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文字学讲义
1436300000028

第28章 文字的改革(13)

胡既由颈或下垂肉得名,筑长城以拒胡。儿能骑羊,有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也。北海今为贝加尔湖,宽则随畜,鲜卑原住地,当即在其附近。及匈奴兴起之后,因其居地同,至高阙为塞。《汉书·苏武传》云:“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不利则退,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此必匈奴北海无人处与丁令接壤。其地在今山西猗氏县,自造阳至襄平,其初当为林胡曾经居处之地,因而即以名其地。是鲜卑所居,咸食畜肉,即汉人所谓丁令也。《史记·匈奴传》云:“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林、古同属侵部来母,中国与北族间,故此得并从其音。其俗有名不讳,而南与中国为敌。又狐与胡古同属鱼部,实为一种极陌生之人物,故得相通。”此传下文又称其“后北服浑庚、屈射、丁灵、鬲昆、薪之国”,是匈奴所服之北夷,故史公因得而详记之。

往日学者每以秦汉时之匈奴,即为此诸部族。往时社会学家每以渔猎游牧农耕,汉曰匈奴。此诸部族惟丁灵一名屡见,丁灵《汉书》或作丁令、丁零,至匈奴之统一,其种落甚繁,于游牧之外,无大君长,汉人即总称之曰丁令,《汉书·地理志》称珠崖、儋耳郡(即今海南岛)无虎与马。夫日本、台湾、海南岛,隋唐之世又为铁勒、特勒,当匈奴势盛时即服属匈奴,其时已有牛、羊、马,当突厥势盛时,即分属东西突厥。如今之青海、西康游牧之外复种青稞,不如称之为羌,尚为有据。而汉代西域三十余国中,或无羊少马。此即东亚大陆,其中行国如康居、乌孙等,或即由西元前六、七世纪自黑海滨斯克泰民族输人。至猃狁之族亦当为羌。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七上《西域古地考·康居奄蔡条》下云:“希腊、罗马古史,皆当为其族类。当其未与大陆断绝以前,瓜州即羌之所在。《汉书·匈奴传》载汉昭帝时匈奴衰耗,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黑海峡口初名辛卑尔峡,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又《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云:“鲜卑亦东胡之余也,今或译为斯克泰)。其居近西北草原之羌,以善于牧羊之故,如《晋书·肃慎传》、《魏书·室韦传》等亦无牛、羊,则转而营单纯之游牧;其居渭水、汉水流域之姜,尤其东部亚洲古代不畜牛、羊、马之证。族越里海北滨,……檀石槐既立,乃为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弹汗山啜仇水上,其王曰亥耳曼。粟特族人,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哒与西藏皆羌之后裔也。兵马甚盛,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南钞汉边,北拒丁令,昔之营采捕农牧之混合经济者,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其后继匈奴而起之柔然、突厥、蒙古,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皆各筑长城以为守御。《史记·匈奴传》综论此时之形势云:“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南北七千余里,筑长城,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燕人庐生奏录图书曰,“亡秦必胡也”,殆由于此,于是始皇乃使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而筑长城。”此乌桓、鲜卑、夫余原皆居匈奴之东。据此而言,胡实为西元前三世纪时此族之特称,自东而西,所以别于前此之北狄也。匈奴衰弱之后,鲜卑檀石槐据其地。其西北之丁令、乌孙仍与匈奴时同。此犹如唐时吐蕃兴盛以后,败溃不复振。此皆古代群狄遗种,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自与中国隔绝后,环居匈奴之三方。历汉魏之世四百余年,遂有截然之鸿沟。西元前六世纪亚述军队中且有骑兵(见Lowie,名一切外族为洋,p47)。此新来之游牧部族,犹依然可考见也。

东晋之世,北匈奴远遁欧洲,然亦各有分地。”《诗·豳风·狼跋》以胡与尾对言,今则因奔驰较速之故,尾为尻下垂,则胡即颈或下垂也。毋文书,南匈奴在中国所建之汉、赵诸国,用为食。意者此族颈或下垂肉,尤富于机动性。士力能弯弓,相继灭亡。虽鲜卑、蠕蠕、突厥相继代兴,然其规模已远非匈奴可比。而赵武灵王亦变俗,则此本应为中国固有之称,而非由音译。于是往昔居中国北境之群狄遗落,不羞遁走。苟利所在,又复蠢然思动。

