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讲《金刚经》
1433400000006

第6章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经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直译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还是由母胎而生的众生;无论是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众生,还是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境界,断掉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得到最终的解脱。但是,虽然我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度化。这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寿命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六祖讲经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虚一本作不乱。

现代注释

摩诃萨:梵文音译,意译为大士、圣士、超士、高士等,指进入圣位的大菩萨,一般认为指七地以上的菩萨。经文中的“诸菩萨摩诃萨”的“诸”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狭义,专指已登地的五十二位阶次的菩萨。前者是凡夫菩萨,后者是圣贤菩萨。故六祖说文中有所对比。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现代注释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楞严经》云:“卵唯想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后才有胎生,无论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因感情而有,是为胎生。湿生——“湿与合感”,与境相合,便有湿生,例如把湿的瓦盆覆转,第二天,便滋生了虫,是为湿生。化生——变化而生的东西,如蝉、蜻蜓、蝴蝶等。在《周易》中有“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语。中国《山海经》《太平广记》等古典文学中记载有很多传说,比如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变成长着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唐代道士谭峭曾写过一本《化书》,讲“蛇化为龟,雀化为蛤”等。佛教有“四生苦轮”之说,谓一切众生,由此四种之生而出生,受迷界生死之苦,彼此轮回转生也。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现代注释

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槃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志道禅师是南海人士,礼六祖披剃出家,阅读《涅槃经》十余年,但是,仍然没有明白涅槃的大意。所以,有一天,他就请六祖特别教诲。六祖问志道禅师:“你对于涅槃,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志道禅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涅槃的解释,我就在这个解释上,起了疑惑。”又说:“一切众生有两个身体,一个叫做色身,一个叫做法身。色身是物质的,法身是精神的。物质的身体是无常的,是有生灭的;而法身是永恒的,是无知无觉的。所以,《涅槃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明白,何身寂灭?何身受乐?如果说色身是受乐的话,那么,色身死亡的时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堪言,何乐之有?假如说法身受乐的话,法身是无知无觉,一到了寂灭以后,不是如同草木瓦石一样,又何能受乐呢?”

六祖对志道禅师开示说:“你是出家的释子比丘,为什么反要学习外道的断常邪见呢?你以为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断常二见,怎么能学最上乘法呢?我现在告诉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无法身,离开了生灭以外,你到哪里去求寂灭呢?虽生灭,即不生不灭。所谓‘烦恼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见到法身,我们身外并无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执著于哪个受用,这仍叫做耽于世乐。我们要知道,刹那是没有生相,刹那也没有灭相,时间一点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没有什么生灭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断常二见,那就叫做谤法。我们要知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无上的涅槃,它本体圆明,经常光照,凡夫、愚痴的人以为这是死,外道以为这是断。其实,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有无要断,过去、现在、未来,在涅槃里面也没有这些分别。”

六祖又说:“吾今强言说,今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禅师听了这首偈语,忽有所悟,欢喜踊跃,礼谢六祖大师。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现代注释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著。人相,谓众生妄计在六道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谓众生把依五蕴和合而生自体当成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谓执著众生的从生到死,有一期的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这四相是依根的,先由眼根而来,人的烦恼都因这四相而起。鸠摩罗什把它们归纳起来叫做四相,玄奘法师的翻译,还加三个,成为七相。

陕西汾州无业禅师初参马祖道一禅师,相貌魁伟,声如洪钟,马祖禅师取笑他道:“巍巍佛堂,其中无佛。”无业禅师随即作礼,恭敬说道:“三乘文学,自信粗穷其旨;但禅门即心即佛,实未能了。”马祖禅师见他来意真诚,就开示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无业禅师问:“心、佛、众生外,更有佛法否?”马祖禅师回答:“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岂别有佛法?如手作拳,拳空如手。”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禅师答道:“祖师今何在?且去别时来!”无业禅师不得已,告辞出门,马祖禅师随即叫一声:“大德!”无业禅师回首。马祖禅师问:“是什么?”当下无业禅师跪下礼拜,哭诉道:“本谓佛道长远,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马祖禅师道:“这个钝汉悟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