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1432100000010

第10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1)

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并不必然与它们的文化差异相互排斥,而恰恰是一种互补。道教生态思想建立在道教神学的基础上,它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并以劝善成仙、神明赏罚的宗教神学方式予以具体落实,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与現代生态学完全不同,但二者的基本理念又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基督教生态思想同样建立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基督教生态思想以神人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属于人与神的关系。

§§§第一节生态神圣观

一、道教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

道教和基督教用来表示世界本原的术语尽管不同,但无论是道教之“道”,还是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上帝”,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一个超越的终极实在,具有本体的意义。正如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指出:“道教在不少地方与基督教十分接近……道教提供了一个宇宙论和宇宙运行与和谐的理论。”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7-138页。

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渊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德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77页。而且,老子既强调“道”在自然万物之先,亦认为“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既体现其超越性,亦显示其内在性。

道教自创立时即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重要经典。在本体论上,自然也是首先祖述老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庄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之说。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大化之根,大化之师长”同上,第662页。《老子想尔注》亦谓道乃“天下万事之本”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唐代著名道教学者吴筠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宗玄先生玄纲论》,《道藏》第23册,第674页。同样把天地万物的根源归于“道”。唐末五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认为天地万物是“道”化生的,因而为万物之母,“道,通也,通以一气生化万物。以生物故,故谓万物之母”《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四,《道藏》第14册,第334页。“道者,万物之宗元;天得以清,地得以宁,物得以生,神得以灵;海岳得之以安镇,王侯得之以太平,道士得之以神仙,枯朽得之以发荣也。”《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道藏》第14册,第318页。《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运行日月。日月者,太阴、太阳之精,默纪天地交合之度,助行生成万物之功。”《修真十书钟吕传道集》,《道藏》第4册,第660页。金长筌子《洞渊集》说:“道者,天地之父母,万物之灵枢,阴阳之纲纪,五行八卦之璇玑。”《洞渊集》卷一,《道藏》第23册,第855页。显然,“道”为万物之母、天地之根,是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据及主枢者。

