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医道还元注疏
1435500000046

第46章 无碍心印详解(5)

吕真人曰:何谓灯明万岁?灯者,盖藉以喻人一心之真灵也。人自有生之初,莫不各禀天地之真灵,二气辅之,五行维持之,但人自有生以后,七情六欲,内外交侵,引此真灵分投于万物上去,久之而生初所禀受真灵日渐耗散,则本灵者,遂入于昏迷,故欲复此真灵,首在把七情六欲,以胸中慧剑一齐割断。凡一切尘缘,人不能舍者,我能舍,则此心渐归于定静。而此灵光地上,自复还其本然。从此进步,炼到真一凝固,而慧光之灼灼,有普照大千,百劫不磨之妙用。在道偈谓之万岁灯,今所云灯明万岁,盖即此也。世之伪学一流,谈东说西,徒记诵几句道偈,不知所言何事,所藏何理,一味执抝,把古圣神仙佛所语,空藉以为口头禅,究其妙理存于何所,一概置之,不无反心推求,无怪乎老而无成也。又有一种浮浪人等,胸无定见,任人指东话西,先人之言为主,遂不复改其是非,此亦卒归于无补。欲寻真宗印心无碍,必须使此无形无色一灯常明,方为入道有路,否则终坠迷途耳。究此无形无色之万岁灯,非可以意为,亦非可以一蹴几。所以然者,此慧光之无碍,在湛然内含,寂然不动中寓之,故曰常存湛寂之中。于其常照常存之舍,印心而求玄者,亦犹之树木之无根,而欲求其枝叶之发生耳。有志者,当反而求之。

疏:

以心为灯,明心即燃灯。

如密室燃灯,历历孤明。

芽吐毫端,忽插云霄之上。

吕真人曰:何谓芽吐毫端?盖印心功候进步时而言也。人心共得天地之真灵,以为一心之主,苟能杜尽万感之邪缘,迥光常常反照,将二气五德以为淘洗锻炼之资,则万魔退避,而此灵明地上,渐渐生光,好比树之当春吐芽,有一种异采鲜新气象。毫端者,初吐微末之谓。然此灵炮初启,虽属毫末之萌,其长发之神速,实无可限量。有顷刻间艳放,而直达于云霄之概,故曰插云霄之上。世人徒为学,作伪道参禅,终日闭目枯坐,假装像样,不从天地真一之心明白,此中本原已失,纵或稍知真一妙奥,而印心又不肯从五气归根,反究此中源委,万邪纷集,灵明究从何而生?然又有一种闭目死坐之徒,其形则如槁木,心亦如死灰,非不自以为定静,殊不知已入于枯槁一途,是死定死静之恶道也。亦安期慧光初启,如树之吐芽莫遏耶?此境虽系印心中途,然必待群邪退听,乃有此验,观此便知持心首在遏绝万感,方可待慧光潜发,到得一心慧放,自是无碍根基。后世好道谈玄者流,即此一层功效。不知说出多少落地,即如火枣交梨,所言何物。又如极乐国主人翁,亦是何物,如此等类,指不胜屈。更有愈说愈入昏蒙,大率出词,好为隐怪,取物借喻,令人东猜不中,西猜不着,成甚嘉惠后学之心。此等谈玄著述,大都规仿太上五千言,故作为怪僻语。岂知太上五千言,实未当如此怪诞,不过古之世字罕,不能如后世之多,故其中有一字两义者。况以持心大道,原为幽深,不得已而出此耳。然其中实未当非就理说理于今五千言,人尚罕达,何况后学?出语怪诞,藏头匿尾,更何望后世有达道人也。不几心法一学,终没于天坏乎?吾有鉴于此,故特显为陈之。俾学者易明,是予之本意也。

疏:

如生机初现。

如勃勃而发。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之上九万里。

恶道妖道皆指心印恶坏邪曲言。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守有存无,密室堪藏廿八宿;还原反本,幽径自具卅六天。

