话说得田忌口服心服,遂率军直趋大梁,一路大张声势,好让魏人知晓。魏惠王闻报果然慌了手脚,急忙下令庞涓撤邯郸之围,回救大梁。庞涓遵命回防,二路马不停蹄,不想孙膑早就在他回魏的必经之路桂陵伏下重兵,以逸待劳等着他呢。当人困马乏的庞涓军进入桂陵时,突然伏兵四起,满山遍野的齐兵杀将过来。魏军原已在邯郸坚城之下与赵军相持多日,兵员多有折损,加上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那里挡得住士气正盛、体力方好的齐兵的掩杀。没有经过太多的抵抗,庞涓就成了俘虏。从此,围魏救赵就成了兵书上的经典战例。
减灶之谜
桂陵战后,大约是孙膑忠厚过人,念及师门之情从而不记旧恶,或者是他艺高人胆大,加上庞涓自觉败得冤枉不服气,反正庞涓又被放了回去,从而导致了齐魏第二次大战。
大约在庞涓被释回魏不久,在齐国的权力斗争中,田忌又一次成了牺牲品,被迫去职,这样,孙膑也随之离开军界。庞涓闻到这个消息,气焰陡增,率魏军东征西计,打得四邻损师丧地,惶惶不可终日。这时齐威王死了儿子齐宣王继位,又请回了田忌和孙膑,但庞涓并不知此,亲率大军攻打韩国,韩军抵敌不住,遂向齐国求援。
是否发兵救韩,齐国将相意见不一,相国邹忌主张不救,犯不着为他人火中取栗。田忌则主张早救,因为韩灭则魏国强大,迟早对齐不利。孙膑见二人争执不下,只是拈须微笑,并不言语,于是大家都来问他。只见孙膑不慌不忙地说:
“如果马上去救韩,魏军气势正盛,那就等于代韩受敌;如果不救,那就等于因救韩资敌,让魏国坐大。现在的善策莫不如暗中答应韩国的请求,以固结其心,使其坚决抵抗。另一方面暂缓出兵,待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我们再出兵,这样会事半功倍之效。”
齐王听从了孙膑的意见,按计行事,果不其然,韩军恃有援兵,抵死抵抗,虽五仗皆败,但也使魏兵大有损耗。当韩国快要支撑不住之时,田忌和孙膑率大军十万杀奔魏都大梁而来。庞涓吃了一惊急忙回师。由于韩国较近,所以回师速度很快,在国都补充了生力军,魏王另派太子申挂帅,率军十万,前来迎击齐军。
在进军魏国途中,孙膑对田忌分析了战前形势,他认为论士兵素质,齐国不如魏国,魏兵素来轻视齐兵。我们要利用这一点,骄敌诱敌,示之以不能,最终击败他们。
就这样,齐军和魏军甫一接触,便调头回撤。庞涓心有余悸,不敢穷追,只在后边远远地跟着。头天,庞涓发现齐军宿营过的地方有十万灶,第二日,发现齐军遗下的野炊灶只剩下五万了,第三天居然变成三万了。由此,庞涓认定齐军逃亡严重,已经溃不成军。于是对魏太子申说:
“早知道齐兵胆子小,没想到就怕成这个样子,我军才追了三天,他们就逃亡过半,如此怯军,怎敢与我作战!”
