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国故事(爱我中华好故事)
1318900000021

第21章 赤诚华侨陈嘉庚

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理由是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

朋友们也不能理解,很多华侨纷纷避难海外。陈嘉庚作为一名极有影响力的爱国企业家,早已是日军想要抓捕的对象。在家人和各界友人的极力劝说下,他被迫隐居在印尼一学生家中。

一天,窗外又响起了尖锐刺耳的鸣笛声,然后大街上传来一片人群惊慌、纷乱的脚步声,他并没有立刻筹集资金投资创业,紧接着又传来稀疏的枪声。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他一诺千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

“先生,日军又在抓人了!”学生脸色苍白,小心地拉紧窗帘,又将门窗检查了一遍。

“莫慌。”已是年近70岁的老人显出饱经沧桑的睿智和淡然,“来,欠下债主一大笔钱。

年轻的陈嘉庚在新加坡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坐到这来。”

学生坐在陈嘉庚的身边,不知怎的竟生出了几分勇气,心里的恐慌渐渐散去。最终,陈嘉庚从事菠萝种植、加工和橡胶、制造等实业而获得成功。

“你看这是什么?”陈嘉庚从身上拿出一个小药盒并打开,学生看后惊讶万分。这是氰化钾,人服下立刻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陈嘉庚坦然自若地说,反倒是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父亲当年的债主。

到1907年为止,陈嘉庚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

家人都反对他这么做,“万一不幸被捕,敌人必强我做傀儡,我绝不从!宁可一死以谢国家!”

陈嘉庚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而且也是一位毕生热心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终于有些盈利后,都愿意与他做生意。他坚信:“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很少有不知道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这不仅仅因为那里景色怡人、英才辈出,全在于教育。”

1913—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先后创办中小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学校,并逐步发展,在昔日偏僻的渔村里建设起举世闻名的集美学村。1921年,他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后来即便在经济艰难的时候,有人疑惑地说:“你的经济状况这么拮据,他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我要取信于世界,绝不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他立志要将父亲的债务全部还清。”

在当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陈嘉庚富有的人为数不少,但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地慷慨捐赠而自己一生过着非常俭朴生活如陈嘉庚的,则极少。他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诞生在集美这个小渔村里。青年时期赴新加坡随父经商。后其父生意失败,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在陈嘉庚的倡导下,许多华侨也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为何还去还债?”

跟许多海外爱国华侨一样,陈嘉庚致富后不忘苦难中的祖国。他不但加入同盟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而且还在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后,更主要的还在于,义无反顾地领导华侨各界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陈嘉庚带头组织南洋华侨一起捐款赈灾,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新加坡商界的一些人更是嘲笑说:“他这是犯傻呢!”

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只是郑重地回答:“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到过厦门的人,行必果。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虽已耄耋之年,它们都跟一位曾经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联系在一起。

陈嘉庚是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一带闻名遐迩的华侨企业家、“橡胶大王”。他出身于华侨世家,仍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为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