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1432100000011

第11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2)

基督教的上帝又是一个与人相亲的上帝,一个临在(WhollyPresent)的上帝。《旧约》中的上帝,是一个临在于以色列人的上帝。在《新约》中,上帝的拯救和临在扩大至全人类。“上帝在世界之中,世界在上帝之中。上帝在世界之中,并不是说,上帝是此世的存在者,是实在之一部分。而是说,上帝是有限之中的无限、内在中的超验、相对中的绝对。正是作为无限者、超验者和绝对者,上帝与此世和人联系在一起。”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理——倾听与奧秘》,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24页。基督教相信,“在凡事上都有上帝的安排,他藉此治理世界,以施行他永恒的旨意;可是人的自由和责任并不因此遭蹂躏,而且罪恶纯是人的作为”《美国公理会信条》(1883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68页。上帝为他自己起名“耶和华”,上帝吩咐说:“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圣经·出埃及记》20:7。《路德的小本基督徒要学》的阐释是“我们应当敬畏敬爱上帝,使我们不至指着他的名咒诅、起誓、行巫术、说谎言、哄骗;但要在各种需要中呼吁他的名,祈祷、颂赞、感谢。”《路德的小本基督徒要学》(152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46页。一方面,上帝向以色列人启示了他的名字、历史事件的意义,应许了他的恩宠和指引,还宣示了他的法律和生活准则;另一方面,以色列人的回应是欣领上帝的言语,相依他的应许及忠实履行他的诫命:“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圣经·出埃及记》24:7。《新约》对上帝之名表达了同样的崇敬,并将它扩展到上帝之子耶稣基督之名上。正如主的祷文所说,上主的名应当被尊为圣,应当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圣经·马太福音》6:9。基督徒应当靠着耶稣,常常颂赞天主的圣名,也有责任谨慎行事,以免上主的名因他们的行为而受亵渎。因为上主的名字就是他的存在的表达,就是他自己的象征,故理应受到恭敬。恭敬上主的名就是恭敬上主,而侮辱上主的名就是侮辱上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耶稣的名,也适用于耶稣[德]卡尔·白舍客:《基督教伦理学》第2卷,静也、常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5页。基督教认为,凡所行所教不合上帝之道的人,便在我们中间亵渎上帝的名。总之,上帝的名是让人可以藉此与上帝沟通的媒介。

在基督教思想传统中,全在、全知、全能的上帝是统摄宇宙万有及人类存在的“至高无上”、“唯一”之神。其展示的上帝既具有赏善罚恶、给人恩典和仁爱等人格神特征,亦体现出超越万有、永恒绝对等抽象神特征。上帝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圣约·以赛亚书》55:8-9。“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圣约·启示录》22:13。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在集中体现了上帝神圣的超越维度。表明神人之间有“无限的距离”和世人“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无法靠理性、推断和洞观真正悟透这一“奥秘”。也正因为上帝无限地超越于人类之上,所以神学中用“WhollyOther”(完全相异者)罗秉祥:《上帝的超越与临在——神人之际与天人关系》,载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这一术语来表示上帝与人的距离,它表明上帝超越人的程度不是量的,而是质的。上帝作为最高精神实体真实存在,不可见,却能自显。这种自显即指上帝通过创世在万物之中,“藉着宇宙的创造、保存和管理”《比利时信条》(1566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130页。,通过“道成肉身”在基督之中,通过启示在《圣经》之中而向世人显现,从而使人得以认识上帝。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一切价值之源。上帝不仅全在、全能、全知,而且“上帝是善”EdwardRWierenga,TheNatureofGod,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9。“《圣经》教训人只有一位真活神,他是灵,自有、永有,总不改变,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独立、善良、聪明、圣洁、公义、慈悲的;是宇宙的创造者、保存者、管理者;是人类的救赎者、成圣者和审判者;又是惟一当敬拜的对象。”《美国自由意志浸礼会信仰论文》(1871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652页。

道教也把不可言说的“道”人格化为神,所不同的是道教的神不仅前后有变化,而且道教的神是一个多层次的、庞大的而且还时有增加的神灵体系。先是老子被神化为道。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太平御览》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五斗米道创立之初,即承此说,奉老子为最高神,尊为“太上老君”。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说:“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页。《老子想尔注》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南宋谢守灏编撰的《混元圣纪》以及《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也反复地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混元圣纪》卷一,《道藏》第17册,第780页。“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万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道藏》第17册,第895页。又引唐尹文操的话说:“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迹有内外不同,由能应之身或异也。”《混元圣纪》卷二,《道藏》第17册,第805页。并称他“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原,故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之主。谓之老子者,道之形也,应既不一,号亦无量,或三十六号,或七十二名。”《混元圣纪》卷二,《道藏》第17册,第795页。于是,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太上正一咒鬼经》就把“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改称为“太上大道君”。“大上大道君”是东晋以来各派的信仰,只不过太上大道君在上清、灵宝经神系里屈居于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或太上虚皇)之后丁培仁:《道与神》,《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33-38页。东晋末刘宋初灵宝科文《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规定三洞大法师上奏尊神以“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

