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1432100000037

第37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保护及其实践(2)

道教对森林植被非常重视,在道经中保护森林植被的规定也屡屡可见。《太平经》要求人们“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折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其母则怒,上白于父,不惜人年。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顺常。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人,可无犯禁”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72页。可见道教不仅认识到了山石草木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且还告诫人们,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当遵循其生长规律,不可肆意开采,滥砍滥伐,断绝草木的生机,否则会遗害后代子孙。《妙林经二十七戒》规定:“不得烧野山林。”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43页。《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同上,第849页。《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规定:“道学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道学不得教人以火烧田野山林”,“道学不得无故摘众草之花;道学不得教人无故摘众草之花”,“道学不得无故伐树木,道学不得教人无故伐树木”《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道藏》第33册,第798页。《无上秘要》卷四十五《玉清下元戒品》规定:“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教人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无故摘众草之华”,“不得教人无故摘众草之华”,“不得无故伐树木”,“不得教人无故伐树木”《无上秘要》卷四十五,《道藏》第25册,第153页。《妙林经二十七戒》规定:“不得烧野山林。”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43页。《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规定:“不得耗蠹常住,攀摘花果,损折园林,秽污观舍,不生惭愧,是轻福地,犯者过去受吞铁丸地狱罪。”《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道藏》第3册,第413-414页。《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也规定:“不得无故采摘花草”,“不得无故砍伐树林”,“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便溺生草上”《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31-39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告诫人们:“禁火莫烧山林。”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要修科仪戒律钞》也规定:“不得以火烧田野山林”,“不得无故摘众草之花”,“不得无故伐树林”《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六,《道藏》第6册,第947页。《云笈七签》卷四十《崇百药》把“不烧山木”当作保护生态环境的一味良药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77页。

基督教《圣经》中也有保护植被的记载。《启示录》记述了约翰在拔摩岛上所见异象,其中说一位天使,从日出之地上来,拿着永生神的印,他向那能伤害地和海的四位天使大声喊着说:“地与海并树木,你们不可伤害。”《圣经·启示录》7:3。天使“吩咐它们(蝗虫)说,不可伤害地上的草和各样青物,并一切树木”《圣经·启示录》9:4。

三、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土地是一种生命共同体。包括土壤以及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的生态价值,不仅表现在对人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人以外的生命也有极大的价值。土地是众多生命之源。

道教在各种戒律中,对保护土地以及水资源等作了具体规定。道教将天地比作父母,反对人们大兴土木,凿地建房,认为这是伤害大地母亲的恶劣行为。《太平经》说:“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这里把大地拟人化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以唤起人们保护大地的意识。据此《太平经》规定了一个很严格而具体的有关起土的限制性操作程式。它说:“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0页。《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规定:“不得为人图山冢宅起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54页。“不得在平地然火”,“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竭水泽”,“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不得塞池井”,“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中”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50-857页。“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同上,第858页。“不得妄开决陂湖”同上,第859页。《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中也规定:“道学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道学不得教人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道学不得竭陂池,道学不得教人竭陂池”,“不得塞井及沟池”《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道藏》第33册,第798-799页。《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规定:“不得塞井及沟池”,“不得竭陂池水泽”《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藏外道书》第12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31-39页。《要修科仪戒律钞》中也规定:“不得竭陂池”,“不得塞井及沟池”《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六,《道藏》第6册,第948页。《金书仙志戒》规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物,勿以六月六日起土。……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为重罪矣!”张君房:《云笈七签》,中华书局2003年点校本,第882页。《文昌帝君阴骘文》劝诫人们保护环境,“勿弃字纸”。这是在农业经济条件下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系列规定,反映了道教已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纳入其道德关怀的范围。