庞涓骄气大涨,遂丢下辎重和步兵,率轻骑二万,昼夜兼程,来赶齐军,务必报桂陵之仇。
孙膑见庞涓已入其彀中,就故意装出一副溃不成军的样子,一路把车仗旗帜丢得到处都是,一口气撤回齐国境内,在马陵伏下重兵,专候庞涓上钩。
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两山夹谷,树木葱密,孙膑选万余弓弩手埋伏于道路两侧的茂林中,告诉他们:晚上只要有人高举火把,你们就向亮火处齐射。孙膑还命人把马陵道上最显明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树下”六个大字。
夜色苍茫,庞涓果然率轻骑在孙膑算好的时间来到马陵道上。前军忽报前边道路被树干乱石堵住,庞涓拍马前去观看,发现路旁大树上隐约有字;于是他命士卒点起火把照亮,等到庞涓读完“庞涓死于树下”六字,心说不好,大叫中计,只见齐军万箭齐发,只把个庞涓射成了刺猬。接着,齐军两翼齐出,魏军猝不及防,又群龙无首,不大功夫就被杀了个干净。田忌和孙膑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的后续部队,俘虏了魏太子申,歼敌十万余。从此以后,魏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与齐国为敌了。
减灶诱敌与围魏救赵一样,从此成为兵家典范,不断给人以新的启迪。孙膑与其祖一样,也留下了兵书,但不幸失传,以致很长时间内孙武和孙膑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两人是否分别有兵书传世的问题成为历史疑案。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竹书出土,才使《孙膑兵法》部分残简重见天日,使我们可以稍窥其过人的智慧之光。
胡服骑射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继魏舒之后,又一位中国军事制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春秋战国群雄蜂起的情况下,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并非出类拔萃,但却是他向境外少数民族学习,对传统的兵制兵服进行了大胆改革,从而大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兵钝中山
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四面强敌环视,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曾经被魏将乐羊子攻灭,后来因隔着其他国家不便控制,又让中山国借机复国。中山国横在赵国中间,便其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如梗在喉,实在令赵国非常难受。赵国要想在战国诸雄中有所作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中山个这心腹之患。
赵武灵王虽然年轻,生得人高马大,勇力过人,但他却有一个十分聪慧冷静的头脑。他知道,要想攻下中山,绝非轻举冒进所以成功的,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强敌环视,自然也就无暇内顾。因此他大打外交仗,先是与韩宣惠王会晤,第二年又娶韩女为妻,化干戈为玉帛。接着他明智地避免卷入当时以齐楚一方和以秦魏韩为另一方的两大暂时的军事同盟的争斗中,巧妙地周旋于两者之间,坐收渔利。幸运之神总是偏向有心人,一个绝好的机会被赵武灵王抓住,从而使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成为他的盟友。事情是这样的,一次在秦武王打败韩军,攻下韩国的宜阳后,借机造访了东周,当年楚庄王仅仅是问鼎之轻重,这回秦武王自恃力大,居然把千斤重的周鼎举了起来,可也五脏受伤,当夜毙命。武王无子,当时诸国之间都以彼此的王公贵族互为人质。赵武灵王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马上派兵赴燕,将武王的叔伯兄弟公子稷护送到秦国,夺了王位,是为秦昭王。昭王出于感激,自然对赵国表示友善。
就这样,赵武灵王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外交战打完,开始打军事仗了。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开始还算顺利,可是不久便遭到反击,赵国的车兵和步兵被中山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不但很快退回国境,连边境重镇镐邑也沦入敌手。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赵国攻打中山时,燕人也乘人之危夹击中山,但也被中山人迎头打了回去,领兵将还丧了命。中山一个区区小国,同时抗击两个大国的进攻,还能取胜,这给了赵武灵王很大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撼动朝野的改革。
胡服骑射
在这一次亲自经历的实践中,年轻的赵武灵王发现赵军将士的最大毛病之一就是行动不灵活。不仅作战工具不灵活,战车在山地简直就如废物一般,而步兵作战速度又太慢,转移不灵,而且将士们长袍大袖,外裹重甲,穿戴起来象套上厚重的壳子,非有大力气才能运转。加上穿戴时需多层系扎,费时费力,敌军一旦这时来袭,就只好弃甲而逃。
赵国北面居住着各种胡人部落。赵武灵王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马背上的民族的风采,一个个身着紧身短衣,长裤,外套轻甲,跨在马上,弯刀劲弓,来去如风,只是缺乏约束,组织性差了点。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能学习胡人的长处,再加以中原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兼有两者之利?想到这,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恰在身边的大臣楼缓,楼缓当即表示同意他的想法。而后,他又召来相国肥义,向他讨教此事是否可行。肥义鼓励他说:
“凡事不能迟疑,首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相传舜曾向有苗氏学习过舞乐,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随之袒身,因此改装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利国利民,就应该坚定地去做。”
肥义的一番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发誓道:
“我决心易服改装,骑射教民,就让世人都来笑话我吧!但是胡地和中山必归我属!”
