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325900000003

第3章 周公制礼

(西汉)司马迁

【导读】

本文选自《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

武王伐商后,商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散布在东部、北部地区。武王遂派遣王弟管叔、蔡叔监视商的首领、纣王的太子武庚。不久之后, 武王去世,留下周人未竟的征服事业。王弟周公以继位的成王幼弱,遂称王理政。周公的举动引起了王族内部的非议,王弟管叔、蔡叔纠集武庚和东方诸部落反叛,讨伐周公。周公说服首席贵族太公望、王弟召公支持自己,而后发动东征。经过长期战争,周公杀死管叔、武庚,放逐蔡叔,消灭了商的残余势力。平定叛乱后,周公新封王弟康叔、殷商宗族微子镇抚东方。

文明之初的部落、邦国依然不脱氏族政治的遗风。部落首领,既是宗族领袖也是军事首领,这种职责远不是幼弱的王子可以承担的。在商代早期的王位继承中,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继承顺序往复出现。周人早期同样采行过兄终弟及制,故而周公的举动亦有先例可循。

成王年长后,周公让位,继续以首席大臣的身份辅佐国政。周公鉴于殷商因兄终弟及而引发王族内乱,以及国初的管蔡之乱,遂厉行宗法秩序,制定礼制。周公退位后,亲自厉行礼制,为宗族表率。故而周公不仅是周人的英雄,还是周代的立法者。在他去世之后,周人对他的敬仰被保存在官方典籍之中,流传后世。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 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未集:不安宁。集,通“辑”,和顺。不豫:不舒服,有病。],群臣惧, 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卜:恭敬的占卜。缪,通“穆”,恭敬,虔诚。]。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虑。此句意为不可使先王忧虑。]。”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戴璧秉圭:头顶着璧,手捧着圭。太王:武王及周公的曾祖父,古公亶父。王季:武王及周公的祖父。]。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开籥:打开存放占卜文书的箱子。籥,通“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维长终是图:只需考虑如何使周朝统治长久。]。兹道能念予一人[兹道能念予一人:上天会关照你的。]。”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金縢匮:缠以金丝的匣子。],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瘳:病愈。]。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践阼:原指天子即位。摄:代理。]。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 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谓洗头时多次未洗完就停下, 吃饭时多次未吃完就停止。比喻礼贤下士。],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大诰》:《尚书》篇名。]。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 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倍依:即“背倚”。依,古代帝王殿上类似屏风的东西。]。及七年后,还政成王, 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匔匔:谨慎的样子。]。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自揃其蚤:剪掉自己的指甲。],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奸神命:冒犯了神的旨意。]。”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多士》、《毋逸》:《尚书》篇名。]。……作此以诫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禾尽偃[禾尽偃:庄稼全部被刮倒。],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 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自今后其无缪卜乎:今后再也没有这样虔诚的占卜了。]!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朕小子:自称,同前“予小子”、“予幼人”。其迎:去迎接。],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大孰:大丰收。孰,通“熟”。]。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 以褒周公之德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丧三年然后除之:为父母守丧必须满三年才能除服。],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延伸阅读】

《诗经》与周礼

被视为儒家经典的《诗经》之成书经过了十分漫长的编撰、整理过程。汉代儒家学者郑玄认为《诗经》分为两次结集,其内容可分为“正经”和“变经”。前者源于周初诸王、周公颂扬太平之作;后者则来自于周代晚期的衰败岁月。郑玄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也许来自《诗经》传习世家世代相传的口传历史。

但是后来的学者发现,在郑玄所称的“正经”之中,有一些篇章可以考证出是周宣王时之作。学者认为《诗经》最初结集所收录的多是典礼用诗,如“周颂”、“周南”、“召南”、“正雅”。这一部分的诗是周代早年的传统乐诗,最为平和,格调最雅正,符合周代诗教温柔敦厚的要求。

郑玄将“变雅”、“变风”称为“变经”,以为其出于孔子之编订。但是这个观点也令人生疑,早在孔子之前,“变雅”、“三卫”之中的许多篇章就出现于诸侯的外交活动中。故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变雅”、“三卫”出于稍晚的王室结集。学者认为这一次结集大约是在平王东迁以后,因为这一部分颇多地涉及了西周晚期的衰败历史。

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不再颁布官定的乐诗,残存的乐诗保存在王室和诸侯的乐官手中。因为长期无法演奏,乐诗遂渐渐流散、失传。即使是保存相对完整的鲁国乐诗,到孔子时代也已经凌乱不堪。孔子依据鲁国乐诗,比对搜集的诸国乐诗,重新校定了《诗经》。孔子校《诗经》的目的是恢复周礼,故而删除了一些无法入乐的,重复残缺的,与礼乐无涉的诗篇。经过孔子的校定, 《诗经》增加了“鲁颂”、“商颂”和“变风”,这就是后来传世《诗经》的范本。

后世学者对孔子校诗推崇备至,司马迁写道:“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由于孔子的贡献,周代的历史、制度、思想通过《诗经》流传下来,并影响东亚历史数千年之久。儒家学者更将这段史实加以引申、发挥,将孔子推为世俗君主之上的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