两晋南北朝时,除继续崇奉太上老君之外,还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为至上神。《太真科》说:元始天尊“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19页。《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等称由道生一气,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递生天宝(元始天尊)、灵宝(太上大道君)、神宝(太上老君)三天尊,分别居于玉清、上清、太清之境,为三洞尊神,统御诸天神灵,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宇宙万物皆为其创造。在这里,实际上已把道教至上神降格为道的派生物。三清之说,初见于六朝,至唐代,确立了道教“三清”为最高神。以道为神之说,一直到北宋尚见于符箓派道书中。北宋时形成了以“三清”及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御”神仙体系新格局,即“三清”为“教门之尊”,“四御”为“昊天三界之尊”。一般认为,道教神仙体系在两宋时期才比较定型,并大致流传至今。很明显,道教的人格神与基督教的人格神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不仅仅在于道教崇拜多神,基督教信奉独一真神,还在于“道教的‘人格神’仍保留形上实体及宇宙质料两者混合的描述”。

二、道教“道化生万物”与基督教“上帝创世”

首先,无论是道教,还是基督教,都认为人与万物同源。

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以及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有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又复归于道PaschalTing,MarianGao,BernardLi,DialoguebetweenChristianPhilosophyandChineseCulture,Taipei:FuJenUniversity,2002,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道”先于天地存在,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创生万物,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83页。的宇宙生成论。《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之“道化第四十二”对此的注释是:“‘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与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8-169页。显然,宇宙之本原是“道”,由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交而生天地人,再由天地人共同生养万物。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德经》的这一思想,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根,同时又以“气”解释“道”,认为“道”是通过“元气”化生天地万物的。因而《太平经》既讲“道”为“万物之元首”,同时又讲“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元气”是生成万物的基本质料,但元气生万物须遵循道的规律,“道”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则,元气的聚散分合,生成天地人以及万物。《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同上,第305页。这实际上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诠释。“三”为阴阳产生的天、地、人“三才”,天、地、人的相互作用,共同生养万物。而天地人又是由阳气、阴气、中和气三气所决定的,只有“三气相爱相通”,才能化生天地万物。《太平经》非常强调天、地、人共同生养万物,即“天地人三共同功”。卷四十五《起土出书诀》说:“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同上,第113页。也即是说,在自然界中,天地生养万物,而人担负着“治理”的职责。卷一百一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也说:“天道常有格三气。……天地人三共同功,其事更相因缘也。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须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同上,第675-676页。认为万物的生成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的职责是“养成”万物,这里较多地考虑到了人在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魏晋间出现的《西升经》是道教阐释老子《道德经》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说“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俱出于太素,虚无之始端。”《西升经》卷上,《道藏》第11册,第495-496页。“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西升经》卷中,《道藏》第11册,第502页。从“道之元”化生出天地人以及万物。葛洪《抱朴子内篇》云:“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醖釀彝伦者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5页。《钟吕传道集》说:“天、地、人共得于一道。”认为“道生二气,二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59页。这些思想揭示了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的本质。被奉为金丹派南宗的开派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修真十书悟真篇》,《道藏》第4册,第725页。金丹派南宗第四祖陈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者,天地之根,阴阳之本,万物赖此以生成,千灵资之以舒惨。”《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道藏》第4册,第615页。这里对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万物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天地万物从“道”化生而来,“道”生“气”,“气”分阴阳而有天地,天地生自然万物。元明之际的著名道士张三丰《大道论》中说:“大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皆由“道”化生,而人是四大(道、天、地、人)之一,在“道”的作用下禀天地之气而生。构成人与万物的物质基础也是一样的。《太平经》卷六十六《三五优劣诀》说:“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祖始。”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6页。《元气论》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1216页。可见,人与万物在本源和禀受上都有着同一性。唐末重要道经《无能子》从天地自然万物由“气”化生,进一步阐明了人与其他动物无所异而同属一类,认为动物“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是没有差别的;甚至还认为,人之外的其他动物与人一样,具有智慧和语言《无能子》卷上,因此,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三,《道藏》第33册,第129页。这强调了人的物理性、生物性,人与自然万物一体性联系,正是今天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所揭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