在《圣经》中,土地属于上帝,“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圣经·利未记》25:23。故以赛亚谴责侵占土地的人,宣告说:“那些以房接房、以地连地,以致不留余地的,只顾自己独居境内”的人有祸了《圣经·以赛亚书》5:8。因为贪婪地耕作土地会毁坏土地的生产力。土地安息是《旧约》中与环境保护有直接关系的律法。“六年你要耕种田地,收藏土产,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让土地歇息,“使你民中的穷人有吃的。他们所剩下的,野兽可以吃。你的葡萄园和橄榄园,也要照样办理”《圣经·出埃及记》23:10-11。这种让土地定期休息,可以避免对土地的过度使用。

相对于道教而言,在基督教的经典中,对于保护动植物及水土资源,没有道教那样详尽的规定。因为在《圣经》里,一切都是围绕人与神的关系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以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在《圣经》中,保护自然万物与爱上帝是完全一致的。基督教中的爱邻人不仅要求爱邻如己,也应包括爱与邻人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像奥古斯丁心中的上帝一样,我们周围的乡村是我们生活、活动、繁衍的所在,我们对它既不应傲慢无礼,也不应粗野褊狭。爱护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周围环境是我们最直接的责任。我们还要关心其他生命形式,仅仅因为它们是我们的“邻居”——《圣经》意义上的邻居。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命运已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人类的爱和对地球的爱已密不可分参见[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6-427页。

总之,道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以戒律或律法的形式从伦理上对信徒的行为进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徒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宗教践履与环境保护

一、道教宫观与基督教教堂建筑

道教除以各种戒律、功过格的形式约束道教徒的行为外,道门中人也身体力行,非常重视宫观内外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道教宫观是道士们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如果说洞天福地是一种较大的修行空间,那么宫观则是较小的修行空间。”道教创立时,其祀神场所称靖、庐、治、静室或茅室等。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于是有道馆、道观之称。进入唐朝,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道教大兴。凡是规模较大的道教活动场所称“观”,凡是经帝王敕封的道观则称“宫”。

神仙信仰与修道需要促成了宫观的建造,各地道教宫观建筑各具特色。关于道教宫观(道馆)的设置,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在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殿堂设置已具雏形。道教宫观“既为福地,即是仙居,布设方所,各有轨制”,“造天尊殿、天尊讲经堂、说法院、经楼、钟阁、师房、步廊、轩廊、门楼、门屋、玄坛、斋堂、斋厨、写经坊、校经堂、演经堂、熏经堂、浴室、烧香院、升遐院、受道院、精思院、净人坊、骡马坊、车牛坊、俗客坊、十方客坊、碾硙坊、寻真台、炼气台、祈真台、吸景台、散华台、望仙台、承露台、九清台、游仙阁、凝灵阁、乘云阁、飞鸾客、延灵阁、迎风阁、九仙楼、延真楼、舞凤楼、逍遥楼、静念楼、迎风楼、九真楼、焚香楼、合药堂等”《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一,《道藏》第24册,第745页。大约在元代以后,道教宫观建筑逐渐趋于一致。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宫殿坛章》载,明代道教宫观的建置大致有殿、阁、楼、道藏、堂、天关、天门、钵堂、圜室、庵、台、寺、祠、馆、院、天宫、雷坛、坛、皇坛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道藏》第36册,第401-403页。用以祭祀神灵、斋醮祈禳、修炼诵经、生活居住。一般说来,比较典型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包括山门、钟鼓楼、灵官殿、主神殿、玉皇殿、三清殿、祖师殿等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4页。道教认为,道教宫观的建筑是模仿天上神仙所居住的殿堂所建造的,即是“法彼上天,置兹灵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藏》第24册,第745页。

