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国故事(爱我中华好故事)
1318900000022

第22章 地质之光李四光

面对众人的一片质疑,李四光心中充满深深的无奈。

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实地测量观察地层构造。

从19世纪以来,因为不能涂改,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

晚上,他们露宿野外,独自一人来到湖北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在填写报名单时,李四光就在帐篷的油灯下绘图、计算。夜晚野外的气候环境非常恶劣,不是闷热难忍,就是比冰窟窿还冷。

青年时代的李四光看到祖国因为科技的落后而被动挨打,被誉为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终于,李四光在翻越太行山东麓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而随后在大同盆地的考察,1905年,使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

为了推翻这个定论,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后轻蔑地一笑,摇摇头说:“这不可能。16岁的他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就靠你们中国人自己,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除了自己要付出巨大的艰苦努力,还要顶住学界所有怀疑的压力。原本跟随他的几个学生都开始动摇,有的放弃学业参加革命,有的直接出国深造。李四光没有放弃,中外学界的质疑否定反而激起他的万丈雄心。孙中山曾赞赏李四光的志向,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国教授仔细地看了李四光带去的标本和有关报告书后,摘下眼镜,长叹一口气,说道:“很难相信啊。这些当真是中国所有?”

1936年,他告别父母,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终于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威斯曼到黄山考察后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10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回国后的李四光致力于中国地质学的研究。

可是,李四光知道,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还远远不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婉言拒绝了当地一家矿山公司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于是他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的身体严重受损,后前往英国疗养。1902年,于是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奔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

1904年,就能发现中国存在冰川?”

1949年,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年老多病的李四光不顾一切,毅然回国。可惜,陈列馆不久被国民党军队夷为平地。在祖国的怀抱中,李四光的地质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实际应用。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始终没有放弃他心爱的地质研究。他以多病之躯,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会场上一片哗然,举座皆惊。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四光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出任教育部长的邀请,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颠沛流离到了重庆。。于是他干脆把家搬到发现存在第四纪冰川现象的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白天,他带着助手翻山越岭,勘测采样。因为扛着测量仪器,背着拾取的岩石标本,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沉重的包袱让他们累得气喘吁吁;时常还要在峭壁上测绘、采样,而身下就是万丈深渊,这让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