于是,他派人告诉国中最有资望的王族重臣,也是他的叔父公子成,他要改着胡服。但是公子成却执意反对,认为如果这样一来,就会被中原诸国视为狄夷之邦,后果不堪设想。赵武灵王并不气馁,亲自登门拜访公子成,晓以利害,并告诉公子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平灭中山,以报先王之耻,希望叔父不要仅仅为顺从风俗,就忘了先人之志,不帮他一把。一番话说通了公子成,接下了赵武灵赐予的胡服。第二天,赵武灵王和公子成等着胡朝上朝,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行。赵武灵王遂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下而下地改易服装,教民骑射,推行尚武之风。
“胡服令”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一些贵族显官的激烈抑制,他们借口所谓“先王之法”,“先王之礼”等陈腐的谬谈,攻击赵武灵王效蛮夷之行,不像个国君。赵武灵王一方面进行劝服,一方面以刑罚相威胁,终于在全国推广了胡服。直到今天,我们写服饰史的时候,都要给赵武灵王加上一笔。
着胡服是为了便于骑射。紧接着,赵武灵王开始广泛地招募能骑善射之士,不少少数民族骑士化为赵军的“教官”,赵军上下掀起一股学习骑射的高潮。由于赵地与北部游牧民族相接,不少人已经染习了骑射之风,而且马匹也较易获得。所以,不到一年,一支人数众多、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就练成了,从而取代了赵国车兵的地位,成为与步兵并驾齐驱的两大主战部队之一。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这支年轻的骑兵,闪电般地袭取了中山国的宁葭,然后移兵弟,千里跃进,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落,迫使他们北迁大漠,献马乞和,成为赵之藩属。赵武灵王在新辟的土上设立云中,雁门两郡;并在原阳设立“骑邑”即训练骑兵的基地,常年训练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小试锋芒即功效大著,这下,他要用他的铁骑马踏中山了。
马踏中山
赵武灵王在进攻中山之前,采取了十分审慎的布置。尽管与周边无战事,并派使臣同时出访秦、韩、楚、魏、齐,但他仍然调集部分兵力戒备边境,以防不虞。万事俱备之后,他开始了进攻中山之役。吸取上次进攻失败的教训,这次他采用分路进攻的作战方针。先遣两军由中山西部进攻,然后主力分成三部由中山南部正面突袭。这一仗,赵军铁骑大显威风,疾如闪电势若骤雨,很快就占领了中山国大片国土,而且险要尽得,中山国都灵秦处于赵军兵锋之下。中山国被迫请和,割让南部四邑,失去三分之一的国王。从公元前305年到前300年五年里,赵军先后五次进攻中山,欢次以中,山割地告终,最后终于把中山这个一度名闻天下的小国从中国的版图上抹去了。从此,赵国东西南北合为一块,喉中无梗,眼中无钉,可以专心对外了,赵国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
化装入秦
平灭中山之后,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儿子,自己号称“主父”,专意开拓北疆,加固边防。他率骑兵再次大败楼烦王,并在北边大修城池,先后修了赵王城和夫人城。同时,两条边境长城也渐次峻工,赵国北疆至此无虞。在这期间,赵武灵王最令人惊异的事是化装成使者进入秦国打探虚实。
赵国灭掉中山后,首先面对的强敌就是秦国,要想称霸中原,不搬掉秦国这块石头,是无论如何也不行的。尽管当时秦赵两国交情尚好,可是在国与国的政治中,私交是不能持久的,两国都在暗中较劲,待机削弱对方。一次赵武灵王化装混在赵国使臣中进入秦国,亲自勘察地形,深入街巷,了解世风民情,考察军情民心,几次进入王宫,与那位被派兵护送回国的秦昭王数度长谈。秦昭王虽机敏过人,却一时没有识破这位“使者”的庐山真面目,反而为他的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气质所折服,两下十分欢洽,及待明白过来,这位“使臣”早已离境回赵了。当秦昭王知道了赵武灵王曾与之在他的王宫里侃侃而谈时,曾数日为之不怿。赵主父的过人胆气,一时广为人传诵。
后来,虽然赵武灵王在一场继承纠纷中在最不该死去的时候困死沙丘,但是他胡服骑射的大胆改革,却使他名垂青史。这场改革不仅仅于中国军制史和服饰史有莫大的贡献,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北部中国人的气质,养成了强悍好武的北人性格,至今,燕赵好武之风不息,故尔多慷慨悲歌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