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317900000007

第7章 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1)

(第一节 传说时代与夏朝概况

我们之所以要将夏朝与传说时代放在一起研究,主要的原因在于夏朝时期的直接文字资料迄今还没有发现,人们对于夏朝情况的认识还主要依赖于文献记载的传说材料。尽管这些资料从种种情况看是相当可信的,但毕竟不像殷墟的甲骨卜辞那样完整而直接地揭示当时的社会面貌。关于夏王朝的考古工作也尚待更多的发掘,人们在殷墟发掘之后,期望也能发现“夏墟”,了解夏朝都邑的情况,但迄今为止也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出现。关于夏族的兴起和夏王朝的建立与发展等问题,离开了传说资料就无从谈起。所以弄清楚古史传说时代历史演进的源流对于阐述夏代历史便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夏朝与传说时代放在一起研究,就目前的资料看,还是比较合适的。在没有文字记载出现的时候,历史由人们口耳相传的方法来保存与流传。这些内容后来被文字记录下来以后便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我们虽然很难把这些传说和考古资料一一印证,从而构成一个严密的可信的古史系统,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却可以看出我国原始时代的大概的社会面貌,也能够据此而窥见和探讨夏代的一些社会情况。

一、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在《天问》篇里开头就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他将历史追寻到了天地未分、混沌无垠的时期。相传人是由女娲用黄土和泥捏出来的,屈原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之身又是谁做的呢,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对于人类起源问题作出正确回答。但是这却说明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世界如何诞生、人类怎样出现之类的问题很感兴趣。战国秦汉时期的人对于远古时代先民的生活情况有一些推测。在相关的传说中,人们多着眼于对于远古先民社会生活社会生产情况的说明。《韩非子·五蠹》篇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有巢氏和燧人氏的情况显然和旧石器时代相符合。《礼记·礼运》篇也说那个时代“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关于那个时代社会组织情况,《吕氏春秋·恃君》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对远古时代婚姻和社会的情况作了正确的说明。在古史传说里常把农业耕作的起源追溯到神农氏和烈山氏,认为神农氏制造了耒耜并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干的子弟,名叫柱,他“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有了农作,神农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个时代以善于农耕而著称的氏族。在稍后的传说里还有一位伏羲氏,《易·系辞下》说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氏应当是一个善于占卜并以渔猎著称的氏族。相传与伏羲氏结为夫妻的女娲曾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可见女娲所在的氏族对于自然的斗争取得过辉煌成绩。

在我国传说时代最为著名的英雄人物首推黄帝和炎帝,其中又以黄帝占据最主要的位置。战国秦汉间人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过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

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黄帝族并非自天而降者,而是由其他氏族所繁衍出来的。春秋战国时人对于这一点还很清楚。《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今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史记·五帝本纪》)。

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如果纳入考古学上的时代划分来研究,可以说黄帝族影响的扩大应当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相传黄帝二十五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二十五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词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在黄帝族所繁衍的众多子族中,帝颛顼与帝喾是时代较早的最著名的两支。帝颛顼又称高阳氏,帝喾又称高辛氏。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史克说他们各有“才子八人”(《左传》文公十八年),即八个著名的氏族。这些氏族名称在古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山海经》记载帝颛顼子族的名称有伯服、季禺、淑士、老童、中轮、头等。许多古文献中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并曾“生十日”、“生月十有二”。大概帝喾是很早就以干支为名称的氏族。帝颛顼和帝喾的时代曾经对社会上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相传帝颛顼“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 (《大戴礼记·五帝德》)。那个时代的宗教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帝颛顼顺应了这种形势,“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改变了以前“家为巫史”,人人都能与神灵交往的局面,使宗教祭祀专业化。帝颛顼的这些改革后来被称为“绝地天通”。帝颛顼的一些改革是当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反映。《淮南子·齐俗训》载“帝颛顼之法,妇人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女子若在路上不小心碰撞了男人,便会带来晦气,所以要在通衢举行除凶去垢的祓禳仪式。帝颛顼的这项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男尊女卑的情况。据《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可见他是一位兼司神职的部落联盟首领。帝喾继续了帝颛顼的作为,使祭祀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结合起来。帝颛顼和帝喾曾经与共工族有过激烈的斗争。《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原道训》说:“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可见双方的斗争相当激烈,并且延续了很久,大约到舜和禹的时期才告结束。