道教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性”《坐忘论》,《道藏》第22册,第896页。“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道藏》第24册,第721页。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用“气”解释“道”。《太真科》谓元气未形时所生元始天尊,为万物之初始,消则为气,息则为人,把道解释为天地未成之先的元气,又把元气所生初始奉为道的化身。唐初道士李荣注《西升经》“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说:“天、地、人、物,并皆抱真一之道,受微妙之气,所以方得化生。是知一气者,万物之本也。”《西升经集注》卷四,《道藏》第14册,第586页。杜光庭也用“气”解释“道”。他说:“道者,虚无之气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3页。“道本包于元气,元气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藏》第17册,第184页。在这里,杜光庭把“道”与“气”统一了起来,于是,“道”生天地万物就被解释为“气”生天地万物。在注重炼气一类的道书中,“道”为“元气”屡屡可见。其所指的“气”,即天地未生前的原始混沌一元气或“先天一气”、“祖气”、“混元真一之气”。这种先天一气,内蕴无穷的生机,是天地万物、人类身心的本源,并成为决定万物存在的一阴一阳之道。元代著名内丹家陈致虚在《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说:“虚无生自然,自然成大道。夫道者,无形无体,即先天一气而化生万物,为天地造化之本。”显然,《道德经》中“道”的范畴的固有含义经过道教思想家的解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是道教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基督教崇奉的上帝也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持者。基督教神学传统常常用“维持者”或“支配者”来谈上帝的临在和在世界的活动TedPeters,Science,Theology,andEthics,Hants: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p238。《尼西亚信经》尊之为“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主”《尼西亚信经》,《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20页。道教之“道”既是化生万物的形而上之本体,又是形而下万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法则。《老子想尔注》在为“渊似万物之宗”作注时说:“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在注“天地不仁”时说:“天地像道,仁于诸善,不仁于诸恶。”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都是把道作为自然及人伦法则,而且把能否顺应自然与生命的长久联系起来。而基督教的上帝既不是宇宙中形成万有的质料,也不是自然法则。基督教的上帝是宇宙秩序的建立者,自然法则的设定者。基督教的上帝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上帝,它至高无上,“全在”(omnipresence)、“全知”(omniconscience)、“全能”(omnipotence)、无始无终、自有永有、无所不在、包罗万象。《圣经》中记载摩西问神名,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圣经·出埃及记》3:14。上帝无所不在,充满宇宙。在《旧约》的《耶利米书》中:“耶和华说,我岂为近处的上帝呢?不也为远处的上帝吗?……我岂不充满天地吗?”《圣经·耶利米书》23:23-24。耶和华如此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圣经·以赛亚书》66:1。《使徒行传》亦言:“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圣经·使徒行传》17:24。上帝无始无终,常有常存。上帝既在万物之先,没有开始点,又永存于万物之后,没有终止点。《旧约》中的《诗篇》在歌颂上帝恩典永久不易时曾如此赞美上帝说:“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上帝。”《圣经·诗篇》90:2。“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你要将天地如里衣更换,天地就都改变了。惟有你永不改变,你的年数没有穷尽。”《圣经·诗篇》102:25-27。《以赛亚书》中还将这一常有常存、超越时空的上帝称为“永在的上帝耶和华,创造地极的主”《圣经·以赛亚书》40:28。关于上帝无所不知,以其无穷智能鉴察万物、洞悉一切的论说在《圣经》中多有记载。如在《旧约》中,《撒母耳记上》说:“耶和华是大有智识的上帝”《圣经·撒母耳记上》2:3。;《历代志下》称“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圣经·历代志下》16:9。;《约伯记》将上帝视为“那知识全备者”,认为世人无法知晓其“奇妙的作为”《圣经·约伯记》37:16。;《箴言》论及“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圣经·箴言》15:3。此外,《约伯记》5:9、《诗篇》147:5和《以赛亚书》40:28也都谈到上帝的智慧“无法测度”。在《新约》中,《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门徒称其主“凡事都知道”《圣经·约翰福音》16:30。;《罗马书》在其结尾处提到“独一全智的上帝”《圣经·罗马书》16:27。;《哥林多前书》论及“上帝奥秘的智慧”《圣经·哥林多前书》2:7。;《约翰一书》也指出:“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圣经·约翰一书》3:20。上帝的“全知”涉及上帝的“智慧”和“知识”。上帝无所不能。《创世记》论及上帝将以色列先祖亚伯兰易名为亚伯拉罕,并与之立约时所说,“我是全能的上帝”《圣经·创世记》17:1。以及应许撒拉老年仍将生子时所言“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圣经·创世记》18:14。《约伯记》在谈到约伯承认上帝万能,人难仰望时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拦阻。”《圣经·约伯记》42:1-2。《马太福音》曾引用耶稣的话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圣经·马太福音》19:26。《约翰福音》则叙述了上帝以太初之道创造宇宙万物的大能:“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1:3。对于人的理解而言,上帝的全能则主要体现在上帝以其自由意志来创造宇宙、治理万物和拯救人世等方面。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上帝在太初以其自由意志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并给人以自由意志,但人类始祖以这种意志自由而择恶弃善,犯下原罪,为此上帝以其全能不仅对人的恶行加以惩罚,而且又派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降临人世,以拯救人类。上帝以无所不能而显明上帝乃宇宙万物之主宰,由此亦形成世人对上帝的敬畏之感和对上帝公义之举的信赖卓新平:《基督宗教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但是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把形上实体与宇宙质料连接起来,这又与道教的道与世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无名、无形、无为,它充塞于天地万有,无处不在,万古常存,为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老庄及后世道家关于“道”的清静、无为、永存、遍在等性质及其化生万物、支撑万物存在的功用的阐释为道教所承袭。《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认为世界上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宇宙间唯有那个抽象的道,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唐代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道藏》第11册,第344页。正是因为“道”的“无形”、“无情”、“无名”,需要通过“德”来体现,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二者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道教之“道”无情,道在天地间运行,不是凭感情意志行事,而是虚而不屈,无为而无不为。这与基督教的上帝观迥然不同。基督教认为,从虚无中创世是上帝的意志所为。人和万物的造化来自于一个睿智仁慈的造物主有计划的造化,“上帝在创造和安排中实施他的旨意”《韦斯敏斯德小问答》(1648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374页。上帝的安排乃是上帝用他的全能、智慧和善良的恒常力量,保存受造者的生存和禀赋,导之于善,并扶助一切善良的;但他将那因离开善而发生的恶,加以剪除,或纠正,并用以产生好结果《非拉热的大问答》(1839年),《历代基督教信条》,汤清编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版,第464-465页。

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全能全知的、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的人格神。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的降生、受难和复活来讲述上帝对世人的拯救,从而发展出“三一神”论,即以“三位一体”来表述上帝本体的三种不同位格及其共在一体的关系。基督徒相信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有,包括时间也是由上帝所创造,正如奥古斯丁所言,“时间存在于创造之内”,而不是“创造发生于时间之内”,而且上帝的创造并非用原来就有的质料制造,而且上帝与被造世界中的任何受造物完全相异。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从“无”中创造(creatioexnihilo)一切。上帝创造时,从来不用工具,也不用材料傅和德:《旧约诠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天地万物都是“天主从无中造成的”《圣经·玛加伯下》7:28。说明上帝创世不是始于某物,而是始于非存在物,始于“虚无性”[俄]弗·洛斯基《东正教神学导论》,杨德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道德经》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道德真经注》,《道藏》第12册,第282页。但这个“无”不同于基督教所说的“无”,而是“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即“道”就是“无”王明:《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宇宙是受“道”制约的无始无终的过程,“道”内在于世界,支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