吕真人曰:何谓守有存无?有无二字,乃道教持心要义。盖无者,万缘消散,一物不染,即空空洞洞之谓。有者,即于空洞中见出一点灵光之谓。人心虽同具此一点灵,然被物欲纷扰蒙蔽,而此灵遂失却,一心只有物欲存于中,为累作害,则本有者无,本无者有,有无二字颠倒,而此心之本真坏矣。故欲复其本然之所有,必先使此心一尘不染,空诸一切,将此心先造到无字之一境,然后真灵可复。至真灵复,则无中生出有矣。又须慎重固守,合言功效之次第,故曰守有存无。何谓密室藏廿八宿?密室者,即指一心而言。盖一心至深至密,非人所能窥,故谓之密室。人心既能自无境生有境,固此真灵,则其光耀之分达于五官及众体,无不各具光明,各存耀气,好比众星灿列,周围旋绕,以拱乎北辰焉。凡五官众体之光明耀气,悉一心所发,故曰密室藏廿八宿。何谓还原反本?即有反归于无之谓也。盖神光只存内照,久而并其内照之迹,亦漠然不自知,使合乎太虚之冥冥,即神反太虚之义也。故谓之还原反本。道偈言炼神还虚,岂有别旨耶?何谓幽径具卅六天?盖一心之神,即能还归本原太虚,尽泯其迹,则此心自是毫无障碍,如三十六天之清虚极乐,只有仙佛之真灵法身居处往来,全无俗尘侵扰,故曰幽径具卅六天。幽径亦指心而言,即深幽之意也。此一节乃道教印心无碍之次第,特以本体言之。学者不可不求所以几及也。

疏: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据道生万物的宇宙创世理论,构想出来的神仙所处的空间。它为学道成仙提供了教义依据。据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卷二十一”天地部“称,道教构想的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一)太皇黄曾天,(二)太明玉完天,(三)清明何童天,(四)玄胎平育天,(五)元明文举天,(六)七曜摩夷天,此六天合称为欲界。(七)虚无越衡天,(八)太极濛翳天,(九)赤明和阳天,(十)玄明恭华天,(十一)耀明宗飘天,(十二)竺落皇笳天,(十三)虚明堂曜天,(十四)观明端靖天,(十五)玄明恭庆天,(十六)太焕极瑶天,(十七)元载孔升天,(十八)太安皇崖天,(十九)显定极风天,(二十)始黄孝芒天,(二十一)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无思江由天,(二十三)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无极昙誓天,此十八天合称为色界。(二十五)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渊通元洞天,(二十七)翰宠妙成天,(二十八)秀乐禁上天,此四天合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合称为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种民天:(二十九)无上常融天,(三十)玉隆腾胜天,(三十一)龙变梵度天,(三十二)平育贾奕天。(三十三)太清境大赤天,(三十四)上清境禹余天,(三十五)玉清境清微天,此三天合称三清天。(三十六)为最高一层,称大罗天,与三清境合称为圣境四天。三界、四梵天、圣境四天共计三十六天。

纵横自在随所行,夷险俱忘莫不乐。豺虎既伏,何自怵惕孩婴;露电堪观,尽足欢娱耆叟。

吕真人曰:何谓纵横自在随所行?此即无碍印心之境也。盖人心多因物欲牵累,则终日戚戚,或顷刻暂忘,旋而又复牵挂,将尘垢为此心之牢狱,愈拘愈紧,终身无解脱之期,又安得纵横自在?惟先把孽缘割尽,此心毫无羁繋,自归空界,寥阔无边如天地包含,内无所挂碍,则此心真灵,自活泼不滞,周流靡间,有一种不拘不束气象,故曰纵横自在随所行。何谓夷险莫大乐?夷者,宽平泰顺之谓;险者,患难危急之谓。一心既造到纵横自在境地,则随所入而无不自得,不论所处或夷或险,皆视之漠不相关,只自觉与道大适耳。故曰夷险俱忘莫不乐。此乃印心无碍现成光景也。何谓豺虎既伏?豺虎者,盖指六识之恶根而言,六识恶根害人真灵,无异豺虎之害人身,六识乃外之豺虎也。伏者,有潜匿不起之义。内之六识不生,外魔亦无从侵扰,亦谓之豺虎。伏此心既无邪恶牵累,则真灵自结,常有安定不惊之乐,内之孩婴何有怵惕耶?孩婴即一点之真灵凝结者,便是。由是真灵耀气,充周于百体,注射于五官,如露之滋,如电之采,清淑浏亮,只可默默自知,而究莫可形容,于无可形容而细为象之,其清亮之气直如露如电,故曰露电堪观。何谓欢娱耆叟?耆叟者,盖藉以喻人之元神也。欢娱者,怡悦之谓。一心之慧光清亮,而元神自泰安适。此一节,由内推到外,复由外说归内,反复推详,总完得一个无碍景象,皆从活处参之。倘或执著一法,以按图索取,则直等刻舟耳。凡事有执著者,皆非至道,况欲印心无碍乎?学者当细思之。