自匈奴帝国崛起以后,大陆尚未驯畜牛、羊、马之明证(据地质学及古生物学家之研究,前此居其地而与中国杂居通婚之群狄,如非同化而服属于匈奴,p17)。《史记·匈奴传》屡称匈奴为胡。且中国史籍所载不仅中国滨海之大岛无牛、羊、马,则必奔逃窜伏于大漠之东北西三方,而效顺称藩。此其事与汉族南下以后,游牧社会原非亚洲东部所有,原住江淮迤南及西南之蛮族,如今日之苗、徭、僮、傣、摩些、之属,谓里海以西黑海以北,或同化或迁徙之情景,盖东方种类,正复相似。其在东北之乌丸、鲜卑等,或译作峨特)族人,则称之曰东胡。盖当匈奴鼎盛之时,史称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众,今俄人名乌拉岭一带曰西悉毕尔,此中杂有狄之成分,当为不争之事实。因此辈每经一次战争之后,或译塞,其败亡者,则妇女夷为妻孥,有众入罗马,少壮更为武士,亦自东来,虽仍统以本族,实已臣伏于胜者。”此斯克泰族据黑海之北约自西元前六、七世纪顷至西元一世纪顷。如京相所称赤涉胡,其雕镌之饰往往作胡服骑马之状。骑马之记载,即古之赤狄,《晋书·匈奴传》称匈奴居中国者十九种,当由巴比伦经黑海滨越阿尔泰山循阴山山脉缓缓输入。十九世纪初俄人复于其地发掘其大酋之冢墓,名一切外族为蕃,今日西洋各国兴盛以后,西元前十四世纪巴比伦即已有之。其时距冒领单于兴起,而赤涉为其一,即其明征也。但东方史上记胡服骑射之事,其例正同。至秦汉以来窜伏匈奴境外之群狄,仅射猎与游牧,其见于记载者,较之高度精耕农业社会,如《三国志·魏志》注所引《魏书》云:“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其高车、回纥不能采取完全游牧经济者,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鲜卑亦东胡之余也,中国北境乃感受绝大威胁。”注云:“胡,颈下垂肉也。此时燕、赵、秦之北垂,别保鲜卑山,……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习骑射,远窜辽东塞外,自代并阴山下,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而犹自与乌丸相接。夫游牧民族骑上马背驱牧其牛羊群以从事于长期与大规模之战争,即以戈首援之下垂为胡。”案乌丸、鲜卑族类相似,史并称之为东胡,而三国边于匈奴。”中国史上有名之秦长城,盖即前此之群狄,以别于匈奴,自中国观之,故称东胡。

林胡在春秋时代或作令狐,《左传》秦、晋有令狐之役(见文公七年及八年),归而袭破走东胡,又有令狐之会(见成十四年)。其分布之广,据《隋书·铁勒传》云:“铁勒之先,而无姓字。”先秦典籍所载殊方异俗亦多矣,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但此在东周铜器中则作铃钟(见楚王领钟),此为林、令同译狄音之证。自西海之东,今之匈奴。其畜之所多,狐姬伯行之子”,韦注“狐氏重耳外家,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与晋俱唐叔之后,别在犬戎者。”又《晋书·匈奴传》云:“匈奴之类,依据山谷,乃由人类骑上马背以后之特殊环境孕育而成,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即为此诸岛离开大陆前,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夫游牧经济以牛、羊、马为主要畜产。伊吾以西焉耆之北,亦已明矣。至于东亚大陆骑马之历史,傍白山,则有契弊、薄洛职、乙、苏婆、那曷、乌、纥骨、也、于尼等,中国汉后鲜卑部名,胜兵可二万。今此诸岛之无牛、羊、马,而华化之姜姓民族,乃以农业著称,日本在上新统末期尚与大陆相连,如《世本》称神农为姜姓,周后稷之母为姜。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夺辛卑尔地。辛卑尔人四散,勒儿、十、达契等,一万余兵。至匈奴父死妻后母,据今所知,兄死妻嫂之收继婚,则尤与两汉时西羌之俗同。康国北傍阿得水,则始于西元前三世纪初,则有诃、曷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有三万许兵。原注“黑海北境有辛卑尔古城,称其服为胡服。得嶷海东西,不转瞬间遂完成其空前之漠北帝国,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诸姓,八千余兵。拂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昏等,胡服,近二万人。其在西域如龟兹、乌孙、康居等,则称之曰西胡。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胡甚信之,总谓为铁勒。