在“五帝”的系统中,唐尧和虞舜的名气要比其前的帝颛顼和帝喾大。尧,名放勋,号陶唐,所以又称唐尧,是帝喾以后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的时期,自然灾害严重,社会也不安定,尧就采取措施进行各种斗争,“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尧还命令羲氏、和氏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以制定历法。尧治理天下注重家族的作用,做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这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中所见的家族影响扩大的情况是符合的,家族与氏族的发展使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更加巩固,取得了很大成功,尧也因此而受到广泛的爱戴。尧的时期开始实行禅让制度。他在位的时候,洪水泛滥成灾,“四岳”推荐鲧负责治水,尧认为鲧品德不好而无法担此重任,可是在“四岳”的坚持下鲧还是被任命前往。尧在年老的时候,让“四岳”推荐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舜。尧便采取各种办法对舜进行考验和培养,证明舜确实合格以后才把权力让给他。

此后,又过了二十多年尧才去世。舜正式继位以前,曾把权力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诸侯和民众却不信任丹朱,而拥戴舜。在这种情况下,舜才正式继位。

继尧而起的舜,名重华,号有虞氏,所以又称虞舜。舜是冀州之人,出身微贱,曾在历山种过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之滨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家具,在负夏做过买卖。舜所在的应当是一个既善于农耕渔猎,又善于制陶手工的氏族。舜继位以后,部落联盟更加发展,高辛氏和高阳氏的许多首领都被舜所任命。据《尚书·尧典》记载,舜还命禹为“司空”,主持治理洪水、平定水土的事情;命弃为“后稷”,主持谷物播种;命契为“司徒”,主持教化;命皋陶为“士”,主持刑罚。这些官职的任命虽然未必实有其事,但却反映了舜与各部落的广泛联系和受到尊崇的情况。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已经拥有了很大权力。当时有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四个凶族,尧拿他们没有办法,舜在位的时候却把这四个凶族流放到边远地区,对其他一些不听命令的氏族和部落,如共工、兜、三苗等,舜也都加以处理,还将治水无功的鲧放逐到羽山。这些都反映了舜的权力的增强。舜年老的时候,将权位让给禹,又过了十七年才去世。禹在正式继位以前,仿禅让故事,把权位谦让给舜子商均,自己避居于阳城,但是诸侯们依然拥戴禹,禹这才正式继位。

禹在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禹的时期社会正经历着由野蛮迈向文明的巨大变革。古人曾用“大同”与“小康”来对比巨大变革前后的情况。《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我国上古时代的原始民主平等精神与“大同”所揭示的道德观念是吻合的。禹以后的“小康”时代,情况就有了明显变化。《礼记·礼运》篇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把禹作为小康之世的第一位代表人物的确慧眼独具,是很有道理的。禹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从禹之后,夏王朝正式建立,我国古代社会由野蛮时代跨进了文明时代。

二、夏朝概况

大约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五帝”之一的帝颛顼以后的时期,夏族逐渐兴起。古代文献常把禹的世系追溯到帝颛顼,《史记·夏本纪》和《大戴礼记·帝系》就曾说禹为帝颛顼的孙子,但还有的文献说禹为帝颛顼的五世孙。不管如何,说夏族是帝颛顼部落的一个支裔,应当是问题不大的。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国语·周语下》曾有“崇伯鲧”的说法,还有的文献说鲧子禹也曾继鲧之后为崇伯。这就表明夏族活动的区域最初应当在崇及其附近地区。鲧曾经被“四岳”推荐负责治理洪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据说他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采取堵塞的办法,《尚书·洪范》说“鲧堙洪水”,《国语·鲁语上》说“鲧障洪水”,所以才遭到失败。其实原因不一定这么简单。治水采取填塞的方式,鲧子禹也曾采用,就取得了成功。所以说治水方式存在问题并不是鲧失败的主要原因。《尚书·尧典》记载,“四岳”推荐鲧的时候,尧起初曾以鲧“方命圮族”为理由而表示反对,认为鲧违负教命,毁败善类,不堪当此重任,只是由于“四岳”的坚持,不得已才委派了鲧。治水失败可能与他不善于团结族人、不能搞好与其他部落的关系并且违背部落联盟首领的命令有直接关联。

禹的极大聪慧集中表现于其父鲧被杀以后他所表现出的明智态度上。鲧被殛死于羽山以后,禹不仅没有表示任何愤怒,而且依然恭谨地事奉舜,从而得到舜的信任,受命继承其父的职责去治理洪水。禹能够广泛联系各个部落的力量,并且改进了治水方法,所以取得很大成功。他治水的时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韩非子·五蠹》),艰苦卓绝,率先垂范,受到人们广泛颂扬。

据《孟子·滕文公上》,禹治理洪水,“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于广大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以至于春秋时期的人还说“微禹,吾其鱼乎”(《左传》昭公元年)。禹不仅治水有功,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平定三苗之乱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相传禹得舜的命令,“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墨子·非攻下》)。禹平定三苗之后“天下乃静”,说明他在部落联盟中已经有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