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1325900000052

第52章 关陇贵族长孙无忌

(五代后晋)刘 等

【导读】

本文选自《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生于第一等的关陇贵族世家,其先世为拓跋鲜卑贵族,北魏皇室的旁支。入唐以前,长孙氏历仕北魏、西魏、北周、隋。李渊太原起兵,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多有勋劳。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嫡称位时,长孙无忌也是其最为倚重的心腹谋士。

太宗李世民执政后,长孙无忌是皇帝在政治上最得力的助手。长孙无忌的才华事后证明是值得皇帝信任的。对以道德告诫著称的魏徵,皇帝固然表示敬重。可是长孙无忌这样实干的政治家,更是皇帝的事业不可或缺的。

在长孙无忌的支持下,他的外甥李治被太宗立为太子。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的权势达到顶峰,并借机清洗了山东集团的政敌。但好景不长,李治宫廷中脱颖而出的武则天,终结了长孙无忌的政治前途。长孙无忌由隋入唐,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一生之中经历了关陇贵族政治最后的黄金岁月。在武则天治下,恐怖政治大行其道,旧日的关陇贵族或者被迫屈服,或者遭到残酷清洗。相形之下,初唐的岁月不免令人怀念。长孙无忌被后世的作者视为卓越的政治家,他与太宗互相信任的亲密关系,也为后人称道。可是后人在描述这故事时不觉加入了许多理想化的色彩,并且伴以儒家的叙述语言。事实上,儒家学者万分钟情的贞观政治,不过是鲜卑贵族政治的遥远余音。在以后的年代里,儒家越发向往贞观政治理想,却越发无力付诸施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先出自后魏献文帝第三兄。初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袭大人之号,后更跋氏,为宗室之长,改姓长孙氏。七世祖道生,后魏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旃,后魏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观,后魏司徒、上党定王。高祖稚,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曾祖子裕, 西魏卫尉卿、平原郡公。祖兕,周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父晟,隋右骁卫将军。

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文德皇后:即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少与太宗友善,义军渡河,无忌至长春宫谒见, 授渭北道行军典签。常从太宗征讨,累除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太宗升春宫,授太子左庶子。及即位,迁左武候大将军。

贞观元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

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曰:“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因召百僚谓之曰:“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无忌深以盈满为诫[以盈满为诫:指长孙无忌以“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为鉴,竭力请辞宰相一职。],恳辞机密,文德皇后又为之陈请,太宗不获已,乃拜开府仪同三司,解尚书右仆射。是岁,太宗亲祠南郊,及将还,命无忌与司空裴寂同升金辂[金辂:皇帝坐的御车]。五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各封一子为郡公。

七年十月,册拜司空,无忌固辞,不许。又因高士廉奏曰:“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曰: “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 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徵等是也。朕若以无忌居后兄之爱,当多遗子女金帛,何须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上表切让,诏报之曰:“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力牧:又名力墨或力黑,据传黄帝得之于大泽,用以为将。咎繇:即皋陶,助禹治水有功],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太宗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无忌。……

十一年,令与诸功臣世袭刺史。……

无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 不愿违离,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乃与房玄龄上表……

太宗览表谓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十二年,太宗幸其第,凡是亲族,班赐有差。十六年,册拜司徒。

十七年,令图画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其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晋王:即后来的高宗李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而限以非次, 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原太子承乾曾勾结太宗的弟弟汉王李元昌意图谋反,在此之前,太宗的第五个儿子齐王佑发动叛乱,四子魏王泰又试图用阴谋手段取得太子地位,故太宗有此语],我心无憀。” 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谓晋王曰:“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 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帝后又召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谓曰:“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 无忌曰:“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先朝付托遂良: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病危,托后事于褚遂良、长孙无忌。],望陛下问其可否。”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

(显庆)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

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延伸阅读】

房遗爱“谋反案”

自从北魏立国以来,北朝皇室、贵族内乱不断。宇文泰灭西魏,杨坚灭北周,隋末关陇旧贵族叛乱,暗示着关陇贵族政治具有天然缺陷。入唐之后,李渊重用皇族子弟,却引发了帝位争夺战。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的角逐,其实是变相的贵族内战。

李世民夺嫡自立后,不久也发觉选择继位者相当困难。李世民的朝廷远非同心同德,他一边着意笼络贵族,同时也谨慎地镇压有不轨之心的密谋者,后者中不乏被“图形凌烟阁”的功臣宿将。在继位问题上, 朝廷大臣和将领各自倾向不同的皇子,而李世民的犹疑不定更增加了继位问题的变数。在最后时刻,李世民决定选择关陇贵族元老、功勋重臣长孙无忌的外甥李治为太子,期望这位权臣可以辅佐未来的皇帝化解统治前期的危机。

李世民去世后,继位问题的后遗症,以及贵族之间的新仇旧恨很快就表露无遗了。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另一位重臣,在非关陇世家出身的贵族中颇有影响。李世民将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以奖掖和笼络这位重臣。房玄龄去世之后,房遗爱、高阳公主被人告发,调查很快证明这是一次耸人听闻的“谋反案”。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许多宗室和贵族被牵连其中。太宗朝的两位驸马房遗爱、柴令武,以及他们的妻子,高祖的驸马、名将薛万彻,宗室、荆王李元景先后被杀。太宗年间太子地位的竞争者———皇子吴王李恪同样受到牵连,被害。宗室、名将、江夏王李道宗流放岭南。除上述宗室、外戚之外,“谋反案” 株连贵族、将领甚多,朝廷上下惶恐不已,对长孙无忌唯命是从。

长孙无忌试图借房遗爱“谋反案”建立独裁统治,消弭贵族内争的隐患。但他在此案中罗织罪名、株连政敌,结果召来了许多怨恨,最后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房遗爱事件以后数年,长孙无忌一党在改立皇后问题上遭到了高宗和其他重臣的联合进迫。宗室、贵族、元老重臣在经历了长孙无忌的打击后,已经因仇恨而四分五裂,再也无力抑制武则天的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