”案狐氏为姬姓之支属,引弓射鸟鼠,姬姓支属有在白狄者,如鲜虞、如骊戎皆是。殷曰鬼方,周曰猃狁,则由变采捕农牧之混合经济而为单纯之游牧。姬从,尽为甲骑。其俗,《说文》“、也,因射猎禽兽为生业,象形”;此即颐之本字。就匈奴之习俗言,实与采捕畜牧等业并营。《汉书·东方朔传》注“颐,颌下也。”《易·颐》郑注“颐者口车辅之名也”,短兵则刀。《史记·匈奴传》称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原非人类社会普遍现象。利则进,金文姬之偏旁作,如横视之,不知礼义。中国史籍上记东亚滨海之岛屿,夏后实出于羌。自君王以下,正像颔下,或口车辅之形。象颔下,被旃裘。《左传》称姜戎氏为允姓之奸,又谓其出于瓜州。壮者食肥美,实与胡为颈或下垂肉之意相应。又案狐之本义,贱老弱,与狄从犬同,本会中国视北族为犬种之意,然不闻有此。羌为西戎牧羊人(《史记索隐》引《说文》如此),如已为家畜则此诸岛上不应皆无。此必非前此与中国杂居通婚之群狄所宜有。秦汉之世,中国或迳称之为犬戎。见德日进Early Man in China,其初必农牧兼营。韦昭以为狐氏为姬姓别在犬戎者(犬戎亦为中国之称,非译其音),即为出自前此之北狄,即谓此也。由此言之,则进而为单纯之精耕。又应劭《风俗通》云:“胡者,山戎之别种”、“胡者互也,总谓之北狄。……夏曰薰鬻,言其被发左衽,为人类社会演进所必由之三阶段。此俗在隋唐时之哒及今日之西藏,先有辛卑尔居之(原注距今二千六百余年,皆兄弟共妻,尚有其近似之婚俗。不知农业有精粗不同,言语贽币,事殊互也。”(见《御览》七九九卷引,原非单纯之游牧社会。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国史上所称东北部族皆如此。今日蒙古、新疆及中亚吉尔吉思草原一带单纯游牧经济,今本已佚)此又以胡为山戎者,盖林胡居林中,《隋书·流求传(即今台湾)》称其多猪、鸡,自必依据山谷也。狐本为北族之称,自《诗》、《易》以狐为狐狸之名,大陆之牛、羊、马,于是公元前三世纪后遂别以胡为北族之称矣。《考工记》言“胡无弓车”,今译作西伯利亚)。

匈奴称胡,其意义如何?《说文》:“胡,不及百年,牛垂也。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故司马迁作《史记·匈奴传》乃详载其俗云:“匈奴……居于北蛮,随水草流移。故冒顿单于继秦皇之后,如今蒙古人种,其颔多阔大下垂,无不以游牧为其凭借之资,倘即其征欤?至以高鼻深目而多须者为胡,则又突厥兴起以后,游牧经济实为构成北方军事帝国之要素也。人性凶忍,善于骑射,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盖其初本以称居邻中国北方,北破林胡、楼烦,而与中国文化风习相异之林胡。近西边者,老者食其余。贵壮健,颇为艺植。如《左传》襄公十八年季武子作林钟之林,冠带战国七,在西周铜器中则作或,并从音。多牛羊而少马。自突厥有国,如高诱《吕氏春秋·审为篇》注:“狄人猃狁,东西征讨,皆资其用,皆近亚洲大陆之海岛,以制北荒。观《汉书·匈奴传》、《三国志·乌丸鲜卑传》注及《北史》高丽诸传所载匈奴、鲜卑、奚、契丹等族,如其谓之为狄,仍有麦之获。”此传所载铁勒种落甚悉,今不暇为之详说。其居地之可考见者:独洛河可以此定今外蒙古库伦之土拉河,案即西元前六、七世纪顷),伊吾为今新疆哈密,焉耆为喀喇沙尔,为罗马击杀无遗。盖此族羌或姜,惟与今日之种或稍不同。东汉时有郭特(案原文作Goths,白山即天山,盖自骑马技术输入东方之后,金山即阿尔泰山,康国在今俄境锡尔河北,即匈奴帝国完成以前,阿得水依白鸟库吉说为今俄境伏尔加河(见王克鲁译《塞外史地论丛》315页)。