基督教的教堂也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神圣空间,是神的家、圣灵的殿,是基督徒举行宗教礼仪、聚众祈祷的场所。为了显示对上帝的至诚和对天国尽善尽美的追求,为了不朽的永恒,教会及信徒们不惜在教堂建筑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欧洲中世纪不少基督教教堂往往历时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经过无数艺术家和人工巧匠的努力才完成。但与道教宫观多位于名山胜境不同,基督教教堂多位于城镇中心,这与基督教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及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历史有关。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宫观多位于远离尘嚣、清静安谧、枝叶茂密的名山胜境,“夫三清上境及十洲五岳诸名山或洞天,并太空中,皆有圣人治处。或结气为楼阁堂殿,或聚云成台榭宫房,或处星辰日月之门,或居烟云霞霄之内。或自然化出,或神力造成,或累劫营修,或一时建立”《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藏》第24册,第744-745页。自然环境良好。如青城山自古以山色清幽著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山中林木葱茏,古树参天,溪涧纵横,山润岩湿,流泉常年不断。诗圣杜甫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杜诗详注》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的诗句。宋代大诗人陆游以“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剑南诗稿》卷八《登上清小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赞誉青城山。道教在建宫观时,更多地考虑了顺应自然环境,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许多宫观往往以洞天福地的自然态势作为布局的基础。往往依山就势,见水修桥,因高为殿,就洞为宫,灵活布局。著名宫观多是满山青翠中透出几点红墙青瓦。如位于青城山腰的常道观(又称天师洞),山门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长长石级直通重楼叠阁,两旁柳松挺拔,青龙殿、白虎殿掩映其间。正如《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一书所说:道教在建造宫观时,“都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依山就势,或见水筑桥,或因高建亭,或就洞修宫,灵活布局,就地取材”,从而使“宫观建筑与自然山势相互协调,整体布局和谐自然”张继禹主编《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罗哲文先生等在其《中国名观》中也说:“我国的道观建筑大多依山就势、顺势布局、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修在山顶的道观,孤高挺拔,耸入云天,似在与天通话;修建在山坡上的道观,掩映在绿树丛中,重重叠叠,幽静秀丽。还有的道观或据洞筑室,或洞旁建屋,或依壁筑殿,或傍水建房。”罗哲文等:《中国名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如武当山的道教宫观就是顺应山形地貌的变化而布局的,整体上错落有致,其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体现出一种建筑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青城山的建筑也都依山取势,灵活布局,在隐、藏、幽、奇上下功夫,朴实幽致,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从山麓至峰顶,栈道、丹梯、石桥时相勾连。亭阁、牌坊星罗棋布于游山道上,供人游憩。亭阁的建造随景而设,建筑多取材自然,不假雕饰,枯树柱,树皮瓦,竹木栏,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幽雅别致。陕西终南山太一宫“山水秀绝”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宫“前临池水”,“两傍丛崖悬抱,高柯古干,幽蔚阴森”,“水鸟以千数,飞鸣栖集其上”同上,第663页。武夷山天游道院“翠树青萝,一径中通”,桃李篁竹,“自然成林”同上,第1131页。南岳圣寿观“修竹茂松,涧水潺湲,风景甚异”《南岳小录》,《道藏》第6册,第863页。故“凡道观之称于世者,或占山水之秀,或擅宫宇之盛”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480页。

道教宫观建筑一方面依照洞天福地的态势进行布局和营造;另一方面也给洞天福地注入了道教文化气息,打上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烙印。于是,当道教宫观在洞天福地建造起来之后,洞天福地就与其他自然景观有了明显的区别,道教宫观建筑充分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天人和谐的建筑模式。

基督教从4世纪上半叶开始了正规的教堂建筑。观其艺术风格,多为呈长方形状的“巴西里卡”(Basilica)教堂。自中世纪以来,欧洲西部教堂建筑以“罗马式”(Romanesque)、“哥特式”(Gothic)为主,欧洲东部教堂建筑则大多为“拜占庭式”和“斯拉夫式”。南欧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兴起了“巴罗克式”(Baroque)教堂建筑。18世纪以后,晚期“巴罗克”教堂内部的装饰逐渐被“罗可可”(Rococo)艺术风格所取代。随着时代的变迁,近现代的教堂建筑已呈多元发展之势。19世纪多有“古典式”、“新哥特式”、“新罗马式”、“新文艺复兴式”和“新巴罗克式”艺术风格的教堂问世,世俗建筑风格也影响到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一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民族感和典型的现代宗教意识及审美情趣的教堂远远超出了过去教堂建筑风格和套式,使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