疏: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即生六识。因六识纷纷外漏,应接不暇。虽说六根之识,其实也只是意根一识而发。所谓意根,既可表现为识神,亦可化而为元神。若意根之识缘物著境,为欲所牵,攀缘不止。即发为七情六欲,造是非,生五毒等……即表现为神用事。若尊师嘱,妙契环中,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七空而朝元。将意根所发之意识,妙契环中,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七空而朝元。将意根所发之意识,虚悬于虚中空谷,若有若无即渐化而为元神。可见神只是毫厘之差,就这毫厘之差,也有失之千里之误,一为识神,一为元神。佛家讲”转识成智“,识即是神,智妈是元神。将神转化为元神,其功夫就是将丝毫我相,存于方寸之间,淡淡而骈,不要急,一有刻求之心,不仅元神不显,而且,不要气化上,此火内结,易生疾患,万万不可心急。道家讲心互神活,意即人心死,道心活。虽使意根一虚悬于虚中空谷,但也不能沾滞执著,总要”活泼泼地,常惺惺存“,这样,意根一识,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之识,于色身上无所依附系缚,使识神不灵而化为元神,自然解脱,无挂无碍。六祖惠能大师说:”使六识了六门“,即是将六合并为一,离开自家身躯六根门头,虚悬于虚中空谷,此为达摩血脉之秘密,顿教一乘无上至宝。

境原无奇,世多错认;语必中的,人自释疑。不作奇险之谈,惟望智愚皆达。

吕真人曰:此结上数节言道教印心无碍之意。何谓境无奇?盖道教之真宗,亦不过保守此真灵,从活处体认天机,先从无处下手,使此心无一物之累,再从有中持守真灵活现,终从有而反归太虚不着实迹,便是到无碍境地。较之释及儒,其宗旨固无异,其圆成境界,亦非特标奇新也,故曰境原无奇。特后世未知立奥,而好为探玄者,不得正宗,遂自作聪明,妄猜妄谈,至流入邪僻,且创为异说以教人,误己又复误世。此种惑乱道教真宗之徒,为道教之罪人,即为三教之恶魁,良可深恨,此错认一弊所以流毒不浅也。欲挽错认之伪道,以归印心真宗旨,是以著为是书,把正宗奥妙,一一推演,又不敢稍涉怪诞,恐贻误乎后学。只为将证明真宗剖晰,实无一语非要旨焉,故曰语必中的。所以然者,因以前印心证道之书,虽未尝无隐寓真谛者傅于世,但语多险僻,教人反至惑人,所以视此为戒。欲人齐归觉路,共晓印心之功,同入证道之门,一览此书所语,便可将夙疑一齐解释也。吾苟语出奇险,则上知者或可明,中材且不易达,何况愚夫愚妇耶?欲为无量度人,是以语忌怪险,非吾不能为隐僻也。特恐贻误后人耳。

疏:

什么是无碍心?一言以蔽之:”使此心无一物之累,再从有中持守真灵活现,终从有而反归太虚不着实迹,便是到无碍境地。“

是知心者藏道之区,印心即可以印道;道者宅心之本,明道亦所以明心。

吕真人曰:此以下数节,乃总结通篇之意。心何以为藏道之区?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灵以生,此理包管于一心,即此真灵,亦默寄于一心之内。道惟藉心而后有所寄托,故人之有心其用非他,乃藏道之区也。苟能将持心功夫做到纯一,此心自印证于无碍境,能印心无碍,则心即道,而道即心矣。故曰印心即印道。然就其初下手言之,贵先把道之微奥,一一穷究其旨趣,常存主于一心,则此心乃得在道上,不至混于物欲,真宰存而真灵始生。所以然者,因道为宅心之本,离却道而心先无存主故也。惟即道之微妙究明而存诸心,则道明慧自生,故曰明道亦所以明心。每见世之人,想登仙,望证佛,务图长生不死,至贪生畏死念切,妄求外术,种种虚诬,不知从此灵明地上养育保护,真灵安结?且一心先存贪生念头,即此便是欲之恶根,与道相碍,是贪生而实非求生之道。况劳劳于着意,强袭等外术,以求长生,殊不知耗厥真灵,此灵先死,是取生即取死也。至道不明,人心日失本真,安得谬妄者反寻此心真元,慎重保守,以归至道之一途耶?

疏:

即心是道,即道是心。

灵台无滞,教教咸共本原;大愿克完,人人堪离苦海。

吕真人曰:何谓灵台无滞?灵台者,即指心而言。盖人之心超五脏而特出,有高踞之势,至虚至灵,故目之为灵台,但人被邪缘牵累,则失其虚灵之体,而神为之沮丧,随所动皆是荆棘,不能圆通无碍,是滞也。此心神明造到圆融,纯是天机流行,谓之灵台无滞。此中光明是本原地上得来,论其功,是一心本原之功;言其效,是一心本原之效。推之三教,皆不能舍此而别有成功见效也。故曰三教共本原。世之分三教以为有歧趋者,可细将此理逐节究明,便知其本原之真谛。儒如是,释如是,道亦如是,无稍差别也。何谓大愿克完?大愿者,无量救济之愿,有此大愿之功德乃非空谈无补者,方为内外交修。儒则云齐治平,及成己成物,释道则云无量度人,其实一也。后之学者,既能得此印心之道,尤须心存救济体天地之心,代天地行化,弥天地之憾,是谓大愿克完。果如此克完大愿,便可入圣超凡,脱苦海之无边,而登极乐。人人依此修持,无不可同归上境,故曰人人堪离苦海。所患甘为凡庸,以为圣神仙佛,系生成不可造,不肯把修途持循耳。又有一种自满自足,得一不复求进,亦终莫可造。至于误趋歧途,舍心源而求异术,听伪学奇袤一流惑说,东搬西弄,欲以此求证道,是犹入地室而观河汉紫垣之章也。其可得乎?吾愿后学细为思之,勿自误也可。

疏:

道在心中,心中自有道。

寻坠绪之茫茫,领源头于默默。随其自身之所处,无不会厥祖宗;任众口之相讥,究何损于分量。斯至道赖以不没,即心学得而长明焉。

吕真人曰:何谓寻坠绪?领源头绪者,道之统绪。于其将绝而续之,以接千古之真传,使之不终坠,故曰寻坠绪之茫茫。源头者,道之宗。领者,有会通之义。于无声无臭中,独能会通其宗旨,谓之领源头于默默。由是道足于中,无人而不自得,可随身所处,不论荣辱穷通,皆以道为乐,无不于道之统宗会合,举天机大化尽入乎襟怀内,所谓印心到无碍时也。凡入道未深者,最易惑于浮悠之口,一生谤议,遂为他所夺。殊不知德修谤兴,自古皆然,惟深于道者,一心有王,自可任众口之讥,依然自得,只自乐其乐,忘乎流俗之谤议。所以然者,道乃得于天,成于己,一心与天地相流通,其分量之完满,众口相讥,反之道之分量,究何所损耶?人苟准此修持,造到分量完满,自足为至道之所寄托,诚倚赖其人以不没于天坏焉。道学即心学,道学既全,心学亦与之俱显,由一个而普之人人,不又可长明而不至迷失乎?印心无碍之功效,于篇内寻之,无不得其全矣。

疏:

”至道“即是”心学“, ”心学“才是”至道“!《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居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都指的是”心“!

南海潘佐俭初校

南海张杰荣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