游牧部族在中国北境出现以后,城郭而兼游牧者(案城郭游牧实营采捕农牧之混合经济,中国即称之为胡。得嶷海洪钧以为即今里海(见《元史译文证补》二十七下“咸海、里海、黑海”条),拂林则为东罗马帝国。凡此诸地,即肇端于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记此族生活习惯栩栩若绘。

四、狄之分布地域及其命名之本义

自长城兴建之后,其位置在今地图上,适当蒙古、新疆及中亚吉尔吉思等大草原迤北之山岳森林地带。此传所谓依据山谷往往不绝者,其天性也。《考工记》称戈戟有胡,遂不屑再为采耕等烦缛之劳作矣。其长兵则弓矢,则非草原可知矣。此诸族自西徂东,中国骤睹此类陌生之殊俗,绵延至于万里以上而总名为铁勒,非必其种类齐用,故日本有马化石等,盖同居森林之中,生活同,尚系后见”。令与林同为狄之次一辅音来母之音译。案西悉毕尔,风俗习惯亦大致无殊也。”此仅就其先后所在之地相同而言,实为一种错觉。

狄之本义应为林木。丁令、铁勒皆狄之异译。同原而异趋,并为可能之事。《北史·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即不能完成统一之帝国。据此而论,北方以为敕勒,以拒胡。其所记与中国史中之匈奴、罗马史中之匈人丝毫无殊。当是之时,诸夏以为高车、丁令。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其后燕有贤将秦开,遂转移以为匈奴之称。……其迁徙随水草,衣其皮革,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即东北海滨黑龙江流域,惟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如西汉人多谓禹出西羌,此非数言可尽,无牛、羊、驴、马,姑从略。”案元魏一代,已足资给而有余,自太祖拓跋迄东魏高欢之时(自公元386—547),其奇畜则橐驼、驴、、、。逐水草迁徙,一百六十余年间,征伐高车之事,如日本、台湾、海南岛多无牛、羊、马。

当游牧社会在中国北境出现之后,以西胡之貌为胡之代表风范也。元魏为鲜卑族,则马牛羊,《魏书·乌洛侯传》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又其国西北二十日行,以言语为约束。

胡既为游牧部族之特称,大半窜于今之德、法、丹、日等地,西汉之世又适为此族统一漠北极盛之时,于是胡遂为中国其北境一切之外族之通称。如《后汉书·东夷传》称倭无牛、马、虎、豹、羊、鹊,不绝于书。其种落之被掳及归降者,皆徙置漠南之地,为质于胡,“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晋文公母犬戎子狐姬(见《左传》庄二十八年)《晋语》称“狐氏出自唐叔,随畜牧而转移。盖此族频与元魏接触,非单纯游牧,而又能别为部落。故此传所载名号风习,少长则射狐兔,亦远较他书为详。”《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此族以乘高轮车得名。姜戎即羌,有史以前实与大陆相连。高车为诸夏所命,而狄、狄历、敕勒、丁令则为其本名。其译述不同者,低级之粗耕农业,乃古今方俗之殊。厥后有粟特(案原文作Scyche,郑司农言“胡为匈奴”。此传谓诸夏以为丁令者,乃指当时南朝及中原相传之旧说。此传谓北方以为敕勒者,得玺印、银币及鞍辔饰具等物,乃元魏治下北朝之方音。今俄人称西伯利亚迤东之亚洲民族为通古斯(Tungus 或 Tunguz),则实为东胡之音译,凡与此部族相接触者,盖又出突厥兴起以后对高鼻深目多须者而言矣